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邀请到文化界的两会代表委员,听他们讲述如何弘扬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如何记录并展示蓬勃向上的中国风貌与时代气象,如何更好地推动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
记者:请您谈谈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看法。
阿来:草案中关于文化的表述非常充分,一共分了三个层次。首先突出了文化的精神属性,增强全民对中国文化的共识,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和公民素养。过去我们也讲文化的重要性和引领性,但还是第一次见到阐述得这么完备、充分。第二个层面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本身也是国家和政府要给老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公共服务中包括建设公共设施,近些年乡村与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等文化设施逐步增加,我觉得做得比较好,但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第三个层面讲到了文化产业的问题。文化产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在不断地发展,过去虽然讲文化产业讲得比较多,但关于它的精神引领性讲得比较少,而这一次不管是“十四五”规划还是2035年远景目标中,对此都做了比较充分的表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国强民富之外,大家也开始更多地讨论文化在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说文化自信也好,提升国家软实力也好,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今天我们的文化确实有些过分注重产业化,过分服从消费市场的娱乐需求。我们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目前对文化春风化雨的教化功能其实是忽略的。虽然有经济上的繁荣增长,但是从文化品质上来讲,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记者:2月25日举行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今年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又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您认为进入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阿来:四川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点地区,尤其是大凉山的彝族区。四川作家深入生活,跟老百姓一起工作、生活,并进行了文学表达,四川省作协也尽所能做了一些组织性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乡村振兴,这是与脱贫攻坚成果的自然连接。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也有很多地方发展得非常好,所以已脱贫地区要跟上这些地方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发展产业也好,改变老百姓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和文化改变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成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这中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作家和写作者,在全国脱贫攻坚阶段深度参与的基础上,要更多地书写这些乡村发生的变化和新情况,写人们怎样在乡村振兴的过程继续走向更好的生活。这个过程当中肯定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需要不断解决。再进一步仍然是要扎根这些地方,观察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正在产生的情感。相信我们的作家还能写出质量更高、视野更宽、精神境界更高的文学作品。
记者:您今年的议案除了乡村振兴的内容,也包括了文旅融合的内容。您近期正在写关于西方探险家20世纪初在中国西部探险的故事,为此还专门去重走了这条探险之路,包括之前的《攀登者》《云中记》在内,您写过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搏斗和相处的作品。请您谈谈对文旅融合和生态写作之间关系的思考。
阿来:西部脱贫攻坚有特殊之处,并不能放手发展所有产业。比如说有些贫困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却不能开发,因为这些地区位于长江、黄河中上游,要保证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尤其是用水的安全。尽管这些地区交通困难一点,信息闭塞一点,但是从自然生态环境上来讲是很好的,最好的发展产业就是观光旅游。除了自然风光以外,当地还有不同民族的丰富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如果开发得好,也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观光资源,而且不会破坏生态。这些年,文旅融合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但是怎么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也有责任贡献我们的智力和知识,正确地挖掘文化资源。
上个世纪前半叶,西方人络绎不绝地到中国西部进行各种各样的考察,中国过去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确实都很落后,我们对自己的国情不了解,对矿产、资源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外国人率先发现的。西方探险家在这些地区的活动,一方面成了中国人认识自己国家资源的借鉴,但是也显示出国家主权在当时被肆意践踏。外国探险家在这些地区如入无人之境,从政治上来讲,他们的身份是狂妄自大的殖民者,不把中国的老百姓和官员放在眼里。所以一方面他们作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探索者,身上有很多品质值得敬佩和学习,但是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国家不够强大的时候,国家的资源怎样被肆意使用。我觉得把这两项结合起来才可能写出一个有意思的小说。同时通过挖掘这些故事,也能对当地文艺融合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途径。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