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族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其源流明显属于两种传说系统 : 一种是佛教的, 一种是苯教的。透过这层宗教的迷雾, 可以看出远古西藏高原形成和人类活动的雏形和规模, 它与现代地质科学结论和人类学者、考古学者的论证惊人的接近, 并为今日考古发现的大量实物所证实。从这个角度去探讨藏民族的起源问题, 许多难解、费解之谜, 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文化专题 2022-09-21
今年是汉藏教理院建院90周年。汉藏教理院当时在重庆缙云山的缙云寺内创建,抗战期间,既是当时国内佛学界的高地,也是推动汉藏文化交流的重地。
文化专题 2022-09-19
拉卜楞寺院羌姆仪式不仅可作为宗教信仰仪式, 还可作为以表演为中心的民间文化研究文本加以解读分析, 该表演仪式从宗教层面达到了演绎藏传佛教教义的目的, 从政治层面使国家权力得以伸张, 从民间层面实现了族群凝聚及认同功能。
文化专题 2022-09-15
青海明长城是中国长城的组成部分,在历经了四百多年的沧桑后,我们所面对的这段长城就是一段若隐若现的历史,它的遗迹承载着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记忆。虽然在许多地段,漫长的岁月早已将它的身躯侵蚀得残破不堪,但岁月的沧桑丝毫无损于这些城墙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正如有人所总结的:“长城丰碑不仅铭刻了中华民族大融会大结合的历史事实,而且也是各族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
文化专题 2022-09-09
本文以夏河县为例,根据《夏河县行 政区划图》《夏河县志》等,分乡镇汇总了行政村和自然村地名共338个藏族村落地名, 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借助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解读藏族村落地名的类型、空间格局、文化特质和生成机制,旨在挖掘藏族村落地名的文化景观内涵,传承和延续乡土文化。
文化专题 2022-09-06
本文通过在拉卜楞寺实地调研,搜集当地口头传说,并参阅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法会过程、法舞内容,以及其对藏族民众生活的影响。
文化专题 2022-09-05
明代,朝廷为了平定西北边患,从公元1546年至公元1596年,历时50年修筑了青海境内的边墙。青海边墙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其本体由夯土墙、石墙、山险墙、山险、河险及壕堑组成,长达331.8公里,从北、西、南三面拱卫着西宁。
文化专题 2022-09-02
宗喀巴大殿落成开光20周年了。20年来,朝拜者络绎不绝,不知有多少人顶礼宗喀巴大佛和佛法结缘,在苦海中看到了光明的彼岸。在此,我们莫不感念多识仁波切所做的无量功德和广大乐善好施的信众的虔诚奉献。
文化专题 2022-08-30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不断向更高的科学目标迈进。”朴世龙说。
文化专题 2022-08-24
多年来,壤巴拉藏纸传承人依农把散落于各处的藏纸制作技艺一条条汇集整理起来,用心用情传承手工造纸这一传统技艺,他和众多的藏纸传承人用勤劳的双手,把纯手工制纸技艺从指间传向四方,将这一弥足珍贵的非遗技艺在净土阿坝大地上发扬光大。
文化专题 2022-08-22
一条街,打开一座城市的记忆。作为世界上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传统文化街区之一,八廓街是拉萨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保存着漫长的历史、辉煌的建筑、古老的产业和独特的文化。期待千年古街不断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专题 2022-08-18
今年8月,双湖县新一轮的近万名牧民陆续南迁至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安置点后,所“腾退”之地将回归野生动物。届时,加强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双湖草原将重新对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自驾来普若岗日冰川游览盛景,它必将再度成为最美冰川“打卡”地。
文化专题 2022-08-16
班公湖是一个东西向湖泊,总面积60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41.7米。班公湖地区年均降水量87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蒸发量2465毫米,年平均气温2℃。班公湖东部湖盆湖水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三条主要入湖河流分别为青藏高原北部的多玛曲(乌江)、东部的昂卖曲以及南部的麻嘎藏布。
文化专题 2022-08-12
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藏学研究者对“(Vol.69,fol.84)残卷”的各种释读,通过对拉丁文转写还原藏文以及对各家之论述进行对比,参考有关历史资料,从中发现和分析问题,认为这个残卷,无序罗列,错谬百出,中外研究者各说己话,争执不休,无法统一,更经不起推敲,暴露了残卷本身的碎片、无序和拼凑。本文归纳出八个方面的错乱,证明它是一份只能造成混乱,对唐蕃关系、吐谷浑历史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应该彻底否定,清除其影响。
文化专题 2022-08-10
在我人生中第一次青藏高原之旅中,我跟随20余位水文与水资源、水生态与水环境等领域研究人员,在“无人无路无图”、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记录了一场艰苦的科学考察。
文化专题 2022-08-03
“民以食为天”。作为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青稞是古代先民走上青藏高原生活、定居的重要物质基础。那么,青稞又是如何走上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并适应的呢?
文化专题 2022-08-02
途中,在花石峡吃饭,至玛多住店,是不二的选择,因为再无更好的地方让你驻足稍做停留。但话为什么还这样说,是因为这两个地方海拔都已达到4200米。4200米海拔,对于一般人来说,已是危途。
文化专题 2022-07-18
Copyright © 2023 tibetcu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