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 (下)

夕阳下,当我们驻足于白雪皑皑的玉珠峰下,高天安详,大地静默,那一刻,我微笑的双眸渗出了清泪……

文化专题 2021-01-29

长江之源:生灵与文明的壮阔摇篮(上)

夕阳里,粗犷矫健的卓舞扬起尘埃,清澈流金的溪水带去欢笑,在绿色的山坳里一路奔腾……

文化专题 2021-01-28

与油画之间的“对话” ——记西藏油画学会的画家前辈们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藏油画从无到有,创作队伍不断成长壮大。2017年11月11日,西藏油画学会正式成立,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术团体,该学会的成立弥补了长期以来西藏没有油画学会的空白,掀开了西藏现当代美术创作的新篇章。

文化专题 2021-01-21

宗日彩陶:千年陶文化“塑造”新生活

近年来,同德县抓住文化发展机遇,4000年前的宗日彩陶被“克隆”成工艺品,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宗日文化发扬光大。当地一些工匠充分挖掘宗日文化资源,经传统艺人巧手制作,结合现代工艺的不断创新,一件件蕴含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宗日彩陶制品诞生了,斗本才让就是其中的代表。

文化专题 2021-01-20

宫廷锅庄白玉卓钦:康巴藏区的文化非遗

白玉卓钦是流传于康巴藏区白玉灯龙乡一带的一种藏族宫廷锅庄舞蹈,是白玉人民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和承载,是再现白玉风土民情及生活景象的浓缩和载体。

文化专题 2021-01-13

九龙彝族丧葬习俗

“措起”两字,似乎冷漠、严峻了一些,说的人难于启齿,听的人容易产生一种无限伤感的情怀;而“阿衣木”则带有怜爱,惋惜的含义。使说的和听的都觉得感情相通,从而容易接受。

文化专题 2021-01-11

二十年不曾褪色的记忆——记藏学家和翻译家索朗班觉

父亲是一位受人敬重,严于律己的长辈;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知识渊博的老师和长辈。他的学问、他的为人、他的廉洁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文化专题 2021-01-08

白马藏人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之典型

笔者自小生活在文县,与白马人接触很多,也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觉得有写篇研究心得的必要。笔者综合各种相关历史文献和白马人口述史,借助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就白马人族群来源及历史上与汉族和藏人的关系申说一二。

文化专题 2021-01-07

敦煌古藏文吐蕃地名所反映的古代民族情况

在古藏文吐蕃地名中, 有相当数量的反映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地名。这些地名不是偶然形成的, 是吐蕃时期藏民族与周边民族互相往来、移居频繁、战事不断、文化冲击所造成的。

文化专题 2021-01-06

三位与青藏高原有缘的奇女子

青藏高原本是雄性的存在,然而上千年间却令人惊奇地出现了三位女性,她们先后走向高原,各自书写了一段非凡的历史。

文化专题 2021-01-05

申宝山下有神箭

“尖扎”,是藏语音译,意为野兽出没的地方,传说因其境内尖扎滩是藏族部落“尖扎”驻牧地而得名。这样的地名,无论出自怎样的神话传说与故事,早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历代先民在尖扎这片土地上躬耕劳作,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璀璨的农耕与草原文明。

文化专题 2021-01-04

西藏“牧二代”创业记

“从小学到高中,我每年寒暑假都要帮阿爸阿妈放牧、挤奶,赶着牦牛群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8日,25岁的西藏那曲“牧二代”加凳向中新社记者说,2019年,自己成为村里第一位毕业的大学生,从走出羌塘求学再回归草原,自己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组建团队,立志让现代科技落地西藏偏远牧区。

文化专题 2020-12-31

古韵“玛达咪”唱响深山逾千年

在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一直流传着一种曲调、唱腔深沉悠远的山歌——“玛达咪”。

文化专题 2020-12-29

湟源石雕:历史的传承 雕琢的记忆

历史上,此地曾一度富商聚集热闹非凡,成为西北地区各种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在众多的物品中石雕也是其中之一,石雕也成为当地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至今,漫步在县城境内的院落、庙宇、府邸等建筑中,随处可见遗留下来的精美石雕艺术品。

文化专题 2020-12-28

游牧文化:解读高原生态文明的一把“金钥匙”

纵观历史长河,举目未来之路,事实已经充分证明,生态畜牧业依然对生态优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强力推进,青藏高原必将以崭新姿态步入新时代。

文化专题 2020-12-25

试论藏汉音译的方法与技巧

从事藏汉翻译工作,通常会遇到各类的音译问题。音译环节是翻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翻译方式,音译的精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虽然藏汉音译的时间比较长,但在实际的音译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对藏汉音译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将试着通过对藏汉音译的方式、技巧、原则以及忌讳点等的分析,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

文化专题 2020-12-23

鼻烟记忆

青藏高原虽然不盛产烟叶,但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喜欢吸晒烟磨制而成的鼻烟,不管是寺院里的僧人,还是在草原上放牧的牧人,还是在河谷地区种植庄稼的农民随时把鼻烟壶揣在身上形影不离,不仅男人吸,女人也吸鼻烟,鼻烟变成了他们的钟爱。

文化专题 2020-12-22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幼儿园”

“可可西里户外太冷,手很容易粘在铁锁上。”邓海平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围栏的门锁。“奶爸”来了,远处8只小藏羚羊迅速跑到巡山队员身旁,用头蹭他们的裤腿、咬衣角,簇拥着向草地的低洼处移动。

文化专题 2020-12-17

在藏北高原发现藏药“宝库”

2001年盛夏,我跟随“藏北无人区科学考察团”来到班戈县保吉乡娘日贡溶洞进行科学考察。在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溶洞里,科考人员格桑顿珠惊喜地发现了大量可入藏药、用于治疗胃病等病症的海水石。

文化专题 2020-12-14

试论司巴苯教的基本含义及形式特征

司巴苯教是原始苯教。司巴苯教与民间信仰融为一体, 具有某些民间宗教的特色。司巴苯教作为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藏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内容, 对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直接作用。研究司巴苯教实际上是在追寻藏族文化的根底, 探讨苯教在藏族民间社会中的发展和影响, 对于研究藏族宗教、民俗、文化都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文化专题 2020-12-11

关于吐蕃史研究中几个“定论”的质疑

在古代藏族史的研究中,吐蕃史的研究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诸前辈学者,在其研究工作中以丰富的知识,精湛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使后进者受益良多。限于史料及其他原因,也有若干问题包括一些“定论”确有待商榷之处,一些“成说”有探寻其根源、考证其讹误之必需。本文冒昧提出一些质疑,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文化专题 2020-12-10

藏传佛教建筑看佛教中国化

此次论坛,多位与会代表聚焦藏传佛教,深入研讨、交流,今撷取其部分论点,从藏传佛教建筑来看佛教的中国化。

文化专题 2020-12-09

从小众到大众,工布响箭的“穿越之旅”

“这是一项表演性和观赏性极佳的项目,已被纳入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运动会竞技比赛项目。当下,越来越多人喜欢响箭,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从从前的小众项目变成了大众项目。”因为射响箭的人很多,大家的弓箭也时常更换,其林还建议要有弓箭二手市场,“这样资深玩家、发烧友替换下的弓箭可以再次使用。”

文化专题 2020-12-07

西藏唐卡艺术:画笔下的新女性“色彩”

勉冲·罗布斯达认为,女性心思细腻,有着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他希望,包括女性在内,更多的人能够热爱唐卡、学习唐卡。

文化专题 2020-12-04

图解高原农民运动会:趣味十足的全民健身

每年冬季,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西藏农村进入农闲时期,当地农牧民就迎来了一年中难得的休闲时光。

文化专题 2020-12-03

漫谈华锐藏族

华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能者伟人,肩负过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其功绩彪炳千秋,光耀古今。华锐藏族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饮食、宗教、婚嫁、服饰、节日等文化,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文化专题 2020-11-30

踏访茶马古道:探寻往来滇藏间的马帮精神

滇藏公路是一条从云贵高原由南向北爬升至青藏高原的蜿蜒“天路”。在它成为宽阔的公路之前,仅仅是古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毛细血管”之一。近日,记者沿着滇藏公路云南香格里拉段,寻找滇藏茶马古道旧时记忆,探寻消失半个世纪的马帮精神。

文化专题 2020-11-27

千年藏绣“刺”破传承困境 “绣”出好生活

目前,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已有21家以藏绣生产为主的工艺品企业,覆盖全州的5个县32个乡镇,年销售额达6100余万元,至少10%的绣品销往国外,5%的绣品销往港澳台地区,产业前景广阔。

文化专题 2020-11-26

野牦牛:雪域至尊

它们长着一对灰黑色的大角,双角向外伸展并弯向后方。通体是黑色,胸部、腹部的长毛几乎能拖到地上,尾巴可长达一米多,整个身体看上去就像披着一件巨大的蓑衣。

文化专题 2020-11-24

道得尔”佛乐团:多径传承共享“天籁之音”

51岁的拉卜楞寺僧人成来坚措左手持九音云锣,右臂拿着小棍有节奏地捶打,和寺院“道得尔”佛乐团成员练习合奏曲目,这组“天籁之音”在寺内久久回响。

文化专题 2020-11-23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