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新网
摘要:丹巴绕旦先生(1941-2022)出生于绘画世家,是原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藏族传统美术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生致カ于西藏美术事业的教育数学、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极大成就。《藏族传统绘画史》是一部系统梳理、介绍西藏美术史的专著,该书引用大量藏文历史文献,以现代学术方法详细论述了西蔵美术的产生、历史分期、流派以及各派代表人物和作品等,是西藏美术史研究方面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
关键词:丹巴绕旦;西藏;美术史;流派
丹巴绕旦,著名学者、画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勉唐画派)代表性传承人。丹巴绕旦先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藏族绘画艺术和藏族美术教育事业,他弾精竭虑,开创性地将唐卡艺术引入高等教育体系,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唐卡艺术人才,为西藏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四届中国国际唐卡艺术节上,丹巴绕旦先生荣获唐卡艺术大师“终身成就奖”,他的名字被录入《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典籍。
丹巴绕旦先生重视艺术传承和对艺术规律的探索总结,有《西藏绘画》、《汉藏、藏汉美术词典》、《藏族传统绘画史》等著作,这些著作是先生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西藏绘画》是一部藏族传统美术绘画专业课程的基础教材,主要介绍了度量经理论、美术史,以及彩法、勾金法、细エ、勾线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勾线方面,总结了五种勾线法,并结合范例详细描述了不同的表现特征和使用范围。”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贡珠·云丹加措的《知识总汇》一书中有简略的叙述。鉴于传统著作大多只讲度量经理论,而少有上彩法等实践知识的特点,书中参考勉拉顿珠的《造像量度如意宝》一书中的上彩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重点总结了藏族传统美术绘画颜色的不同特征。《汉藏、藏汉美术词典》是一部合著作品,也是先生多年从事双语教学经验的一种总结,为西藏美术教学与科学研充提供了重要的多语种エ具书。《藏族传统绘画史》是教育部项目的最终成果,于2007年出版。该书由教授历时9年完成的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组成,这些论文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西藏艺术研充》上连载,主要内容以历史脉络为主线,详细论述了西藏美术的产生、历史分期、流派,以及各派代表人物和作品等。2003年出版的汉译本《西藏美术史略》,对章节作了适当的调整,第一章为“西藏远古时期的美术”;第二章为“西藏中世纪的美术”;第三章为“近代西藏美术”;第四章为“西藏中世纪的美术”;第五章为“传统画绘制法”,分“画像比例及绘制方法”和“色彩与配色”两个部分;第六章为“插图”。
一、丹巴绕旦教授生平
丹巴绕旦(1941年7月-2022年8月29日),男,藏族,西藏曲松人,出生于西藏传统绘画世家——卡朵家族。祖父乌钦·次仁甲吴是十三世达赖嘲嘛时期的宫廷画师,随十三世达赖喇嘛觐见过慈禧太后,参与完成了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等处的壁画绘制工作,乌钦·次仁甲吴的壁画在今天的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仍处处可见。父亲种多・格桑罗布也是一名喝厦政府的官方设计师,曾参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装饰和藏纸币设计等工作。
丹巴绕旦他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唐卡(勉唐画派)代表性传承人,曾任西藏大学艺术系藏族美术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教授因“从小生活在被画师包围的氛围中”,受其熏陶感染,他自幼爱画,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就在这样祖辈沿袭、途正勤严的绘画世家中成长起来。7岁时,被父母送到了当时在拉萨的一所私塾学校——“甲巴康萨"学习。自11岁起,他“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在烛光下接受父亲的指导,学习唐卡绘画技法。”因自身天资聪蕙,加之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快就掌握了各种绘画技法,特别是对上色技法情有独钟,很快显现出了自身在这方面过人的天赋。15岁时,能够独立绘制各类唐卡画像。学成唐卡绘画技法后,被家人送进了色拉寺学习大小五明及佛像度量经理论等。1962-1979年,先生在山南农场职业子女小学任教。自1980年起,参与西藏师范学院的《格萨尔》史诗抢救工作,先后为《门岭之战》等多部史诗绘制插图,作品先后多次获得了文化部等有关部门的嘉奖。最初,为史诗绘制了30幅素描插图,后来其中的12幅图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改为彩图后作为书中的插图。1981年,先生绘制《格萨尔》史诗插图,出版社选用了先生的7幅图作为《松岭之战》的插图。同时,为《格萨尔降生篇》上、下册绘制了插图,但是后来未能出版。2002年,为了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格萨尔》千年纪念活动,由西藏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了一批唐卡绘画专家绘制了一套《格萨尔唐卡》,共21幅。内容主要依据艺人桑珠老人口述的《格萨尔》史诗故事绘制,即开篇的《觉如诞生》,主题故事《征服十八大宗》,大结局《地狱大圆满》。此时,因丹巴教授工作繁忙,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来绘画,因此,作品由在家里培养的学生米玛次仁、顿尼等完成。此外,先生还曾为知名史诗说唱艺人扎巴先生创作过一幅艺人唐卡画像,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青睐,纷纷表示有意愿收藏该作品。
自1984年以来,先生主要在西藏大学艺术系任教,其间编写《西藏绘画教材——实践精华》《藏族传统绘画史》等,为西藏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先后在《西藏艺术研究》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得到了业内有关学者的一致肯定,为西藏艺术(美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为新一代艺术研究工作者指出了光明的行业方向。在高校任教期间,先生历史性地对藏族传统私塾式美术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出适合高校教育体制的藏族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开创性地把唐卡和壁画艺术引进大学讲堂,并亲自担起教授藏族传统绘画的担子,为社会培养了近千名美术技能人オ和美术理论人才,对抢救传承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与此同时,教授不忘初心,继续从事自己十分热爱的绘画事业,积极创作优质的艺术作品,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作品《地球》在日本中国四季美展中获铜奖并被收藏;作品《赛马》获中国名人名作展优秀奖;作品《十八罗汉之阿氏罗尊者》荣获国际奖项。先生先后荣获全国自学成才奖、珠程朗玛文学艺术奖、国际荣誉金奖,并获得了“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其事迹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等。在科研方面,由他主持的西藏重点项目《藏传绘画颜料恢复与发展》被有相关专家鉴定为“区内领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继承并进一步推动发展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授在积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家开办“藏传绘画家庭学校”,免费为国内外各类学员传授西藏传统绘画技艺,先后培养了300余名弟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可以说教授为中国藏学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艺精湛的艺术学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先生将祖传的技艺倾囊相授,让以前只能父子相传的传统唐卡艺术史无前例地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他不忍心这样美的古老艺术濒临失传,更是出于博大的胸襟,丹巴绕旦先生将自己家族祖传的技艺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先生的一生是为藏族绘画艺术奉献的一生,他为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二、《藏族传统绘画史》的主要内容
西藏传统文化,包括艺术在内或多或少都与佛教有关,而佛教又源自天竺。因此,过去西藏的历史文献大多会牵涉一定的天竺佛教史的内容。此外,西藏传统绘画艺术的内容也离不开佛教的内容。全书共有6个章节。
第一章“天竺美术”中主要介绍了传统绘塑在天竺的起源问题,内容涉及佛像的起源以及在各地的传播等,认为佛像绘塑的起源与各地的自然、文化环境有关,西藏绘塑艺术受到了各地各民族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从远古时期至公元6世纪”,主要以《西藏简明通史——松石宝串》等为主要参考文献,指出林芝、定日、墨脱及昌都等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各种石器、陶器的造型和纹饰是西藏绘塑艺术的源头,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同时,讲述了藏语“日姆”(ri-mo)一词起源的故事。此外,第二章还讲述了悉补野王统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的雍布拉康、吐蕃第七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期的青瓦达孜宫,七贤者的出现和农牧业技术的发展,吐蕃第二十七代费普拉托托日聂赞时期的“玄秘之物”(gnyan-po-gsang-ba)及其中的佛像和佛塔,囊日松赞时期的宫堡,以及松赞干布的出生地强巴弥久林宫堡的建筑和壁画等。
第三章“公元7世纪至10世纪”,主要内容涉及红山上的建筑、塑像及壁画;拉萨大、小昭寺建筑及其内部的塑像、壁画;昌珠寺的建筑、塑像及壁画;西藏察雅县丹麻摩崖造像(813年);根据藏文历史文献《拔协》等的记载而介绍的赤松德赞时期桑耶寺的建筑、塑像及壁画等。书中特别陈述了吐蕃赞普赤德松赞(797-815年在位)的三个历史功绩:一是立碑刻石。先生认为迄今所见吐蕃时期的碑铭和石刻,大多出现于该赞普时期。二是兴建噶琼。三是为佛经编目和推进厘定文字。在该赞普时期,出现了摩崖石刻与造像。如百南巴佛雕题记石刻。
第三章还介绍了赤祖德赞(815-836年)时期的乌香多佛殿的建筑、塑像及壁画;公元9世纪领主沃松时期的恰萨拉康佛殿的建筑及塑像;白阔赞(约925—?)、吉德尼玛衮(10世纪人)时期的尼松宫堡等建筑与塑像。
第四章至第六章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流派及作品。
三、《藏族美术史》的主要特色与贡献
《藏族传统绘画史》是丹巴绕旦教授以大量的藏文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优势撰写的一部有关西藏传统美术史方面的著作。全书贯通古今、视野开放,一经问世,便受到藏族美术学界的推崇,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者们在浩如烟海的藏文历史文献中搜寻资料方面的许多困难。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有关西藏高原绘塑文化的起源方面,作者认为“雪域高原绘塑历史悠久。”,“距今4500年前就出现了岩画、陶器,上有各种纹饰。这种观点有其材料依据。根据《昌都卡若》记载:“将卡若遗址的绝对年代定在距今5000-4000年之间,大致不误。”苏热旧石器的类型和加工技术,与华北旧石器中晚期的石器近似,而与喜玛拉雅山南麓印度的聂瓦斯(Nevasian)早期或晚期文化均不同,如未见有手斧及长石片做的端刮器等。“苏热的旧石器年代,根据其加工方法较成熟、器形较稳定,特别是心形尖状器的出现,可以初步定在旧石器中晚期,大约距今五万年前。”就岩画而言,“在阿里、那曲、日喀则、山南、昌都等地区调查发现的三十余处地点的岩画资料,内容包括自青铜时代至吐蕃时期分布于高原各地的敲琢、磨刻、涂绘岩画,再现了古代高原部族狩猎、放牧、战争、迁徒、舞蹈、自然崇拜、宗教祭祀等生产与生活场面。”可见,其出现年代多在青铜时代至吐蕃时期。“岩画遍及西藏的各个地区。……已经发现岩画群或地点的县有阿里地区的日土、革吉、改则县;那曲市的文部、申扎、班戈、那曲、索县;日喀则市的定日县;山南市的贡噶县;拉萨市区的当雄县及昌都市的八宿县和林芝市的墨脱县等。这批岩画的主要图像按类别的不同可分为动物、人物、自然物、符号及佛教内容的造像和吉祥物品等。”古人狩猎、畜牧、战争、舞蹈及祭祀等场景是这些绘塑的主要题材内容,而现实生活一直以来都是藏族传统绘塑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藏族传统绘画史》以大量的资料为基础梳理分析了这些绘塑内容特点,这使该书成为研究西藏古老的原始艺术起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第二,在西藏美术史的断代方面,作者将西藏美术史划分为5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一是从远古时期至6世纪,这是西藏历史上的前吐蕃时期,完全符合目前学界根据有关吐蕃史料所作出的历史分期;二是7-10世纪,这一时间段涵盖了整个吐蕃历史,尽管吐蕃政权于9世纪中叶已解体,但就与绘塑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相关史料而言,其下限定为10世纪显然是有一定依据的,如吐蕃赞普王室的后裔沃松、永丹,以及贝阔赞和吉德尼玛衰的活动等;三是11-15世纪,以11世纪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显然是十分高明的,因为此时藏文逐渐成熟且新的宗教派别先后出现,文化整体显现出了一种复苏景象;四是16-18世纪,这个历史分期虽然与传统的西藏历史断代有所不同,但是与书中的画派分期密切相关,因为16世纪初开始出现了嘎玛嘎赤画派;五是19-20世纪,此时世界已开始近代化,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也随之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尽管上述断代与传统西藏历史分期法并不一致,但这种历史分期体现了作者对西藏历史和史料的整体把控能力,似充分考虑了与绘塑史密切相关的文化遗迹证据问题。
第三,治学严谨。全书以藏文史料文献为主要参考支撑,言必有据。如在撰写前吐蕃时期历史时,书中列举了据传是初建于聂赤赞普时期的雍布拉康、青瓦达孜宫、拉托托日聂赞时期的佛塔等作为其主要论据。尽管个别如聂赤赞普、雍布拉康宫等似乎缺乏相应的早期史料证据,但都是根据传统藏文文献资料的记载推理,也无大碍。值得一提的是,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P.T.1288“大事记年”记载:“及至狗年(高宗永微元年,庚戌,650年),厝赞普祖墀松赞之遗骸于琼瓦(青瓦达孜宫)灵堂,长期匿丧不报。孙墀芒伦芒赞赞普驻于美尔盖。是为一年。”“及至猪年(高宗永徽二年,辛亥,651年),赞普驻于辗嘎尔。于琼瓦(青瓦达孜宫)祭祀祖墀松赞赞普。是为一年。”据此,青瓦达孜宫为吐蕃时期的文化遗迹不假。另外,“百南巴佛雕题记石刻”刻于806年,己被证实是吐蕃遗迹,书中以此为据论述吐蕃时期绘塑艺术的特点是可取的。
第四,在绘塑流派方面,作者主要介绍了5个流派及其艺术特点。作者指出,“藏族传统绘画流派分为五大派别,分别是尼泊尔派、齐乌岗派、免(勉)唐派、钦孜派和嘎赤派,我继承的是勉唐派的风格,……我的祖辈们也来自曲松。”
第五,《藏族传统绘画史》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指明了学科方向。该书是作者早年完成的数篇学术论文,主要讨论了西藏美术史的起源、历史分期、各个画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各派的技法特征及其代表作品分析等,为初学者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书中道:“有关西藏绘塑历史方面,仅见几部零散的资料而没有一部详细记述其历史脉络的书籍。”之前关于西藏绘塑历史方面的资料稀少而零散,学者搜寻此方面的资料十分困难。《藏族传统绘画史》的出版为后辈学者査询此领域的资料提供了方便。先生从藏族本民族角度出发,以他藏族美术大师勉唐画派传承人的经验、胸襟和眼光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西藏美术古往今来上千年的历史,为后辈学者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文本资料,促进了藏民族美术事业的传承发展。
第六,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先生认为,不管是内地传统的国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都有西藏美术可以吸收和学习的地方。藏族传统美术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壁画中的房屋不讲究透视变化、缺乏美感等。因此,嘎玛嘎赤派创始人吸收国画优点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西藏传统美术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向其他民族学习并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以完善自己的过程。西藏传统美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多民族交往,离不开多种文化的交融,是多元文化因素相互交流交融的结果。先生这种开放的治学态度,同样体现在他在家庭画室中不分地域民族教授学徒的行动方面。据了解,先生家中的弟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仅有西藏自治区的学生,也有许多来自其他省份的学生,甚至有外国学生。先生不仅将藏族传统艺术带入了高校的讲堂,还让宝贵的文化遗产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结语
丹巴绕旦先生,当代西藏知名美术大师,唐卡艺术泰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唐卡(勉唐画派)代表性传承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先生出身于藏族绘画艺术世家,其祖辈是西藏知名画师和设计师。丹巴绕旦先生精于藏族传统绘画技法,尤其精通配色技艺,擅用石青石绿,他绘制的唐卡用色细腻,法度精严,华美富丽,为后世留下《吉祥天母》《大威德金刚》《布袋和尚》《地球》等珍贵的艺术作品。丹巴绕旦先生曾先后参与《格萨尔》史诗的抢救工作,为《格萨尔》史诗绘制大量具有传统藏族艺术特色的插图,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为弘扬优秀的藏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丹巴绕旦先生编写了《西藏绘画教材——实践精华》,撰有专著《藏族传统絵画史》等,为西藏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为藏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继承并推动发展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先生在家开办“藏传绘画家庭学校”,免费为国内外学员传授西藏传统绘画技艺,先后培养出了300余名弟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先生先后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其事迹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丹巴绕旦先生的代表作品《藏族传统绘画史》是一部系统介绍梳理西藏美术史的专著,该书引用大量藏文历史文献,以现代学术方法详细论述了西藏美术的产生、历史分期、流派,以及各派代表人物和作品等。该书以传统藏文史料为主要依据,结合先生自身的经验和优势,以开放的治学态度,较为全面地梳理了西藏高原绘塑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该书在西藏美术史的断代、各个绘塑流派的特点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书中同时详细讲述了传统藏族绘画技法,收录了藏族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珍品,部分作品附有先生的解析。《藏族传统绘画史》从专业学术层面深层观照西藏美术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以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藏族艺术文化精粹,勾勒出藏民族美术发展演进的基本轮廓和历史格局,是具有藏族美术理论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的综合性藏族传统美术专业书籍,是一部西藏美术史研究领域和藏族传统美术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
丹巴绕旦先生在接受笔者釆访时说道:“藏族传统美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有义务使它发扬光大。”先生热爱藏族绘画,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藏族美术,他以他的作品、行动和学术来践行对藏族传统美术的热爱。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藏传佛教寺庙通史》编撰及藏文寺志文献整理研究”(项目批准号:22&ZD2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阿贵,西藏大学期刊中心副研究员;卓玛,西藏大学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于素香,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原刊于《西藏艺术研究》2023年第03期,原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注释略。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