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年华:行走在高原的文化传播者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由他编剧的电影《布德之路》即将上映;刚杀青的格萨尔电影《梦归三色湖》以及纪录片《说唱艺人扎巴》《索桥上的村落(下集)》等也即将和观众见面。

人物专访 2021-08-20

朱汝完、吴江枫夫妇:观天测地,献完青春献子孙

在青海南部高原,来自浙江金华的朱汝完和老伴吴江枫,扎根高原半世纪,观天测地、瞭望高原,献完青春献子孙。

人物专访 2021-08-18

拉东才索南:让家乡黑青稞从“自销”变畅销

“牧民们不管在思想上,还是收入上都改变了,我创业的初心就是扎根青藏高原,把幸福的滋味带进千家万户。”拉东才索南说。

人物专访 2021-08-13

郑堆:国内外藏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受《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委托,西南民族大学白央同志,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藏传佛教相关研究工作和“‘一带一路’与藏传佛教发展研究”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研究员进行了专访。我们将分三期编发有关专访内容,今天推出第一期:国内外藏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物专访 2021-08-12

代敏

代敏,女,藏族。1974年出生于“青藏之眼”华锐藏区天祝县。

藏医藏药 2021-08-11

南拉才让:33年用光影“点亮”高原牧区

51岁的南拉才让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一名公益电影放映员。33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玛沁县各个乡(镇)村社和自然村,每年行程4万多公里,为牧区群众放映电影400余场次。

人物专访 2021-08-10

韩书力:我眼中的拉萨传统建筑

40多年前,韩书力与北京画家龚铁第一次来到古城拉萨,接待单位叮嘱他们好好休息。由于无法抗拒这座古老建筑那种神秘感的诱惑,无法抗拒色彩、线条交响出的美感的诱惑,疑惑与好奇心驱使他们身不由己地走向湛蓝晴空下熠熠生辉的大昭寺。

人物专访 2021-08-09

安康·吾金才仁:传达故土情感,叙述音乐人生

他的音乐作品对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带来了全新的影响,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关于故土的文化、大众推崇的“寻根文化”或者说“乡土文化”的复兴等等......他以独特音乐风格在叙述着关于故土的情感。

人物专访 2021-08-02

央嘎:藏医药如何走向世界

目前,央嘎将主要精力放在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培养人才上。他打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藏、汉、英三语发表出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了解藏医药。

人物关注 2021-07-20

嘎玛曲扎:愿古老雕刻艺术从高原走向远方

嘎玛曲扎的家乡西藏自治区尼木县普松乡被称为“雕刻之乡”。普松雕刻的历史据传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其因繁复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尼木三绝”之一。这项“刀尖上的技艺”在嘎玛曲扎家族中已传承400多年,他是第6代握起刻刀的人。

人物专访 2021-07-19

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我科学研究的根,是我生命的根,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是荣誉也是考验。未来我要带好团队培养好接班人,为保障高原人民和官兵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他说。

人物专访 2021-07-14

格热:祁连山下“阿柔逗曲”传承人

“阿柔逗曲”主要流传在祁连山腹地阿柔草原、峨堡及周边乡镇村落,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阿柔逗曲和其他逗曲不一样,必须是三段以上才行,而且唱词也不能重复。”格热说。

人物专访 2021-07-12

扎登:用心追索,让爱回归

扎登导演不仅是一名用镜头书写人生的电影导演,也是一名开发藏区文化产业项目的发起人,把自己闯荡15年的成果带回家乡,助力家乡的文化产业,把智慧种子,播撒在这片润土。

人物专访 2021-07-08

嘎子

嘎子,四川康定人。曾为《贡嘎山》编辑,《中国市容报》记者、副刊编辑。重庆市文学院创作员。现供职于重庆某科技杂志。

文学天地 2021-07-06

五世格达活佛:红色喇嘛

1936年3月,朱德率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孜县,为策应红二、六军团北上,决定在这一地区作短暂停留。于是,一位身披袈裟手捻佛珠的活佛,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并成为了煌煌中国革命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就是——五世格达活佛。

人物专访 2021-07-02

万玛才旦:藏地是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老狗》,万玛才旦所想要展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2010年左右藏地的变化。但在另外一方面,一些精神性的东西,以一种信仰或者传承的方式,一直存在。万玛才旦认为,这可能是藏族跟其他民族在很多层面不一样的地方。

人物专访 2021-06-24

阿格:医者父母心

阿格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医院,更好地把技术传给更多的医学爱好者,让他们去医治更多的患者、祛除更多的疾病、解除更多的痛苦。”

人物专访 2021-06-24

苟天林:西藏十年,如我一生

“西藏在哪里?西藏在蓝天下,西藏在白云里。珠(穆朗玛)峰是她的身躯,雅(鲁藏布)江是她的血脉。森林是她的秀发,草原是她的胸怀。她是祖国最美丽的地方,她是我们的家乡。”西藏10年,留在苟天林心里的却是一生的牵挂和回味。

人物专访 2021-06-17

毕淑敏:《我从西藏高原来》的青春精神

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她少年从军,部队为医,11年当兵的独特经历和对心理学的研读使她对青春和人生的理解更为沉重和深刻,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红处方》、《血玲珑》等。《我从西藏高原来》以毕淑敏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了极度寒冷与缺氧的西藏高原上的五个年轻女孩的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和西藏的风土人情。在这段独特的青春经历中体现了女孩们可贵的青春精神,也让读者体会与感受到青春中应具备的精神。

人物专访 2021-06-16

唐召明:用镜头纪录西藏30年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秘书长、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摄影家唐召明作为亲历西藏近30余年变迁的见证人,用照相机记录下了海量优质图片,为西藏的精彩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影像。他也在这30余年间,以自己新华社记者的身份为西藏广大民众做出了诸多贡献,《紫荆养生》经过三次专访,详尽了解到了这位从年轻到退休,堪称当代与西藏最为亲密的记者与西藏精彩的过往。

人物专访 2021-06-15

阴法唐:雪域高原不了情

是的,这两位为了西藏倾尽热忱的老人,还在坚守着“老西藏精神”——长期建藏,未有穷期。

人物专访 2021-06-11

扎西旺杰:一鼓一钹成就艺术人生

舞台上,不同的角色出场有不同的鼓点,演员演绎的一招一式都要与鼓钹点节拍相合。”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扎西旺杰担任司鼓师至今已有38年,清脆利落、疾徐有序的鼓点中浓缩着他对藏戏艺术的热爱。

人物专访 2021-06-09

万玛才旦:民族、乡土记忆和创作

5月28至3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博物馆举办了“万玛才旦电影作品展映”,共展映万玛才旦导演作品《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五部电影。同期还举办了万玛才旦和艺术家刘小东、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朝戈对谈活动。

人物专访 2021-06-08

仝海明:用线条勾勒写意人生

如今,在拉萨城里的春夏秋冬、晨雾雪晴、闪电星空下,仝海明通过自己的情感和画笔,让世人看到了不同的拉萨城,用线条勾勒写意人生,坚持并践行自己的艺术追求。

人物专访 2021-06-01

班禅:铸中华共同体意识 提升宗教中国化水平

班禅表示,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的修行者,无论是否信仰佛法、学习佛法,只要能从中找到慈悲善念的种子,就已经结下了与佛的深厚之缘。班禅呼吁宗教界加强戒律修持,鼓励和引导现代民众多行利他、利国之善事;同时勉励大家,要把时代的担子担好,传好接力棒,做好传承人。

人物专访 2021-05-27

马才成:雪域高原上的非遗传承人

在画室里,他用半生精力绘就出天祝唐卡的传奇。在教室里,他兢兢业业为学生传授唐卡技艺。他就是天祝县民族中学教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传承人马才成。

人物专访 2021-05-25

邵铭萱:深耕沃土 扎根拉萨

拉萨,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这里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80后”女青年邵铭萱就是其中一位,她带着梦想从年薪9万元的企业辞职来到拉萨创业,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人物专访 2021-05-24

“藏漂”:以梦为马,驰骋高原

“藏漂”离开家乡,以梦为马,驰骋高原,他们努力奋斗着,追梦着,幸福着。

人物专访 2021-05-21

达泽多吉:将热爱做成事业

如今,充满信心的达泽多吉成为了噶玛噶赤画派的传承人,并在绘制唐卡这条路上越走越顺。“把热爱做成事业,这是最好的际遇。”达泽多吉说。

人物专访 2021-05-20

达娃:青藏高原上的“野地”姑娘

21年来,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达娃用脚步丈量着一寸寸土地,从藏北到藏南,从雪山到激流,从晨光熹微走到满天星斗,挥洒的青春和汗水是她对家乡爱的表达。

人物专访 2021-05-14

藏人之友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