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奇正藏药,下同)
编者按: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在这被称为“第二次革命”的惊险一跃中,企业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国政经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能够确立的基石和主体,企业家则成就了企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企业家们,为我们的读者铺开过去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希望这个系列访谈成为一个幻灯:在中国经济社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画卷上,投射出光彩夺目的片子,告诉社会,这些造福中国的奋斗者们,他们如何开始、走过怎样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他们又如何思考未来中国和企业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雷菊芳,一个常与媒体的朋友讨论,曾高度为振兴民族药呐喊的制药企业创始人,显然也是民族药振兴的有力代表之一。
事实上,雷菊芳是一个理想化的人,从青年时追寻理想到落地实践,再到穿着粗棉麻衣裤自然的皱纹夹杂着高原红素面找县长要政策,一路的艰辛与信仰伴随了她——一位女性的大半生。
现在奇正藏药市值103亿元。其2017年度实现营收10.53亿元,同比增长8.76%,是甘、藏地区代表性企业之一。
董事长雷菊芳向藏医大师次成坚赞行礼
如果再给雷菊芳一个四十年,就目前来看,或许奇正藏药也可能不会成为一家营收数百亿乃至千亿的制药企业,但这与雷菊芳的信仰将更进一步,雷菊芳下一步的重心中除了做好现在的药物还包括,发展和提升藏医的传承,因为在藏族地区医生太缺乏了。藏医的药物体系也该得到更深刻的发扬。
随性
雷菊芳,1987年从甘肃近代物理研究所停薪留职,直到后来辞职出去创办企业,现在返回头再看,她仍觉得那时自己是个比较理想化的人。从留职到创办企业都是随着自己的兴趣走,也没有做什么风险评估。
应该说,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是雷菊芳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雷菊芳主要做关于大型科研设备的净化处理,包括重粒子加速器净化处理的技术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有些工艺可以再提升,将污染再降低一点,对环境影响再少一点。
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结构中,做加速器的超净处理大部分使用强溶剂,对人的肝脏损害非常大。雷菊芳发现,在当时的工业领域中,降污染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1987年,雷菊芳停薪留职,创办工业污染治理研究所。运行仅一年,始料未及的是,那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处于粗加工的形态中,所谓的电镀,就是就做饭的铁锅热气腾腾的煮机器零件,捞出来然后就开始搞电镀,没人注重工业污染防治。放到现在看,也就是四十周年起点的时候,那时雷菊芳的思想太超前。
事实上,雷菊芳所选的这一领域的市场机遇并不在当时较为落后的西北,而是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这对于地处偏远的企业来说发展困境显然较大。之后,雷菊芳开始寻找有当地资源基础特色的领域。
一个偶然的机会,雷菊芳去了偏远的藏区,在一个寺院旁边的藏医院,有一些来自大城市的面孔,这在当时非常少见。雷菊芳聊天后得知,这几个来自南京、上海、甘肃的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有人已经是第二次前来治疗。
1995年,在西藏林芝建立西藏奇正藏药厂
当时,这家藏医院距离县城大概120公里,出行是靠拖拉机的山路,雷菊芳觉得这些人的求医路太艰辛。而这显然是一条狭窄的求生路,那个年代中,医学对于类风湿的认知是治不好。其中几个来自南京的患者通过病友介绍想来试试,吃药后发现病痛得到了缓解,医院检查结果也显示指标改变向好。
雷菊芳记得当时藏医院周边条件非常原始,连卖面条的饭馆都没有,这些患者自己带煤油炉子,用来煮挂面,雷菊芳感触颇深。
藏医院的院长,是第一任塔尔寺的医学堪布,相当于城市人所说的医学院长。雷菊芳问这位院长:真的能够治这个病?该院长回答:已经治了很多年了呀。雷菊芳非常惊讶,问院长,既然能治那是不是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比如内地,患者很多。该院长也非常惊讶,内地怎么会有如此多患者。
一来一去的对话,雷菊芳觉得可以从工业污染治理路上转型了,很快便拜访藏医等大师,转型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藏药领域。事实上此时的雷菊芳依然是随性的,这次也没有做风险评估,只有着自己相信未来的一腔热忱,或者说她信仰人们天生就应该健康喜乐。
在当时的藏医学里,藏医们用自己的医学治疗一些疾病,且效果不错。雷菊芳觉得,到目前,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还无法彻底解决一些病症时,藏医的方式仍然在起效,如类风湿关节炎,再如无菌性的炎症。目前西医的体系对于细菌性的炎症药到病除,但是在无菌性方面的发展非常缓慢。
1997年,奇正歌舞团文化推广,文化营销
后来,雷菊芳逐步了解到,藏医的领域里竟然有自己非常成熟的体系,整个医学非常系统,是流传下来的比较古老的一种传统医学,是人们过去熟悉的科学体系之外平行的另外的一套体系。比如另一个罕见病例,当时一个求助藏医的女孩患有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医院觉得治疗是徒劳无益。目前为止,这病症在科学上依然无解,因为发病极少,对它的原因不是很清楚。而接受藏医治疗2年后,这位女孩慢慢恢复。
雷菊芳在和这位藏医的接触中发现,或许这位女孩对于藏医来说也是第一个这样罕见病患者,过去行医历程中没有治疗过该疾病,但藏医却依据藏医的体系去分析和对症治疗。如藏医一个体系,对这一类疾病的认知是:隆,赤巴,培根,汉语翻译过来就是:湿邪、热、风邪。藏医认为这一疾病是动态因素和热性因素的综合在一起的原因。依据一个体系,藏医治疗好了这位患者。
这些例子让雷菊芳对藏医有了全新的认识。西藏,也正好是雷菊芳冥冥中可以找到喜乐的地方。于是,转型做藏药,奇正藏药诞生是1995年。
做藏药
患有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女孩,最后变成了正常人,结婚生子……
在这位女孩生活一路向好的同时,雷菊芳的一只脚随着光彩事业的号召也迈进了全新的时代。那是1995年,当时,光彩事业号召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因为那里经济发展滞后。雷菊芳认同这一理念,不以捐赠的方式去,而是去办实业,在当地建立造血机制,致富一方人。
随着光彩事业,雷菊芳走到林芝后,她觉得从此再与这个风景如画、药材资源丰富地方难以分开。奇正藏药的基地便建立在此。5
2004年,奇正全资捐建并支持运行的传统藏医学校——贡布曼隆宇妥藏医学校在林芝南伊沟建成开始招生,迄今毕业三届学生共76人,学生的医术水平得到专家及群众的高度认可。
事实上,从停薪留职到第二次创业,雷菊芳的随性仍然伴随着她,未有过多的世俗顾虑,比重较大的因素就是所做的事是否对人们有意义。她觉得,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1995年,藏药纳入国家的部颁标准序列,变成了一个分支,或者说就是国家终于承认藏医了。这也是民族药发展纪实里所说的,1995年中国有了社会意义上的藏药。原来的藏药只在那个藏医院,相当于自己做自己用。而藏药的社会化发展比中药晚了50年。
第二年,药物主管部门又实施了地标升国标,这一过程中很多藏药升到了国家标准,升到国家标准预示着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销售。 奇正藏药拿到第一个藏药批准号,雷菊芳记得是96001号。
雷菊芳涉足制药领域,是从镇痛贴下手并逐步展开。
痛症治疗是藏医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但当时看比较容易实现现代化。藏区的镇痛膏是湿敷,藏医采新鲜草药,弄碎后,和些酥油拌在一起,敷在疼痛处。但这一膏状药物无法长途且长时间运行和使用。
雷菊芳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时,做的是真空冻干技术以及表面处理技术。这一鲜活的药材怎么才能保持它的活性与药效,在雷菊芳看来最好的办法是真空冻干。
2009年8月,奇正藏药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登陆国内A股市场。
雷菊芳采取真空冻干技术,在一个袋子里一边是精制后真空冻干后的药粉贴,一边是湿敷的药水,完美回避了草药霉变的问题,且依然保持了这一消痛贴湿敷贴剂的特性。给运动员试用时,反馈的消息称,止痛快、消肿快、功能恢复快,这一采用现代化手段的消痛贴迅速在奇正藏药车间量产。而这一传承后的剂型到现在沿用了20年,中间无改良。
奇正消痛贴之后成功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雷菊芳亲自参加当时的答辩,一位老院士说,这是中国外用贴膏剂的一场革命。之后,这一剂型的创新又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雷菊芳觉得这是对创新和传承的一个鼓励。
在当时的时代中交通和沟通渠道不发达,药品做出来后,销售也是一个问题。奇正藏药负责陕西市场的一位销售经理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给患者送药。雷菊芳问:你怎么送?销售经理回答:给广大农民送。
销售经理在三秦都市报做了一则送药广告,患者们可以凭医院开的风湿疼痛的证明领取一贴消痛治痛贴。这位销售经理不到一个月收到了两麻袋信件,他也寄出了两麻袋消痛贴。随后,购买率几乎达到85%。再随后,患者们寄回了更多麻袋的感谢信,雷菊芳担心销售经理弄虚作假,再过春节轮流值班时,她找未拆封信件翻看,十封信件九封是感谢,有一份可能会说一点意见。
或许是上一次创业的不成功,此时的收获,令雷菊芳心里发暖。随后的岁月中,她主张开发了更多的传承的经典藏药。
雷菊芳觉得,藏医《四部医典》的形成,和对其他医学精华的吸收、交融分不开,中医里的针灸、用药,藏医也有一些重合。如很多人认为藏红花是西藏生长,事实上是很早很早之前,伊斯兰波斯医学的大师到西藏交流时带到西藏,它长在西班牙,是一朵花的花蕊。带到西藏后,藏医发现藏红花活血化淤效果非常好,便大量使用。
公司不断推动工艺创新、绿色生产,严格GMP规范。
西藏医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三棵树理论,其中一棵树说的是治疗,一棵树上分了4枝,第一枝是饮食,第二枝是行为和心态,第三枝是药物,第四枝是外治, 包括手术。
藏医认为,这四者结合起来,才能够保证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这是1300年前的藏医学流传下来的一套体系。
从1997年起,奇正藏药为了推广藏药,实现全国销售,开始邀请内地北京301、协和、积水潭的医生到西藏去看藏药到底是怎么生产的。雷菊芳现在回想,仍然记得当时胆子很大,而到现在这些医院医生门的门都并不是很容易敲开。
在这种思想纯粹,胆子大,单刀直入的沟通下,更多的藏药一步步走向城市。
传承
四十年,恍然如梦,如果以人类期望的120岁来做基数,雷菊芳从一个知识青年,熬成了华发中年的女性。在这条成长的路上,雷菊芳的内心比年轻时更加沉静,她对于喜乐的追寻依然不疲倦。
这一路上改变的人也演绎着美好的故事。在林芝,当年有一位藏族姑娘叫达娃卓玛。雷菊芳赶上了她的婚礼,她问女孩的生活情况,女孩说工资都存起来了,要养老。
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林芝制造中心
雷菊芳心里落差非常大,一个刚结婚的女孩就要想着养老,这对未来是多么没有希冀。达娃卓玛腿有残疾。而今,这位姑娘在奇正藏药的生活非常稳定,也不用再担忧养老问题。
奇正藏药当时建厂时,招收了当地数十个残障员工。此时雷菊芳内心很安稳,觉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作品,这些残障员工工作后逐步结婚、生子。奇正藏药在发展中,为员工建了家属楼,雷菊芳为林芝员工建了独立的小三楼,她想着,这些残障员工退休后一层出租或做旅店,一层自住,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残障员工将小楼做成了民宿,成为背包客们喜欢的驻足地,残障员工每年收益颇丰。
回想奇正藏药在改革开放洪流中的成就,雷菊芳觉得,应该是达到了当初的预期目标。到现在,累计为西藏纳税18亿元。
当时,林芝建厂时,地委书记问雷菊芳,如果企业运行到10年、20年会是什么样?
雷菊芳回答:那我们努力起码做到税收过亿,利润过亿。
这位地委书记说:这太远大了……
现在看,这一切的美好理想都已经实现,奇正藏药2017年纳税2亿,利润3亿多。
到目前,奇正藏药已发展成为拥有10多家子公司,1800多名员工,涉足藏药研发、生产及销售。生产的主要药品包括以消痛贴膏、青鹏软膏、白脉软膏为主的外用系列止痛药物,以及红花如意丸等口服藏药产品...是集研、产、销为一体的大型民族药业上市公司。
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0.53亿元,同比增长8.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亿元,同比增长3.79%。
到201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23.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亿元,同比增长18.14%。
而对于林芝,到此时,雷菊芳仍然格外偏爱,她曾写过一篇短文,叫《诸神的后花园》,即各位神仙住的地方。事实上,雷菊芳言下之意,这里的药材资源异常丰富。上天给予的恩赐。一点污染都没有。
在西藏林米林县建立药材种植研究基地
事实上,在历史上,林芝也是宇妥·元旦贡布的药材基地。宇妥·元旦贡布(708—833年)是吐蕃王朝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据史书记载,宇妥·元旦贡布享年125岁,于公元833年逝世于圣地拉萨。宇妥·元旦贡布时期,也是藏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
如果用四十年度量,雷菊芳觉得,民族药走出大山,也是社会变化推动的一个缩影。当然,藏药处于一个被眷顾的时代。她深刻感觉到,不同的医学以不同的形态展现,而它价值的体现,不是在同一个框架和同一个标准下被量度。
如果预设下一个40年的理想,雷菊芳说她要好好考虑下,怎么为藏医的传承做点贡献。
大半生已过,此时的雷菊芳身上,随性的纯度或许仍然不减当年。
她想要去培养藏医,因为藏族地区医生太少。但事实上,这条路或许更加艰难。因为,藏医的传承要求更高。藏族创造出了十大文化体系,“大五明”和“小五明”。藏医和藏药是“大五明”中最重要的部分,藏医必须掌握的天文历算则是“小五明”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为传承做贡献的同时,雷菊芳想要在藏医、现代医学、现代物理革命方面有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做一些好成果。
在她看来,民族医药,最有代表性的藏医、蒙医、维医、傣医。他们都有完整的医学体系,完整的系统方案诊病,鲜明的用药特色。藏药用原药材入药,蒙医丸剂、散剂多,中医的汤药多。但这些都应该获得更多政策,来保障这一体系的健康发展和传承。
最近,雷菊芳也在读一本流传下来的藏医书,读到了“防病延年”章节,该章节显示:预防,即滋补要从食物、居处着手。而居处一个是生活环境,一个是心态环境,即内环境和外环境。之外,是药物和外治。雷菊芳觉得,这些远古的医学体系让她受益无限,到今天医生们提倡的心态好不得病,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
或许,此时、未来,雷菊芳都将沉静在静谧无比的医学中不能自拔。而她觉得,做好药,治病,救人,能获得最纯粹的喜乐。而一个人最终的归处,是心安。
时代背景
1995年,奇正藏药在西藏林芝成立。
那一年,国家先后发布了《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等卫生部部颁标准。有了社会意义上的民族药,以前民族药都是地方、区域、民间使用。有了标准之后,药厂开始按照标准生产,进行全国性推广和销售。
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月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1月16日,京九铁路全线铺通。
11月20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心脏移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