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子栏: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康巴江南”

回溯奔子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正是各族人民在不断加深交往交流交融中留下的一桩桩共同团结进步的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奔子栏的手工艺匠人们努力让本民族的文化更具包容性,不断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文化专题 2020-10-22

澜沧江畔的黑陶传承

“以囊谦特有的红黏土作为原材料,历经捣料、筛选、拉坯、修整、晾晒、轧光、绘画雕刻等十几道工序,将坯体封入成品大陶罐中用牛粪烧制。”白玛群加介绍,独特的封罐熏烟渗碳烧制方法使得一件件烧制成功的囊谦黑陶黑如碳、硬如铁。

文化专题 2020-10-21

察隅布宗村:“网红国道”上的一颗明珠

“网红国道”新219国道途经上察隅,沿途串起16个自然村,这16个像珍珠般串在一起的自然村,村村整洁干净,路两旁、院墙下花草怒放,每户人家的窗台上、小院里种满了鲜花、果树,村民们勤劳好客。而在这16个自然村中,布宗村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明珠。

文化专题 2020-10-20

圣象天门,纳木错最美“打卡”地

自古以来,人们用数不清的诗篇称颂南国的桂林山水和东海之滨的西子湖。殊不知,令许多人望而却步的藏北高原上,也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而纳木错北岸的圣象天门更是“美景中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文化专题 2020-10-19

西藏察隅旅游资源探秘之上察隅冰湖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林芝市所辖的一个边境县,享有“西藏小江南”的美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察隅县“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形成了人文自然景观壮观、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广阔的原始森林,满山的奇花异草,壮丽的雪峰冰川……跟随笔者足迹,感受察隅的秀丽风光。

文化专题 2020-10-16

从“雅则红城”分析白黄黑帐霍尔的民族归属

霍岭大战作为《格》(格萨尔王传简称)中最具代表性的史诗片段,故事情节精美绝伦,人物形象异彩纷呈,其中族群之间的逐鹿场面是其大放光彩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这些族群所涉及

文化专题 2020-10-15

漫谈甘孜州佛协与佛教文化

本论文中简要梳理了我整理的甘孜州佛教协会的历史,甘孜州各县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山水文化的交融形态与发展概况,以及我个人对未来甘孜州佛教文化、寺庙文化健康发展的几个观点。

文化专题 2020-10-14

竺可桢与拉萨测候所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也是“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等职,为国家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享誉海内外。但是,他为西藏气象测候工作做出的努力,则知者不多。

文化专题 2020-10-13

《斯古拉》:首部三维全景式嘉绒藏族歌舞剧

嘉绒,全称“嘉莫察瓦绒”,主要指以墨尔多神山为核心,包括今马尔康、理县、金川、小金、黑水、丹巴、雅安、宝兴、天全、康定、道孚等地。“斯古拉”(即今大家熟知的四姑娘山)是墨尔多神山的四大护法神之一。

文化专题 2020-10-09

藏北,正处于发现时代

处于发现时代的藏北高原,还有各种各样的丰富矿产,正等待人们去探索、去发现。正如牧民在歌中唱道的那样:“地上盐矿与硼砂,地下地热石油煤;如此丰富矿资源,世间少有堪媲美”。

文化专题 2020-09-29

贵南县沙沟乡泽玛谷及其藏绣艺术

贵南藏绣传统针法有平针、串针、跳针、回旋针等十余种针法,创作的各种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做工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文化专题 2020-09-25

暂无图片
民间苯教祭祀者“莱坞”的经书内涵及其文化特征

摄影:觉果 摘要:苯教祭祀者“莱坞”经书的流传年代久远, 内容纷繁复杂, 几乎涉及苯教文化的方方面面, 对研究苯教文化意义重大。莱坞的经文种类繁多, 大体上可以分为祭

文化专题 2020-09-24

民国参议院中的雍和宫喇嘛江赞桑布

1917年12月,蒙藏院向大总统呈文,因西藏参众议员江赞桑布、罗桑班爵、厦仲阿旺益喜、罗卜桑车珠尔等深明大义,有功民国,特请奖以示优异而彰劳勚,以昭激劝事。民国政府为表彰江赞桑布等为国家民族所做的努力,颁其三等嘉禾章,以示鼓励。

文化专题 2020-09-23

藏北故事:荒原迎来“候鸟”型新客人

“候鸟”们在藏北草原展翅飞翔,机动灵活。他们如游牧的牧民一样,流动经商、流动服务,哪里没有商业网点、哪里需要建设、哪里需要技术、哪里闭塞落后,他们就飞向哪里,为草原经济带来了新活力。

文化专题 2020-09-22

藏学专家:各民族的生存发展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

西藏著名藏学专家车明怀16日表示,历史地看,特别是从青藏高原地理形态演变以及对全中国自然气候的影响看,守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已经关乎中华各民族赖以生存、交流、发展的生态系统。

文化专题 2020-09-18

科考古象雄王国遗址

古象雄王国,曾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如今与著名的达果雪山、“圣湖”当惹雍错一同并世的古象雄王国遗址,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境内仍然有无数断壁残垣。

文化专题 2020-09-17

一根绣针:传承民族文化 绘出幸福

据了解,土族盘绣采用“两针两线”的独特针法,具有很高观赏和收藏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目前,互助县仅盘绣生产企业、基地、经营户达34家,绣娘7000余名。去年,全县加工生产盘绣产品10万余件,销售收入达2200万元,盘绣产业已成为助推当地农村妇女致富增收的“巧手产业”, 绣出了“彩虹故乡”的幸福生活。

文化专题 2020-09-15

暂无图片
揭开扎溪卡的神秘面纱

9月5日至6日,“探索南方丝绸之路 发现甘孜丝路文明——专家科考行动”的专家学者们在石渠县,考察“南丝路”与石渠县的关联,揭开扎溪卡的神秘面纱。

文化专题 2020-09-14

藏医养生保健的初步研究

本篇根据藏医《四部医典》为主的古籍文献所记载的藏医养生保健理论原理,结合当代临床实践应用,研究阐述了藏医养生保健学的原则、方法及在现代社会与生活中对人体养生保健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化专题 2020-09-11

卓仓藏族人的饮茶文化

在卓仓藏区人们普遍嗜爱饮茶,已成为“无人不饮,无时不饮”的一种社会习俗,并且认为“有茶就是幸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卓仓藏人的饮茶文化。

文化专题 2020-09-10

青海:古老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此次青海生态(产业)博览会暨藏毯展上,刺绣、和日石刻、手工银铜器竞相登台,热贡艺术(唐卡、泥塑)、鎏金技艺、河湟剪纸、湟中农民画等非遗产品同台亮相。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里,掐丝工艺、藏绣、文创产品、民族工艺品等多个品种更是“争奇斗艳”,为来自各国和国内各省、区、市的朋友们奉上了一道丰盛的青海“非遗大餐”。

文化专题 2020-09-08

不一样的“嘛呢康”

日前,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记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嘛呢康。在这里,老人们可以转经、煨桑,也可以做饭、休憩、闲聊。嘛呢康既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又能让他们彼此陪伴相互照顾,颐养天年。

文化专题 2020-09-07

盐羊古道焕发新机

2018年,当地这一羊背驮盐的习俗被收入到第五批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盐羊古道”也被赋予新的内涵,焕发新机。

文化专题 2020-09-04

措日尕则山的村庄

据牧德讲,在2007年以前,卓让村里住着70多户牧民,到后来,因为生态移民搬迁,大概有20多户牧民自愿搬到了县城的移民定居点,还有近40户牧民迁往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河源新村。现在,村里常住的牧户只有七八户。

文化专题 2020-09-03

萨普冰川,深藏闺中人未识

近年来,随着比如县“走近西藏绝世秘境——萨普冰川”旅游推介会在内地多省的宣传和新闻媒体的报道,萨普冰川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善,这里“湖泊与冰川共一色,浮云与高山齐飞天”的绝世美景,很快就会走出深闺,成为西藏高原旅游的又一好去处。

文化专题 2020-09-02

更尕卓玛家的“果馍切”

“果馍切”为藏语,意为又圆又大的烧馍,据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文化馆的尼玛太和更藏介绍:“‘昂拉果馍切’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果馍切’,现存世六十多年的‘果馍切’就是由昂拉群众创造的,烧制‘果馍切’是昂拉人民历来的传统,每年粮食一进仓,以村为单位,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定出所需要的面粉,再按人头平摊‘捐面’数量,名曰‘千家面’,同时组织妇女们精心烧制。”

文化专题 2020-08-27

从雅江到珠江——松茸旅行记

广东的刘先生沉浸在如何烹饪高原山珍的喜悦中,而在雅江的深山密林里,阿吉同样沉浸在喜悦之中,因为他又找到了一颗精品松茸。

文化专题 2020-08-26

拉尕山:藏乡舟曲第一神山

从羌人聚地到华阳古城,从格萨尔王到占单古寺。山下,白龙江欢腾而去;山上,村寨里的篝火熊熊不熄。千百年来,古老的拉尕山静静耸立,在云雾弥漫中日复一日笑看风生水起。

文化专题 2020-08-25

卓尼禅定寺:八思巴主建 康熙赐名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城南侧的高山上,坐落着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禅定寺。禅定寺原名噶丹夏智林,汉语意为“论修寺”。公元1710年,康熙帝召见卓尼第十四代土司丹颂才让(又名杨声)时,亲笔御赐“禅定寺”一名,其匾额悬挂于寺院门楼之上。伫立禅定寺前,山川形胜一览无余,万家景象尽收眼底,泱泱洮河逶迤东流。

文化专题 2020-08-24

寻找消失的宗日人

宗日遗址中出土的彩陶集制陶、雕塑、绘画于一体。绘画艺术是彩陶艺术的灵魂,其色彩搭配合理、图案组合相宜、线条粗细得体。彩陶纹样有鸟纹、竖线折尖纹、连续折线纹、三角纹等,部分器物颈部、肩部和腹部饰附加纹,有的像流动的水波,有的像撒落的种子,有的像张开的渔网,有的像游弋的鱼蛙,这些简单而原始的线条描绘着史前人类心目中自然而朴素的美。而“米”“北”“¤”“〕〔”等近百种彩陶符号可谓是中国古老的文字的起源。

文化专题 2020-08-21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