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古老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此次青海生态(产业)博览会暨藏毯展上,刺绣、和日石刻、手工银铜器竞相登台,热贡艺术(唐卡、泥塑)、鎏金技艺、河湟剪纸、湟中农民画等非遗产品同台亮相。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里,掐丝工艺、藏绣、文创产品、民族工艺品等多个品种更是“争奇斗艳”,为来自各国和国内各省、区、市的朋友们奉上了一道丰盛的青海“非遗大餐”。

文化专题 2020-09-08

不一样的“嘛呢康”

日前,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记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嘛呢康。在这里,老人们可以转经、煨桑,也可以做饭、休憩、闲聊。嘛呢康既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又能让他们彼此陪伴相互照顾,颐养天年。

文化专题 2020-09-07

盐羊古道焕发新机

2018年,当地这一羊背驮盐的习俗被收入到第五批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盐羊古道”也被赋予新的内涵,焕发新机。

文化专题 2020-09-04

措日尕则山的村庄

据牧德讲,在2007年以前,卓让村里住着70多户牧民,到后来,因为生态移民搬迁,大概有20多户牧民自愿搬到了县城的移民定居点,还有近40户牧民迁往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河源新村。现在,村里常住的牧户只有七八户。

文化专题 2020-09-03

萨普冰川,深藏闺中人未识

近年来,随着比如县“走近西藏绝世秘境——萨普冰川”旅游推介会在内地多省的宣传和新闻媒体的报道,萨普冰川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善,这里“湖泊与冰川共一色,浮云与高山齐飞天”的绝世美景,很快就会走出深闺,成为西藏高原旅游的又一好去处。

文化专题 2020-09-02

更尕卓玛家的“果馍切”

“果馍切”为藏语,意为又圆又大的烧馍,据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文化馆的尼玛太和更藏介绍:“‘昂拉果馍切’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果馍切’,现存世六十多年的‘果馍切’就是由昂拉群众创造的,烧制‘果馍切’是昂拉人民历来的传统,每年粮食一进仓,以村为单位,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定出所需要的面粉,再按人头平摊‘捐面’数量,名曰‘千家面’,同时组织妇女们精心烧制。”

文化专题 2020-08-27

从雅江到珠江——松茸旅行记

广东的刘先生沉浸在如何烹饪高原山珍的喜悦中,而在雅江的深山密林里,阿吉同样沉浸在喜悦之中,因为他又找到了一颗精品松茸。

文化专题 2020-08-26

拉尕山:藏乡舟曲第一神山

从羌人聚地到华阳古城,从格萨尔王到占单古寺。山下,白龙江欢腾而去;山上,村寨里的篝火熊熊不熄。千百年来,古老的拉尕山静静耸立,在云雾弥漫中日复一日笑看风生水起。

文化专题 2020-08-25

卓尼禅定寺:八思巴主建 康熙赐名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城南侧的高山上,坐落着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禅定寺。禅定寺原名噶丹夏智林,汉语意为“论修寺”。公元1710年,康熙帝召见卓尼第十四代土司丹颂才让(又名杨声)时,亲笔御赐“禅定寺”一名,其匾额悬挂于寺院门楼之上。伫立禅定寺前,山川形胜一览无余,万家景象尽收眼底,泱泱洮河逶迤东流。

文化专题 2020-08-24

寻找消失的宗日人

宗日遗址中出土的彩陶集制陶、雕塑、绘画于一体。绘画艺术是彩陶艺术的灵魂,其色彩搭配合理、图案组合相宜、线条粗细得体。彩陶纹样有鸟纹、竖线折尖纹、连续折线纹、三角纹等,部分器物颈部、肩部和腹部饰附加纹,有的像流动的水波,有的像撒落的种子,有的像张开的渔网,有的像游弋的鱼蛙,这些简单而原始的线条描绘着史前人类心目中自然而朴素的美。而“米”“北”“¤”“〕〔”等近百种彩陶符号可谓是中国古老的文字的起源。

文化专题 2020-08-21

西藏的秋日“斗风筝”

每当秋天来临,西藏的“风筝季”就开始了。秋日“斗风筝”,在拉萨广为流行,风筝的放飞技巧体现在空中的争斗和玩耍,是一项极具特色的西藏民俗娱乐竞技活动,有助于强身健体。

文化专题 2020-08-20

科考神奇的巴毛琼宗

2002年4月30日,“藏北高原无人区考察团”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挥旗开拔,再次挺进藏北无人区,继续完成2001年还未完成的科考工作。

文化专题 2020-08-19

记者手记:可可西里的14个半小时

暴雨、烈日、冰雹、泥泞……通向“藏羚羊大产房”卓乃湖的14个半小时经历,令人难忘。

文化专题 2020-08-18

排灯艺人杨增贵与他的刻刀

杨增贵,男,1944年7生于青海省湟源县申中乡后沟村。1959年开始跟随其舅父、排灯艺人李增瑞学习木雕技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搞古建筑维修。1992年至今,在湟源县文化馆做排灯设计工作。

文化专题 2020-08-17

探寻公元3-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

与近现代人群比较,故如甲木与广西壮族和藏族A型的现代居民接近。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居民的母系来源多元化,大多数为欧亚东部类群,也有少量是欧亚西部类群,他们对中国现代藏族人群以及西藏的其他一些民族具有母系遗传的贡献。

文化专题 2020-08-14

“炳灵寺”寺名来源考

炳灵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2014年“丝绸之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炳灵寺是其中的遗产点之一。炳灵寺石窟中汉藏佛教文化并存,尤其是唐中叶起,藏传佛教在这里得到持续发展,炳灵寺也成为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

文化专题 2020-08-13

热贡四合吉村“六月会”节目内容及神庙历史简述

该节庆文化活动,每年农历6月16至25日由各村社群众自发组织举办。隆务河流域村村寨寨定期举办这个迄今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其主要目的,既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又通过这个节庆活动,让当地百姓与神共舞、与神同乐,达到邻里之间走亲访友、交流感情、其乐融融欢度节日之目的。所以,“六月会”的举行具有双重节庆活动功能。

文化专题 2020-08-12

巴颜喀拉山麓寻熊记

或许在山谷的某个角落,棕熊听到了枪声,会暂避些时日,不敢再到牧民帐篷附近晃悠了。或许棕熊没听过枪声,会以为连续的枪声是在打雷——这事儿,谁能说得准呢。

文化专题 2020-08-11

探访西藏佛教宁玛派尼姑道场雄色寺

“雄色,藏语意为‘古松林中’,雄色寺属藏传佛教宁玛派,现在有尼姑130多人。”西藏拉萨雄色寺经师次旦近日向记者介绍,该寺也是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尼姑道场之一。

文化专题 2020-08-10

科考世界海拔最高温泉奇观

藏北高原无人区,与大陆其他地方一样,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其中,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荣玛温泉最为著名。

文化专题 2020-08-07

探访珍稀藏文大藏经《纳塘新版·甘珠尔》

“加吉寺的《纳塘新版·甘珠尔》整版墨印为藏文正楷,字迹工整,版印清晰,堪称佛教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天文、医药等类别的藏文翻译典籍。在佛学、文化艺术、藏文文献学和甘珠尔版本学等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著名学者索南航旦介绍道。

文化专题 2020-08-05

黄河文明与河湟文化

当下,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过程中,加强黄河文明的研究,特别是黄河文明与河湟文化的研究,对于促进青海省的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专题 2020-07-31

面具会唱歌——江嘎尔的藏戏

江嘎尔藏戏是蓝面具藏戏中四大流派之一,是从早期的白面具藏戏发展而来。蓝面具是软式面具,由牦牛皮做成。开场的猎人带的是蓝色面具。演出正式开始后,身着猎人装束手持彩箭的尼玛带着面具首先出场,净场地,高歌祝福。随后,演员分列两班,一班穿戏装,带帽子,不戴面具,专司说唱。另一班着戏装,戴面具,随尼玛一起跳舞。说唱的一班,声音高亢、苍劲,有说有和。尼玛领跳的这一班,或张开双臂打旋子,或踩着鼓点列队行进,或叉开双腿跳着、间或交替左右单腿着地蹦着,色彩艳丽的软式戏装飘荡着。铺满格桑花的草坪上,原始的崇拜和对生命意识的冲

文化专题 2020-07-30

青藏高原真菌世界探秘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青藏高原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真菌资源,如何对其开展研究与利用?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主导、联合自治区农科院和西藏农牧学院四家单位近200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科研项目“青藏高原真菌资源研究与评价利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文化专题 2020-07-22

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生,就觉悟了

思想上不要有乱七八糟的东西,乱七八槽的事情在思想上缠绕,是自己找苦吃。

文化专题 2020-07-21

寻源记(下)

三江源,亘古永存于天地之间,那是我们母亲河的摇篮,也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文化专题 2020-07-20

寻源记(上)

自古以来,望着浩浩汤汤的大江大河,中国人对它们的发源地充满了好奇,从未停下过探寻的脚步。从先秦典籍《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开始,就有关于江河发源地的记载。

文化专题 2020-07-17

其多山岩画:留给后人的珍贵“史料”

藏北那曲市班戈县其多山洞穴岩画,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一洞穴岩画曾是我跟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进行科学考察的地方。

文化专题 2020-07-15

萨迦班智达与蒙古阔端王相关文献探析

萨迦班智达是萨迦派的代表人物, 除在佛学方面有极高造诣之外, 其对西藏地区划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其中萨迦班智达与蒙古阔端王的会见以及他的“致蕃人书”在这一历史事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专题 2020-07-14

藏戏《折嘎》:从流浪艺术到民俗戏曲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折嘎》艺术登上舞台。演唱形式有单人《折嘎》、双人《折嘎》、三人《折嘎》和《折嘎》小戏,演唱赞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新唱词,如今《折嘎》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

文化专题 2020-07-09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