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傈僳族的护猴队员们就上山了。夜宿林间的滇金丝猴刚刚醒来,护猴员们用傈僳语呼叫:“喂喂——你们在哪儿?”很快,昏暗的林间会传来“嗯嗯,嗯啊”的应答,人猴和谐相依的一天开始了……
文化专题 2021-08-06
工布响箭是林芝市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是当地在庆祝丰收、迎接新年等重要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竞技娱乐活动之一,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文化专题 2021-07-30
海拔3400米的迪庆州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是纳帕海最好的观景点。植物园负责人方震东却无心恋景,只是年复一年将越来越多的濒危高山植物品种移入植物园庇护起来。
文化专题 2021-07-29
塔尔寺坐落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酥油花、壁画和堆绣并称为“塔尔寺三绝”。2006年5月20日,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专题 2021-07-28
霍巍教授通过梳理唐宋以来各类文献,指出文成公主进藏以后,中印之间通过西藏和尼泊尔开辟出一条新的路线即蕃尼道,此路近而少险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志磐在《佛祖统纪》一书中提到“比来国命率由此也”,表明官方使节出使大多走这条路。可惜,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如,这条路线如何走渐成历史悬案。
文化专题 2021-07-28
魏洪福是地道的城东区人,从2000年的一家餐馆到拥有几家餐厅和饭店的老板,他感受到了近些年“餐桌”上的变化:“我们经营以牛羊肉为主,传统的老八盘深得群众喜欢,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都住上了楼房,条件好了也开始追求仪式感了,但老八盘还是原来的老八盘,只不过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文化专题 2021-07-23
7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壤巴拉棒托石刻公园。该公园成立于2017年4月,位于壤塘县茸木达乡,现存文物包括喇嘛塔与石刻藏经两部分。
文化专题 2021-07-21
过林卡,是藏族群众根据高原的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邀上亲友、带上美食,一个帐篷、一块绿地、一处树荫都可以成为大家过林卡的地方。
文化专题 2021-07-15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自古就是连接西域、欧亚的交通要冲。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途经武威,造就了“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河西门户。
文化专题 2021-07-09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境内。湖面海拔约3100米,总面积105平方公里,由于湖面结晶盐层上卤水的反射形成镜面效果,水天倒映,美不胜收,被称为“天空之镜”。
文化专题 2021-07-07
我们要读的诗歌就是1939年刊载于理塘本土期刊《戍声周报》第156期上的一首诗歌《理化》,作者叫“爱民”,即刘爱民。当时理塘叫理化县,刘爱民是《戍声周报》印刷部工作人员,是驻守理塘的国军战士,职务是保安司令部书记,在印刷部从事缮写制版的工作。
文化专题 2021-07-06
日前,中国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西藏拉萨市申报的擦擦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从县级“走到”国家级,擦擦制作技艺申遗不断提档经历了6年。
文化专题 2021-07-01
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了。面对三只小家伙从警觉、惊喜、欢快到烦躁、无奈、焦虑的神态变化,我对记录了小赤狐一天的喜怒哀乐而高兴,又为小赤狐整整一天的忍饥挨饿而担忧,赶紧收拾摄影器材,撤离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还它们一个不被打扰的宁静……
文化专题 2021-06-03
“元代夏鲁寺汉藏艺术展”是西藏文化博物馆2020年重点推出的展览。展览共展出夏鲁寺文物33件(套)。其中,设置于第二单元“汉藏合璧、融合典范”中的红色缎绣八仙纹柱面幡,色彩鲜艳,刺绣精细,格外引人注目。
文化专题 2021-05-31
丹噶尔唱戏之风早已有之。明清以来,因着农牧贸易、茶马互市的缘故,此地各方人众杂居,语言风俗相互渗透,加之多年“青海的天,陕西的官”的文化背景,和很多留驻下来的山陕人长久的相濡以沫,秦腔这个西北强劲的腔调,犹如一缕细雨,早就融进了当地人的心肺,并逐渐成为当地人生活之外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的精神消遣之一。外地人可以熟稔地唱着当地的小曲小调,当地人也能醉心于外来的秦腔眉户。
文化专题 2021-05-28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