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尼玛正在向顾客介绍合作社生产的皮具产品
        在前往西藏拉萨市曲水县采访的路上,路旁的大树被风刮得左摇右摆,不远处的山谷中尘土飞扬,尽管是坐在车里,可还是能感觉到车外发出“呜呜”声的冷风所带来的凉意。

        在曲水县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汽车顺着机场高速公路出隧道西侧的一条沿山单车道柏油马路,缓缓向着俊巴村前进着。

        公路一边靠山、另一侧临水,虽弯弯曲曲,却十分平坦,加之路旁树木众多、野鸭成群,颇有点“曲径通幽”的味道,这着实让初探俊巴村的记者对山中的村落充满了遐想。

        进了村庄,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在门口嬉戏打闹的孩子、聊天晒太阳的妇女、古朴的藏式民居、袅袅炊烟在远处高山与蓝天的映衬下,仿佛令人有置身于“世外桃源”般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俊巴皮具制作技艺、拉萨市级传承人之一的尼玛。

         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

        一头短发,黝黑的皮肤,说起话来干脆利落,眼睛中总是神采奕奕,这是尼玛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寒暄了几句后,他很快便与我们活络了起来。

        今年49岁的尼玛,在家中排行老二,他还有一个哥哥(次仁)和一个弟弟(土登群培),兄弟三人都是制作皮具的好手,且都是俊巴皮具制作技艺传承人。

        “在俊巴村,皮具制作与牛皮船制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甚至更早。”尼玛说,“所以村里自古以来,几乎家家户户都可以进行皮具加工制作。”

        据了解,俊巴皮具制作技艺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流传至今,现大约有70%的家庭以家庭作坊模式加工制作各类皮制工艺品。

        和其他家庭一样,尼玛从18岁起,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和制作各类皮具产品了。“因为村里很多人都在做皮具,那时也觉得没什么与众不同的。”尼玛说,“当时我们也没怎么想过批量生产的事情,觉得能糊口就够了。”

        不过这个想法很快就被一件“意外”的事情冲淡了。2004年的一天,兄弟三人拿着自家生产的皮具去八廓街售卖,可没想到原本只求能卖掉的皮包却被众人“一抢而空”,不少没买到的人追问在何处可买到,还有商家也主动找来订购自家的商品……

        从“幸福来得太突然”中缓过神的三兄弟,决定“趁热打铁”,彻底将这门老手艺推向市场。

        接到订单后,兄弟三人以自己家作为小型的加工厂,可随着订单越来越多,他们有点“吃不消”了。

        为此,三人专门在村里招了36名学徒来帮忙,屋里没有位置,大家便坐在院子里工作,皮具生意愈发红火了起来。

        从门庭冷落到人员兴旺

        可经过一两年的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

        “刚开始也有不少年轻人过来学,可时间长了,他们就有点不耐烦了。”尼玛说,“他们觉得制革和皮具加工制作劳作强度高、生产效率低、生产环境差;加之外面世界的吸引力大,因而不愿从事该项劳作。”

        无奈,三人只能将招收学徒的目光投向女孩子或有小孩的妇女。“女孩子更加耐心和仔细,而母亲们可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小孩。”尼玛说。“此外,俊巴村的皮具制作只停留在家庭式小型作坊模式,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2010年,经过考察和审批后,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以兄弟三人小型皮具加工厂为基础,曲水县俊巴民族手工皮具制作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共青团曲水县委员会、县妇联、县扶贫办等单位在原材料、人员补贴等方面出资,为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帮助很大。”尼玛告诉记者,“为解决合作社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共青团曲水县委员会还在俊巴渔村组织开办俊巴手工皮具加工培训班,大家主要学习打眼、制图、磨皮、裁剪等手工技艺,以此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提高皮具制作质量。”

        尼玛说,2015年培训人员达到了50人,拉萨市扶贫办还专门划拨了20万元扶贫款,用于支持合作社培训等工作;每位学员还会拿到80元/天的工资。

        在此之前,曲水县政府还投资维修建造了通往俊巴村的乡村道路。

        从产品单一到与时俱进

        人员问题解决了,如何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成为了重点。对此,合作社结合市场需求,不仅会生产传统的糌粑袋和茶叶袋,还会在传统手工制作基础上,生产挎包、双肩背包、平板电脑包等“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相结合的皮具,颇受顾客欢迎。

        “虽然我们的皮包在样式方面比不上名牌时装包。”谈起皮具特点,尼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不过我们皮包的质量是绝对没问题的,合作社收藏了一个本村制作用于骑马的骑行包,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仍然能用。”

        据尼玛介绍,皮具的皮面会随着时间越用越光泽,每个产品的皮纹均有所不同。“可以说,我们制作出的每一件皮具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手工无法做出完全相同的两个产品。”尼玛说,“我们可通过个人喜好,改变产品的风格,也可以称得上是给客户量身定做的产品。”

        “你看,这些就是根据签订订单的公司要求定做的皮包。”说着,尼玛从包里掏出了一打照片,每张照片都有编号,记者粗略地数了一数,各式皮具制品竟有100多种,“客户会把订单发过来,上面会标注每个编号要做多少个。”

        据了解,合作社收入以订单收入为主,接待旅游散客收入为辅,2015年,合作社通过两种方式的纯收入达到了10余万元。

        “通过合作社,不少学员都顺利地‘脱贫’了!”尼玛乐呵呵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