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侨领藏商马铸材传略

 

       1953年马铸材任印度、巴基斯坦侨胞团团长回国参加国庆观光典礼何香凝副委员长题亲笔字画赠予马铸材

       马铸材(1891年—1963年)香格里拉市人,藏族,藏名荣魁·泽仁桑珠。幼年家贫,在商号当学徒。成年后从事马帮贩运,1920年在印度噶伦堡建立《铸记》商号,他侨居印度3代共41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爱国侨领。1953年,他应邀率印度、巴基斯坦华侨回国观光。1960年他遭受印度政府的迫害,含冤入狱,还被诬蔑为“中国间谍头子”备受折磨,但他宁死不屈,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经我国政府严正交涉和营救,印度当局不得不宣布马铸材无罪。1962年回到祖国怀抱,何香凝副委员长、陈毅副总理、廖承志主任分别接见了他。

       马铸材先生回国后,定居昆明。先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印度受难归国华侨委员会委员,政协云南省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1963年10月4日,马铸材先生因病抢救无效,在昆明寓所逝世,享年73岁。

       少年的梦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5月13日,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建塘独克宗农户荣魁家生下一个壮实的男孩,父母都想着给孩子取个吉祥的名字,父亲荣魁英觉到松赞林寺,请大活佛赐名叫泽仁桑珠,“泽仁”意为长寿,“桑珠”即如愿,按藏民习惯要加上户名,他的藏名就是荣魁泽仁桑珠。

       泽仁桑珠儿时家贫,早熟的他最体贴父母亲辛劳,操持着七口人的生计。他从小就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白天与同伴们到草原上牧放牛马。八岁那年独克宗开办蒙养学校,家里送他进学堂读书,教书先生给他取了个学名叫马铸材。然而心疼父母的他无心呆在课堂里读些不懂的“之乎者也”之类,几个月后便离开了学堂。他又回到了草原上,天天与牧童为伍,骑牛遛马是他最开心的事,顽童们在玩耍之余也长了本事。泽仁桑珠凝望着一队队南来北往的马帮,心里幻想着哪一天我拥有一帮骡子,吆喝着走在滇藏茶马古道上……

       刚满12 岁,经过风雨磨炼的他,长得十分壮实,也懂了些人间世故。他主动承担起家里的薪柴,天不亮就赶着两条驮牛上山砍柴,来回有半天的路程,父母既高兴养了个能干的儿子,心里却十分怜痛,每次儿子快到家时,母亲早已煨好茶翘首在门外等待,而饥肠辘辘的他总是先卸下柴驮,喂好驮牛,才到温暖的火塘边吃午饭,劳累至极的他喝下热热的酥油茶,顿时感到全身轻松,止渴又解乏,他自忖,茶对于劳苦大众是多么重要,是人世间最好的饮品。

       弹指间,马铸材已长到15岁,不甘于现状的他多次向父母提出去学生意,父母见他如此执拗,也只好违心地答应了。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拜师杨老板进了“公鹤昌”商号。

       他在商号当学徒起早贪黑,除了照看商铺,还得做杂活,侍奉老板起居,可谓鞍前马后,无一不周,而他为了学到经商之道,忙里偷闲,学识字,学记账,学算盘。他对经商业务的热爱和进取精神,受到老板和掌柜的支持帮助。

       学徒期未满,他跟随老板南下滇南茶厂采购藏茶,北上康藏收购皮毛、药材。途中悉心照料老板,处理商务得心应手,管理商队的骡子,他发挥了从小学到的饲养和驾驭骡马的特长,同行们无不佩服他的惊人才干和吃苦精神,老板十分满意,破格晋升他为二掌柜,全权委托他在滇川康一带采购和运输茶叶、药材、皮毛、盐巴等大宗商品,在茶马古道上练就了建塘男子汉的本领,马铸材成为独克宗最年青的马锅头。

       敢为人先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朝廷派遣知府钟颖率川军2000人向拉萨进发,为保障进藏清军给养,分别在西康康定,云南中甸组织大批运力运送军需进藏。驻中甸县城的公鹤昌商号被指派驮运军粮,身为马锅头的马铸材理所当然成了领队,那年他还不满19岁。

       接到指派进藏,他喜忧参半,喜的是能实现他的夙愿——朝拜“尼麦”(太阳城)拉萨的大佛;忧的是自己只走过滇南和西康,遥远的拉萨被人们视为畏途,路上少不了艰难困苦,尚有多少预料不到的风险。

       马铸材请活佛选定出行的吉日良辰,而驮夫们严守出远门的言行忌讳。出发当天清晨马铸材主持了出行仪式,驮夫们集结在香烟缭绕的煨桑台前,双手搼着自己左脚的靴带举到额前,虔诚的祈愿:“至尊的商神啊,请护佑我,到了金沙江畔的习玛塘,不要轮到我放骡子;到了察贡坚塘,不要轮着我拾柴烧火;翻越鲁岗拉不要轮着我背水”!这三地是滇藏道上三大难关。其实岂止三关,正如藏族民歌中所唱的:

汉地的茶是翻过九十九座山来的,

汉地的茶是度过九十九条河来的。

       滇藏茶马古道连接着滇康藏的千山万水,穿越雪域高原的茶马古道,是世上海拔最高的,漫长的“天路”其艰难称之为世界之最。因此,家乡流传着“驮夫挣来的血汗钱啊!恩重如山的父母亲也难以承受”的谚语。离开建塘草原三天后,驮队进入金沙江干热河谷,当晚就要在习玛塘宿营,这真是苦了放牧骡子的人。乘船渡过金沙江,翻越白茫雪山三道梁,顺利抵达阿墩子,驮队在云南最后一个集镇修整,筹集食物后,来到澜沧江畔,看着汹涌的江水,听到急流的咆哮声,驮夫中有的吓得心惊胆颤。马铸材见状,叫来两个老练的驮夫,给大家讲过溜索的亲身体会。在村民的帮助下,骡马货物分批过江,经过大家的努力,全队人马安全渡江。

       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驮夫中虽然有很多人没有出过远门,但见识了茶马古道。前面是念青唐古拉山脉五千多米的希岗拉和鲁岗拉雪山垭口,人们称之为“鬼门关”,史上葬身于两座山的朝圣者、驮夫和骡马不在少数,翻越这两座雪山,人畜都会有缺氧引起强烈的高山反应,藏民称为“勤尕”(山毒)。因而绝不能在山上留宿,成败就在于一举翻过雪山。

       马铸材深知这批官粮不能损失一粒,出发前做了充分准备,还安排了应急措施。第二天,天不亮起来就喂牲口,驮夫们上好驮子,全体人马急切地吆喝着牲口出发了。一路上大家同甘共苦,驮队终于到达雪山垭口,驮夫依次赶着自己的骡马越过垭口时,有的插经幡,有的抛撒风马旗,高呼“咯!拉吉啰”(神胜利了),他站立在雪山上,极目环顧,但见群峰像凝固的波涛一浪接一浪在天边消失,那么壮丽而神秘,心里几多感慨,对自己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哪一天我能够拥有自己的马帮,将一次次把雪山踩在脚下。”

       驮队走过嘉黎一直往南行,翻山越岭来到工布地区的太昭,逆尼洋河向西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雪山,一直顺直孔河一路西行,进入拉萨河流域道路越来越好走,到拉萨河第一次乘牛皮船渡河。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展现在眼前,“神圣的布达拉啊!有你的护佑,我们终于如愿了”。马铸材放下了三个月来一直提着的心。如数交清官粮,驮夫们除去身上的征尘,换上犒赏的衣服和褚巴,头等大事就是朝拜大昭寺的“拉觉吾”(佛祖)。

       历经半年跋涉,公鹤昌全队人马安全返回,杨老板固然喜在眉梢,马铸材旗开得胜,心里盘算着贩运滇茶进藏的生意。

       事与愿违,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国内时局动荡,商道不畅,外来商家纷纷关张,打道回府,老板特意送了马铸材一匹骒马及驹仔,其用意已不言而喻。马铸材失业回家,心里是强烈的失落感,闲在家里如坐针毡,反复思量,还是赶马好!他先到松赞林寺松谋活佛的静室,如实把想法向活佛倾诉。交谈中佛爷同情他的处境,决定给予资助。并在表哥刘恩的帮助下,他终于如愿以偿,有了自己的一帮骡马。最先他与家乡的马帮结伴进藏贩运滇茶,回头货是西藏金边帽,印度洋毡帽、金边及毛织品染料。由于他进的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深受藏民喜爱,特别是印度金边,被藏民冠以他的名字,称为“泽仁金角”,一直延用至今。

       多年来,他以经营滇茶为主,为了藏民便于辨认他经销的沱茶,特意印制了“寿星”图标,贴在七坨茶为一筒的包装外,藏民们见到老寿星标志的牛心型坨茶就争先购买,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滇藏茶马古道沿途藏民都习惯称呼“甲米泽仁甲鲁”(意为汉族寿星坨茶),在拉萨的铸记商号人们亲切地称为“甲米泽仁聪康”(意为汉族的寿星商店)。久而久之,甲米泽仁成了对马铸材的尊称。

       马铸材自从经商以来,守德重于求财,诚实守信为先,由于他矢志不渝,马不停蹄的辗转征程,天道酬勤,他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成为家乡第一个跨国经商的人。1920年在印度噶伦堡建立了《铸记》商号。

       马铸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也积攒了一定的资本,而他没有停下脚步,更不想坐享其成。1931年,他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带着年仅15 岁的侄子刘汉勋打算去滇西和缅甸、印度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商道——蜀身毒道。他们经滇西保山、腾冲,从边境猴桥口岸出境,到达缅甸密支那,这里是古代商道的必经地,也是商品集散地。从密支那再到印度有两条路,一条是陆路经孟加拉国到印度,另一条是水路乘船渡过孟加拉湾到印度。

       1939年,马铸材得知印度阿萨姆邦萨地亚火车运行正常的消息,十分兴奋,这对滇茶进藏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他派得力助手熊尚德前去打探,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从中甸出发,经维西、福贡、葡萄、翻越野人山到达印度萨地亚,熊尚德看到沿途的高山大江,莽莽林海,野兽出没,这条线路不适于马帮运输。

       茶,对于藏族人民,是一日不可或缺,明清时期严格控制边茶,建立茶马司专管,实行茶引制运输等以茶治边。清末以来,英印政府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争夺西藏茶市场。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种种原因,普洱茶的销量下降。民国政府筹划在云南建立几个茶叶生产厂,西康省政府也成立了康藏茶叶公司,并表示愿与云南合作。

       马铸材得知此事,便与当时在中甸的蒙藏委员格桑泽仁商议,由格桑泽仁出面与云南中茶公司协商,双方共建下关康藏茶厂达成协议,1941年下关康藏茶厂竣工投产,商标采纳马铸材意见定名为“宝熖牌”,即藏族俗称的“农布松咱”(意为如意宝),是财富增长的象征。“文化大革命”中被当成“四旧”,把“宝熖牌”改成“团结”牌,上世纪80年代宝熖牌获得新生,至今仍为大牌藏茶。

1930年在印度噶伦堡

       家国情怀

       马铸材从一个驮夫成为一代巨商,而他从来没有享受养尊处优,更不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品德,一生离不开浓酣的酥油茶,揉一坨家乡的黑青稞水烫糌粑,淡泊的生活使他感到满足和快乐。他的钱积攒多了变为资本,而他不当“守财奴”,树高千丈不忘根,家国情怀血浓于水。

       抗日战争时期,面临国家民族的存亡,他满怀赤子之心,急国家所急,从印度采购大批国内急需物资,仅卡基布就运了上万匹,还为抗日前线运送了大批国际援华物资。同时他四处奔走,动员商家为国募捐,他与四户滇商捐献25万元给国家购买战机。在噶伦堡他倡议侨胞们开展抗日月捐活动,坚持多年,钱虽不多,但表达了侨胞的爱国之心。

       马铸材一生中体验最深刻的就是行路难。他所做的善事中,修路架桥是付出最多的。为保障滇藏道畅通,他曾捐资修建过迪庆境内的桥梁和驿道,有下桥头冲江河上21米宽的石拱桥,有十二栏杆坡险道,有中甸县城至空心树雪山的35公里驿道,中甸县城主干道以及至纳赤河的石板路,纳赤河石拱桥,岗曲河上的伸擘桥,资那拉山上的驿道,澜沧江铁索桥,淄筒江村至梅里水村的驿道等等。

       1933年中甸县城及周边发生6.4级地震,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两个月后乡城匪首瓜顶巴率千余武装扫荡县城,百姓衣食无着,苦不堪言,他请商会张贴告示,全城不分贫富,每户按人口到马家领取一件衣服的卡基布,还搭上缝衣的针线。同时对学校的学生发放一套制服布料,两坨茶叶,一盒红糖。

       马铸材为了保护佛教文化,他不惜花费巨款。1931年康定有一个破落的土司为了还债,要将三百年前的德格版《甘珠尔》出售,他赶到康定付了比外国传教士高出一倍的价格,买下全函《甘珠尔》驮回独克宗,寄存在雪巴属卡公堂。

       1957年在噶伦堡的一个僧商因生意亏本,将其珍藏的《甘珠尔》抵债给他,先是印度阿格拉佛学院的人来抢购,接着美国加州教堂的人愿出十万美金购买,马铸材断然拒绝,在中国驻噶伦堡商务代理处帮助下,将全函《甘珠尔》空运回国,收藏于杭州的灵隐寺。

       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他出巨资重建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达隆噶举派的罕批寺。1935年修建独克宗古城的著康(大佛寺),开光时马铸材捐献了108 函的《甘珠尔》,纯金酥油灯一大两小三盏,两套银质敬水碗。为松赞林寺修建札仓楼顶的阳光殿,购买格冬节羌姆舞服饰、面具、乐器等全套设备。

       家乡屡遭匪患,百姓悲叹道:“扎单那彤,折朵萨彤,桌鲁居彻,能依它羌”。意思是房屋的基石见了天,火塘边的石桌见了地,圆尾巴牦牛被抢光,百姓只能流浪他乡。而官府无视百姓死活,马铸材心里十分不平,唯一的出路是自己组织起来,保卫家园。为解决枪支弹药匮乏的问题,马铸材亲自去昆明,经省政府批准,出资2万元,购买七九步枪20支,子弹2000发赠城防义务大队。后来城防义务大队被中共地下党掌控,成为人民革命武装。

       1946年,县境金沙江沿线夏粮遭受严重虫灾,粮食欠收,民国云南省政府将公粮折征,一再催缴。县长董广材无计之中,求助于马铸材,他二话不说,让驻昆明的铸记商号向省政府上解公粮折征款80万元。

       马铸材一贯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这也许是他在失学后人生道路的反思,他不但让几个子女都学有所成。不论在哪里,都十分关注当地的文化教育,在丽江他捐助蒙泉学校,在拉萨捐助拉萨小学,在印度他倡议并主持创办中华学校,带头捐款印度卢比三万一千盾,学校将大会堂命名为铸材堂,推举马铸材为中华学校名誉董事长。

       对家乡的学校他多次捐款捐物,不惜重金购来一套《大百科全书》赠送学校,学校十分珍惜,实行限制借阅。解放后他致函中甸县政府,愿捐出在县城的三所商铺资助办学。

       20世纪30年代,正逢他事业有成,精力旺盛的热血年华,在经营藏茶的同时打算在家乡兴办实业。马铸材到中甸县金沙江一带查看后,他决定在良美村试办农场,于是他从丽江、中甸的有钱人手里买回300多亩田地,引进美国大金元烤烟,印度亚麻等经济作物及油桐,引进了荷兰奶牛,青海西宁马、陕西关中驴等优良畜种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他又出资修建从龙洞河至良美8千米多的水渠,至今受益全村用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在良美村建盖学校,满足了农村的孩子能就近上学读书,开学时他请老师写了对联:“贫富哪有天下分,保持需由劳动来”。

       1951年为了支援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事业,在修筑进藏公路期间,马铸材从印度运送了大量的筑路工具,以及后勤物资,受到西藏军区的表彰奖励。

       1955年,为抵制印度茶叶销藏,保障西藏的茶叶供应,在中国驻噶伦堡商务代理处指导下,由侨领马铸材出面召集汉藏商家,联合成立了“茶叶运输公司”,专司滇茶从南路经缅甸、印度运到西藏。

       马老做公益善事,从不声张,笔者所录均在文献及资料中查获,少数在碑刻上发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中国铁汉子

       1959年以来,印度政府背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蚕食我国领土,首先挑起边界争端,掀起了反华排华逆流,对马铸材印度当局早已怀恨在心,成了首当其冲的迫害对象。

       1960年9月26日,一场印度当局精心炮制的闹剧终于上演了,这天清早,马老在自家佛堂里敬香拜佛,打坐诵经,忽然一伙警察全副武装的破门而入,怒吼着:“我们是来抓杀人犯!”不由分说地把马老拷走。次日又冲来一伙警察,把楼上楼下翻了个遍,把一些商务帐本和马老的药鹿茸精等贵重药品都抄走了。

       原来,印度当局收买了崇堆土登杀害老喇嘛罗桑,被逮捕的崇堆土登口供说是马老指使杀人的,于是印方以“杀人犯”拘捕了马老,企图将他置于死地。马老为人耿直,为恪守真理他不怕掉脑袋,更不怕下大狱。

       马老蒙冤入狱,引起我国外交部和驻印大使馆的高度重视,多次向印方提出抗议,驻加尔各答总理事到大吉岭监狱探望马老。无辜关押七十七天后,马老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印度当局才被迫同意保释就医,大使馆参赞符浩亲临加尔各答医院病榻看望。

       马老蒙冤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香凝亲绘《牡丹图》赠给马铸材。中国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发来慰问电,称马铸材是“爱国楷模”。

       印方做贼心虚,案子拖了一年多, 最后迫于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及社会压力,1962年1月20日,对马老作终审判决,法庭上崇堆土登反供,交待了杀人与马老无关。法庭宣布无罪释放,顿时马老怒火中烧,高呼“啊呼呼!啊呼呼……”声震四座,吼声显示出中国铁汉子的铮铮骨气,也是对印度当局反华的回击和藐视。走出法庭时,心中想起祖国母亲对一个赤子的关爱,不禁潸然落泪……

       1962年3月23日,马老携孙子马寿强在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馆安排下,乘坐飞机回国。飞机进入祖国领空,马老心潮沸腾,这是他第二次进京城,这次他将实现落叶归根,回到魂牵梦绕的父母之邦。回想1953年国家指定他担任团长,带领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华侨国庆观光团的情景,他深深感到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踏上了祖国大地,看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各族人民满怀信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祖国面藐日新月异,他决心在余生为祖国贡献一个赤子的绵薄之力。

       到机场迎接马铸材的,有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方方,中国侨联副主席庄明理、蚁美厚以及归侨代表。当天,新华社发布了消息,人民日报刊载了新华社《旅印华侨马铸材回到祖国怀抱》的文章。

       马老回到北京,应邀列席了全国政协第三届三次会议。在京期间,他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接见并宴请,他俩用浓浓的川滇乡音亲切交处,陈毅元帅称赞马铸材是“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

1962年回国在寓所与何香凝副委员长交谈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香凝先生,中国侨委主任廖承志设家宴招待马铸材,席间谈笑风生,亲如一家。

       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务院举办招待会,邀请港、澳、台同胞,归国华侨出席,马铸材受邀参加了招待会。马铸材要求回昆明定居,1962年8月回到昆明,周恩来总理亲自电告云南省领导:“一定要做好爱国老人马铸材的安置工作,做到马老满意,家人满意”。

       回到昆明后,马铸材担任了“国家接待安置印度受难华侨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华侨联合会常委”等职。

       1963年10月4日,马铸材因突发心脏病,安然去世,享年73岁。10月7日,马铸材先生追悼会在昆明胜利堂举行。10月8日《云南日报》头版刊载了追悼会消息,消息中报道:云南省副省长、治丧委员会主任张冲主祭并献花圈,称赞马铸材是“中国的铁汉子”。

       岁月流逝,马老已经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而他的爱国情怀没有过时,他的高贵品德和崇高精神没有过时,他的人格风范仍被人称赞,他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正是当今我们为实现中国梦所提倡的,也是马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