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龙他,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甲斯关牧业村的一名学前教育老师。再过两个月,他在这个海拔3900米的学校工作就满7年了。

       甲斯关牧业村位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极差,每年只有4个月不下雪,有“生命禁区”之称。村子距离县城约50公里,只有一条蜿蜒曲折、路况极差的盘山公路通向外界。村里没有耕地,经济落后,村民居住分散,以放牧为生。

       2009年以前,村里的孩子只能到20多公里外的乡中心小学寄宿学习,上学非常困难,许多孩子因此辍学或进入寺庙出家。为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当地县委、县政府结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于2009年筹集资金在这里开办了一所学前教育学校。

       2004年,龙他从四川省藏文学校美术专业毕业,他绘画技能出众,在成都做画匠每月收入6000多元。2010年年初,龙他却放弃了这份工作,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后,他来到甲斯关牧业村这所条件艰苦的学校任教。

       龙他说,他小的时候还有书读,但牧业村有的孩子都到了上初中的年龄,还看不懂藏文,也不会讲汉语。龙他说:“我愿意放下自己的绘画工作,让牧业村的孩子读上书,让他们走出去,让他们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这样,龙他走上三尺讲台,来到“山巅学校”——这所学校位于丹巴县最高处,不通水、不通电,也没有几个学生。

       龙他拿着每月1500元的工资,同时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得不到家人朋友的支持,父亲尤其不愿意让他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受罪;另一方面,他要独自承担大部分科目的教学。龙他坦承“也曾动摇过”,但当他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求知的眼神,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龙他毅然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爱温暖孩子们。

       虽然条件艰苦,龙他对工作却从不马虎。他担任汉语、藏文、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教师,课排得满满当当。课间,他带着孩子们唱歌、打球、做游戏。晚上,孩子们都睡了,他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几年来,他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看望父母。

       牧区的很多家长宁愿把孩子送进寺庙,也不愿意送进学校。龙他刚到学校的时候,这里只有几名学生。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上学,龙他不顾路途艰辛,步行翻越大雪覆盖的高山,一个一个定居点、一户一户牧民地去做思想工作。

       龙他刚开始吃了不少闭门羹,后来他充分发扬“厚脸皮”精神,先和牧民拉家常,熟了之后就开始宣传党的教育惠民政策。他还从自己本就不多的收入中,挤出钱来资助家境非常困难的孩子。在他的努力下,现在,整个甲斯关村没有一名学生辍学,入学率达到100%。

       龙他发现,不懂汉语对孩子学习的影响非常大。他想尽办法教孩子们学习汉语,利用难得的下山机会和假期时间,向其他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提升自己双语教学的能力。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孩子们都能用流利的汉语学习和交流。

       藏区牧民居住十分分散,虽然县委、县政府修建了定居房,但牧民只有冬天才会回定居房,夏天则要去很远的草原放牧。孩子们要么跟着父母一起走、无法上学,要么留下来上学但没人照顾。龙他和村党支部书记拥丹一起,多方争取资金,同时发动牧民们投工投劳,修建了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村委会安排家长,轮流和龙他一起照顾孩子们的生活。现在,孩子们再也不用啃冷糌粑团当午饭了,早晚也不用来回奔波。遇到周末休息日,龙他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捡柴,教孩子们洗头、洗澡,为孩子们理发……

       甲斯关村位于地质灾害频发区,一到雨季,公路经常塌方,汽车进不来,学生生活物资也进不来。龙他攒钱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周六下午,他骑摩托车走20公里到山下的巴底乡中心校领取学生生活物资,星期天一早拉到学校。学校气温常年偏低,冬天孩子们常常冻得手脚发麻,根本握不住笔。龙他心里难受,联系到社会爱心人士,给家里条件困难的孩子捐赠御寒衣物和学习用品,还为每名学生捐赠校服、课桌凳、宿舍床上用品等。

       “龙他老师就是我们牧民的家人,把孩子交给他,我们很放心。”甲斯关牧业村的家长们说。

       龙他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希望,都是一朵美丽的格桑花,我要做的就是用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能够张开理想的翅膀起飞,绽放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