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木措在兰花湖旁帮助黑颈鹤筑巢。 海朝亮 翻拍
普氏原羚(西海都市报资料图)
黑颈鹤幼崽在人工巢中孵化成功。 海朝亮 翻拍
3月30日晚,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飘起了雪花。尖木措看着下雪了,立马起身,往车里装起饲料,准备去草场投放。他要保证在雪天普氏原羚有足够的草料。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坚持了26年。26年来,他也有了一群特殊的朋友——青海湖北岸的普氏原羚。
1
一个人和普氏原羚
尖木措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的一位牧民。从1996年起,他开始关注草场上的普氏原羚,并带领村里的群众在青海湖周边捡拾垃圾。
尖木措因为保护普氏原羚,在当地算是一位名人了。“我为什么要一直把这件事不计回报地做下去,我想给你讲一位老奶奶的故事。”
“这要从26年前说起。当时,有一只普氏原羚处在生死边缘,一位老奶奶看到后一边救它一边流泪,央求我一起帮她救治这只羊。老奶奶的话至今令我难忘,她说羊救过我们的命,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死去。随后,我们找来了兽医,但是因为耽误的时间太久,羊没有救活。老奶奶的眼泪流进了我的心里,从那一刻起,我就立志保护这些羊。我把羊当作朋友,当成亲人。”尖木措说。
“小沙漠、小瘦瘦……”这些年来,尖木措救助的普氏原羚有很多,尖木措年幼的儿子还给可爱的羊起了名字。
“这些小家伙可费了我不少钱。”尖木措家里常年准备着脱脂牛奶。“因为普氏原羚幼崽喝牦牛奶会拉肚子,只能喝经过消毒的脱脂牛奶才能消化,隔一段时间我就去镇上的超市买几箱牛奶。”说起他的这些朋友,尖木措总是很开心。
“你知道吗?我走到普氏原羚的身边,他们都不会逃跑。你看,这3只小羊羔是小沙漠的宝宝。”尖木措骄傲地炫耀着和他好朋友之间的密切关系。
聊天中,尖木措总是有意遮挡自己的左手,因为常年在冰冷的水中捡拾垃圾,他的手指严重变形,不能伸展。“今年去省上的医院检查了,有风湿也有骨质增生,压迫神经后不灵活了,没事!现在有了政府的帮助,我们的防护装备多了,志愿者的人数也增加了,我还能再干几年。”
2
一群人和普氏原羚
杨杰才让是尖木措的徒弟,他们一起保护普氏原羚,也一起拍摄高原上的生灵。“我师父的家当全在这个柜子里。”今年28岁的杨杰才让已经有了新的工作,但如果村里需要他,他总会及时赶到。
他和师父一直在攒钱,为的就是能买好的镜头和相机,拍摄青海湖边的动物。尖木措的宝贝就是这些年珍藏下来的硬盘,几十个储存器满满存放着青海湖边水鸟以及普氏原羚的照片。
“这些照片是我最近刚打印出来的,也是去年一年的成绩。”照片中有成群的普氏原羚,也有罕见的黑颈鹤。
“为了帮助黑颈鹤筑巢,我们差点淹死在湿地中。”尖木措想到了为黑颈鹤筑巢的一次难忘经历。
“当时,青海湖水位上涨,湿地水位也随着上涨,黑颈鹤很难飞过湿地。我们想帮助黑颈鹤筑巢,抱着草料木棍从湿地游过去。第一次大家没有经验,抱了很多东西,不小心陷进了泥里,多亏有人帮助,及时把我们拉了出来。最后,我们终于把筑巢的材料抱到对岸,帮黑颈鹤筑起了巢。”尖木措说。
在一张照片中,有两只毛茸茸的幼鸟。“你看,这就是在我们筑的巢中孵出的小黑颈鹤。”尖木措展示着这张照片,别提有多骄傲。
除了这次齐心协力帮黑颈鹤筑巢外,达玉村50余户牧户还为普氏原羚让路,腾出自家几百亩草场供普氏原羚享用。“尖木措腾出了400多亩草场,我们都应该努力保护这群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杰才让说。
目前,达玉村“两委”已经和隔壁热水村委达成一致,共同加入到保护普氏原羚、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公益队伍中来。
3
世世代代和普氏原羚
尖木措的儿子今年17岁,上高二。“他从小就喜欢和羊玩耍,还给羊起了好多名字。他说,他以后要在家乡工作,和我一样做保护动物和生态的事情。”尖木措骄傲地说。
“其实,我内心一直希望儿子能走出这片草原,日子就不会过得这么辛苦了。但回头想想,家乡的生态保护离不开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尖木措说。
家是小事,生态是大事。尖木措说起对小家的亏欠时说:“妻子生气时也说过,人家都是往家里挣钱,你不但不挣钱,还把家里的钱花在了羊身上。”说着,尖木措又笑了。
尖木措是个乐天派,他说:“2006年入党时,我就告诉妻子,党员就要想着大家,不能只顾自己,不然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我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妻子也越来越理解我的工作,她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
坐着尖木措巡湖的车子,我们来到了他曾经遇险的兰花湖。这已经是他的第三辆车了。他说,为了保护这片土地的纯净,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数据显示,2021年,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由2020年的2700余只增加到2800余只,为保护初期的近11倍;新增水鸟灰头麦鸡,水鸟种类增加到96种;全年统计水鸟总量约57.1万只,较2020年增长了23.3%,达到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大值;植被总生物量平均值较2020年增加4.39%;普氏原羚活动区域平均可食牧草生物量和可利用生物量较2020年分别增加6.69%和5.33%。
这是尖木措的功劳,也是其他牧民们的功劳,更是甘子河乡达玉村人民世世代代坚守的功劳。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