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源头包乎图

丁酉年秋,朋友几人前往湟水源头的包乎图探秘,那天阴天,但无雨,非常适合出行。

文化专题 2019-08-30

藏在深山的年吉措

近年来,新玉树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在那里,能看到一座极具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新城,能感受地球上最高的飞机场,还能游览文成公主庙和神奇的勒巴沟,殊不知,在距玉树新城不远的草原深处还有一个美丽的湖泊——年吉措。

文化专题 2019-08-29

大咖谈西藏|萧米亚

萧米亚, 女,本名萧婷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独立作家。长沙市作协副秘书长, 理事,长沙小说文学协会副主席。

文化专题 2019-08-27

大咖谈西藏|黎正光

黎正光,当过兵上过大学,曾任《四川工人日报》文学编辑、四川青年诗人协会副会长、《浣花报》和中国《汉语文学》网站主编等职。为写作体验,他曾自费徒步考察长江之源、通天河无人区,《人民日报》还误发过他遗作。创作生涯中,他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人民日报》、《诗歌报》、《萌芽》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过近八百首(章)诗歌作品,曾数次获国内外各类诗歌奖。出版有诗集《生命交响诗》、《雪情》、《血羽之翔》、《时间之血》和八十万字长篇小说《仓颉密码》,被誉为中国仓颉写作第一人。他的藏地长篇小说《牧狼人》(上下部

文化专题 2019-08-27

邂逅藏吞米桑布扎故居

古树参天,溪流潺潺,鸟鸣山涧,缓步而行中,感受着古村落原始的自然之美。吞达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紧邻318国道。这里以水为脉,吞曲河贯通整个村落的脉络,村庄与河流宛如茎叶相连,掩映于自然当中。沿河而上,在张大人花与玛尼石堆密集处,吞米桑布扎故居映入眼帘。

文化专题 2019-08-27

走进塔加

塔加,是青海省化隆县的一个藏族乡。塔加系藏语,意为百马。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5.36度,东经102.38度。有人根据化隆县地图形状,形象地称其为“奔跑的北极熊”。塔加就在这个硕大的“北极熊”的后小腿处。

文化专题 2019-08-26

布喀达坂峰:青海最高的山

在人类居住的这颗美丽星球上,与南北极相媲高的是青藏高原,人们称它为“地球第三极”和 “世界屋脊”,也是地球上生命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第一台地。在这块高大陆上,横空出世的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延伸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成为亚洲中部的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

文化专题 2019-08-23

探访甘南藏地香浪节:格桑花里话变迁

八月盛夏,格桑花开满的甘南草原上,天蓝云白、羊肥牛壮。凌晨4时,甘肃省甘南州碌曲县郎木寺镇贡巴村的扎西悄声起床,开车去牧场,抓两只大羊,以待招宴亲友。

文化专题 2019-08-22

“甲洼藏戏”与北大女教师的情缘

盛装“国王”缓缓迈步,吟唱绵长的曲调入场,每一步都颇有男子气概,紧随其后是一身华服的“王后”,着鲜亮裙衫,款款而来,以更清亮高亢的歌声应和……7月19日,一段丰富的藏戏表演,在成都市中心一室内交流厅悄然上演。20余市民围绕演员环坐,他们中,一位戴着藏式耳环的女子显得格外出众。在这里,她的身份不仅是观众,还是这场交流的主办者,她叫张帆,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的博士,现在北京大学任教。这场藏戏表演的演员,来自我州理塘县。在10平米不到的空间里,“甲洼藏戏”唱腔空灵,余音绵绵,闷热的夏日午后

文化专题 2019-08-21

揭开丹巴宅龙 台湾玛米之迷

在丹巴县小金谷宅龙村寨里,流传着一则关于“台湾玛米”(赴台湾参加抗击侵略者的军人)的故事。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这则故事在岁月的裹挟下,显得愈加的“臃肿”,逐渐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为了了解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笔者走进宅龙村,去寻访一位名叫兰卡的人,因为其祖上曾经帮助守备千总完成了远征军的征调任务。

文化专题 2019-08-20

探秘尖扎昂拉千户院

驾车驶过黄河大桥,宽敞笔直的黄河路呈现在眼前,透过车窗看去,黄河路两边的办公楼、商铺鳞次栉比,尖扎县城虽然不大,但干净宁静,远远就看见几位朋友等候在马路边。停车简单问候后,他们在前面领路,穿过县城直奔位于昂拉乡的昂拉千户院。

文化专题 2019-08-16

“百里不同装”:甘南藏族服饰之美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甘南藏族服饰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多元交融,单是牧区和农区的服饰,材料、图案、装饰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地方仅一山之隔,服饰却完全迥异。正所谓“十里不同俗”,在甘南则是“百里不同装”。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甘南藏族服饰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多元交融,单是牧区和农区的服饰,材料、图案、装饰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地方仅一山之隔,服饰却完全迥异。正所谓“十里不同俗”,在甘南则是“百里不同装”

文化专题 2019-08-15

雪豹之隐

去杂多前,我正在读一本关于隐士的书。隐士是一群真正拥有了人生智慧的人。他们或幽居于高山深谷,或栖身在莽林层峦,总之他们拒绝浮躁,藐视红尘,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不会也不肯轻易显身于众人,他们清高孤傲,离群索居。

文化专题 2019-08-13

青海道:穿越柴达木盆地的丝路记忆

人们所认知的丝绸之路,是经武威、张掖、敦煌一线直通西域的主干道——河西走廊道,这一路被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体夹峙,平坦地带狭长,是一条线。而在祁连山以南的青海地区,青海道则是网络状分布。

文化专题 2019-08-12

箭艺:一位藏族老人的记忆

彭毛老人是青海省尖扎县昂拉乡人,现年85岁,是一位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老人。他对民俗的记忆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还原和恢复。

文化专题 2019-08-09

行云流水华锐赞 跋山涉水齐唱响——华锐地域婚俗调研

7月18日,盛夏之时,“一会一节”文旅盛宴游之际,甘肃省天祝县藏语言文字指导中心负责人刚乃旦才让同志带领业务室精干力量,共4人一行深入基层一线,赴青海省两州三县三乡(海北州门源县珠固乡和海东市乐都县仓家峡、互助县松多乡),历程800余公里,再次开展华锐民间文化“大走访、广采风”搜集整理工作。为期一周的田野民间走访工作,走访民间艺人20余人,搜集整理录音20余节,时长达190多分钟,拍摄民间艺人手抄本200余页,资料照片300余张,其主要内容涉及华锐婚俗中婚礼祝词、托付词、祝酒词、答谢媒人词、“嘎什杂”赞辞

文化专题 2019-08-08

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中的西藏代表队

1935年10月10日至22日,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这次运动会是旧中国举办的全国性运动会中,规模最大、最为规范的一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有全国各省市30多个代表队,参赛男女运动员共2700余人。

文化专题 2019-08-05

《恩波格斗之歌》诞生记

许多时候,如果用心了,倾情付出,各方面机缘成熟了,是可以奉献成果、获得收益的。

文化专题 2019-08-02

帕巴画——尼泊尔“唐卡”?

尼泊尔画师们普遍认为,由于尼瓦尔匠人的输出,邻近的西藏唐卡就是帕巴画的变种。

文化专题 2019-08-01

乌鞘岭:西出天路 烽火曾急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位于天祝县境中部,南临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峡,岭南有滔滔不息的金强河与水草丰美的抓喜秀龙草原,岭北有当地人誉为“金盆养鱼”的安远小盆地。乌鞘岭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3562米,素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驰名于世。

文化专题 2019-07-31

19世纪后期英国博物学家普拉特两访打箭炉(康定)及启示

由于18世纪后期以来英帝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毗邻西藏的康藏地区的打箭炉(今康定)在19世纪也成为西方人难以进入和立足的"闭锁"之地。在此背景下,1889—1890年两次进入该地的英国博物学家普拉特的动植物采集活动遭到了当地官民的阻扰和抵制。尽管如此,普拉特的采集活动颇有收获,并且他还首次以前所未有的多种形式向世界展现了打箭炉自然环境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打箭炉这个看似与外界隔绝的地区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与文化兼容性。康定历史上这些极少被注意的方面和特点有助于近代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相互认知,也有助于外部

文化专题 2019-07-29

大咖谈西藏|苏拉

苏拉,著名词作家,深圳外国语学校知名语文老师。创作歌词300余首,主要作品有《晚秋》《星星是我看你的眼睛》《晚霞中的红蜻蜓》《你看蓝蓝的天》《其实我已不在意》《伤心雨》《雅鲁藏布江情歌》《我在春天等你》《可遇》《最好的时光》等;出版《亲爱的苏拉》(AB)卷,《三心二意》等多部散文集;歌词创作先后获得岭南新歌榜十大金曲奖,中央电视台MTV大赛金奖,上海东方风云榜最佳作词奖、中国流行音乐特殊成就奖等殊荣。

文化专题 2019-07-22

大咖谈西藏|刘毅

刘毅,1963年生于兰州市,祖籍北京。1980年入伍,在部队放过电影,当过美术编辑。1986年工作于兰州市文联,期间多次深入藏区,创作了许多反映藏人生活的作品,同时长期研习唐卡艺术。1998年到北京从事当代艺术。主要作品有《止观》系列、《1989》系列和《大地》系列。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宋庄。

文化专题 2019-07-22

大咖谈西藏|李彬勇

李彬勇,1960年生,上海本地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首批复旦诗社社员,担任过理事,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院诗派、城市诗派和先锋诗歌的重要参与者,诗作入选国内多种诗选刊并被译介到欧美、港台等地。以诗集形式发表的作品,主要依次有《城市人》(合集,学林出版社,1987年7月)、《太阳河》(合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十四行诗集》(个人集,百家出版社,1991年2月)和《位于天边》(个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近几年新创作的诗歌精选《李彬勇诗选》将于今年出版。

文化专题 2019-07-22

大咖谈西藏|向以鲜

向以鲜作为“中国石刻艺术和现代诗歌“的研究、写作的杰出专家,在百忙中拨冗畅谈了他眼中的藏文化。

文化专题 2019-07-19

大咖谈西藏|王晓丹

本期“大咖谈西藏”推出美国华裔作家王晓丹的西藏文化感受。

文化专题 2019-07-18

喜饶嘉措大师等亦为之感佩的藏族母亲

这段往事,让人感慨不已。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都前赴后继,全民抗战,涌现了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阿宗这位藏族母亲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但也值得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做出的贡献!

文化专题 2019-07-17

在西藏感受藏语文的魅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文字从属于语言,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进入文明史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丰富多采的民族语言文字,藏语文就是其中独具魅力的典型代表。

文化专题 2019-07-16

鲜为人知的藏语版《义勇军进行曲》

适逢国庆68周年(注:此文写于2017年),又逢《国歌法》正式施行,感怀之际想起小时候,我们唱国歌的情景。面对五星红旗,唱起国歌,当时的感觉就是特别雄壮激昂,自豪感、光荣感油然而生。我至今记得唱国歌时,大家对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直不理解。后来才知道这是由抗日战争时候的《义勇军进行曲》改编的。不光我们当时不理解,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定国歌没有太大意见。但涉及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家意见不一致。最后是周恩来总理发言,他说:

文化专题 2019-07-15

波罗木刻:一把刻刀 点木成“金”

西藏昌都江达县的波罗木刻雕版技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几百年历史。2008年6月波罗木刻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精湛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创新和发展。

文化专题 2019-07-09

Copyright © 2025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