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380.JPG摄影: 觉果

巴燕,一个在青海很常见的地名,在蒙语里是富裕、富饶的意思。

在湟源通往海晏的交通要道上,有一条风光秀丽、山势险峻的峡谷叫巴燕峡。在巴燕峡口,湟水河与莫尔吉河交汇处人称“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坐落着一座历史相当久远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扎藏寺。与扎藏寺隔湟水河相望的山沟里,有一个不起眼的村庄叫胡旦度,近百年前是青海蒙古和硕特南左末旗(群科札萨克旗)领地的东界。村子现在分为上胡旦度和下胡旦度。本文要讲述的当代著名藏学家、西北民族大学资深教授阿旺·却太尔,就出生在今天的上胡旦度。

胡旦度,《丹噶尔厅志》记为“胡丹度”,蒙语意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居住的地方。《阿旺·却太尔口述自传》一书中说,雍正三年(1725),清廷命令阿拉善和硕特郡王阿宝自贺兰山迁至青海博罗充克克河源(即湟水源头)一带游牧。于是,阿拉善旗进驻今湟源、海晏境内。当时,阿拉善旗蒙古人中有一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但这些阿拉善旗蒙古人,在雍正八年(1730)又迁回了原驻牧地。居住在上、下胡旦度的三十六户“巴乎”(蒙语意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也重返旧地。上、下胡旦度又迎来了新的居民——群科札萨旗蒙古人。虽然那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善蒙古人离开了,但胡旦度这个地名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阿旺·却太尔,本名旦秋,1918年农历正月初一出生在湟源县上胡旦度村,父名管保,母名柳木草,家中兄弟四人,排行老大,蒙古和硕特南左末旗(群科札萨旗)人。据芈一之《青海蒙古族简史》,南左末旗(俗称群科札萨旗),今海晏、湟源等地,初编300户,后100户,末代王爷丹增。阿旺·却太尔出生时,南左末旗已经全面没落,上胡旦度也已基本成为农区,所以他没有住过蒙古包,也没有经历过游牧生活。

根据当时蒙古族家庭长子出家为僧的习俗,阿旺·却太尔七岁时就跟着自己的伯父、扎藏寺僧人丹达尔,来到离家不远的扎藏寺当完德,取法名阿旺·曲塔尔(后来在西北民族学院时,经著名藏学家段克兴教授建议,改为却太尔)。在扎藏寺学经的八年时间,对阿旺·却太尔来说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因为不但师父是自己的亲伯父,而且扎藏寺的大管家年志格还是他的舅爷。年志格很喜欢这个孙辈,不仅经常给他好吃食,还总给他讲自己跟随蒙古各旗王爷参加祭海会盟和年班岁贡的见闻。十五岁那年,阿旺·却太尔来到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他在1947年二十九岁时终于完成五部大论的学习,通过了“莫兰然坚巴”格西考试。但由于家境贫寒,阿旺·却太尔无力给塔尔寺三千余僧众滚芒加、煮头巴(即熬茶和煮酥油蕨麻米饭,布施全寺僧众),而给全寺僧众献茶又是授予学位的一个必须条件。于是,顺利通过了格西考试的年轻僧人阿旺·却太尔,却没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格西的学位。

在塔尔寺的后半阶段,阿旺·却太尔凭借自己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在第八世夏茸尕布活佛出任大法台时,他也被选进寺院“大吉哇”担任银堪(即秘书)职务。在此期间,阿旺·却太尔参与和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937年底九世班禅大师圆寂后,班禅堪布会议厅几经辗转,从青海循化县文都乡寻访到了真正的转世灵童。1949年8月,青海灵童贡布慈丹在塔尔寺大金瓦殿坐床,正式继任为十世班禅。阿旺·却太尔不仅亲历了这一事件,十世班禅大师的副经师嘉雅活佛还是他亦师亦友的同乡。  

1942年画家张大千到访塔尔寺时,阿旺·却太尔亲自参加了接待工作。张大千这次从莫高窟专程来塔尔寺,一是为了购买临摹壁画所需的颜料、画布,二是为了欣赏塔尔寺的宗教艺术。阿旺·却太尔不仅陪张大千一行详细参观了塔尔寺的殿堂、佛像、壁画、堆绣,还多次现场观摩张大千作画。启程回莫高窟时,张大千从塔尔寺雇佣了五位青年艺僧,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热贡艺术泰斗——夏吾才让。张大千临走时,还特意送给阿旺·却太尔一幅画,作为留念。

阿旺·却太尔还亲历了成吉思汗陵迁移到塔尔寺。抗日战争爆发后,应当时内蒙古伊克昭盟盟长沙王和广大蒙古族群众的要求,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于1939年将成吉思汗陵迁到兰州榆中县兴隆山东山大殿安放。据阿旺·却太尔在他的口述自传中回忆,1949年8月,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突然派人来塔尔寺,通知寺院做好迎接成陵的准备。8月13日,成陵迁抵塔尔寺。寺院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迎接仪式,将成陵安放在五间楼“排家尕哇”的经堂里。一直到1954年3月,成陵才顺利迁回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新建的陵园里。此时,阿旺·却太尔已经是西北民族学院的一名教师了。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时,阿旺·却太尔作为塔尔寺的代表之一,跟随寺院负责对外事务的“二老爷”到西宁城欢迎解放军。随后,他又见证了9月9日解放军进驻鲁沙尔镇。更难得的是,由于具备过硬的佛学造诣和文法知识,精通蒙、藏、汉三种语言文字,又能写一手漂亮的藏文书法,班禅堪布会议厅和塔尔寺“大吉哇”决定,由阿旺·却太尔负责起草新中国成立时班禅大师向党中央、毛主席致敬的电文。他后来回忆道:“我既兴奋又紧张,几易其稿,反复修改。对党的领导人的称呼等问题,还请教了解放军的代表……”这封由阿旺·却太尔负责起草的《班禅额尔德尼自青海致毛主席、朱总司令电》于当年10月1日如期发出,后来刊登在1949年11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

青海解放后,阿旺·却太尔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当时,省政府给塔尔寺两个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简称“革大三部”)学习的名额。阿旺·却太尔和民和三川的土族僧人胡东柱(后来也在西北民院教书)报了名,于1949年11月到兰州参加学习。1950年7月学习结束后,阿旺·却太尔又回到塔尔寺,继续担任八世夏茸尕布活佛的秘书,并参加了湟中县的土改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对发动叛乱的尖扎昂拉千户项谦的和平争取,先后两次跟随夏茸尕布和海晏县达如玉部落千户同曲乎(项谦的结拜兄弟)深入险境,对其进行劝说。

1951年底十世班禅大师进藏时,青海佛教界组建了一支以夏茸尕布活佛为首的代表团专程护送。作为夏茸尕布秘书的阿旺·却太尔,也随团一起护送大师进藏。在晚年的口述自传中,他详细记述了这段艰辛的旅程,感叹护送十世班禅大师进藏“是一生中最惊险、遭遇困难最多、记忆最深刻的一段经历。”1953年从拉萨返回青海后,夏茸尕布被认命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州长。夏茸尕布打算让阿旺·却太尔担任州政府办公室主任一职。然而正在此时,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等学府——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派人到青海来聘请教师。由于阿旺·却太尔几年前在兰州“革大三部”学习过,所以来人就直接找到了他。经过一番动员,阿旺·却太尔打消了顾虑,来到西北民族学院,结束了他的僧侣角色,开始了高校教学研究生涯。

来到西北民族学院以后,阿旺·却太尔与著名藏学家段克兴、黄奋生、王沂暖、李舞阳(亦是湟源人,1955年西北民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调国家民委翻译局,又到民族出版社从事藏文翻译,1961年调回青海民族学院任教)等人共事,他主要负责讲授《藏族口语》课程。面对当时一无教材、二无资料、三无大纲的状况,阿旺·却太尔从无到有,逐步摸索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抓紧时间编写了一部藏汉对照的《安多藏语口语》和《口语语法》,解了燃眉之急。随后,他又编写了《安多藏语口语词汇》一书,填补了安多藏语口语学习工具书的空白。他的种种努力,赢得了校方的认可和广大师生的好评。

文革期间,阿旺·却太尔被下放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革委会保卫部工作,全家人就住在拉卜楞寺。后来被调到甘南报社工作时,他又举家迁往合作。1973年国务院指示复办西北民族学院后,阿旺·却太尔一家才回到兰州。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文革后,已到花甲之年的阿旺·却太尔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他担任了西北民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文教研室主任,为本科生讲授《藏文文选》课程,并且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历代藏文文选》。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西北民院藏语文专业获批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为西北民院拿到了第一个硕士点,同时也是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藏语文专业硕士点。当时这个专业的三位研究生导师是才旦夏茸、王沂暖和阿旺·却太尔,都是藏学泰斗级的人物。阿旺·却太尔还亲自为研究生讲授《萨迦格言》《颇罗鼐传》《词藻学》等课程。

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文革后不久,阿旺·却太尔在回青海老家看望母亲时,意外得知当代藏学大师、第六世才旦夏茸活佛的平反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还在循化老家参加劳动。他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学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位声名远播的大学问家请到西北民院任教。才旦夏茸活佛后来为西北民院培养了一批人才,还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原省政协副主席、著名藏学家蒲文成先生就是才旦夏茸大师在西北民院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与才旦夏茸大师共事以后,阿旺·却太尔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于是,他不顾自己年过六旬,也不顾自己已是研究生导师,毅然跟随才旦夏茸大师学习梵文,堪称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精神的楷模。

在长期从事藏语文教学的同时,阿旺·却太尔在藏学研究和藏汉语文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凭借自己通晓三种语言文字的优势,他带头编纂了一本《藏汉词典》。这部词典出版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先后再版了八次。他撰写的论文和专著,大多观点新颖,论证充分,语言流畅,逻辑性强。1980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文古词浅释》一书,将数百组深奥、冷僻的藏文古词,用简洁的现代汉语加以考证注疏、翻译解释,既不失原词的本意,又能为中等程度的学习者所理解,深受广大藏学研究者的青睐。阿旺·却太尔对青海蒙古族史、青海蒙藏佛教史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他九十多岁高龄时,通过他口述、西北民族大学教授达·巴图记录整理的方式,完成了一部《青海蒙古族蒙藏佛教口述史:阿旺·却太尔口述》(蒙文版)。这本书于2011年9月出版后,获得了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人文社科类二等奖,同时还入选第二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此书后来还在蒙古国出版了两次,引起很大反响。

阿旺·却太尔还是第一位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翻译成藏文的学者。他凭借自己扎实的藏、汉文功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克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诗词、人名、典故、对联等一系列难题,将1-20回《红楼梦》译成藏文,并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2004年,他获得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称号。

1980年代,阿旺·却太尔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当年,和他同时被聘为文学评议组成员的还有王力、钱钟书、卞之琳、叶圣陶、钟敬文、王元化、王佐良、王瑶、王朝闻、曹靖华等学者。从这一串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名单上,我们就可以想见入选难度有多大。当时,任青海省人大副主任的夏茸尕布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地说:“没想到我们塔尔寺,还为国家培养了一位学术带头人。”1981年5月,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成立以后,阿旺·却太尔又连续当选第一、二、三届委员。除此之外,他还是甘肃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少数民族语言学科组组长,甘肃省翻译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会员、甘肃省民族学、宗教学学会顾问以及甘肃省第五、六、七届人大常委。

1993年正式退休后,阿旺·却太尔心系桑梓,情念扎藏寺,为扎藏寺的开放、修缮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当自己曾经度过八年学经时光的扎藏寺得以重新开放时,阿旺·却太尔欣然提笔撰写了《扎藏寺简介》。扎藏寺大经堂修复完工开放时,他和夫人亲手缝制了六个大经幢送给寺院,还专门从同仁县订制了一幅“十六供养天女”堆绣,送给寺院。后来,他把蒙古国学生送给他的银质曼陀罗也转送给寺院。晚年的阿旺·却太尔,每次回到故乡湟源,都会在扎藏寺小住。他的家人不在了,扎藏寺就是他的家。2013年5月22日,阿旺·却太尔以九十六岁高龄在兰州逝世。扎藏寺派了四名僧人赶往兰州,为这位不平凡的老人进行了持续三天的诵经超度。

2018年7月27日,纪念蒙古族著名藏学家、教育家、翻译家阿旺·却太尔教授诞辰10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这次研讨会由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化研究院、蒙古国传统蒙医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及阿旺·却太尔的学生、子女等参加了会议。在这次研讨会上,蒙古国科学院的策仁苏达木院士评价阿旺·却太尔“在藏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等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记忆超群,是一位伟大的学者。”

哲人其萎,斯人长逝。阿旺·却太尔的人生像一本最终定稿的书,合上了页,悄然隐入历史。但这样一位不平凡的老人,他的经历、他的事迹、他的贡献,与他那些熠熠生辉的的学术著作一样,应当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不断给人启示……

作者简介:

刘玮,男,汉族,青海西宁人。本科、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文、小说发表于《诗歌月刊》《青海湖》《中国青年作家报》《雪莲》《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浙江诗人》《大河诗刊》等报刊杂志。著有诗合集《低语的埙声》。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