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昌都绛巴林寺(chab-mdo-byams-pa-gling)简称昌都寺,坐落于西藏东部重镇昌都城中,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寺于1437年,是格鲁派在康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格鲁派在康区的首要道场。昌都绛巴林寺规模宏大,刘赞廷在《昌都县图志》中形容昌都寺:“倚山而叠,僧舍千余,有大殿三座,高皆数层,金瓦宝顶,宏丽庄严。”寺内大殿供有一尊慈氏佛像(byams-pa),已历五百多年历史,昌都寺因这尊著名的佛像而得名绛巴林寺,即昌都慈氏洲寺。寺内还有一块乾隆皇帝于1791年御赐的“祝厘寺”三字匾额,悬于大殿之上。
昌都寺建寺地点位于澜沧江(rdza-chu)和昂曲河(ngom-chu)交汇的台地上,据史籍记载,这里原是一片荒野,大约在十三—十四世纪,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karma-bkav-brgyud〕的类乌齐寺在此建了座密宗修行院,称下密院〔gsang-vdus-grus-sde〕,昌都寺是在这一小庙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的。关于昌都寺建寺,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传说这块两河交汇的台地原是类乌齐千户长〔ri-bo-che-ston—dpon〕的属地,是千户长家搭建黑牛毛帐蓬〔sbra-mal〕的地方,后来千户将此地赠给昌都寺的创始人麦·协绕桑布做为建寺之用。
公元1373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由青海赴卫藏学经路过昌都时,曾预言:“此两水交汇之地乃福田妙地,若建一大道场定能宏扬佛业。”宗喀巴的亲授弟子麦·协绕桑布〔smad-shes-rab—bzang-po〕在拉萨色拉寺〔se-ra-dgon〕担任副讲〔zur—chos-pa〕时,产生了回康区兴教建寺的念头,得到格鲁派上层僧侣的大力支持和赞助。1426年,麦·协绕桑布来到昌都,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多方筹措,最终于1437年建成昌都绛巴林寺,为格鲁派在康区的宏扬奠定了基础。麦·协绕桑布由于在康区兴教建寺、功绩卓著,被誉为宗喀巴亲授弟子中的边远护持圣教旗手。
昌都绛巴林寺下属五个札仓:林堆〔gling-stod〕、林麦〔gling-smad〕,奴林〔nub-gling〕、库久札仓〔khu-byug-grva-tshang〕、加然札仓〔lcags-ra-grva-tshangs〕,1930年又新建村尼札仓〔bdshan-nyid〕,即法相院,各札仓由一名主持导师〔vgo-vdzin-blob-dpon〕负责。昌都寺计有帕巴拉呼图克图〔vphags-pa-Iha〕、锡瓦拉呼图克图〔zhi-ba-Iha-ho-thog-thu、以及江然活佛[Lcags-ra]、衮多活佛〔dkon-rdor〕、珠塘加然活佛〔gru-thang-rgya-ra〕等五位大活佛,自第三世帕巴拉通瓦墩丹〔mthong-ba-don-ldon〕起,帕巴拉世系主持昌都寺政教大事。昌都寺共有支寺和下属小庙五十余座,分布在昌都、类乌齐、左贡、丁青、巴宿、德格江达等县境内。据五世DL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对格鲁派寺院规模的规定,昌都寺僧人数为二千五百人,但在清末最盛时达到四千余僧。著名的昌都寺法台座已传三十代,许多著名的格鲁派高僧都曾来昌都寺担任法台。1719年,清朝康熙皇帝封六世帕巴拉晋勉丹比嘉措为呼图克图〔vjig-med一bstan-pvi-rgya-mtsho〕,颁发了“阐讲黄教额尔德尼呼图克图”之印,自此,昌都及附近五宗(县)和十八百户〔brgy-shog〕成为帕巴拉活佛的采邑,形成昌都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一、昌都寺初建时期的几位著名法台
昌都寺初建时期,许多格鲁派高僧都先后主持过昌都寺,他们为该寺学经制度的确立、寺院规模的扩大等事业建立了不朽功绩,下面对几位著名法台的生平业绩逐一介绍:
1.麦·协绕桑布,又名向森·协绕桑布〔byams-sens-shes-rab-bzang-po〕,1395年出生于康区德格地方。父亲是德格千户长(土司),名噶玛悦希〔sde-dge-stong-dpon-karma-yol-gshis〕,母名阿姬玛〔Aa-skyid-ma〕,他7岁时曾入噶玛噶举派门下,拜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de-bzhin-gshigs-pa〕为师,授近事戒,取法名协绕桑布。在噶玛噶举派首寺噶玛丹萨寺〔karma-gdan-sa〕随高僧嘎西瓦·仁钦贝〔dkav-bzhi-ba-rin-chen-dpal〕、却贝桑布〔chos-dpd-bzang-pa〕、嘉央札巴〔vjam-dbyangs-grags-pa〕等学习显密佛教。1415年,21岁时,他决意离开康区前往卫藏求学,在著名的色拉寺见到了宗喀巴大师,自此他放弃了王子的身份,正式出家,由宗喀巴大师亲授比丘戒,宗喀巴向他传授了“菩提道次伦”〔byang-chub-lam-rim〕和“中观入门”〔dbu-ma-vjug-pa〕,他还和第一世DL根敦珠巴〔dge-vdun-grub-pa〕一同向宗喀巴学习了“量论”〔tshad-ma〕等知识,此后他来到哲蚌寺〔vbras-spungs-dgon〕,事从哲蚌池巴(法台)嘉央扎西贝丹巴〔rjam-dbyangs-bkra-shis-dpal-ldan-pa〕等高僧学习显密经典,1420年前后,他返回色拉寺,担任该寺主持达吉桑布〔dar-rgyas-bzang-pa〕的副讲。此时,他心中产生了回康区传扬格鲁教法的念头,当时第二任甘丹池巴贾曹杰·达玛仁饮〔rgyal-tshab-rje-dar-ma-ring-chen〕以及色拉寺高僧衮勒绛曲邦〔kun-vkhyen-byang-chub-vbum〕都大力支持麦·协绕桑布的计划,并向他赠送了大批礼物作为赞助。1426年,他回到康区,开始着手筹建昌都寺,1437年终于建成这座遐迩闻名的大寺。与此同时,麦·协绕桑布还主持修建一座横跨澜沧江的木桥,便利了昌都地方的交通,使这一地区很快由宗教中心发展成为政治、经济中心。1457年圆寂,终年63岁。
2.象雄·曲旺札巴〔zhang-zhung-chos-dbang-grags-pa〕:
昌都寺第二任法台,1404年出生于阿里地区〔manav-ris〕,故又名阿里·曲旺札巴,系宗喀巴大师的亲授弟子,格鲁派早期著名高僧,被誉为观察殊胜的善巧者,1458年荣登昌都寺法台座,1469年圆寂,享年66岁,他的灵塔安放在昌都寺寝宫中的观音塑像内。
3.楚顿朗卡贝〔mtshur-ston-nam-mkhav-dpal〕:
昌都寺第三任法台,原籍堆龙地方〔stod-lung〕,主持过伦布寺〔lhun-po-dgon〕,1463年任昌都寺法台,其间为麦·协绕桑布修建银制灵塔〔dngul-gdung〕,1470年卸任,生卒年不详。
4.吉仲·协绕贝孜〔rje-drung-shes-rab-dpal-brdsegs〕:
系昌都寺第四任法台,他是麦·协绕桑布的侄儿,1425年出生于康区德格地方,1471年登昌都寺法台座,历时三十七年,是担任法台时间最长的一位高僧,在任期间为麦·协绕桑布建塑像一座,为楚顿·朗卡贝建银制灵塔,还为昌都寺颂经大殿修塑一尊衣冠佛像,以及寺内务殿修塑和绘制了密集、释尊、怙主〔gsang-vdus.jo-bo.mgon-khang〕等的画像和塑像多处。1507年圆寂,享年81岁。
5.吉仲·根敦扎西〔rje-drung-dge-vdun-bkra-shis〕;
昌都寺第八任法台,出生于后藏上娘布〔gdsang-nyang-stod〕地方,即今之江孜一带,他是一位通晓一切显密佛教的大德,获得过密宗格西学位〔sngags-ram-pa〕,又是一位著名的译经师〔lo-dsa-ba〕,1547年继吉仲·衮噶洛真任昌都寺法台,在任期间建了一尊大释迦牟尼佛像〔shav-kya-thub-pa〕,1554年离任。
6.吉仲·协绕旺布〔rje-drung-shes-rab-dbang-po〕:
昌都寺第十任法台,1500年出生于姜雪得柯地方〔jang-shod-dis-vgor〕,曾在色拉寺学经多年,拜第二世DL喇嘛根敦嘉措〔dge-vdun-rgya-mtsho〕为师学习显密佛教,根敦嘉措时任色拉寺堪布。1548年,吉仲·协绕旺布来到康区修建了著名的大金寺〔dar-rgyas-dgon〕。1560年登昌都寺法台宝座,其间,为昌都寺塑建了多尊佛像。吉仲·协绕旺布一生著述颇丰,尤其对龙树Cklu-sgrub〕的“中观论”很有研究,著有《中观通析》〔dbu-mavi-spyi-mthav-dpyod〕等经注。1586年圆寂,享年87岁。
7.吉仲·拉旺却吉坚赞〔rje-drung-lha-dbang-chos-kyi-rgyal-mtshan〕:
昌都寺第十二任法台,1537年出生于昌都上部的贡如玛卡〔gung-ru-dmag-mkhar〕地方。1549年由第二世帕巴拉帕巴桑结〔vphags-pa-sangs-rgyas〕剃度出家,被确定为跋苏·却吉坚赞的转世活佛,跋苏·却吉坚赞(1402—1473)〔ba-so-chos-kyi-rgyal-mtshan〕是第一世班禅克珠杰·格勒贝桑〔mkhas-gyub-rje-dge-legs-dpal-bzang〕的弟弟,曾任第六任甘丹池巴,是格鲁派早期的著名高僧,他死后转世到昌都寺,成为著名的达察吉仲活佛系统〔rta-tshag-rje-drung〕,即清朝中期两度担任西藏摄政的功德林〔kun-bde-gling〕达察活佛。吉仲·拉旺却吉坚赞是第四世达察吉仲活佛,他于1580年担任昌都寺法台,主持修塑了大殿中的无量寿佛像〔tshe-dpag-med〕,主持迎请三世DL索朗嘉措莅临昌都寺事宜,扶助三世帕巴拉通瓦墩丹主持昌都寺政教事业。1604年圆寂,享年68岁。
8.三世DL索朗嘉措〔rgyal-ba-bsod-nams-rgya-mtsho〕:
昌都寺第十三任法台,1543年出生于前藏堆龙〔stod-lung〕地方的一个贵族家中,四岁时被迎往哲蚌寺供奉,七岁时由哲蚌寺池巴索朗扎巴〔bsod-nams-grags-pa〕授沙弥戒,十一岁就任哲蚌寺第十二任池巴(法台),二十二岁受比丘戒,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王〔Aal-than-rgyal-po〕赠其“DL喇嘛”称号。1581年的新年过后,索朗嘉措应昌都僧俗的一再邀请,前往昌都,昌都寺为此举行了空前的欢迎仪式:以拉旺·却吉坚赞为首的三百余喇嘛骑马中途侯驾,昌都城中,四千余僧人列队迎侯。藏历四月八日,DL喇嘛由手持伞盖和香炉的二百多名比丘引导,登上著名的昌都寺法台座,索朗嘉措留驻昌都寺近一年,其间专为昌都寺修塑了一座无量寿佛的衣冠像,还撰写了《察尔派四面观音秘密教诫》等著作。1581年底离开昌都寺,前往青海。
二、昌都寺帕巴拉活佛世系
帕巴拉一世是麦·协绕桑布的弟子,其父古觉·多登桑结贝桑〔ku-co-rtong-ldan-sangs-rgyas-dbal-bzang〕,又名沃贝多吉〔vod-pvi-rdo-rje〕,是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弟子,即宗喀巴诸弟子中,“拼舍此生的五朵登”之一,是位修金刚乘的瑜珈师,因而可以说帕巴拉一世是宗喀巴的再传弟子。
1.一世帕巴拉德钦多吉〔bde-chen-rdo-rje〕:
1439年出生于上波密地方的朱真山〔spo-stod-ri-bo-gru-vdzin〕,从少年时代起,先后跟随麦·协绕桑布,森巴·洛追坚赞〔sems-dpav-blo-gros-rgyal-mtshan〕,上师桑结贝绒登巴[bla-ma-sangs-rgyas-dpal-rong-ston-pa]、译师崔康Ckhrus-khang-lo-dsav-ba〕等高僧学习《十万般若经》等众多经典,达到了无比的佛学造诣和智者的境界。由森巴·洛追坚赞授沙弥戒,1478年年届四十岁时,由第六任甘丹池巴拔素·却吉坚赞授比丘戒,他一生中主建的寺院、山庙多达三十余座,其中包括丽江竹卡寺〔jang-gru-kha-dgon〕、上波密岗那寺〔spo-stod-sgang-nag-dgon〕、波密曲根寺〔spo-chu-dgon〕等。他还曾修改整理过宗喀巴大师的《佛教大要义》〔bstan-pvi-rtsha-lag-chen-po〕一书。他有两位著名的门生,一是上部人衮却炯勒〔dkon-mchog-vbyong-gnas〕,即弟穆法王阿旺巴〔de-mo-chos-rgyal-ngag-dbang-pa〕,其转世活佛在清代三次担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职务;另一位门生即是锡瓦拉一世,两人都获得极深佛学知识。1487年圆寂。
2.二世帕巴拉帕巴桑结〔vphags-pa-sangs-rgyas〕:
他是工布佛堂(寺)根本瑜珈师桑结扎西〔sangs-rgyas-bkra-shes〕的儿子,1507年出生。青年时前往卫藏,在甘丹寺由上师拔瓦〔bla-ma-dpav-ba〕授比丘戒,取法名帕巴桑结,后又从师索朗坚赞[bsod-nams-rgyal-mtshan〕、降森·洛追畏色〔byams-sems-glo-gros-vod-zer〕等上师学习经典和戒律。曾应邀前往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嘉央扎巴的宫殿拔协宫〔spa-shel-pho-brang〕,担任国师,传授教律。1531年主持修建娘布地方的扎西彭德寺〔nyang-po-bkra-shis-phan-bde-dgon〕。二世DL根敦嘉措,三世班禅洛桑顿朱〔blo-bzang-don-grub〕以及十六任甘丹池巴却炯嘉措〔chos-skyong-rgya-mtsho〕等与二世帕巴拉经常互致信函以表敬意。1566年圆寂,享年60岁。
3.三世帕巴拉通瓦墩丹:
1567年出生于上龙布地方〔long-po-stod〕。由阿旺释迦坚赞〔ngag-dbang-shavkya-rgyal-mtshan〕授沙弥戒,取法名帕巴索朗朗巴杰瓦旺布〔bsod-nams-rnam-par-rgyal-ba-dbang-bo〕,后由昌都寺第十二任法台吉仲·拉旺却吉坚赞〔rje-drung-lha-dbang-chos-kyi-rgyal-mtshan〕授比丘戒,并学习各种灌顶和佛法。1580年前后多次前往康区中部的波密、昌都、巴宿等地传授佛法,为调解各地部落纠纷,做了许多利乐众生之事。丽江木氏土司先后两次邀请他前往,1586年,三世帕巴拉通瓦墩丹经察瓦岗〔tsha-ba-sgang〕、芝康〔smar-khams〕来到丽江,担任木土司的国师,并向丽江全体僧众发放布施。后由丽江返回康区,一度在芝康搭建大型帐蓬长驻,此时桑瓦岗头人衮布索朗〔tsha-ba-sgang-dpon-dgon-po-beod-nams〕请求建一道场,于是通瓦墩丹派亲侄在邦达〔spom-mdav〕地方建了寺院,由通瓦墩丹命名为岗嘎德饮寺〔gang-dkar-bde-chen-dgon〕.当时昌都寺在任法台吉仲·拉旺却吉坚赞决定闭关静修,因而将该寺法台座献给通瓦墩丹。1594年通瓦墩丹成为该寺第十四任法台,从此帕巴拉世系开始掌握昌都寺和昌都地区的政教大权。1604年圆寂,享年38岁.
4.四世帕巴拉却吉杰布〔chos-kyi-rgyal-po〕:
1605年出生于上龙布〔long-po-stod〕地方,父名次塔顿珠〔tshe-thar-don-grub〕,母名杰姆〔rgyal-mo〕,有兄弟三人,长兄即是四世帕巴拉本人,居中是尊者·阿旺称勒桑布〔chos-rje-ngag-dbang-vphrin-las-bzang-po],小彭是边巴地方的阿旺却札活佛,即著名的边巴活佛〔dpal-vbar-sprul-sku-ngag-dbang-chos-grags〕。四世DL云丹嘉措〔yon-tan-rgya-mtsho〕为他主持剃度仪式,并取法名帕巴朗巴杰瓦嘉措〔rnam-par-rgyal-ba-rgy-mtsho],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blo-bzang-chos-kyi-rgyal-mtshan〕授其比丘戒,他还曾见而过五世DL洛桑嘉措〔blo-bzang-rgya-mtsho〕。1620年,十六岁时四世帕巴拉登上昌都寺法台宝座。不久,康区白利土司〔be-ri〕邓悦多吉〔donyoy-rdo-rje]崇信苯波教,在康区大肆迫害各派佛教僧侣,摧毁佛寺,殃及昌都地方,蒙古吐默特部固始汗王派大军将其击溃,固始汗逐把多康地一统并将昌都等地方封赐给四世帕巴拉却吉杰布。1643年圆寂,享年39岁。
5.五世帕巴拉杰瓦嘉措〔rgyal-ba-rgya-mtsho〕:
1644年出生于澜沧江边的杜地方〔rdz-chu-rgyud-kyi-sda〕。依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的神授而被选定为帕巴拉转世灵童,取法名杰瓦嘉措。八岁时在哲蚌寺由五世DL洛桑嘉措剃度出家,取法名洛桑帕巴索朗伦珠德勤贝桑布〔blo-bzang-vphags-pa-bsod-nams-chun-grub-bde-chen-dpal-bzang-po〕,九岁时荣登昌都寺法台座。他曾研读过许多伏藏〔gter-chos〕经典,如大伏藏师达香巴〔gter-chen-stag-sham-pa〕和日必多吉〔rol-pavi-rdo-rje〕等的伏藏,并依据这两位大伏藏师的预言,修建了三界尊胜宫〔srid-gsum-mam-rgyal-pho-brang〕,他一生中还主持新建了朗追林札仓〔grva-tshang-rnam-grol-gling〕,修塑了诸多尊佛像、佛塔,为僧众主讲佛学经典等事业。70岁时圆寂。
6.六世帕巴拉晋勉丹比嘉措〔vjig-med-bstan-pavi-rgya-mtsho〕:
1714年出生于昌都澜沧江流域的布图地方〔chab-mdo-rdza-brgyad-spu-thog〕。七岁时来到卫地,由DL喇嘛益西嘉措〔rgyal-ba-ye-shes-rgya-mtsho〕剃度出家,取法名晋勉丹比嘉措,由于此时卫藏战乱纷纷,他放弃了按惯例必须进行的学经程序,回到昌都。1719年因昌都寺协助进藏清军有功,康熙皇帝特领“阐讲黄教额尔德尼诺门罕呼土图”之印、从此帕巴拉便有了呼图克图的封号。卫藏战乱平息后,他再次来到拉萨,在三大寺各住三年习经,获得极深造诣,班禅额尔德尼授比丘戒,不久回到昌都寺,主持修建了古校札仓〔sku-graw-tshang〕,对昌都寺的属寺波密东曲寺〔spo-bo-mdong-chuvi-gbag-khang〕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他还一度前往锡金〔sbas-yul〕朝圣并居住三年。他一生佛学著述颇丰,他的亲授弟子协桑·格勒坚赞〔shes-bzang-dge-legs-rgyal-mtshan〕、加然活佛阿旺赤勒贝桑布〔lcags-skrul-ngag-dbang-vphrin-las-dpal-bzang-po〕等将他的各种著述加以登记、整理。1754年圆寂。
7.七世帕巴拉益西晋勉丹比贡布〔ye-shes-vjigs-med-bston-povimgon-po〕:
理塘道锐瓦述土司阿登贡布之子Ci-thang-vdab-rol-wa-shul-dpon-bstan-mgon-po〕,1755年出生于理塘地方。1759年由昌都寺摄政协瓦桑布主持将灵童迎请到昌都,并登上法台座。七岁时,前往卫地,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blo-bzang-dpal-ldan-ye-shes]为他剃度出家,取法名益西晋勉丹比贡布,不久返回康区。十七岁时再次前往拉萨色拉寺杰札仓〔se-ra-byes-graw-tshang〕学习中观等佛经,历时五年,1775年由六世班禅授比丘戒,同年返回昌都寺主持政教事务。1776年,主持大规模扩建昌都寺大乘殿〔theg-chen-pho-brang〕工程,扩建后的大乘殿高五层,面积六百根柱子,殿内主要供奉一尊馏金铜制的慈氏佛像,大乘殿勘称卫藏,康区无与伦比的建筑。1791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昌都寺特新建庙字一座,乾隆赐庙名“祝厘寺”,并将赏给前辈帕巴拉呼图克图的铜印换成银印。1794年,七世帕巴拉圆寂。
8.八世帕巴拉洛桑晋勉贝丹登比尼玛〔blo-bzang-vjigs-mod-dpal-ldan-bstan-pavi-nyi-ma〕
1795年出生于多康理塘地方,其父是山南桑日王之后裔Qho-kha-zangs-ri-rgral-po〕,他是帕巴拉世系中第一位经过金瓶掣签认定的转世。1796年8月1日(藏历),八世DL喇嘛降贝嘉措〔vjam-dpal-rgya-mtsho],西藏地方政府摄政达擦呼图克图〔srid-skyong-rda-tshog〕,清朝驻藏办事大臣松筠等在拉萨布达拉宫共同主持金瓶掣签仪式,最后选定洛桑晋勉贝丹登比尼玛为第八世帕巴拉呼图克图之转世灵童。松筠转交了大清皇帝的贺礼。
1828年和1831年帕巴拉洛桑晋勉两次遣使向道光皇帝请安并表贺万寿。1847年八世帕巴拉圆寂,享年53岁。
9.九世帕巴拉克珠昂旺洛桑晋勉登比坚赞〔mkhas-grub-ngag-dbang-blo-bzang-vjigs-mod-bstan-pavi-rgyal-mtshan〕:
1849年生于多康理塘地区,1852年由摄政热振呼图克图〔ra-sgreng-ngag-dbang-ye-shes-tshul-phem-rgyal-mtshan〕与清朝驻藏办事大臣穆腾额在拉萨大昭寺共同主持金瓶掣签仪式,选定克珠昂旺洛桑晋勉丹比坚赞为九世帕巴拉转世灵童,穆大臣转交了大清皇帝的贺礼。
1856年,咸丰皇帝委托驻藏帮办大臣满庆转赠帕巴拉、锡瓦拉二呼图克图上等哈达各一块。
1862年四川藏区发生瞻对工布朗结事件,清朝派兵围剿,昌都寺及所属各寺派出三千余土兵协同参战,并筹备防兵一万三千余名,同治皇帝为表彰昌都寺助剿有功,赐九世帕巴拉“靖远禅师”匾额一块,九世帕巴拉之侄格桑〔skal-bzang〕战功卓著,赏以四品顶戴花翎。
1867年九世帕巴拉年满十八岁,依常规前往拉萨色拉寺学经,受比丘戒。
1889年,乍丫、昌都两部地方发生纠纷,冲突不断,由于九世帕巴拉忍辱驭众,平息了两地纷争,光绪皇帝为表彰其功绩特授“法轮绥远”匾额一方。九世帕巴拉晚年为昌都寺主持修建了弥勒南大殿Clho-ye-byams-chen-lha-khang〕。1900年圆寂,享年52岁。
10.十世帕巴拉洛桑土登密潘崔称坚赞〔blo-bzang-thub-bstunmi-phams-tshul-khrims-rgyal-mtshan〕:
1901年出生于多康芝康的多崩岗地方〔smar-khams-sdo-vbum-sgang〕。父名益西群培〔yab-ye-shes-chos-vphel〕,母名崔称卓嘎〔yum-tshul-khrims-sgron-dkar〕。十三世DL喇嘛图丹嘉措〔thub-bstan-rgya-mtsho〕和清朝驻藏办事大臣有泰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前共同主持金瓶掣签仪式,选定洛桑土登为十世帕巴拉转世灵童。1914年,川军彭日升部洗劫昌都寺,掠走寺中珍藏文物,并将寺院付之一举,昌都寺面临灭顶之灾,年仅十二岁的十世帕巴拉逃往拉萨避难,同时继续在佛学方面的深造。十三世DL喇嘛为他剃度并取法名如上述。1918年由十三世DL喇嘛授比丘戒。
1919年,十世帕巴拉由拉萨返回昌都寺,为了重建昌都寺,他着手向昌都地区僧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昌都寺各大殿堂、僧舍和佛像的新建工作陆续展开,同时,他注重对寺规戒律的整肃,恢复了以往的僧人学经制度,他因而在昌都地区僧俗中获得崇高声望。1934年9月(藏历),十世帕巴拉荣登昌都寺法台宝座。1937年9月13日(藏历)圆寂。享年37岁。
11.十一世帕巴拉洛桑丹增格勒朗吉[bol-bzang-bstan-vdzin-dge-legs-rnams-rgyal]:
1939年12月8日(藏历)出生于多康理塘地方。家住理塘大寺附近的阿多村〔Aa-rndo-grong〕,父名洛桑阿旺〔yab-blo-bzang-ngag-dbang〕,母名仁真卓玛〔yum-rig-vdzin-sgron-ma〕。1942年由理塘迎住昌都寺.1945年在昌都寺师从格西强巴他耶〔dge-bshes-byams-pa-mthav-yas〕学习藏文和经典。
1950年昌都解放,成立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十一世帕巴拉与札雅(乍Y)活佛罗登协绕共同担任名誉主任。1952年,十一世帕巴拉依贯例前往拉萨学经,1956年,担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3月自拉萨返回昌都。此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席等职。
三、昌都寺其它几位活佛世系简介:
锡瓦拉呼图克图自1454年至今已传七代:
1.第一世锡瓦拉贝登确珠〔dpal-ldan-mchog-grub〕(1454—1523)。
2.第二世温仲·桑结炯勒〔dbon-drung-sangs-rgyas-vbyung-gnas〕(1543-1620)。
3.第三世帕巴·协瓦桑布〔vphags-pa-zhi-ba-bzang-po〕(1625-1717)。
4.帕巴格勒坚赞〔vphags-pa-dge-legs-rgyal-mtshan〕(1720-1799)。
5.第五世洛桑顿珠〔blo-bzang-don-grub〕(1800-1863)。
6.第六世昂旺晋勉钦绕丹增诚勒〔ngag-dbang-vjigs-med-mkhyen-rab-bshan-vdzin-vphrin-las〕(1864一1923)。
7.第七世昂旺钦绕〔ngag-dbang-mkhyen-rab〕(1925一)。
此外:昌都寺江然活佛世系已传至十一世,衮多活佛世系已传至六世,朱唐加然活佛世系已传至八代。
参考书目:
1藏文部分
①《饶然宗教源流·智者颈饰》拉萨1990年版。
②《昌都寺历史辑要》,昌都地区政协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委员会,1985年油印本。
③《三世DL喇嘛传》五世DL阿旺·洛桑嘉措著,拉萨木刻版。
④《藏族历史年鉴》,才旦夏茸著,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⑤《土观宗教源流晶镜史》,中央民族学院打印本。
2汉文部分
①刘赞廷《昌都县图志》。
②刘赞廷《康藏交通择要》,民族宫复制,1962年。
③《清实录》。
④清·焦应族《西藏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⑤《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拉萨版.
⑥《昌都地区社会历史调查材料专册》,中科院民族所,1963年打印本。
原刊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四年第六期,原文版权归作者及原单位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