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清华美院举办的非遗展演活动现场,“噶举噶萨”字体传承人久·土丁桑保在书写藏文,围观者称赞。李泓庆 摄
日前,第九期“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京圆满结束,20名来自玉树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离开清华校园,陆续返回家乡。
图为土丁桑保书写的“噶举噶萨”书法作品。(土丁桑保供图)
在参加此次活动的众多非遗传承人中,“噶举噶萨”字体传承人久·土丁桑保的家乡位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尕羊乡迈多村。尕羊乡有“书法艺术之乡”之称,有很多民间藏文书法爱好者,重视书法的传统由来已久。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藏文字体派系,其中“噶举噶萨”字体在当地颇受推崇。
图为土丁桑保的曾祖父、尊者久·琼珠白玛成林嘉措仁波切画像。(土丁桑保供图)
“噶举噶萨”字体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创始人第八世司徒曲杰久乃(1700-1774)是噶举派喇嘛而得名。其第四代传承人大成就尊者久·琼珠白玛成林嘉措仁波切(1886-1948)将该字体带回故乡尕羊乡,并培养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学者们一致认定并证实,“中国尕羊书法之乡”的美誉离不开尊者的恩惠。
图为土丁桑保的祖父久·白玛久美仁波切。(土丁桑保供图)
尊者之子、土丁桑保的祖父久·白玛久美仁波切(1927-1999)承袭父业,成为久氏家族“噶举噶萨”字体第二代传承人。
图为土丁桑保的父亲久·尕玛谢周研究藏文书法。(土丁桑保供图)
就这样,“噶举噶萨”字体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一代代传承和发展。在家族第三代传承人久·尕玛谢周(1953-)的培养下,2015年,土丁桑保得到密南仁波切以及尕羊众多书法家的公认,正式成为“噶举噶萨”字体的第七代传承人、久氏家族第四代传承人。
图为土丁桑保家收藏的祖父的书法作品。(土丁桑保供图)
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土丁桑保从小便对藏文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拿祖父和父亲的书法作品研究和临摹。10岁时,他开始正式练习书法。
图为土丁桑保书法作品。(土丁桑保供图)
“噶举噶萨”字体具有“头饱满、身匀称、步优雅”的特点。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对文字的排列、字母的间距和大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连藏文中的几个“长脚型”字母(下部笔画延伸较长)延伸的长度、“长脚”的粗细变化也极其有讲究。初学书法的土丁桑保花了数月时间练习才能稳定地书写藏文字母。
图为藏文书写工具:笔、墨、印章、印泥等。(土丁桑保供图)
藏文书法多用削制好的竹笔书写,书写时握笔的手法和力度也非常重要: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竹笔偏下位置,另外三个手指轻轻弯曲。若写小字,手腕活动即可;要是字稍大,胳膊肘也要使力。
图为土丁桑保在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土丁桑保供图)
尽管在练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瓶颈期,但是对书法的热爱和父亲的耐心教导,最终使土丁桑保克服困难,坚持下来。在年复一年的不懈练习后,土丁桑保对书法的研究和领悟更深刻,很快在尕羊乡新一代青年书法爱好者中崭露头角,多次获奖。
图为尕羊乡民间书法协会书法展中玉树州州委书记吴德军(左一)、玉树市副市长格扎(中)、州文联主席彭措达哇(右二)与土丁桑保亲切交谈。(土丁桑保供图)
2015年,囊谦县文化局授予久·土丁桑保“噶举噶萨”字体继承人称号,并将该字体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又被玉树州文化局评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清华非遗展演活动上,土丁桑保与清华美院副教授邱耿钰合影。李泓庆 摄
作为“噶举噶萨”字体新一代的传承人,土丁桑保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该字体。他说:“藏文书法是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是了解书法的人并不多。我们应该把优秀的文化带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它们。”此次非遗进清华活动就是一次让民众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好机会。
图为土丁桑保教孩子们写书法。(土丁桑保供图)
除了把文化“带出去”,如何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也是土丁桑保要面临的问题。他说,希望能发现和培养真正热爱书法的人,让他们把这门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图为土丁桑保近照。(土丁桑保供图)
“非遗传承人”“藏文书法家”之外,土丁桑保还有个身份,大学生。今年7月,土丁桑保从西北民族大学藏语文学专业毕业了。谈到将来,这位95后藏族小伙并没有做太长远的计划。他说:“不如把眼前过好。”但他仍希望能够读研深造,继续学习他热爱的藏语言文学以及从事藏文书法传承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