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吉次仁 摄影:罗布
2009年,从国外回来的多吉次仁正式调入西藏大学任教,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用他的话说,“当时就是想回来为西藏的音乐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年来,多吉次仁一直在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地学习并演唱西洋歌剧。“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藏族音乐与西方的美声唱法或是古典音乐进行交汇融合,用‘音乐’这个全世界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演绎藏民族文化,从而引起更多人对藏族音乐的关注。所以,我回来了。”
一张“光盘”让多吉爱上歌剧
多吉次仁与歌剧的第一次结缘,还要从一张“光盘”说起。从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多吉次仁如愿来到拉萨,开始了在西藏大学8年的执教生涯。由于当时讲授的是音乐欣赏课,他自学了许多声乐方面的知识,并把学校资料库收藏的声乐音像制品听了个遍,其中就有一盘瑞典男高音的光盘。“我拿去一听,觉得这跟大学时学的都不一样,还蛮有意思,就学了一些歌剧作品。”1990年,多吉次仁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师从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王炳瑞先生,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声乐理论学习。更为有幸地是,经人介绍,多吉次仁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的门徒。当时蒋英老师已是77岁高龄,但多吉次仁的纯朴善良和对歌唱艺术的执著,让蒋英老师不计名利、不惜余力地倾心培养。此后的两年里,多吉对西方音乐、艺术歌曲以及演唱风格的掌握,几乎都是从蒋英老师那里得到的。
1997年9月,多吉次仁参加法国马赛国际歌剧大赛并获奖,这更加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1998年,他在美国科罗拉德歌剧院登台表演,很多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西藏有好的教师吗?有歌剧院吗?”多吉次仁的答案是:“我们西藏也有!”
多吉次仁说,因为歌剧演出与一般演出不同,要做很多准备,周期很长。首先语言就是头等大事,还要熟悉歌词,接下来学习音乐,并全部背诵下来。排歌剧的过程需要更长周期,有些需要两到三个星期。“最难忘的就是第一部歌剧,比较难,倾注了很多时间、精力,从来没有上过那样大的舞台,紧张到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演的是罗密欧,排练时很纠结,又要注意歌词又要注意音乐,我只懂我唱的部分,如何做出正确的反应很困难,也没有共鸣,只能尽量做到不出错误。”多吉次仁感慨地说,在国外演出很孤独,从一个陌生城市到另一个,不断提起自己的行囊。跟在国内演出不一样,“在这里,演出结束后有亲戚朋友等着你,他们会为你唱歌庆祝。”
多吉次仁在法国(马赛)国际歌剧声乐比赛第一名 摄影:罗布
让藏族音乐唱出“世界语言”
回国以后的多吉次仁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他一直致力于将西方美声唱法和古典音乐与藏族音乐相融合。通过几年的实践,他总结出最重要的一点是“融会贯通”,既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吸收外面的精华。“因为歌剧是外来文化,你必须得学习不是你血液里的东西,所以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这一点需要从语言入手。特别是唱美声,你要读很多的文学脚本,我的这些学生,血液里是有文化、有激情的,他们拥有对艺术的感受力。我就负责去点拨他们,让他们视野更加开阔,让更多的文化通过他们,去展现给观众。从这一点来讲,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他的学生、西藏歌舞团著名青年歌唱家次仁央宗这样评价:“非常幸运成为多吉老师的学生,他教给我很多舞台表演经验和演唱技巧,收获非常大。”
排练 摄影:罗布
如何让藏族音乐勇敢地融入这个世界的大潮流当中,是当前音乐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多吉次仁认为,文化多元性不仅仅指的是文化本身的内涵,更指的是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歌剧、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别人能听得懂,是因为在国际上有大量的平台和舞台可以供其展示。“西藏文化里很多内容是非常好的歌剧题材,像八大藏戏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冲突,用歌剧的方式演绎会非常好。我也在跟有关部门呼吁,也在尝试写《洛桑王子》的脚本。”
多吉次仁在外国歌剧中演出过各种男主角角色 摄影:罗布
多吉次仁认为,从发展方向来看,音乐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是多元化的,音乐肯定也一样,以一种方式来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显然不够。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都会随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自然而然彰显它固有的灵魂。西藏古典民族音乐从传统中来不可能再回到传统中去,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多吉次仁说,“我们经常讲民族是世界的,但就个人理解来看,应该是具有世界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民族文化才有可能是世界的。所以说,用别人听得懂、世界听得懂的‘音乐’,把藏民族文化传播出去、介绍出去,这一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