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被誉为世界上最繁琐的工笔画,图为热贡画师绘制唐卡局部。
热贡传统六月会以其独特的民俗表演,每年吸引众多省内外摄影爱好者争相走进热贡取材,图为热贡四合吉村落的六月会盛况。
2019年5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热贡民间藏戏《意卓拉姆》在青海大剧院成功首演。
民族服饰展演走上T台,多元文化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
精心创作。
这里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藏文化的源生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热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唯一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在省内外历史文化发展中尽显不可替代的原生态和唯一性的优势。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学、古老的民族习俗、多彩的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积淀厚重,而最具代表性的热贡艺术和神秘的“热贡六月会”、热贡土族“於菟”等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在不断传承发扬中已然成为这一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今天的金色谷地,正以丰饶璀璨的传统文化产业,昂首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
4月,热贡大地花红柳绿,处处春色醉人。当年明熹宗题写“西域圣境”的这座古城,在热贡艺术的光芒下愈发璀璨夺目。
这里是继闽南文化、徽州文化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迈步新时代,随着高质量发展的大潮涌起,“热贡艺术”这一世代相传的瑰宝已成为同仁走出省门国门、面向世界的金色名片,其相关产业在不断改革发展中,成为推进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厚植文化人才
大力保护传承特色文化瑰宝
同仁,是“热贡艺术”发祥地,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蜚声国内外。
源于传统文化的滋养,在隆务河流域这片狭小的土地上,同仁市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8名。
在新征程上,“非遗”资源集聚、文化底蕴深厚,早已成为同仁市高质量发展的天赐禀赋,而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无疑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一环。
文化产业项目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培育人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同仁市坚持“创新传承人保护激励机制、打造产学研一体式培养模式、建立完善人才选拔扶持机制”三步走,培养了一支支有技术、有劲头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成功将人才短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
在同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收门徒”,学员零费用学习技艺已成为人才培养和传承发扬的主要抓手。每年每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热贡艺术”传承人每人定额招收学员,时至今日,农牧区未就业大学生、高中毕业青年、赋闲的农牧民等为主的上万人由此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层面的助力和民间力量的自醒正成为热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两翼”。为此,近年来,政府层面的作为凸显于将传承与发展置于全市发展的大棋局中,热贡文化园区、唐卡风情小镇、热贡艺术会展中心、热贡文化演艺中心、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宣传展示点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民间投资新建形成规模的画院达10余家,园区内有规模以上的画院达12座、从事热贡艺术的企业188家,其中文创产品开发企业17家。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小艺人”补助和培训,将非遗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通过非遗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地域传统文化要走出省门国门,人才储备必不可少。同仁市一头联合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开设热贡文化专业课程,培养一批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苗子”,另一头通过职校和传习中心以产学研的培养模式培训各类热贡艺术人才2686人。两头连起来,以文化产业+乡村振兴模式让当地几万名相关从业人员有了致富门路,也形成了良性竞争。
在“强人才”计划的铺展和择优而取的选拔机制的确立中,让“热贡艺术”人才队伍本领更高强,组织举办热贡唐卡绘制大赛和乡土人才技能大赛等活动,选拔优秀乡土人才投入到民族民间技艺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开发中,选择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非遗”文化产业示范户,倾斜政策,强化用地保障、财税支持,给予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文化脱贫的中坚力量。
依托优势资源
全面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置身古城隆务,除了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引人入胜的还有那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色。“一河九水四道天,土村白塔古寺院,草山良川隆务险,奇崖古树蝴蝶滩”。这首诗将同仁如诗如画的景致描写得淋漓尽致。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同仁有先天优势。2021年,同仁市荣获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同仁市被中国文联和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中国藏族热贡神舞之乡”荣誉,并成功评定省级文旅融合示范点8家,扎毛乡扎毛村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曲库乎乡江什加村农家书屋被评为青海省示范农家书屋,热贡龙树画苑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隆务老街被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隆务镇吾屯村被评为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依托先天资源优势,同仁市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有效发挥了资源优势,盘活了闲置资产,“助跑”乡村振兴。仅2021年,该市旅游人数为335.6万人次,同比增长0.18%,从业人员达32600余人。
进一步提高旅游知名度,打造文旅融合、文创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网红”打卡点,让众多游客在这片金色谷地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
地处农牧业过渡区的扎毛乡紧靠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拥有扎毛水库、蝴蝶滩、心形崖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扎毛村曾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每年夏秋两季,周边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渐渐尝到了乡村旅游的甜头。
扎毛村草场小,耕地少,要实现乡村振兴,仅仅依靠农牧业显然很吃力。2021年,该村走发展乡村旅游之路。在文旅融合路径中打造的集装箱民宿、农家“KTV”、露台观景点、网红打卡区等旅游设施综合体的建设,让乡村旅游“一条龙”服务链条日趋完整。放眼正勠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同仁市,政府主导、公司运营、群众受益的文旅融合模式已然多点开花,各具特色。
近年来,着眼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同仁市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成功评定了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成功评定省级文旅融合示范点8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并围绕多元厚重的文化底蕴,依托独特人文的品牌效应,制定了精品旅游线路4条,其中3条分别是同仁市民俗“六月会”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线路已上报州文体旅游广电局。
打造育人摇篮
让特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正勠力推进的一项工作。同仁市继续充分挖掘文化产业优势,将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在原有基础上,凭借乡村振兴契机,配备了相应资金,为扩大产业规模注入了新动力。
精心谋篇布局,同仁市将唐卡、堆绣、泥塑、刺绣等热贡艺术特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优化文化产业架构,培育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推动其与多业态融合,使热贡艺术特色产业呈现出全新的姿态。
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同仁市编制了《同仁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20余座“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建成“非遗”工坊和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下设唐卡、堆绣、泥塑等20余个扶贫车间,使热贡艺术特色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热贡龙树画苑、热贡桑杰画院、热贡布达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金轮热贡艺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文化企业在同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放异彩;在“企业+基地+农牧户”和“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新模式下,入股文化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组织的农牧民“股东”在致富路上走得无比稳健——仅热贡龙树画苑每年签约手艺人达400余名,带动当地群众每户每年增收5-10万元。
去往上下吾屯各大画院的传习中心,总能看到年轻的画师们端坐在画布前,精心绘制着自己的作品,每一笔下去,他们都格外用心。在政府部门推荐和传习中心的帮助下,他们习得一技之长,不仅费用全免,每年还能有4至6万元的收入。
4月4日下午,桑杰热贡艺术传习中心新建的大楼里异常热闹,在唐卡、泥塑、刺绣、堆绣四个车间,传习中心的民间工艺美术师和学员们正凝神创作,倚墙而立的展架上摆满了他们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作品,一旁的展示间,已经完工的《领袖与党的百年征程》《民族团结一家亲》两幅巨幅堆绣作品格外亮眼。
2021年10月,同仁市政府为传习中心投入乡村振兴资金50万元,桑杰画院有效打包较为分散的文化企业和培训资源,全力打造文化扶贫产业基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推进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产业振兴,让脱贫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仅桑杰画院,就有学徒100多名,其中,近80%为脱贫户子女。学习期间,画院免费为学徒提供食宿、学习,年补助资金3000元。对脱贫户劳动力进行热贡艺术技艺培训的同时,签订产品收购协议,解决他们的产品销售难和价格不易掌握等后顾之忧,通过“动态监测+鼓励免费”机制,带动100余名学员每人年收入达6万元,重点帮扶车间为他们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