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牧民丹增培楚: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1.jpg图为丹增培楚。

46岁的丹增培楚将花白卷曲的长发整齐地束在脑后、戴上雷锋帽,黑色缎面藏袍外穿了一件皮衣,腰间橙色的绸缎腰带与刻有龙纹的金色刀鞘十分醒目。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他手腕上最新款的智能手表,衣兜里的对讲机。

正值寒冬,丹增培楚牵着骡马队从香格里拉高原牧场的群山之间缓缓走来,马帮的铜铃发出叮叮当当的乐章。

丹增培楚的家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汝村。藏语中,“尼汝”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是127户640余人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个古老的藏族村落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奇观标志性提名地之一,每年各地“驴友”慕名前来。

和村里大多数家庭一样,丹增培楚和妻子次仁央宗过着半农半牧的传统生活——央宗常年在高山牧场照顾牛羊,丹增培楚在村里家中耕种田地。两人育有一双儿女。女儿小央宗已经成家,儿子扎西正在读高中。

高原牧民丹增培楚: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jpg图为丹增培楚(左一)装卸生活物资。

在村民们眼中,丹增培楚很能干。他继承了父亲的木匠手艺,还会焊接、修电器、打兽药、飞无人机……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他仍能工整地写出比较复杂的汉字,普通话也说得不错。因此,游客到来时,他会和村里的年轻人给游客做向导,为家庭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绵延数代的半农半牧生活,也逐渐加入许多现代元素。丹增培楚家的夏季牧场与冬季牧场都位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这里不通公路,没有手机信号。为解决通信问题,丹增培楚在上世纪90年代用1800元人民币购买了村里第一副对讲机。此后,牧民们便通过无线电波联系方圆十里的邻居,寻找牛羊、购买物资、互通有无。

牧场房屋大都临水而建,丹增培楚多年前把水力发电机用马驮运至牧场。伴随着潺潺水流,发电机规律震动,给牧场的电灯、牛奶分离机、电视机等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冬季河水流量减少,丹增培楚便在屋顶架上太阳能电板,两手准备。

“唰唰唰………”央宗正用木桶制作酥油茶招待客人。丹增培楚说,这个酥油茶桶也是他制作的,茶色的桶壁上雕刻了栩栩如生的立体龙,还刻有艺术化的“香格里拉”四个字。

高原牧民丹增培楚: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3.jpg图为丹增培楚在牧场使用对讲机。

2022年,丹增培楚成为尼汝村购买无人机的第一人,用于寻找牛羊,“可以少走很多路。”丹增培楚说,可惜他自学的操控技术还不熟练,无人机不久就意外坠落,他正学习维修。

在村中,丹增培楚开辟出两亩土地种植羊肚菌,他搭建了大棚、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今年的羊肚菌刚种下不久,他已铺好肥料包,希望有个好收成。

家里的农活和牧场的大小事都由丹增培楚和央宗两人承担,随着年岁渐长,两人感觉有些吃力。按照传统,丹增培楚的两个孩子中应该有一个回村“当家”,继承家中传承五代的牧场和房子,并为他们养老。但丹增培楚也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同意他们在城市生活。为此,他和央宗计划60岁“退休”,转卖牧场,在村里养老。

开春后,丹增培楚想在南宝牧场新建一间接待游客的小木屋,为家庭增加一份收入;还想换个更好的发电机、修好摔坏的无人机,让牧场的生活更加便利。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