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垠的苍穹下,灿烂阳光照耀四方;宽广大海有尽头,格萨尔王胸怀比海宽阔……”伴着特殊的唱腔,说唱艺人抑扬顿挫间,格萨尔王的故事便在青藏高原深处播撒、流淌。

        一个古老的声音,在青藏高原的山水间,回荡了千百年。他们是世界屋脊上的牧人,世代逐水草而居,往来迁徙的财富除了成群的牛羊,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中华民族瑰宝——世界最长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1.jpg       藏族艺术家土登说唱《格萨尔》史诗。觉果 摄(1997年11月28日发)

       故事

       六月的藏北旅游胜地纳木错湖,湖面解封,草木萌发。湛蓝的天空下,枯黄的草场开始苏醒,夏日的温暖悄然来到草原深处的“天湖”。而在200多公里以外,西藏大学图书馆六楼的录音棚内,斯塔多吉高亢激昂地说唱故事,正在被对面静静“聆听”的服务器实时记录。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这一刻延展更新。

       “今天我说唱的内容是有关格萨尔王带领将士在纳木错一带降服敌人,并将丰美的草场和被掠夺的牦牛分还给牧民的故事。”33岁的斯塔多吉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中国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在我的故事里,静谧的天湖、草原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斯塔多吉口中的“格萨尔”究竟是怎样的史诗?这是一部藏族传奇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征战史,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也被称为世界上篇幅最长、规模最大、唯一“活态”传承的民间文学巨著。

2.jpg       2015年12月30日晚,在拉萨举行的西藏自治区2016年《吉祥彩虹》新年音乐会上,演员表演格萨尔说唱。晋美多吉摄

       格萨尔王始终是迷雾一般的存在,小名觉如。在困苦中长大的他,团结带领草原各部族共同抵御部族入侵,建立新家园。觉如13岁时回到故乡“岭地”,通过一场完美的赛马称王。也有研究者认为,他是公元11世纪真实存在过的某一历史人物,只是游牧部族把远古传说和各种历史人物故事都夸张地加到一个人身上。

       为什么说《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努木说,《格萨尔》是融汇我国若干少数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道德、习俗等知识体系的‘百科全书’式史诗,至今这一史诗仍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个民族,西藏、青海、四川等多个省区,中国、不丹、蒙古国、尼泊尔等多个国家不断传承与演绎。

       “按照学界此前基于《格萨尔王传》文本和艺人说唱故事的估算,约有100多万诗行。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和四川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格萨尔王传>大全》(300卷),囊括了历史上的手抄本、伏藏本、木刻本、铅印本、内部资料本、在民间整理的说唱本,以及近60年来正式出版的各种版本。” 努木介绍,可以确切地说《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有200多部,250多万诗行。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目前的最新纪录。

       格萨尔王的故事很久很长,至今没有一个人能够讲完,在一代代新的说唱艺人的口中《格萨尔》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讲不完的故事,像是永远挖不完的宝藏,人们一次次梦回远古与格萨尔王相望,在每一次醒来后,将绵延的史诗装进行囊,穿行在无垠的草原上。

3.jpg       西藏那曲县78岁的民间艺人阿达向观众说唱《格萨尔王传》。马竞秋 摄(1986年1月15日发)

       传承

       在西藏,以格萨尔王故事为题材的唐卡称为“仲唐”,最初制作极其简单:一块旧布,两根木棍,搭成简易框架,再将木炭粉末与松树油脂搅拌,用画笔勾勒出格萨尔王的形象。从这时起,人们对英雄的记忆与联想,演化成了可被感知的具体形象。

       “随着格萨尔形象的出现,人们觉得用这样的形式来传播史诗,是一种比较好的艺术形式,逐渐被普及开来。”研究者普遍认为,随着“仲唐”的发展,与格萨尔王有关的造像、木刻、壁画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进而为史诗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阳光明媚的上午,走进拉萨市燃木齐大酒店3层,滔滔不绝的说唱吸引着就餐者。前面讲台上,格萨尔说唱艺人扎西多吉头戴演出帽,盘腿而坐,时而说时而唱,词句伴着手势如流水般从嘴里喷涌而出。

4.jpg       2021年6月12日,在西藏拉萨市的自治区群艺馆,格萨尔西藏自治区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扎西多吉表演说唱《卓姆妙音》。孙瑞博 摄

       扎西多吉是一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每年有一万元的补助,目前经营着两家《格萨尔》说唱餐厅。每天中午12点至下午6点间,人们可以免费欣赏《格萨尔》。除了扎西多吉,燃木齐大酒店说唱厅里还有5名说唱艺人。

       藏族学者降边嘉措曾分享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格萨尔王策马奔驰时,他的战马无意中踩死了一只青蛙。格萨尔王跳下马背,小心翼翼地将青蛙捧在掌心。“他左手捧着青蛙,右手轻轻抚摸着说,以后希望你变成一个‘仲肯’(说唱艺人),把我降妖伏魔、惩恶扬善、造福百姓的故事传遍整个雪域高原。”

5.jpg       2015年5月17日,在西藏博物馆拍摄的格萨尔王说唱艺人专用帽子。刘东君 摄

       格萨尔王把青蛙的尸身抛向空中,化作了大地上无数的说唱艺人,四处传唱格萨尔的英雄故事。草原上繁若星辰的说唱艺人们对史诗的产生、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保存了一批老艺人的说唱版本,并整理成文。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先后20余次组织开展“格萨尔”民间艺人普查、版本搜集等抢救性保护工作。截至目前,仅西藏那曲市登记在册的“格萨尔”艺人就达120余位。在出版发行系列相关普查书籍和音(影)成果的同时,西藏还建立起了由《格萨尔王传》精品说唱、音乐唱腔、赞歌、舞蹈和传承人口述史、风物传说纪录片等6部分组成的史诗数字资源库。

6.jpg       2011年4月9日,西藏那曲地区“格萨尔之家”群口说唱格萨尔王故事。觉果 摄

       近年来,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史诗《格萨尔》民间艺人说唱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抢救挖掘、收集整理、调查研究。截至目前,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搜集手抄本、木刻本、艺人说唱本等80多部,整理出版青海省内优秀艺人的说唱本60余部,编辑出版了《格萨尔》少儿读物丛书10本,《格萨尔》汉译本18部。

       “我刚拍摄完一部有关‘格萨尔’的电影回来。”斯塔多吉兴奋地介绍,如今“格萨尔”传承已不仅局限于传统口口相传的形式,还借助信息科技手段,以动漫、电影、绘本等形式展示在世人眼前。“我希望自己能让《格萨尔》更多走出高原,走向世界。”

7.jpg       2022年5月30日,图为已出版的斯塔多吉说唱的《格萨尔王传》系列。柑丹鸯琦 摄

       吟游

       2006年,《格萨尔》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格萨尔》的研究者已遍布英国、法国、德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东方的英雄史诗,跨越山海阻碍,突破语言壁垒,传播到世界各地。

       对于国际藏学界来说,大卫·妮尔是一位传奇人物。她一生先后5次来中国,对格萨尔的故事进行了追寻,向民间艺人了解史诗,搜集版本,最终她把故事写成出版了《岭·格萨尔超人的一生》。这本书在国外影响非常广泛,进一步使西方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史诗。

       直到晚年,对于格萨尔这位神秘的人物和这一宏伟的诗篇,大卫·妮尔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她的身后,更多的学者被史诗《格萨尔王传》所吸引。

       20世纪30年代,南充中学的教师任乃强,经常前往西康地区考察。在这里,他第一次听到史诗《格萨尔》的说唱,并逐字逐句翻译后一一记录下来,之后他进行整理,仿照说唱者的语调,按照汉语韵律译出,于是第一篇史诗《格萨尔》汉译本诞生了。从此,《格萨尔》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8.jpg       2020年10月8日晚,在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专场文艺晚会上拍摄的舞蹈《岭·格萨尔王》。詹彦 摄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史诗《格萨尔》的保护研究十分重视,通过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和传播,其他各民族也了解到这样一部优秀史诗,它起到了各民族间交往、团结的重要的纽带和媒介作用。” 努木说。

       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的交界地带,是史诗《格萨尔》最早流传的区域,是藏族群众赴拉萨朝圣的必经之地,也是藏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商贸交往的重要地区,伴随着朝圣者和茶马古道上商旅的脚步,说唱艺人们的歌声流传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学术界普遍认为: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几大水气通道而带来的自然环境,青藏高原东部成为高原向祖国内地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成为联通西北和西南,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汇地带,各民族在这块区域共同生活和繁衍生息。

9.jpg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赛马大会画面

       “史诗《格萨尔》不仅是藏民族的史诗,更是藏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而产生的英雄史诗。”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金果·次仁平措说,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甚至宗教信仰、道德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格萨尔》流传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丰富了自己的内容和内涵。

        经过千百年传唱,史诗《格萨尔》仿佛早已镶嵌在大地,留存于每一方山水和每一株草木之间。这里的人们说:高原的雪山是他的身躯,高原的河水是他的血脉,而高原的风则是属于他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