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隆务河畔,被称为“热贡”,即“金色谷地”,是安多藏区文化艺术中心。当地黄南藏戏和以唐卡领衔的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因此也被称为中国“藏画之乡”。
文化专题 2020-07-09
塔巴陶瓷历史悠久,且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塔巴陶瓷发展近一千多年来,都是以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交流更新较少,所以在技术、工艺方面都比较传统。
文化专题 2020-07-07
这一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研究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从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环境转变,还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于亚洲季风格局和区域环境类型演化的驱动作用。
文化专题 2020-07-06
陶瓷唐卡是在特制的高温瓷板上的佛教艺术,其工艺大致是,先将含45%的骨炭及石英、高岭土的优质瓷土,经1300度高温烧制成坚实、平整的瓷板,并根据需要施以釉料。再在瓷板上经过打底稿、勾线、填色、描金、烧制、装裱等程序绘制唐卡。其中还会交叉甚至采用多次各种工艺,比如勾线有时需要勾两至四遍,烧制一般会根据颜色不同进行三至六次,最终将传统唐卡的画面、线条、色彩等完美体现在瓷板之上。
文化专题 2020-07-03
《康定情歌》就好像这座城市的名片,诉说着康定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风情。这座身处高原与盆地过渡地带的小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文化风俗,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文化专题 2020-07-02
藏族民间舞蹈在青海省流传甚广,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州、地、市、县。而且种类繁多,节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八大类舞种,节目过千,有“卓”、“依”、“热巴”、“热依”、“则柔”、“拉什则”等。
文化专题 2020-07-01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城东南约7公里的卓克基镇。它融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艺术为一体,是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居住过的地方,“红军长征途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古有郿屋,今有官寨”是毛泽东同志对他的赞誉。2005年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
文化专题 2020-06-30
西藏原来是不产茶的,但西藏茶却名扬海内外。说起这个话题,怎么也绕不过易贡茶场。作为西藏第一个茶场,它的发展在历经浮沉后,再一次焕发出新生机。
文化专题 2020-06-28
客观上,重构之后的端午节传说生发出了一种对民众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而这一意义生成的场域是集体性很强的公众节日生活。族群通过对端午节俗中所纪念人物的地方化改写,以这个人物的行为事迹为教育平台,展示并强化了相关的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实现了一种教育公众的节俗意义。
文化专题 2020-06-24
“响箭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西藏工布地区的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也属于射箭的一种,最早是从打猎中演变出来的,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工布地区在庆祝丰收、迎接新年等重要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竞技娱乐活动,被国家列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巴桑次仁说,工布响箭比赛用的响箭与传统意义上用于打猎和打仗的箭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箭头是木质圆锥体,上面钻了4个小洞,箭离弦后在空中飞向目标的过程中,空气穿过小洞,发出尖锐的啸声。巴桑次仁介绍,以前的政府在选拔官吏时,响箭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能。
文化专题 2020-06-15
察隅,藏语意为“片状石之地”。这里高山耸立,河谷纵横,密林千里;这里气候温润宜人,桑曲河流水潺潺,崇山峻岭苍翠如黛,一派亚热带原始森林景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察隅成为西藏海拔较低、降水充沛、四季温和之地,同时又以山高谷深、道路艰险而闻名于世,茶马古道支线——丙(丙中洛)察(察瓦龙)察(察隅)路大部分路段在其境内。察隅,令人惊叹之余更平添了几分向往。
文化专题 2020-06-09
秋那桶是丙察察线的终点,但却不是我们此行的终点,我们把最精彩的句号留到了贡山县独龙族的村寨,纹面女,将是我们要造访的下一个精彩群体。
文化专题 2020-06-03
纵观藏族古印章艺术,无论是雕刻内容到具体的工艺制作,从写实到写意,从可见的形象思维到意味的表达形式都反映了藏民族深沉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印章的图文及图腾,圆中有方、曲中有直、封闭重于连续、圆点弧形胜于直角方块,这充分表现了佛教所讲的“圆通”、“圆觉”的哲理思维。但又让人感到稳重、简洁,柔韧而刚健 ,表现出一种神秘的魅力,一种和谐的美。
文化专题 2020-06-01
作为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作品的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而传统唐卡的绘制过程也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纯正,用这些颜料绘制出来的唐卡可以保存上千年之久。
文化专题 2020-05-2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绵延千年的唐蕃古道已换上了现代化的新颜,借助“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和习近平主席访尼的东风,沿着前人走过的足迹,青海的相关部门和有志之士正在竭力寻找和打造一条崭新的、对外开放的、面向未来的新丝绸之路青海道。
文化专题 2020-05-28
2019年11月下旬,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一行四人,赴尼泊尔进行考察调研,深入研究青海与尼泊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大现实问题,课题组在完成相关报告的同时,其成员胡芳研究员撰写了此篇《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讲述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介绍中国与尼泊尔特别是青海与尼泊尔之间文化、经贸交流的历史与现状,本刊将分期推出,以飨读者。
文化专题 2020-05-27
朝水节作为舟曲藏族的重要节日之一,是当地人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从宗教层面来说则是苯佛共生的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层次互动,同时也是对当地藏族文化的一次集中表演,达到了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目的,发挥了净化人们的心灵、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的作用,加强了藏汉民族之间的族际交流,共同构筑了舟曲的地方文化。
文化专题 2020-05-25
藏医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其描述形式之独特, 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 可谓独树一帜。其人体解剖学的科学思想, 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文化专题 2020-05-21
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表演羌姆或金刚法舞的历史传统,但由于各教派基本教义和所供奉的本尊神的不同以及各地域宗教文化差异而生成了藏传佛教羌姆表演的多元性、多层性特点。本文主要阐释我们在这两年期间调查和跟踪的格瓦彭措桑木丹林的羌姆表演仪式及其象征意义,同时也解读了信众对羌姆仪式持有的不同认知。
文化专题 2020-05-19
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绪论,第二部分介绍华锐地区及天堂寺历史脉络。第三部分介绍天堂寺的组织结构。第四部分介绍历史上天堂寺政教发展史。第五部分介绍天堂寺的现状。第六部分介绍天堂寺的社会功能。全文通过对天堂寺历史的疏理,寺院内部结构及日常修学的介绍,重点介绍五世东科活佛被迎请到寺并担任寺主以来寺院僧人在佛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寺院僧人在拉卜楞寺等的学习状况及归寺后在寺院的表现。
文化专题 2020-05-15
藏语里的 ཤེས་ཡོན་པ 就是知识分子的意思,意为“具备知、识、技能的人。”其定义与主流文明世界的不谋而合。需要强调的是,我认为藏族知识分子主要有两种,一是僧侣知识分子群体以及体制外知识分子,二是体制内的知识分子群体。
文化专题 2020-05-13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