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甘南藏族服饰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多元交融,单是牧区和农区的服饰,材料、图案、装饰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地方仅一山之隔,服饰却完全迥异。正所谓“十里不同俗”,在甘南则是“百里不同装”。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甘南藏族服饰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多元交融,单是牧区和农区的服饰,材料、图案、装饰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地方仅一山之隔,服饰却完全迥异。正所谓“十里不同俗”,在甘南则是“百里不同装”
文化专题 2019-08-15
人们所认知的丝绸之路,是经武威、张掖、敦煌一线直通西域的主干道——河西走廊道,这一路被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体夹峙,平坦地带狭长,是一条线。而在祁连山以南的青海地区,青海道则是网络状分布。
文化专题 2019-08-12
7月18日,盛夏之时,“一会一节”文旅盛宴游之际,甘肃省天祝县藏语言文字指导中心负责人刚乃旦才让同志带领业务室精干力量,共4人一行深入基层一线,赴青海省两州三县三乡(海北州门源县珠固乡和海东市乐都县仓家峡、互助县松多乡),历程800余公里,再次开展华锐民间文化“大走访、广采风”搜集整理工作。为期一周的田野民间走访工作,走访民间艺人20余人,搜集整理录音20余节,时长达190多分钟,拍摄民间艺人手抄本200余页,资料照片300余张,其主要内容涉及华锐婚俗中婚礼祝词、托付词、祝酒词、答谢媒人词、“嘎什杂”赞辞
文化专题 2019-08-08
1935年10月10日至22日,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这次运动会是旧中国举办的全国性运动会中,规模最大、最为规范的一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有全国各省市30多个代表队,参赛男女运动员共2700余人。
文化专题 2019-08-05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位于天祝县境中部,南临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峡,岭南有滔滔不息的金强河与水草丰美的抓喜秀龙草原,岭北有当地人誉为“金盆养鱼”的安远小盆地。乌鞘岭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3562米,素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驰名于世。
文化专题 2019-07-31
由于18世纪后期以来英帝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毗邻西藏的康藏地区的打箭炉(今康定)在19世纪也成为西方人难以进入和立足的"闭锁"之地。在此背景下,1889—1890年两次进入该地的英国博物学家普拉特的动植物采集活动遭到了当地官民的阻扰和抵制。尽管如此,普拉特的采集活动颇有收获,并且他还首次以前所未有的多种形式向世界展现了打箭炉自然环境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打箭炉这个看似与外界隔绝的地区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与文化兼容性。康定历史上这些极少被注意的方面和特点有助于近代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相互认知,也有助于外部
文化专题 2019-07-29
这段往事,让人感慨不已。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都前赴后继,全民抗战,涌现了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阿宗这位藏族母亲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但也值得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做出的贡献!
文化专题 2019-07-1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文字从属于语言,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进入文明史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丰富多采的民族语言文字,藏语文就是其中独具魅力的典型代表。
文化专题 2019-07-16
适逢国庆68周年(注:此文写于2017年),又逢《国歌法》正式施行,感怀之际想起小时候,我们唱国歌的情景。面对五星红旗,唱起国歌,当时的感觉就是特别雄壮激昂,自豪感、光荣感油然而生。我至今记得唱国歌时,大家对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直不理解。后来才知道这是由抗日战争时候的《义勇军进行曲》改编的。不光我们当时不理解,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定国歌没有太大意见。但涉及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家意见不一致。最后是周恩来总理发言,他说:
文化专题 2019-07-15
西藏昌都江达县的波罗木刻雕版技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几百年历史。2008年6月波罗木刻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精湛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创新和发展。
文化专题 2019-07-09
珞巴藏语译音意为“南方人”。珞巴族主要分布在林芝市米林县、墨脱县和察隅县等地,总人口2800余人。其中米林县的珞巴族人口达1600余人。珞巴族分卡珞(距藏区距离近的珞巴族)和丁珞(距藏区距离远的珞巴族),米林县珞巴族属于卡珞。
文化专题 2019-07-05
1943年10月8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八期第二总队(1941年12月25日开学)举行了简单的毕业仪式。当夜,洛桑尼玛就和同校的康巴籍老乡土登尼马、四郎降泽、四郎降措、方振西、马振西、薛平西、曹大华、尼玛巴登、南模钦夫等人相聚成都聚丰园,酒酣耳热时,有人提到了毕业后去向的话题。四郎降措说:“西康太贫瘠,我想回家乡工作。”马振西说:“我想去西藏,做沟通内地与边疆的桥梁。”这时,洛桑尼玛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抗日战争已经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我们军校生理当上前线,十万青年十万兵!”他的话一下打动在场所
文化专题 2019-07-03
日前,一则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古人类活动的新发现从兰州大学传来:经过近10余年研究,兰州大学及多家境内外科研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16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在现今甘肃省夏河县一条古老河流的河床上方岩壁上的溶洞里,生活着一支神秘的中晚更新世古老人群——丹尼索瓦人。
文化专题 2019-07-02
在青海湖畔,为了保护东喜玛拉登地区的《格萨尔》文化,今年38岁的周才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遍了青海湖东周边的每一个角落,经过他不断努力,《格萨尔》学界也渐渐认识和了解了青海湖东喜玛拉登地区遗存的《格萨尔》遗迹遗物等文化遗产。
文化专题 2019-07-0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6月4日给“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发来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同藏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深厚情感。
文化专题 2019-06-27
日土县,位于阿里地区西北部的边境地带,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支脉横穿全境,新藏公路贯穿全县。在海拔4300米至5300米的山地草场之间,驰骋着身形矫健的白绒山羊。它们适应了高寒、多风、干燥的生存环境,而恶劣的环境也造就了它们特殊的绒毛,细度达到13.53μm,仅占世界动物纤维原料总产量的0.2%,被誉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
文化专题 2019-06-26
藏族人有这样的说法:“子不嫌母丑,人不嫌牛粪脏。”牛粪在藏语中称为“久瓦”,意为燃料,并没有粪尿的意思。人们对它不仅没有不干净的感觉,而且还倍感亲切。在高原牧区,牛粪作为燃料已有千年的历史,藏族人能从牛粪火味里嗅出家庭的温馨。据说过去每当人们在田间路边看到光滑的牛粪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称道:“好一朵漂亮的黄菌哟”,把牛粪比作黄菌菇,并当做宝贝一样立刻捡起来。
文化专题 2019-06-10
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冰斗湖。(亚丁管理局供图)夏诺多吉冰川分布面积达9.02平方千米。李忠东 摄数以亿计的冰川漂砾(石海)。李忠东 摄 近日,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公示,省内10个旅
文化专题 2019-04-24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