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格西把已经磨好的柏树沫和几十种藏药合成香料一起搓揉。
旦增格西通过网络渠道,向内地市场销售藏香。
旦增格西按照曼仲家族制作藏香的技艺,开始制作藏香。
旦增格西向记者讲述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曼仲家族制作藏香的工具“钻头”。
拉萨市场上,深受百姓欢迎的曼仲牌平装藏香。
旦增格西认真地为藏香绑线。
旦增格西点燃一根藏香,检验是否达到曼仲传统藏香的“色香”。
游客购买曼仲牌藏香。
旦增格西,1988年生于尼木,是曼仲庄园藏香第十四代传承人,拉萨青年创业明星,中央电视台天河纪录片主角,西藏自治区第八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尼木藏香协会副会长,拉萨高校毕业生创业协会副会长,拉萨市政协委员,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提名,拉萨市2017年创业先进个人,拉萨市曼仲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位于拉萨市丹杰林路上的吞·曼仲藏香体验馆里,时常有游客带着好奇心进去体验亲手制作藏香的过程。“藏香是藏文化的代表,而用古老工艺手工制作出来的藏香才是最地道的。”26岁的店主旦增格西说,“我想通过藏香体验馆让人们对藏香的原料、制作过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传承传播有着悠久历史的尼木藏香文化。”
“儿时记忆中回味无穷的袅袅藏香味围绕着我,让我在毕业后继承父辈的智慧,进入藏香行业。”旦增格西如是说。
2012年,旦增格西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其后一年他回到故乡,着手打造自己的团队,并于2014年9月22日,正式成立了以藏香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公司。
功夫不负有心人,旦增格西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15年,拉萨市首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吞·曼仲藏香项目获得了第三名。
受到拉萨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评审委员会关注的并不是旦增格西的创业故事和现在的成绩,而是这个年轻的团队对未来的规划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藏香,还有藏纸、藏文书法等传统文化项目。这样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的传统文化,也会带动我的家乡吞巴村更多村民就业。”旦增格西说。
“现在市场上的藏香品类太多了,鱼目混珠。华丽的包装让消费者很难辨清真伪优劣。”面对当前的藏香市场,旦增格西有深深的忧虑。
针对这一现象,旦增格西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研发藏香烟雾鉴别器。“纯天然药材所制的藏香烟雾与添加了化工香料的香品烟雾在颜色与气味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只是肉眼较难鉴别。因此我们希望可以运用精确缜密的仪器,让消费者辨认出正宗的藏香。”旦增格西表示。
此前,旦增格西的团队在对市场需求做出详细调研、进行多次开发试验后,在西藏首次推出了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全新产品——电子熏香。该熏香不仅使用方便安全,也完全保留了地道藏香的纯天然香味,深受消费者喜爱。
谦逊的旦增格西告诉记者,现在事业刚刚开始,他时常会与行业里的前辈进行学习交流,“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藏香行业会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
尼木,这里有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居,到了吞弥·桑布扎故居,沿着山路继续向前走,会看到更美丽的景色,而旦增格西的创业项目——吞·曼仲藏香的制作场地就藏在这美丽的山谷中。
旦增格西是个爱笑的小伙,有时会因为普通话表达不流利而害羞。他是藏医学世家曼仲庄园的第十四代传承人,从小那袅袅的藏香就一直萦绕在他的身边,甚至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学毕业之后,他并没有选择考公务员,而是回到曼仲庄园所在的小村子——尼木县吞巴村,他想传承祖辈留下来的味道。旦增格西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毕竟尼木藏香已经很出名了,怎么让我们的曼仲藏香更加有名,就要好好想想了。”旦增格西热情地将大伙儿请进曼仲庄园,刚进门,一股清新的香气扑面而来,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着。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旦增格西的吞·曼仲传统手工藏香逐渐被人们所熟知,2014年9月,旦增格西和朋友们在拉萨正式挂牌成立了以纯手工藏香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曼仲商贸有限公司。
很多人觉得,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用两年时间成立一家公司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可是旦增格西却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院子里有个两层的房子,旦增格西带着众人来到二楼,一间屋子陈列着他祖辈们用来做藏香的工具和一些藏香的制作材料。他说:“这些都是家里传下来的,记录着藏香的历史和文化,得好好保存。”随后,他拿出一本被层层包裹着的东西告诉大家,这里面就是曼仲藏香最原始的配方,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但是,由于传统的曼仲藏香香气过于浓郁,考虑到这个问题,旦增格西便开始与朋友们一起研制新的配方,并将产品寄给很多内地的朋友,让他们使用后提出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调配出多种能让大众接受的藏香了。
“新时代的中国是一个适合创业、鼓励创新的时代,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要充分把握好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旦增格西说,“作为尼木藏香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深入挖掘藏香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带领团队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下一步,我们会研发一些藏香衍生产品,同时在藏香标准化生产方面多下功夫,争取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