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甘肃甘南州民族教育工作者 杨春景
和一个人的结识、了解和熟悉,显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他的学识、性情和理想的知悉,更是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我结识并熟悉杨春景,正是如此。起初,我认为他是歌咏家乡的诗人。后来,认为他是倾情于民族教育的志士。再后来,就认定他是关心祖国富强、民族发展的赤子了。正是这样的心系美丽家乡和民族教育的赤子,为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基石般的作用。
一、故乡深情的游子
杨春景,藏名耿哲,卓尼县车巴沟人。作为诗人,他的大量的诗作,都表达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在《水乡麻路赞》一诗中,他以游子的身份,对家乡进行了深情的赞美:“求索的路上/总有阿妈慈祥的目光照亮/雪山的闪光/总有阿爸祈祷的经幡飘荡/生命不息使信仰焕发光芒/洮河呵护的麻路/是我们生息的故乡//时间的眼睛/追逐地平线上不落的太阳/深沉的史诗/在世代的血管里沸腾流淌/自由之鸟在每个黎明歌唱/神奇的林海风涌松涛茫茫/车巴河滋养的麻路/是我们永远的天堂。”这甘南名镇麻路,是诗人生息的故乡;这一方溪流车巴河,是诗人永远的天堂。这种感情,是游子对家乡不舍的眷恋。
不仅在诗歌里处处表达赤子之情,杨春景还在他的散文中,也用诗歌一样优美的语言,写故乡的花海、河流、群山、森林……表达着游子的心声。在《草原欢歌》中,“春风温熙地吹荡,草原霎时变得万紫千红!赤红如丹的,金光耀眼的,粉红的、大红的、米黄的、鹅黄的……放眼望去,红一片、金一片,如彩霞落地,如花灯一齐竞放!”故乡壮美的花海,使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草原啊,你是花的世界,你是美的源泉!”再看他写故乡的河流:“车巴河的水,是出奇的清,不管多么深,能看到河底五光十色的卵石:有的洁白如玉,有的白中带青,有的清亮如翠,有的黄里加蓝,有的洁如明镜,有的细腻似宝石……柔和的色调,给人以美感,河底的水草闪着碧绿的光,顺着水的方面流动,俯视清澈的水底,在五色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清流,慢悠悠自乐游动,哗哗的流水声像是在高唱着一支支充满憧憬的歌,河面留下了背水姑娘俊俏的面容,跳荡着银铃般的歌声……”他歌颂家乡的森林,也是一往情深:“我向往你的郁郁葱葱,向往你的莽莽苍苍,向往你恢宏博大的气势,向往你将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甚至这样理解美丽家乡的森林:“你覆盖了山山岭岭,当暴风雨袭来的时候,你守护着每一块石头,每一把黄土;当狂风袭来的时候,你守护着每一棵小草,每一朵野花;当太阳照射的时候,你闪闪发光,像装满绿色宝石的海洋。你倔强的生命,是山的福音;你博大的胸怀,是生命的摇篮。”
正是因为有着不舍的眷恋,所以他对故乡也作出了承诺:“美丽的车巴河畔/骏马踩出吉祥的云朵/奶茶飘着诱人的馨香/那潺潺流水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为了家乡的景色更美好/我愿为你祝福吉祥//辽阔无边的草原/牧歌涌着绿色的波浪/帐篷托起金色的太阳/那鸟语花香的地方/是哺育我成长的家乡/为了家乡的传说更动人/我愿为你纵情歌唱//苍翠挺拔的林海/大地涌起无垠的绿涛/万物奏出生命的乐章/那富饶多彩的地方/是我眷恋的家乡/为了家乡的未来更辉煌/我愿为你谱写新篇章。”诗名《美丽的车巴,我可爱的家乡》,但重点不在“可爱的家乡”,而是在对家乡的许诺上:第一层,“为了家乡的景色更美好,我愿为你祝福吉祥”;第二层,“为了家乡的传说更动人,/我愿为你纵情歌唱”;第三层,“为了家乡的未来更辉煌,我愿为你谱写新篇章”。层层递进,在最后一层,诗人表达了为了对家乡的美好未来,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的愿望。
所以,作为一名民族诗人,他最终还是把深情的笔触落到了对家乡发生巨大变化的赞美上:“纸笔记录了我们的历史,但却没有一页提到帐圈的黑夜,偌大的银河系就不能有一颗星能摘来照亮我祖辈生息的帐篷,照亮孩子的教室,照亮阿妈面前案上的针线,照亮姑娘们背晨曦水的路吗?”他自问自答:有的!“路灯,桔红色;屋顶灯,荧火色;壁灯,奶黄色;落地灯,却是大约色的光。”他感慨道:“我的家乡因为摘来了一片繁星,便充满了现代生机。摇曳的油灯光已成了过去的历史,电灯下我展开一页信笺……摘下更多的星辰吗?是的,明天我们将再摘一片繁星。”他以自然之子的形象,热爱着家乡的万物,体察着故土的变化,歌咏着这日新月异的新的时代。对家乡的厚爱,培育了他寸草回报的夙愿。
二、志向高远的教育家
这寸草回报的夙愿,首先体现在对民族教育事业的热情上。杨春景自工作那天起,就先后当过教师、中小学校长、县政府秘书、县文教局副局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州教育局副局长、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主任、州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这样的工作履历,使他与民族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长期从事民族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他志向高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民族教育特别是藏族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甘南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民族教育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他参与筹建卓尼藏中,负责创建合作藏中,为甘南民族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奠定基石,增砖添瓦,彰显了民族干部无怨无悔投身民族教育的创业精神。
在卓尼县教育系统工作期间,杨春景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参与了卓尼藏中的筹建工作,积累了建校办学的丰富经验。1991年,合作藏中的筹建工作正式起步,时任州教育局副局长的杨春景成为藏中筹建小组组长,在州上主管领导的带领下,数上首都北京,留驻省府兰州,奔波全州各县,疏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历时一年多,使得合作藏中教学楼在1992年5月破土动工。一所崭新的民族中学在荒芜之地上初步形成规模。1993年9月,合作藏中宣告成立,甘南州七县一市的部分藏族学生踏进这所学校,理想之树开始发芽,梦想之花灿然开放。这样的惠民工程,这样的兴教大业,显然有杨春景的一份功劳,他的“一腔热血寄寓教育,一颗丹心献给教育”的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他善于探索民族教育规律,注重总结办学经验,充分发挥了民族干部参与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
1991年,杨春景在多年从事民族教育、积累丰富的办学经验的情况下,撰写了《发展民族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重视民族教育是执行国家法律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是学习民族语言文字和自然科学知识促进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基础。”他认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必须树立振兴甘南教育为本的思想,把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发展民族教育放在发展甘南经济、政治、文化,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的战略地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面对民族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他提出了七个对策:一是深化认识,形成全民办教育的格局;二是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三是加强藏语文教学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学原则;五是改变教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环境相脱节及教学内容与招生、就业考试内容相脱节的状况;六是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七是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这些举措,在上世纪90年代,确是根治甘南民族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由于杨春景在民族教育方面具有清醒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举措,他逐渐成为我州民族教育发展进程中较为重要的参与人之一,先后参与了《甘南州藏族中小学工作试行条例》《甘南州藏语文工作条例》《甘南州关于积极稳步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甘南州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条例和一系列规章性文件的起草或修订工作,为我州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
三是他能够强化教育管理,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在担任学校领导和县文教局领导期间,他一直思考“人民教育人们办,办好教育为人们”的重要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人民的事业,只有依靠全社会、全体人民,才能办好教育事业,因此号召全民办教育,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办学的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形成以国家补助为主的教育经费多元化体制,广开了办学资金渠道;有利于得到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增强其事业心。因此,他充分依靠学校及地方教育改革探索者的身份,广泛联系社会有关方面和广大教师,强化学校教育管理,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步入了更好的大学,一大批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新资源。
四是他能够反思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将其以论文的形式予以总结。
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中,杨春景对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民族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什么是民族教育作了辨析,对我国的民族教育的历史作了粗线条的回顾,并对发展民族教育提出了几点可行的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加强民族语文授课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积极推进双语教育;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的教学模式,建立双语教学体系;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和宗教教育的关系,积极发挥民族宗教人士办教育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教育环境。他对我州的民族教育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反思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发展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是确立民族语文教育应有的地位;二是珍惜和巩固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三是不断健全双语教育体系;四是保护、继承个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办好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正确传播民族优秀文化,使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五是认真实施《甘南州自治条例》和《甘南州藏语文工作条例》,广泛使用藏语文,拓宽藏语文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民族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六是树立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观,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七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重视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防止偏科现象,正确处理各门功课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八是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民族教育整体水平。他还撰写了《浅论宗教人士办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学校结构布局之我见》《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健全民族教育体系,促进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等有观点、有态度、有思考、有方法的针对性很强的论文,并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在业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由于他在民族教育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他多次应邀参加过全国和全省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二十一世纪理论研究与实践》《光辉的历程》《辉煌篇章》等教育论文集,他本人也被聘为《中国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杂志特约撰稿人,被评为全省干部理论教育培训先进个人,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彰奖励,他的业绩编入《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成果概览》一书。
三、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人最难的是认清自己。杨春景对自己的定位却是非常明晰的:首先,他是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其次,他是一名老党员。在这两个定位下,作为老党员和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杨春景,也以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的形象凸显在我们面前。翻阅他发表在省内外报刊上的文章,就会注意到,他的思考,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学习与理解。可以说,他是谙熟党的政策,这主要取决于他的学习精神和思考能力。在大量阅读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和党的政策与决策的基础上,他善于深入思考,并以笔记的方式记录思考所得:《学习邓小平思想的体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努力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浅议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和谐,事业兴旺》《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这些最初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文章,最后成为了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二是对老一辈领导人和民族文化学者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格魅力的反思。老一辈领导人和文化学者,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格魅力?这种反思,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反思,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少数民族干部的反思。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杨春景写出了《让周恩来精神永远发扬光大——影片〈周恩来〉观后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永存》《巨大的鼓舞——班禅大师视察卓尼车巴》《潜心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的精英——怀念著名学者毛兰木老师》《严谨创作的不倦精神永存 ——怀念著名诗人丹真贡布老师》《深远的民族教育情怀——由赛仓教授文集出版发行所想到的》等在甘南思想界颇有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中讴歌和赞美的人物形象,正是他给自己树立的楷模,是一种“大我”形象。这形象既是他的明灯,也是他努力前行的方向。
三是对民族素质、民族权益、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等重大问题的思考。杨春景之所以特别关心民族教育事业,关键的原因,是他对民族特别是藏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作为藏族人中的一个,渴望本民族能够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壮大,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出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力量。本着这个愿望,他对本民族的发展、壮大和如何贡献于祖国的繁荣富强,有着爱之深、情愈切、问更多的情感归宿。他为此首先撰写了《民族素质之我见》,主要侧重于在改革开放、祖国强大的大背景下,为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众应该如何提升民族素质,为国家的各项建设奉献才智和力量。而他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是“一部体现民族自治地方根本利益的法律”,对民族素质的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国家的和平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基于这一思考,他撰写了《使用法律武器,保障民族权益》《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法律规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认真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本精神及其贯彻实施》等六篇论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文章。这“六论”,不仅体现了他深入思考民族区域自治法后的智慧,更表达了他对本民族发展壮大的殷切期待。
四是对自我的不断寻找和正视。反思自己,纠正不足,发现优点,是每一个党员、每一个民族干部的自省课。每日“三省吾身”,对民族干部和党员来说,是对“小我”的不断审视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杨春景正是这样的人,他不仅能反省,更善于反思。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写了大量的杂感和随笔,如《有感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自以为是”想到的》《小议“诲人不倦”》《漫话嫉贤妒能》《有感于“我不如”与“自知之明”》《用平常心态看得失》《论“认真”》《漫谈谦虚》《“尊重”漫语》等,主要内容就是针对自身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作深入浅出的剖析,借此提醒自己、要求自己,以坚韧意志、敬业为民、择善坚守、永葆气节。
这些有关党的政策理论、民族素质、民族发展和自我反省的论文和杂感,其实就是杨春景思想的结晶,作为熠熠闪光的文本,被陆续收入《二十一世纪理论研究与实践》《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国情理论与实践》《中国改革前沿理论文献大系》《中国社科文集》等重要文集,多篇论文荣获全国性学术成果奖,他本人也被评为副教授,被聘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业绩编入《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成果概览》一书。
藏族著名作家、学者尕藏才旦这样评价杨春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他超越了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在苦苦地探索,探索。他在探索什么呢?他在探索藏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捷径,探索这个充满竞争、充满风险的信息时代,自己的民族如何不落伍,如何踩着浪头在时代前列的策略。”这样的评价,是客观而真实的。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凭借坚定明确的志向、斩钉截铁的毅力,以一种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他的朋友魏文平感慨地说,他的诗文,“流淌着对抚育他的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热情的歌颂和真挚的祝福,追寻这一种本色的人生状态。”是的,对故乡的热爱,对民族教育事业的赤诚,对“大我”和“小我”的反省与定位,正是杨春景作为一个赤子的无怨无悔的人生。
(原载《甘南日报》2016年5月18日“读书·文化”专栏)
杨春景,又名耿哲,藏族,甘肃卓尼人。先后担任中小学校长、卓尼县文教局副局长、卓尼县政府副县长、甘南州教育局副局长、甘南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主任、甘南州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甘南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任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藏学研究会理事、甘南藏族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长期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曾负责创建合作藏中,参与筹建卓尼藏中。潜心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探索民族教育规律,强化教育管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育质量和整体教育发展水平,为自治州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
多年坚持理论研究与写作,数十篇有关教育及其他各类文章刊登于有关报刊杂志;被聘为《中国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杂志特约撰稿人;多篇论文收入《光辉的历程》《当代专家论文集》《21世纪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国社科文集》等丛书;数篇论文荣获各类学术成果奖;从事业余文艺创作,几十篇(首)各类作品刊登于有关报刊,曾荣获甘南州“格萨尔文学奖”。先后结集出版《文集》、《作品集》。其业绩编入《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成果概览》《中国教育专家辞典》。曾参与自治州有关地方民族法规和规章性文件的起草或修订工作。多年应邀讲学,讲授民族教育、党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法规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