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麦泽仁驮着邮包翻越雪山(翻拍自照片)。
牛麦泽仁,男,藏族,中共党员,1962年8月出生,德格县邮政局乡邮员。16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邮包,从此便与雪域高原乡村邮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凭借双脚与一辆自行车,常年行走在海拔3900米的邮路上;马尼干戈镇至打滚乡间的8个乡镇,就是他坚守的阵地;幽深的山谷、崎岖的山岭、广袤的牧场,就是他战斗的环境;每月6次、每次往返162公里,就是他的出征使命;一年走完一次“长征”路、38年绕行了地球11圈……这就是牛麦泽仁平凡而不凡的“邮路人生”。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殊荣。
“邮路就是我的人生路”
5月28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德格县马尼干戈镇邮政所时,59岁的牛麦泽仁在分拣完邮件后,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道:“我当了整整38年的乡镇邮递员,还真就干出了感情。要不是身体原因,我肯定还会继续干下去。因为,邮路就是我的人生路。”
马尼干戈镇,地处德格和石渠两县的分路点,但却与两县相去甚远。放眼望去,无垠的草原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可每当漫长而又严寒的冬季到来时,厚厚的积雪与满目的苍凉便是生存环境的主调。然而,这里正是他38年周而复始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16岁那年,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邮包时,便意味着他的“乡邮人生”由此开启。烈日、狂风、暴雨、雷电,这是高原变幻无常的天气;山涧、溪流、雪山、牧场,这是他无法改变的“路线图”。然而,对环境早已“麻木不仁”的他每天天一亮,就准时推着自行车来到乡邮政所,像对待自己的宝贝一样将信件、报刊和包裹捆紧系牢装入邮包,并在同事的祝福声中,匆匆上路。
这是一条不平凡的路,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路。他父亲曾在送邮途中,身上原本不多的钱被强盗洗劫一空,所幸的是书信、报刊等邮件完好无损。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话,深深地刻在了他脑海中:“你今后要背的东西不多,但你要走的路却很长。哪怕下再大的雨,邮包绝对不能打湿;哪怕你途中受伤,邮包绝对不能丢失。要干,你就得干好;要干,你就得干出点名堂!”
当时识字不多的他清楚地记得,在第一次执行马尼干戈、窝公、竹庆、浪多、阿须、所巴、亚丁、打滚等8个乡镇的送邮任务时,发现几个信封上的字根本不认识。尽管骑自行车离开镇邮政所已经很远了,但他依然决定返回。原本估计能在日落之前赶回所里,可调头没骑多久,两个车胎因经不起凹凸不平的山路折腾而瘪了。当他孤身一人走过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推着自行车翻过海拔4300多米的海子山垭口,踉踉跄跄走回邮政所时,他累得连敲门叫醒同事的力气也没有了。他护着两个邮袋,在邮政所屋檐下蜷缩了一个通宵。天亮后,当他问清并记住信封上的收信人地址和姓名后,便急匆匆地踏上了征程。从那次以后,每当他有空时便拼命看书识字,每当出发前他总要拿着信件请教同事。一次次的坚持与一年年的积累,38年来,凡是他所经手的信件、包裹从未发生过一次误投和漏投现象。
“邮件比我生命更重要”
在竹庆邮政所的平房里,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家。院子里堆放着的十来辆破旧自行车,见证着他的付出与艰辛。
有一次,在给窝公乡一牧民家送信件时,他艰难地推着自行车行进在冰天雪地的海子山上。陡峭的山路、纷飞的雪花、厚厚的积雪、呼呼的寒风、重重的邮包,严重缺氧状态下的每一步行走,透支着他消耗殆尽的体力。当他好不容易到达山脚时,重重地摔倒在地并撞伤了肋骨。他忍着剧烈的疼痛将歪斜在一边的邮包重新捆扎好后,解下藏装衣带将皮帽死死地捆绑在那受伤肋骨上。他亦步亦趋推着自行车,艰难异常地将信送到了牧民手中。牧民见此情形,赶忙将他安顿在家中,并强行留他休养了两天,可伤情刚一缓解,他骑着从牧民家借来的马又上路了。
中午时分,突然大雨滂沱、电闪雷鸣。猛烈的雷声让疲惫不堪的马“惊恐不安”,他用力将马的缰绳牢牢捆在自己的身上,并将随身携带的雨衣严严实实地包裹着邮包,紧紧抱着邮包的他与马一道缓缓前行在路上,任凭风吹雨打。待他将邮件完好无损地送到乡政府时,人们惊呆了。目睹人们惊喜而又惊奇的眼神时,他淡淡一笑地说:“邮件比我生命更重要。”
雷雨终于停了,浑身湿透的他尽管头痛剧烈,但仍坚持继续赶往亚丁乡。可刚出乡政府不远处,便一头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幸亏被闻讯赶来的乡干部及时营救……可半个多小时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当天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亚丁乡。直到夜幕降临,他才拖着快要“散架”的身子回到家中。
雨雪风霜“馈赠”他的那副古铜色的面容以及双手被自行车手柄磨出的生硬茧疤,让妻子心痛得要命。每一次离家,妻子总是恋恋不舍;每一天等待,妻子总是忐忑不安;每一次相见,妻子总免不了要劈头盖脸地“数落”。他知道妻子的好意,只是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人家等信也着急嘛,不及时送去咋办?况且,我明天还有事。”
次日天刚亮,他一如往常出发了。这是一段人迹罕至的“人骑车、车骑人”邮路。途中,他要将一封信送到位于山顶的一个偏僻村庄里。羊肠小道无法骑车,他只好徒步前往。一路翻山,一路越岭。为送这封信,他足足花了4个多小时。到达山脚后,饥肠辘辘的他顺手从河里舀了半壶水,狼吞虎咽地咀嚼起出发前妻子为他准备的锅魁。
38年的“邮路人生”,虽然艰辛艰苦艰难,但他的坚持与坚守,让农牧民群众脸上幸福的表情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而他成天奔忙的身影则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