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均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的道孚民居(资料照片)。(道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寻访深山藏乡里的道孚民居掌墨师3.jpg       7月3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拍摄的道孚民居掌墨师亚马翁登。新华社发

       盛夏时节,在被称作“藏民居艺术之都”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鲜水河畔,一幢幢整齐划一、白墙棕柱的藏房,好似身着盛装的藏族少女,点缀在天地间。

       这些精巧绝伦的民居究竟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带着好奇,记者寻访到一位传统掌墨师(木匠中修建房屋的总工程师),道孚不少民居都出自他之手。

       19岁学艺,22岁收徒,54岁退休。62岁的亚马翁登从工具袋里掏出一个跟了他大半辈子的牛角墨斗。这件“老伙计”历经几十年岁月,牛角被墨汁浸黑,已看不出原本颜色。

       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年代,当地居民依据道孚地势地貌和气候特点,以木材、石头和泥土为建筑材料,打造出这样独特的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外表精致,内部更是富丽堂皇,通常由木材穿插组合拼接而成。

       亚马翁登告诉记者,建造一座美丽的藏房要耗时三年到十年不等,花费也从几百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从备木材、石材到修建,再到全木质乃至全松木式的雕刻装修,无处不体现着巧匠心思。

       “精工才能出细活,才能建造出好的道孚民居。”亚马翁登说。

       在女儿胡金莲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特别忙,后背常常被太阳晒红晒伤,每到夏季还会脱皮。看到周围人对父亲的尊敬态度,年幼的她也逐渐认识到父亲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手艺人。

       每每回到家,亚马翁登总是喜欢给家人讲述一些建筑的事情。虽然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但他喜爱读书,尤其是关于木匠的书。

       胡金莲说,这些年家乡发展很快,自己和弟弟有了父辈难以想象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如今,她是一名基层干部,弟弟做了人民警察。

       “我是鲁班的弟子!”亚马翁登骄傲地对记者说,“1979年我跟着从雅安名山来的汉族木匠学艺。”当时19岁的贫穷少年面对如此精湛的技艺,被深深吸引。

        亚马翁登介绍,道孚民居颇具藏民族特色的同时,还深度体现中国藏汉融合的历史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从传统的“波孔”(传统藏房)逐步发展为藏汉深度融合后改良的藏民居,后者在外观上具有藏族特色,在榫卯结构上传承了鲁班工艺。

       现在虽然退休了,亚马翁登仍常常跑到县城的建设工地上看施工队盖房子,既向同行学习最新的建筑技艺,也向他们传授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

        川西高原天气变化无常,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这会儿又乌云聚集,吹起风来。每到这种时候,亚马翁登总喜欢从工具袋中取出牛角墨斗,一遍又一遍地擦,这些老习惯一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