和日·扎西杰布

和日·扎西杰布,出生于青海热贡扎毛乡和日地区,致力于做中国唐卡艺术的守护者和传承者。现任青海热贡艺术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敦煌西夏唐卡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和日庄园”创始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2010-2011 年赴日本东京留学研修。

美术摄影 2022-05-23

扎西旺姆:他乡变故乡 我在北京有个家

在北京打拼了二十多年的扎西旺姆,并不想过多强调自己的心酸,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历,给更多奋斗在北京的异乡人带去信心和动力。

人物专访 2022-05-23

才项多杰:让藏纸制作技艺接续传承

目前他的公司已有24名当地群众在学习藏纸制作技艺,他希望能把祖辈流传下来的这一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

人物专访 2022-05-18

占玛泽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治病救人

占玛泽仁向记者表达了愿望:“2025年7月25日是上燃姑乡卫生院成立50周年的日子,希望到时候能够完成100万人次的救助目标,更希望卫生院能帮助到更多的病人。”

人物专访 2022-05-17

格桑吉:用“金嗓子”歌唱家乡

每天早上午10点,格桑吉都会带上直播设备,走出家门,打开抖音,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海拔3800米的草原上唱民歌。天冷时,直播间的背景是雪山;天暖时,背景就变成绿茵茵的大草原。不变的是,贵南草原的天高地阔,身穿民族服饰的阳光女孩,和她那原生态的“金嗓子”以及直播间里越来越多的观众。

人物专访 2022-05-09

洛日扎登:从电影到牦牛

“电影扎登”变成了“牦牛扎登”,我给扎登开玩笑:你的梦想不是拍自己的电影吗?扎登也调皮地说:梦想永远不变,我只是在驯牛比赛中找到了原生态而充沛的格调。

人物专访 2022-05-07

扎西邓珠:在书中遇见“光”

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心情,是人们疲倦生活里的英雄梦,只要人世一天存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只要生活中依旧琐碎与庸碌,只要我们仍相信从书籍能遇见相似的灵魂,彼此叩首惺惺相惜,对这份梦想的憧憬就不会消散。

人物专访 2022-05-05

旦正项欠

旦正项欠、男、藏族、中共海南州委党校讲师,1986年9月10日出生于青海省贵德县,2012年7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专业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研究方向为藏族古典文学,其中包括:古藏文、藏语法、翻译学、宗教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2012年10月参加工作,2013年6月获得海南州党校系统教学观摩比赛藏语组一等奖。

学术教育 2022-04-27

鲍永清:用镜头守护山水精灵

多年来,鲍永清行走在高山峡谷间,用镜头和影像的力量,记录和守护国家公园内的高原精灵。

人物专访 2022-04-25

宗庸卓玛

宗庸卓玛,著名藏族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协会理事,全国高校专家,云南省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云南省扶贫形象大使。

影视娱乐 2022-04-24

宗庸卓玛:我的成长之路

我生长在云南梅里雪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圣洁的雪山泉水滋养了我的歌喉,奶奶和妈妈的摇篮曲是启蒙我歌唱的初始老师,父老乡亲世代传唱的藏族民歌,是我歌唱的营养。

人物专访 2022-04-24

本央:编织僜人的五彩生活

僜人俗称“僜巴”,是一个生活在我国西藏边境的族群,人口较少。僜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生活方式简朴,起居穿戴有自己的习俗。僜人织品色彩艳丽,主色为红色、粉红色,由于没有图纸,每位织娘仅凭记忆织出脑海中的花纹,所以每一幅织品都独一无二。

人物专访 2022-04-21

木雅·曲吉建才:保护古建留住文化记忆

木雅·曲吉建才是我国西藏古建筑领域专家,自1980年至今,他先后参与了桑耶寺金顶、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江孜白居塔、甘丹寺、色拉寺等30多座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工程。

人物专访 2022-04-19

尖木措:我和他的“朋友们”

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坚持了26年。26年来,他也有了一群特殊的朋友——青海湖北岸的普氏原羚。

人物专访 2022-04-18

索南多杰:青藏高原上的传统文化守护人

日前,索南多杰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激励我奋进,我将继续在高原将青海的民间文化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索南多杰说。

人物专访 2022-04-15

雍慈卓玛:在加拿大的香格里拉女孩

今后的路,风也好,雨也好,即使摔倒,站起来再继续走!

人物专访 2022-04-13

陈庆英:西夏王朝与元代藏族历史

陈庆英先生是著名的藏学家, 1941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生前曾先后担任过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陈庆英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藏学事业的发 展, 他精通藏文, 有很深的藏族文化底蕴, 他给后人留下了十几部译著和学术专著。文章就西夏历史、文化, 元代藏族历史等藏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向陈先生进行了采访。

人物专访 2022-04-12

吾要:风知道自己的道路

让作品具有难度和复杂性,这不是作为画家的吾要在那里故弄玄虚或故作高深,也不是他在印纸上硬要来一番骛奇之旅。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来自他早已内化于心的艺术理念。

人物专访 2022-04-08

吾要

吾要(嘎玛·多吉次仁),1963年生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孜曲河畔邦达卡村,现为民族出版社美术编辑。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美术摄影 2022-04-08

扎西邓珠:歌声传向全国 追梦一路芬芳

歌者、演员,一个又一个梦想在被实现。他从大山走向都市,一路的颠簸已成为逐梦路上最美的印迹。如同每一个怀揣梦想努力拼搏的人一样,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用一滴滴勤劳的汗水换来成功的喜悦,。近日,扎西邓珠接受记者专访,沿着梦想指引的方向,我们试图还原这颗新星升起的轨迹……

人物专访 2022-04-06

贡觉杰:打破墨守成规更像是年轻画师的使命

未来,贡觉杰将继续创作新题材唐卡,比如说选择画一些西藏的自然风光、高原独有的保护动物以及西藏的一些历史文物遗迹等。“这样的创作,可以让大家通过唐卡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直观感受西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贡觉杰说。

人物专访 2022-04-02

德吉草:幸福的事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书那么多年会不会有倦怠?”德吉草说:“真没有觉得倦怠,对我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陪伴他们慢慢成长,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做一位好老师”。

人物专访 2022-04-01

多杰:“阿爸”和他的“金滩鸟岛”

春天的脚步慢慢临近,关秀湿地也在慢慢解冻,多杰老人脱下厚厚的棉衣,挎着望远镜站在“瞭望站”边眺望远方,“天气热起来了,我的好朋友们就要来了。”

人物专访 2022-03-31

同美

同美,藏族,哲学博士,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西藏本教研究中心创办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本教通论》的首席专家。

学术教育 2022-03-28

周吉卓玛:十年公益路 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成功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帮过多少人。”这是挂在周吉卓玛办公室墙上的一面牌匾上写的。可能,她自己都记不清伸过多少次援手,献过多少次爱心了。但能将企业每年利润的30%投入慈善事业的她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人物专访 2022-03-25

村根:在成都经营“西藏生活”

他认为,“人在不同环境下很容易受环境感染,有时理性有时感性。”他把信仰、习俗、色彩、音乐、饮食风味、家居风格,移植到“藏秘拉萨”,也把他最热爱的藏族歌舞文化带到了“藏秘拉萨”,形成了现在别具一格的“藏秘拉萨”。

人物专访 2022-03-23

王永久

王永久,藏族,1963年生,甘南临潭人,1983年毕业于甘南师范美术班,1987年参加全省美术作品展,后从事党务、行政和群团工作二十五年。

美术摄影 2022-03-22

万玛才旦:跟熟悉的文化建立疏离感

以下为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万玛才旦导演大师班实录。

人物专访 2022-03-18

次仁多吉:画笔下的西藏印记

几十年过去,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西藏第一代油画家,次仁多吉笔下所凝固的内在精神和一个时代的往事早已穿越光阴,镌刻于画布上,折射出西藏艺术的包容性、多元性。

人物专访 2022-03-15

普布扎西:活在高处 记录高原

《中国记者》杂志2019年第11期曾推出“特别策划:我的记者岁月”,邀请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记者群体中的新闻人讲述他们的“记者故事”。其中邀请的70后记者就是普布扎西。在此重发普布扎西(1979-2022)三年前的这篇旧文,并选登他的部分摄影作品,以怀念他,送别他。

人物专访 2022-03-14

藏人之友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