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g摄影:觉果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与保护“三江源”区的格萨尔文化。通过对格萨尔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结合三江源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传承保护策略与建议。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促进民族团结、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江源地区    格萨尔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文化在三江源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格萨尔文化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风险。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加强对三江源地区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保护,不仅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三江源地区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分析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作用,并提出有效的传承保护策略

一、“三江源”区格萨尔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大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就将《格萨尔》搜集、整理等纳入国家文化保护工作,可以说赋予了其“第二次生命”。在此基础上,21世纪初以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大力倡导和实践,使《格萨尔》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立足本土开启了与世界新的接轨和对话。

作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史诗文本,《格萨尔》经历了从上千年来流传在青藏高原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到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民间文化,再到国际视野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历史上,英雄格萨尔的故事一直流传于藏族以及蒙古族、纳西族、裕固族、土族等民族中,他们将故事本土化,形成了各民族十分崇尚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发轲于青藏高原,而后向各民族各地区甚至跨境、跨文化境向周边传播,成为见证长期以来藏族和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瑰宝,也成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的重要文化遗产。  

(一)文化价值保护。文学与艺术的瑰宝:《格萨尔》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以其独特的韵散兼行的方式,讲述了英雄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凡,率领“岭国”部落降妖伏魔、抑强扶弱的故事,全面反映了藏族等民族的历史、社会、宗教、风俗、道德和文化的古老风貌。传承和保护《格萨尔》文化,就是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学与艺术遗产。历史与社会的见证:《格萨尔》史诗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藏族等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对于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传承和保护《格萨尔》文化,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促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社会意义。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格萨尔》文化是藏族等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脉。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可以增强这些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格萨尔》文化不仅属于藏族等民族,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经济发展机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格萨尔文化旅游节、格萨尔主题景区等,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格萨尔》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意资源。通过挖掘这些资源,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格萨尔主题的艺术品、纪念品、影视作品等。这些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也有助于提升《格萨尔》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保护意识提升:《格萨尔》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理念。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这对于三江源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可持续发展:《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同时避免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这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三江源区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的重大意义体现在文化价值保护、社会意义、经济发展机遇以及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些意义不仅关乎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也关乎全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三江源”区格萨尔文化遗产概述

格萨尔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以《格萨尔》史诗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和遗产。《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不仅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该史诗以其独特的韵散兼行的方式,讲述了英雄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凡,率领“岭国”部落降妖伏魔、抑强扶弱的故事,全面反映了藏族等民族的历史、社会、宗教、风俗、道德和文化的古老风貌。格萨尔是流传于青藏高原的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口头讲述、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得以流传。格萨尔史诗以民间叙事长诗形式记录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历史,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一)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与文化背景。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所在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地势高峻,气候寒冷,生态环境独特,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格萨尔文化作为三江源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格萨尔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传说。格萨尔文化源于古代藏族英雄格萨尔王的传说。格萨尔王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藏族英雄,他降妖除魔、为民除害,被誉为藏族人民的保护神。格萨尔文化以格萨尔王的传说为核心,融合了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这些传说不仅在三江源地区广为流传,而且在整个藏族地区乃至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三)格萨尔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格萨尔文化内涵丰富,包括英雄主义精神、民族团结意识、生态环保理念等多个方面。它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英勇、正义、智慧和团结的崇尚和追求,也反映了藏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格萨尔文化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说唱艺术、唐卡绘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格萨尔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三江源”地区格萨尔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三江源地区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格萨尔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一批重要的格萨尔文化遗址和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通过举办格萨尔文化节、建立格萨尔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促进了格萨尔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此外,还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的民间艺人和学者,他们通过口传心授、整理出版等方式,为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文化传承现状

一是文化传承活动丰富。 在三江源地区,特别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等地,格萨尔文化传承活动丰富多样。例如,白札寺每年有定期的噶托传承幻化忿怒金刚舞和格萨尔传藏戏演出等活动,这些活动在民间广受欢迎和喜爱。成立了多家格萨尔藏戏团、研究中心、协会和史诗童声合唱团,切实有效发挥传习馆(所)集中传习、交流、研究、收藏、展示、展演等功能,加大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二是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三江源地区拥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1名、州级7名、县级50名。这些传承人在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果洛州非遗传承人群“千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学员300余人次。同时,“非遗进校园”活动已覆盖5000多名学生,培育了无数有潜力的未来传承人。三是文化品牌日益响亮。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三江源地区的格萨尔文化品牌日益响亮。例如,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在班玛县设立了两处“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这对于促进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开展非遗跨界产品研发,与上海等学校企业联合开发、设计、制作带有班玛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实现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文化传承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是文化观念逐渐淡薄。尽管格萨尔文化在三江源地区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对格萨尔文化的了解远不及老一辈,文化观念逐渐淡薄。二是保护手段过于传统。目前格萨尔文化的保护手段仍然以传统的博物馆式静态保护为主,这种保护方式容易受到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难以激发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三是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格萨尔文化的产生依托藏区的神山圣水,但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阿尼玛卿雪山雪体不断融化等,这对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四是外来污染不断加。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袭来,与格萨尔文化相关的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旅游业往往最先发展起来。然而,游客所带来的汽车尾气、灰尘污染正在使阿尼玛卿雪山等自然景观遭遇厄运,大量废弃垃圾残存在藏区草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三江源”区格萨尔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分析

(一)提高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自觉与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增进对格萨尔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与自强,全面促进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普及格萨尔文化知识,提高公众对格萨尔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应加强对格萨尔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全社会对格萨尔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通过举办格萨尔文化节、文化论坛等活动,展示格萨尔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制定规划,完善保护机制。制定长远规划:以制定规划为依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坚持以资源为载体,以保护为重点,以合理利用为目的;高标准、宽领域、深层次狠抓格萨尔文化的保护利用。加强法律保护:建立健全格萨尔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责任,为格萨尔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三)培养人才,加强学术研究。着力培养研究人才,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着力培养格萨尔研究人才,不断拓展以格萨尔文化为题材的研究领域。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格萨尔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格萨尔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四)创新传承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承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记录、网络传播等,创新格萨尔文化的传承方式,扩大其影响力。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开发格萨尔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旅游项目等,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传播渠道,加强格萨尔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针对格萨尔文化传承方式单一的问题,应积极探索现代化的传承方式与手段。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对格萨尔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传播,拓宽传承渠道。同时,可以建立格萨尔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将格萨尔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和研究者。

(五)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推动发展。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三江源地区与周边地区在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格萨尔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格萨尔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关注传承人生活,保障传承活力。改善传承人生活条件,加大对格萨尔文化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改善其生活条件,提高其社会地位,激发其传承热情。鼓励年轻人参与传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中来,为格萨尔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格萨尔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培养人才、创新传承方式、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关注传承人生活等措施,我们可以共同推动格萨尔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七)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和专项资金支持计划。通过设立格萨尔文化传承保护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保护中来。同时,应加强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可以推动格萨尔文化产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开发格萨尔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格萨尔文化品牌等方式,将格萨尔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应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确保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三江源”地区格萨尔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以及原因所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域下,提出了针对性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建议。研究认为,只有强化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创新传承方式与手段、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以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旅游等多措并举,才能有效推进三江源地区格萨尔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同时,也希望政府、社会和个人能够共同努力,为格萨尔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格萨尔王形象在产品设计中的概念运用》• 期刊:《西部皮革》 • 期号:2021年第008期

2.《论《格萨尔王传》中藏族先民的生态意识》 • 期刊:《文化遗产》 • 期号:2021年第004期

3.《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说唱艺术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以两位艺人的实践为例》 • 期刊:《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期号:2021年第003期

4.《从《格萨尔王传》与《伊利亚特》的人体美到当今的健身意识与选美文化》 • 期刊:《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 期号:2020年第007期

作者简介: 旦正项欠,男,藏族,青海贵德人,中共党员,高级讲师,青海省海南州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室主任,青年学者。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民族宗教学和人文社科。青海省“昆仑英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