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开篇
最近读到了雪相法师(微博名“四生道人”)的两篇博客文章(1.《四生道人:密宗修行和显宗修行,哪个更为殊胜呢?》;2. 《有著名仁波切说,不修密法不能成佛?》,原文博客分别见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bb3d5e0102wiy9.html 和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bb3d5e0102wx42.html),针对格鲁派大德多识仁波切关于“密宗修法比显宗修法更殊胜”和“不修密法不能成佛”的观点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驳,并且给多识仁波切安上了“断灭汉传后来人学法之活路”、“妄言显密之优劣”、“执此谤彼,瞎人眼目”、“自赞毁他,诽谤佛法”等吓人的罪名(见《四生道人:密宗修行和显宗修行,哪个更为殊胜呢?》一文,以下简称“雪文一”),更以轻佻傲慢的语气指称仁波切是“夜郎自大”(见《有著名仁波切说,不修密法不能成佛?》一文,以下简称“雪文二”)。
本来,对于一种学术观点的辩驳,无论是纵观佛教历史,还是横看藏汉各教派,都是常见而正常的学术争鸣。可是,读完法师的这两篇博文却发现法师的所谓“反驳”基本上是基于无知和偏见的自说自话:说其无知,是因为法师显然对藏传佛教的无上部密法体系完全外行却偏要对其说三道四;说其基于偏见,是因为法师不惜以断章取义、歪曲原文甚至栽赃诬陷的手段来进行所谓的批驳,以至于笔者一时之间竟然怀疑这两篇博文是否有人冒用了法师之名而写。
我们先来看雪相法师引用的多识仁波切一段原文的截图(见“雪文一”):
以上截图中文字出自多识仁波切的一篇驳论文《驱暗复明曙光论》,是对汉地一位佛教信徒问难信的回驳,内容涉及到藏汉佛教、显密佛法、唯识中观等方面问题的辩驳。从截图看,这段引文应该是从网上复制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雪相法师将一段完整的论述掐头去尾阉割成了这么小一段没头没尾的内容。而在完整的论述中,多识仁波切对于“为什么密法比显法更殊胜”、“为什么显宗菩萨不修密法不能成佛”等问题,都有明确而详细的回答。我相信,即使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文字理解力,凭着一些基础的佛学知识,看到这段完整的论述,哪怕没有什么密法知识,也不难理解它,绝不可能得出仁波切有任何贬低显宗、诋毁汉传佛教等意思的结论。
即使法师没有看到过这段话的上下文,但作为一个稍稍有点学术常识的人,作为一个想要代佛说法的佛教法师,是不是应该严谨一点,至少去研究一下这段话是否合乎佛经佛理、出处是否可靠、再来看结论是否合理等等,之后再来批驳呢?既然法师也知道多识仁波切是“著名仁波切”,想找到仁波切的完整论述和相关文章著作,应该不难吧?
不管怎样,特地挑出这么一段来批驳,我不知道除了“断章取义”这四字,是否还有其它更适合的词汇来形容这种伎俩了。
再退一步,仅仅依据截图中这段文字,法师您是怎么得出开头那样耸人听闻的结论的呢?对此我非常好奇,因为通读您的这两篇博文,我没有发现您的任何一条反驳是针对这段截图文字中的任何一条的。想要摧毁对方的论点,难道不是应该从摧毁对方的论据着手吗?但法师的所谓“驳斥”,只是对着那几个让自己不爽的论点一顿狂轰滥炸,完全是自说自话的发泄,痛快解气过后却连对方论点的边都没摸到。这不是很奇葩吗?
雪相法师复制的这段文字,是多识仁波切为了证明“见性不等于成佛”的论点而给出的十条理由中的前四条。那么请法师针对这四条理由来说一说,到底是哪一条,或者全部的四条的理由都不能支持“见性不等于成佛”的论点?
比如说,第一条,“见性在第三级见道,成佛在第五级无学道”(结论:所以“见性”不等于“成佛”——笔者按);
比如说第二条,“见性的最低界限在见道上,……见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称作真佛” (结论:所以“见性”不等于“成佛”——笔者按);
比如第三条,“见性的不仅是大乘菩萨,二小乘也得见性”(结论:所以“见性”不等于“成佛”——笔者按);
再比如第四条,“有佛名未必都是佛”(结论:所以“见性”不等于“成佛”——笔者按)。
那么您认为这四条理由和它们的结论之间究竟有什么错误呢?您又是从哪一点、哪一条、哪个字得出了多识仁波切是在“断灭汉传后来人学法之活路”、“妄言显密之优劣”、“执此谤彼,瞎人眼目”、“自赞毁他,诽谤佛法”这样的结论的呢?
顺便友情提醒一下法师——仁波切在此段文字末尾注明,这些内容出自《现观庄严论》,难道您想让弥勒、无著菩萨也戴上您制造的那些大帽子吗?
再来看看雪相法师的另外两段引文:
1、“大仁波切曰:‘显宗的法,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才能成佛,密宗可以一生成就,或者三年内,甚至二十一天,即可成佛’。”(见“雪文一”)
不知道雪相法师笔下的这位“大仁波切”是否就是指的多识仁波切,如果不是,那很好,因为就在下记忆所及,多识仁波切在任何文章、著作或讲话录音中都没有提到过“密宗可以在二十一天内成佛”的说法,相反,倒是多次驳斥过所谓的“七天成佛”的谬论!
如果法师指认引文中的这位“大仁波切”正是多识仁波切的话,在下大可怀疑:这段所谓的“大仁波切曰”要么是您引错了文字,要么是您自己加工了的!如果不幸我的怀疑被证实,那我要请问:在引用辩论对手的原文中加入您自己的臆想之词,这属于什么行为呢?!
2、“问:法师您好,我发现有一位比较著名的格鲁派仁波切公然在书里提及仅仅修显宗无法成佛,只有最终修密法才能成佛。而且看他的观点,似乎认为汉传诸宗即是显宗,无法成佛。同时那位仁波切也在书里写到,宗喀巴大师说密法比佛还珍贵,成佛没什么难的,遇到密法才是真正的困难。对此,法师您怎么看待和评价这种奇异的观点呢?”(见“雪文二”)
此问虽非出自法师之口,但显然法师是认同此位信众观点的,因为他的回复是“此著名仁波切,自大之态,实是夜郎国人也”。
说什么“宗喀巴大师说密法比佛还珍贵,成佛没什么难的,遇到密法才是真正的困难。” 可是,宗喀巴大师也好,多识仁波切也好,其他所有的藏传佛教宗派也好,都没有说过这话啊!要不请雪相法师及其信徒去找找原文来,让我们见识见识?
任何理智正常的佛教徒,都不可能说出“成佛没什么难的”这种无知狂言。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识仁波切在《驱暗复明曙光论》一文中是怎么说的:“所以,读遍佛经、精通显密、被称为遍知者的宗喀巴大师才说:‘比佛更难得的是金刚乘’。” 如果这句话能让人把宗喀巴大师的话理解成“成佛没什么难的”这样的意思,那对于这样的一种文字理解力,我们是该笑还是该哭呢?我不知道这是那位请教雪相法师问题的信众的转述有问题,还是法师自己抄录的时候的笔误?又或者是二位之中的一位作的“加工”呢?
在引用辩论对手的原文时有意无意夹杂私货,歪曲原文,这种所谓的“批驳”手法恐怕不应该是一个佛教法师的选项吧?
然而,即使不考虑以上断章取义、歪曲原文,乃至栽赃诬陷的手段,法师的批驳文章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奇异之作”,因为除了没有任何有针对性的辩驳(如上所说)之外,法师论证自己观点的理据,没有一条站得住脚,却反而相互矛盾,自毁长城,令人啼笑皆非。详见下述。
上篇
必须指出,雪相法师对多识仁波切的所有问难及其支撑的理由,仁波切均在其著作中有明白无误、鞭辟入里的分析和驳斥。换言之,雪相法师文中的所有观点及其理由,其实都是在重复早就被多识仁波切驳斥得体无完肤的陈词滥调,因此,雪相法师的文章实在没有值得再次驳斥的价值。然而,鉴于法师的文章过于无知(或许是法师从没有认真读过仁波切的这些著作吧?),而且法师的这两篇博文在博客和微博之上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不一一指出法师文中的错误,任由这些带着浓浓偏见的无知谬论流传,恐怕对法师博文的读者,特别是对那些真心求解脱和抱着利众之心而学佛的佛教徒,可能造成对密法和藏传佛教大德善知识的错误认知,从而有意无意造下谤法罪业,同时也为让雪相法师本人不再陷于对密法的无知偏见的泥潭,故不得不对法师文中的谬论予以驳斥。
需要说明的是,鉴于雪相法师的这些谬论都是多识仁波切早就驳斥过的,所以笔者此文主要引用仁波切的原文来回驳法师的相关“驳难”,以便读者和法师本人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发现,法师文中重复的这些陈词滥调是多么不堪一驳。
雪相法师认为,“密法比显法更殊胜”这一说法,“无论是从态度上、还是从理论上,都在轻视显宗,甚至是诋毁汉传”,是“武断”的“自赞毁他”、“妄加评判宗派间理论之高下”和“妄言宗派间修法之胜劣”;说“密法比佛还珍贵”和“不修密法不能成佛”是“自赞毁他”、“诽谤汉传”和“夜郎自大”。
那我们就一起跟着多识仁波切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密法比显法更殊胜”的观点是“轻视显宗”、“诋毁汉传”、“自赞毁他”、“诽谤佛法”的行为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藏传佛教本身的特点。
了解一点藏传佛教的人都知道,“显密合一”、“先显后密”、“外持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金刚乘”,这些词汇是对藏传佛教特点的高度概括。而多识仁波切的相关论述也有很多,来看其中之一:
藏传佛教属于显密并重合修的大乘佛教,而且将显乘,即般若乘的学理和修道视为学修密乘的必备基础和前行的。这种显密合修的精神不但体现在教理理论上,而且充分体现在学修的实践中。布满蒙藏地区的数千座学院式的藏传佛教寺院的“五部”、“四续”学业课程便是显密并举的铁证。“五部大论”并不是单一的五部著作,而是三藏十二部佛经内容的分门别类的知识总汇。
……
学完五部显教理论并非学业的终点,接着要进入佛教知识的顶峰——金刚乘“四续部”学理研修领域。完成这个领域学业任务的学者才算显密兼通的学者,这样的学者才能纵览佛教教理的全貌,才有资格评说显密理论的优劣长短。
(——见多识仁波切《密宗的两个法脉》)
雪相法师显然没有学习过密续理论,所以没有资格“评说显密理论的优劣长短”。
外行,包括某些无知的学者和教内人士,说起藏传佛教总以“藏密”二字来称呼,认为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殊不知藏传佛教中显宗和密宗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就说:“若唯修天瑜伽,决定不能成佛,若不修天而修空性及余方便,须经多个无量劫方得成佛,若能具修天及空性,为速疾道。”可见,从某种角度来说,藏传佛教重视显宗的程度比密宗更高。事实上,显教教法(如以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为大乘佛法修道主干的三根本)的学修不仅是修学密乘的基础和前行,而且是贯穿于整个修道过程,与密法的每一步修持都须臾不可分离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离开显宗教法,密法便不成其为佛法!
而从显密经论的学习年限来说,以格鲁派为例,一个学僧拿到显宗格西学位需要16、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完成密续理论的学习只需要3、4年的时间。如果藏传佛教轻视显宗的话,为什么这么安排学制呢?
因此,如果说“密法比显法更殊胜”这样的话就是轻视显宗、诽谤显宗的话,那不啻于藏传佛教自己轻视自己、自己诽谤自己了,等于把自己的一半、自己的基础否定掉了。所以,那些以为藏传佛教人士从学术角度对比显密理论和修道方便的言论,就是“藏密贬低显宗”,甚至是“藏传佛教诋毁、诽谤汉传佛教”的人,不过是一群神经过敏的无知之徒罢了。
所谓的“密宗比显宗更殊胜”,主要指的是在成就佛果的时间上,密宗属于快速成就的捷径法门。至于为什么有这个差别,多识仁波切在《驱暗复明曙光论》中有两句提纲挈领的话说得很清楚,那是因为“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说成佛理论框架只有两种:一种是显宗成佛模式;一种是密宗成佛模式。”“佛教密宗是与显宗佛法截然不同的证道成佛理论体系,虽然在终极果位上显密之间没有多大差别,但在修道证果理论和方法上显密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论述见以下引文:
关于密法“即身成佛”之说,有佛陀的密续经典根据,既不是“宗派”之见,也不是信口开河。
本来对这种对佛教密法持有偏见的人,谈密法也是违犯密戒的,但为了澄清事实,洗掉强加在藏传佛教身上的所谓“宗派偏见”的莫须有罪名,不得不引用一些密典中的法语。
无上密法结合人体的自然规律,提出修禅定开发高级智慧,达到快速成佛的合理性和精密性远远超过了显宗理论,所以古今知情者才异口同声地称密法为佛教的“精髓”。
所以,读遍佛经、精通显密、被称为遍知者的宗喀巴大师才说:
“比佛更难得的是‘金刚乘’”。(再次提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比“佛”更难得,不是比“成佛”更难得!——笔者按)
说密法是成佛“近道”,是“速疾道”,并非密教信徒的吹嘘。请看:
《圣密授记经》云:
修因说因法,
善转法轮已,
有果乘近道。
在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援引寂静论师的《四百五十论释》说:
“若唯修天瑜伽,决定不能成佛,若不修天而修空性及余方便,须经多个无量劫方得成佛,若能具修天及空性,为速疾道。”
“空性正见是二大乘所共,若无天瑜伽,如波罗蜜多乘其道稽迟,修天瑜伽及空性见是速疾道。” (宗大师这两句话说得很明白:单独修密宗不可能成佛,单独修显宗可以成佛但所需时间很长,显密结合才是快速成佛的捷径。请问这是在抬高密宗、贬低显宗吗?——笔者按)
所谓“天瑜伽”是指观想“佛身”和佛的纯净环境、佛的事业财富等。
如《密道次》中说:
果谓处所、内身、受用、事业四种遍净,即佛宫殿、佛身、佛财、佛事。
若顺彼相,先前宫殿,天轮,供养资具,净情器等所有事业即是果乘,修顺果相而运行故。
大小乘,显密乘在修见性空慧方面没有什么差别,其主要差别在修方便道方面。
如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在有无利众菩提心上。
显乘和密乘的差别在有无修色身的方便法上,显乘没有速成色身的方便法,所以修成色身须经三个到多个无量劫,密乘有速成色身的方便法,这方便法就是观想佛身的“天瑜伽”。
因有方便法,才能快速成佛,即身成佛。
如《密道次》援引《现观庄严论》说:
“二种大乘(显乘密乘)所求要义,是为利他,非自证之菩提。”
“所化示现利他之佛不是法身,而是二种色身(报身化身),要由通达甚深空慧,成办法身,广大方便成办色身。”
“大乘道主要差别谓于具足善根之现示色身,乃至生死未空作诸有情依怙之胜方便。”
“波罗蜜多乘(显乘)人所修诸法真实离戏论即修随顺法身行相之道,然无修习随顺色身相好庄严行相之道,咒(密咒乘)则有之。”
“由是成办利他色身方便,道体上有最大不同,故分二乘。”
“方便之主是就成办色身而言,成办色身方便即修随顺色身行相天瑜伽法,此即胜出余乘之方便故。”
《金刚幕续》云:
“为遮我执故,诸佛宣说空,故曼陀罗轮,方便安乐律,由佛慢瑜伽,成佛非遥远。”
“于彼方便,任何励力,终不成佛,以除修空性外无余感果的方便故。”
“若唯修空性,方便非圆满,何者是为胜方便耶?胜方便谓是曼陀罗轮。”
“修习曼陀罗轮,即是色身主要之因。”
“故证佛果非如波罗蜜多乘之久远,说修天瑜伽为速疾道。”
“佛慢者谓离庸常慢,非遥远者,即此生可。”
“须了知:佛位尽断一切垢者是修空性之迹,能饶益一切众生者乃是广大方便之迹。”
再看并非藏传佛教的善知识们是如何评价密乘的:
台湾汉僧释如石在《入菩萨行》导论中说:
“印度的后期大乘佛教,把无上瑜伽判为最高,争相修习此一法门,咸以修习无上瑜伽能以最快的方式,圆满福慧两种资粮而成就无上佛果,无上密师‘圆满次第’等等其他更深密的高级修法姑且不论,单从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无上密受尊为‘大乘中之上上乘’,的确言之成理。”
日本人空海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
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在他写的《西藏密宗佛教》中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中最绚丽的花朵之一。”
(——见多识仁波切《驱暗复明曙光论》)
此外,在《密宗的两个法脉》一文中,多识仁波切对于为什么“密宗修法比显宗修法更殊胜”的理由,给出了更加明晰和条理化的回答,有以下十条:
密法被认定为“佛法的精华”,依据密集金刚传承,从以下方面可以证明:
1.佛教的主题是人,人是由物质的肉体和非物质的智能意识两类元素合成的生命。在显法中把人界定为“五蕴”身,物质肉体是色蕴,受、想、行、识四蕴属非物质智能意识。对人的智能意识从功能上分为六识,或者八识,对其中的五官识分为物质性的五根和非物质的五识。其余,心王、心所(五十一所)都是从心理功能和心理指向分类的。密法的人体理论比显法人体理论精密得多。如把人体分为粗分、细分、极细分。外形肉体是粗分身,精、气、脉是细分身,作为元神载体的物质性极微命气是极细分身。粗分和细分人体在一期生命结束时与智能意识分离,但极细分物质体与本原意识(元神)永不分离,故称“金刚体”。
人的智能意识也分为粗分意识、细分意识、极细分意识三类。粗分意识是人类平常的感知思维意识;细分意识是人在死亡过程中显意识活动停息后,在微弱的心识中呈现的八十种细微心理活动和产生白(明)、红(增)、黑(得)三种光感的微弱意识;极细分意识是人在死亡过程中显意识和残留的微细意识完全停息后,潜在的本原意识的显现,即“死亡光明”。“光明”指心的“感知”性能,即智能体之意。
2.哲学上大乘佛教分唯识、中观两派。简单地说:唯识派主张万物不离心,或者说万物是心识的显现。中观派主张心(主观意识)和境(客观存在)是相对的存在,世俗谛中俱有,胜义谛中俱空。但在转世因子的认定上两家观点一致,都认为是受染意识——我执是转世因子。但在密法中主张物质和精神智能是不可分离的双合金刚体,因此,在转世因子上也主张有意识因和业气因两种。如果转世因子是纯意识,那么,转世的意识,五蕴不全(缺色蕴),新转世的色身的前因又在哪里呢?按因明的原理,色变色,识变识,不会相互转化。因此,物质色身的前因必然是物质,非物质意识的前因必然是意识。又,如果死亡后只有纯意识的存在,那么,中阴身的色身(可见身)从何而来?对这些问题只有密法理论才能回答得合乎逻辑。
3.佛有可见色身和不可见法身,从显法角度讲,佛的色、法二身的前因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功德和智慧的修积所形成的因缘)。色身的前因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前因是智慧资粮。为何成佛需要经过三个无量劫年呢?主要是色身因缘,需要修积无量福德,这过程需要经过三个无量劫。密法可以即身成佛或经过两三世成佛,其主要原因是拥有迅速完成色身因缘的特殊方法,这方法就是修佛身瑜伽而成就幻身之法。宗大师说:“幻身修法可以代替三个无量劫的福德资粮。”曾有人嘲笑快速成佛法之说:“乞丐想当皇帝。”其实乞丐作皇帝的事屡见不鲜,这句话正好表明此人孤陋寡闻。
4.证悟真如法性,即证悟空性是三乘佛教解脱成佛的关键性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显宗般若乘只有修止观一法,当然汉地禅宗另有开悟的诀窍。密法在修禅定(止)开悟智慧(观)方面有许多种方便法门。宗大师说;“修密法成就得快,其主要原因是有许多修禅定的巧妙方法。”
在证悟法性空性方面,显宗只有在精通义理的基础上反反复复坚持冥想一法,在这方面藏传佛教可说是法宝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如宁玛派的大圆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道果法,格鲁巴的乐空不二,息学派的断法,觉囊派的六加行等等,在噶举派中又有香巴宝盒法,达保一白法,知贡五支法等等。
每个教派,每个法门都有各自的法理和各自的证悟方法诀窍,佛的大智慧、大方便,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各种法门都是佛法宝库中的奇珍异宝,百病百方,都是应机度化的妙法,难分优劣,各有千秋。若非显密圆通的龙象,坐井观天的青蛙辈,怎能晓得佛法的三千大千世界。
5.小乘佛教求解脱苦世流转,大乘佛教求遍知佛果。解脱苦世的障碍是烦恼障,达到遍知的障碍是知识障。小乘佛教以自利为目的,故求解脱;大乘菩萨以利众为目的,故求遍知。因目的不同,故大、小乘破悟性质和重点有所不同。对这个问题显教中说理很透彻,但在知识障上分粗细,破障的主体心相上分粗细,如何用极细分心,破除细分知识障,是显法经典中从未透露的秘密。这就是成佛的最后阶段,必须受灌顶入密而显现第四真光明的逻辑理由。
6.学佛的人具五蕴,五蕴不能分离,而且在因明论证色体与意识相互依赖。人体的活动、呼吸、体温、血液循环都离不开意识,意识离去,人体就会变为僵尸而腐烂;同样意识也依赖身体的兴衰安危。身体的少壮期意识敏锐,记忆力强,做事精力旺盛;身体衰老,意识变得迟钝,记忆力减退,眼浑耳聋;身体被毁,意识便消散。这说明身体与意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净化升华意识的修炼中,显宗只重视纯意识方面的禅定功夫,忽视了意识(所)依赖(的)身体的作用。
但密法把身体和意识视为辩证的统一体,利用身体对意识的影响力作用,重视细分身精气脉的修炼,进而激发极细分身心的潜能,以加速证悟。这是密法理论的又一高超之处。
7.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上,显宗只是把环境看作众生各自的业力形成的生存环境而已,而密法把天地视为外宇宙,身体视为内宇宙,内外宇宙有着相同相应的盛衰变化规律。生命的净化升华的修炼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是时轮密法的环境与身心相应法理特色之一。
8.烦恼是人类的负面情志,菩提是净化后的心灵纯净状态。整个儿佛教修行就是围绕净化烦恼、证悟菩提这个课题展开的。小乘将烦恼和菩提的关系视为黑暗(无明)和光明的对立关系;大乘认为烦恼的根源是无明妄心,除妄证真,烦恼无从生起;密乘则认为烦恼的“粪便”,可以做菩提“甘蔗田”的肥料,以助长菩提心的增长。如善医道者,以毒为药,可治大病,故贪嗔可以作方便之道用之。这法在《华严》、《涅槃》中已见端倪。
9.密乘也称“密咒乘”,密咒陀罗尼散见于小乘和大乘各种经典,如心咒、大悲咒之类。但密咒被解释为三密中的“言密”,被纳入三密相应的修行之中,与精气脉的运行机制相结合,在促进身心的转化中发挥特殊作用是密咒功用的提升,这一工作是在密乘中完成的。
10.显宗菩萨乘教理规定,道中人在成佛前必须完成圆满资粮,成熟化度众生,修成佛国净土三项事,而这三项事也是在漫长的十大波罗行中完成的;但在金刚乘中成熟化众,修成佛国净土都有方便法门,这快速成就的方便法就体现在以果为道的佛身、佛国、佛财、佛事等四果的观修中。
以上十个方面的教义是密乘不同于显乘,优于显乘的特色,也是佛教教义精华所在。
(——见多识仁波切《密宗的两个法脉》
因此,说“密乘优于显乘”不是对两者进行简单的优劣对比,更不是一种“感性”的主观评价,而是基于显密不同的成佛基道果理论和不同的修炼模式进行全面的对比研判后作出的理性、客观的结论,不能望文生义,仅从字面上作肤浅幼稚的理解。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雪相法师: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说“密宗修法比显宗修法更殊胜”的人,不仅有宗喀巴大师,还有印藏诸大论师(具体请参阅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日本空海大师乃至现代西方学者等等,但是追根溯源,最初持这种说法的恰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说金刚乘密续的正是化身为金刚持的释迦佛祖!
由此可见,“密法比显法更殊胜”的观点不是多识仁波切个人的观点,也不是格鲁派一家的观点,而是从佛祖金刚持以来历代精研显密的印藏祖师大德和佛教学者共同的观点。妄斥多识仁波切“夜郎自大”的,恰恰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和自大。
二、“不修密法不能成佛”的说法是“夜郎自大”吗?为什么说“密法比佛还珍贵”?
雪相法师在“雪文二”开头引用了一位信众问的一个问题:
“问:法师您好,我发现有一位比较著名的格鲁派仁波切公然在书里提及仅仅修显宗无法成佛,只有最终修密法才能成佛。而且看他的观点,似乎认为汉传诸宗即是显宗,无法成佛。同时那位仁波切也在书里写到,宗喀巴大师说密法比佛还珍贵,成佛没什么难的,遇到密法才是真正的困难。对此,法师您怎么看待和评价这种奇异的观点呢?”(见“雪文二”)
随后法师便给多识仁波切扣上了“此著名仁波切,自大之态,实是夜郎国人也”这样一顶帽子。
所谓“仅仅修显宗无法成佛,只有最终修密法才能成佛”,前后两句必须结合起来理解,不能仅仅盯着前一句而下结论说这是轻视显宗、藐视汉传。说“仅仅修显宗无法成佛”,不是说“修显宗不能成佛”,而是单凭显宗无法即生成就究竟佛果。因为正如上文所引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的那样:“若唯修天瑜伽,决定不能成佛,若不修天而修空性及余方便,须经多个无量劫方得成佛,若能具修天及空性,为速疾道。”密宗并不否认显宗的成佛模式,但认为,如果离开密法,特别是无上密续而单凭显宗教法最终是无法成佛的。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的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的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见多识仁波切《慧剑闪烁:密乘是非分辩论》)
那么这种没有揭开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复习一下上文所引的多识仁波切论证“密法是佛法的精华”的十点理由中的第五点:
小乘佛教求解脱苦世流转,大乘佛教求遍知佛果。解脱苦世的障碍是烦恼障,达到遍知的障碍是知识障。小乘佛教以自利为目的,故求解脱;大乘菩萨以利众为目的,故求遍知。因目的不同,故大、小乘破悟性质和重点有所不同。对这个问题显教中说理很透彻,但在知识障上分粗细,破障的主体心相上分粗细,如何用极细分心,破除细分知识障,是显法经典中从未透露的秘密。这就是成佛的最后阶段,必须受灌顶入密而显现第四真光明的逻辑理由。
(——见多识仁波切《密宗的两个法脉》)
说“不修密法不能成佛”不仅有密续依据,而且有显教的经典依据,按照《华严经》、《涅槃经》、《成唯识论》、《唯识了义灯》、《大乘义章》等大乘显教经典所说,大乘显宗菩萨的最后身(十地)必须升灌顶阶,亲领佛的灌顶,才能顿超十地,成就究竟佛果。只是这些显宗经典没办法详细宣说在十地,也就是法云地的灌顶是怎么回事,只是一笔带过:“十方诸佛来集以智水灌顶,现授佛位仪式”(——见《百法问答钞》)。此外,这些显教经典说十地菩萨必须进入金刚喻定才能断除最细微的所知障,而所谓金刚喻定显宗是没办法进入的,因为如上所述,显教经典根本就没有透露过金刚喻定的方法和原理,即,“在知识障上分粗细,破障的主体心相上分粗细”,以及“如何用极细分心,破除细分知识障,是显法经典中从未透露的秘密。”
由此可见,“不修密法不能最终成佛”,这几乎是显密经典的一致论断,并非多识仁波切故作惊世之言。以此指责仁波切乃“自大之态,实是夜郎国人也”,实属少见多怪——法师不觉得将此“冠冕”回赠于您自己也许更合适吗?
至于说“汉传诸宗即是显宗”,此虽非多识仁波切本人所言,而是此写信者的“似乎”之言,但这话本身其实也不能算错——虽然历史上汉传佛教中确实有过密宗的存在,但现在汉传诸宗中,除了一些零散的下三部密法仪轨和常见的佛咒,加上瑜伽焰口和蒙山施食仪之外,还有完整的密法体系吗?除了以上所说的一些密法外在形式,密法的教义留传下来了吗?故“汉传诸宗即是显宗”实为现实之描述。既然汉传诸宗皆是显宗,因此说依之而修不能即生成佛——错在何处?何况,即使汉传的密宗所传也只是下三部密法,按无上密教义而论,仍不具备即身/生成佛的修证方法,无生圆二次第故。
说“密法比佛还珍贵”的理由主要有两点,多识仁波切在《密宗的两个法脉》一文中如此说:
英国佛教学者奥尔布莱德说的“金刚乘是全部佛教的精华”这句话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而是对显密佛教教理博览精研的基础上得出的合乎科学的结论。密学泰斗宗喀巴大师也曾经说过:“密法比佛更稀有难得。”难得之处是在贤劫千佛中只有第四佛——释迦牟尼,第五佛弥勒,第十一佛妙眼,最末佛仰望四佛才传密法,别的996位佛不传密法,这是其一;
其次,密法中有许多证悟法性、破障解脱成佛的方便法门,这些方便法门是在显法经典中未曾透露的稀有难得之法。我曾说过,佛法若用物理学做比喻,可以说显教是经典物理、原子物理,而密法是量子物理。对显密教理有较全面了解的人才会理解这个比喻的意义。
正如雪相法师本人也知道的,藏传佛教认为,在贤劫千佛中,传密法的只有三位(或说四位,如上引之多识仁波切文),从这个角度来讲,说密法比佛难遇难得因而“比佛还珍贵”,有什么不对吗?
至于密法中有显宗经典中未曾透露过的“许多证悟法性、破障解脱成佛的方便法门”,详见上文中所引多识仁波切的《驱暗复明曙光论》和《密宗的两个法脉》的相关部分,此不重复。
因此,依据上述两点理由而说“密法比佛还珍贵”,完全是合乎事实和逻辑的推论,哪里是法师所说的“观点奇异”、“自赞毁他,诽谤汉传”呢?
综上所述,说“密宗(无上部瑜伽)修行比显宗修行更殊胜”,指的是“无上瑜伽部密法在破悟证空和修积佛身资粮成就佛的色身(报化二身)这两个方面有着显宗体系中所没有的殊胜方便”;
说“密法比佛更珍贵”,一是因为贤劫千佛中出世的佛陀宣讲密法的佛极其稀有,二是因为如前所述的“密法比显法更殊胜”的理由;
说“不修密法不能成佛”是因为破除最细分所知障的理论和方法是“显法经典从未透露过的秘密”,只有依靠密法进入金刚喻定才能彻底破除。
如果要想推翻以上的论点,那么就必须证明:
(1)无上瑜伽部密法在破悟证空和修积佛身资粮成就佛的色身这两个方面的殊胜方便也存在于显宗体系中;
(2)贤劫中宣讲密法的佛并不少见(我想至少应该达到一半吧?);
(3)显宗经典中明确记载有破除最细分所知障的理论和方便法门。
可是,雪相法师又是怎样反驳以上的论点的呢?我们来看以下分析:
下篇
雪相法师在其两篇博文中对多识仁波切有关“密法比显法更殊胜”、“密法比佛更珍贵”和“不修密法不能成佛”的观点的反驳,归纳起来有以下3点理由:
1、能否即生成佛跟显密法门无关,而是跟人的“根机”有关,所以
2、汉传佛教显宗也有“即生成佛”法门,如天台宗中的法华三昧忏法就是“即生成佛”法门,而且汉传佛教“即生成佛”的大成就者“浩若烟海,不计其数”;
3、藏传佛教历史上并无“八相成道”的“即身成佛”案例,因而其密法的“即生成佛”说不靠谱。
雪相法师给出的以上这几点反驳理由,正如我在上文中所说,没有一条站得住脚,其中有的还自相矛盾,令人惊奇。
下面针对雪相法师的这些理由和文中的具体说法,继续引用多识仁波切的原文,逐一予以驳斥。
一、能否“即生成佛”跟(显密)法门无关,而是跟人的“根机”有关吗?
雪相法师批驳藏传佛教的“即生成佛”说,并没有从教理教证上来驳,除了扔出一顶又一顶耸人听闻的帽子(实际等于咒骂)之外,就是大谈显宗,尤其是其自宗天台宗的“即生成佛”法门。那么法师是如何证明在汉传佛教,特别是天台宗中有“即生成佛”法门的呢?
法师认为天台宗化法四教中的圆教就是“即生成佛”法门,理由是,因为圆教菩萨的“根机”超胜余者。他说:“圆教菩萨,初发心即深观诸佛实相,依一心三观为慧,观不思议法界而顿悟佛心,于地前三十位之圆教初住位,即可分身百界,示现八相成道,转大法轮,直至圆破四十二品无明为究竟佛位……”
“故综上所述,若论所依见解及断惑深浅和行门次第而言,密宗所依之显宗见解,至多为别教义,虽然同以诸法实相为究竟佛见(即本来面目,一真法界,圆成实性,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然其因初心修行,所开之实相见解深浅不同,于行门中修法根机亦不同,故于成佛之久远也不相同,正所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方可成就佛道者,这只是天台宗所判之权乘义,非是究竟见,这与圆开佛眼之蕅益大师所言依圆顿教修行,的可立地成佛之妙行是不相配的。(藏传中若未入大圆满之前行修法者,则不予别教之列。)”(见“雪文一”)
最后法师下结论说:“药的好坏是因众生根机而来,而非本身有好坏,正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故鉴于不同教派所摄持的众生根机不同,故其教法亦有简繁次第圆顿之别。” (见“雪文一”)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与“药的好坏是因众生根机而来,而非本身有好坏”,二者意义不完全相同,法师的表达能力似乎有些力有不逮:药的贵贱能与药的好坏划等号吗?好药未必贵,贵药未必好,好药只在对症,即能“愈病”,而不在病人“根机”,而法师所说“药的好坏是因众生根机而来,而非本身有好坏”却经不起推敲——药(此处应为“法”的隐喻)的好坏确与众生根机有关,所以佛才应众生八万四千根机、种姓、喜好等而开出八万四千种药(法门),这叫对症开药,但这“药”本身如果不是药呢?或者如果是假冒伪劣的药呢?甚至如果是错药、毒药呢?因此药的好坏,除了跟病人的具体病情(根机)有关,跟药本身的好坏有着更为本质的关系,只有这药是真药、地道药、合乎所有相关标准的药,才能谈得上对症下药,才能判断是否好药的基础。否则,只看病人的病情,不顾及药本身的问题乱开药方,这不是真医生所为。
当然,法师所说的良药应该是承认这些药都是符合标准的真药,但即使如此,难道药与药之间就不存在疗效的全面与否、彻底与否,以及起效的快慢之别吗?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同一种药,不同的药厂生产出来的也可能药效不同,何况不同的佛法法门呢?按照法师的说法,只要行者的根机(根基)足够,则显密两门都可令行者在一生之内成就圆满的佛果,这与只论病人,不论药品的做法有什么差别呢?
对于这种“根基说”,还是来看多识仁波切怎样予以批驳的吧: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当人是否能即身成佛,关键不在所修之法,而在其根基,若根基已备,随修大乘,都可即身成佛;若根基不备,即使修最上密法也未必能即身成佛”。(这段话与上述雪相法师所说几乎如出一辙。——笔者按)
“世人听说密宗‘高唱’即身成佛,便持见小欲速,好奇幸得之心,是错之毫厘,失之千里”。云云。
所谓“根基已备,都可以即身成佛”和无上密“即身成佛”,“数生成佛”含义完全不同。
所谓“根基已备,即身成佛”的“即身”是指最后完成成佛目标的那一生。而不是从初入道培育根基起,到根基具备的全过程完成于一生。
故说:“只要根基具备,即身就能成佛”。这不是经不起分析的模棱两可之说吗?
哪个成佛不具备根基呢?大乘佛教修到成佛前最后一生,在这最后的一生中完成破障断惑,培育根器的最后过程,进入佛地。只从这“最后一生”而言,是“即身成佛”,如释迦牟尼。
但成佛前需要具备的根基,并非成佛的这一世完成的,而是从无量劫、无数世前开始修造培育逐步形成的。所以这类“即身成佛”,只是指完成成佛目标的“这一世”,并不包括培育根基的“全过程”。从“全过程”而言,就不是一生一世的成佛。
禅宗《坛经》中谓:“顿是渐之顿,渐是顿之渐”。在顿悟之前,需要经过漫长的修积福慧资粮、培育根基的渐进量变阶段。达到顿悟阶段时,根基万事具备,只差刹那的质变——顿悟了。从“顿悟”的这一生计,这也是“即身解脱”。因为开悟并不等于成佛。
禅宗老前辈懂得开悟不等于成佛的道理,故言:“顿悟渐修”。佛道称“无修道”,既然“顿悟”是成佛,还修什么呢?但称“顿是渐之顿”,在顿悟之前承认有培根的渐修过程,这过程有多长虽然没有说,但根据《般若》、《华严》等大乘经义,需要经过三个到无数个阿僧祗劫年,并非一生一世所能完成者。
因此,根据显宗教理,成佛遥远无期,因而佛陀又开辟了一个先转世净土,再进入成佛之道的净土门。
“只要根基具备,谁都能成佛,修什么法都能成佛”的说法,不计“培根过程”,只说“成就佛果的一生一世”,这和无上密即身成佛并不是一回事。
无上密的“即身成佛”是指从入资粮道,培育根器经过五道十地,最终断尽悟圆,成就佛果,只需末法时期一生之义。
也就是说,修密法成就的人,不需要具备前世修成的特殊根基,而是从今世从头开始,即使是五毒具全的大恶大欲人,如能依法修行,就能即身解脱,最迟在十六世前成佛。
无上密(下三密无即身成佛之道)由于具有缩短无数世修双资粮过程的殊胜方便法门,故称无上密为“比佛还难逢的无上妙道”。(再次提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比佛还难逢”,不是说“比成佛还难”!——笔者按)
密法缩短修资粮时间的关键是:修佛身观、修果位修四遍净、修止观的特殊方法。
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的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的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
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
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已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
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却贬低说“密宗唱即身成佛的‘高调’,是极不应该的”,又说:“持见小欲速,好奇幸得之心,是错之毫厘,失之千里”。这话更是站不住脚的。
“成佛”是佛教的最高修证目标,是最大的事情,生成佛之“心”,是“大心”,怎么能说是“见小”?
无数泡在苦海的众生,若有一丝希望,巴不得马上出离苦海,哪有漫游、等待的心情?因此,想速速成佛,一生成佛,甚至几年几个月内成佛是合乎人之常情的,怎能斥之为“欲速、好奇幸得之心”呢?密法要的就是这种疾速成佛的迫切愿望,以及以此为动力的猛烈菩提心。一个真正有大悲心的人,能麻木不仁地、慢腾腾地看着如母众生在苦海中任其漂流吗?救落水的孩子,要立刻下手好呢?还是等一等,看一看,待到一切条件成熟了再下手好呢?难道急切救落水孩子的心,如是“欲速”,“好奇”,“错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小见”,“小心”吗?我倒要问一声,这种对欲速成佛者热讽冷嘲,当头敲一棒者算是什么心呢?
(——见多识仁波切《慧剑闪烁:密乘是非分辩论》)
或许是雪相法师没有读过这篇《密乘是非分辩论》,故而对这种“根基说”信心满满。可惜,提出这种论点正好暴露出法师对与密法和对显密佛法之间区别的无知,这种无知直接导致了“雪文”作者的自大狂妄,不是很可感叹的一件事吗?
二、以藏传佛教历史上并无“八相成道”的“即身成佛”案例,来否认密法的“即生成佛”理论,这种说法合理吗?
“雪文一”作者为了证明藏传佛教的无上部密法“即生成佛”的虚妄,以藏传佛教历史上并无“八相成道”者来证明其说:
他说:“有人言藏密修法,可以即身成佛,然山僧不禁要问,藏传各宗派中,哪位大德是依藏传次第修行,即身成就究竟佛位的,若是究竟佛位,那方为即身成佛,应与释迦如来一样,圆满法报化三身,断除四十二品无明,于菩萨法界具足微尘相好,于二乘法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于十方无数世界皆可示现成佛方可。然山僧孤陋寡闻,除了诸佛菩萨之真实化身,余皆未见其诸位转世之大活佛,能有如此示现八相成道者,诸位大活佛虽然在显现上有极高的成就,虽然对其众生有着特殊的密意教化,但予亦深知,释迦如来独受记之当来下生圆满究竟成佛者,唯有弥勒菩萨是也,其中八宗共祖之龙树菩萨,世尊亦只是受记曰登地菩萨,命终往生极乐国。”(——见“雪文一”)
然而,这段话不仅再次暴露出法师对密法的修道理论和修炼方式的无知,而且也暴露出法师的佛教常识和思辨逻辑上的欠缺,因为——
(1)密法的“即身成佛”不等于“八相成道”式的成佛。
引用多识仁波切《驱暗复明曙光论》中相关段落:
在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报身成佛”。
报身有“五个”决定特点:
1.身决定:以相好庄严无比的报身相成佛;
2.处界决定:色界无上天成佛;
3.说法对象决定:说法对象全部是圣位菩萨;
4.所说法决定:只说大乘法门;
5.住世时间决定:从成佛时起直到一切众生成佛,其色身不灭(见《大乘经庄严论》)。
根据大乘成佛模式,欲界肉身成不了佛,成佛的决定地点在色界天。因此,大乘认为释迦牟尼先在色界无上天成佛,然后化身转世为欲界喜足天天人白髻,白髻天人又以“六齿白象”的形象投胎于摩雅王妃,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佛,只是一种度化本土众生的方便化现。
再如上引《慧剑闪烁:密乘是非分辩论》中所说,密法的“即身/生成佛”指的是从培育根基开始,中间修积福慧资粮,到最终断证圆满、证得法报二身为止,都是在一生之内完成。而“八相成道”者,如释迦佛祖,是先修显宗菩萨道,经过三个无量劫,修积福慧二资粮达到十地,在临成佛前的最后生得诸佛灌顶修密法,才能破除最细分所知障,成就色法二身圆满的真佛。而“八相成道”是成佛以后下降人间成为教主佛的示现。
大乘佛法并且认为,“八相成道”的释迦牟尼佛是殊胜应化身,不是真正的佛身(报身),而报身的“五决定”中的第1、2两条,也决定了地球上的我们是不可能见到报身佛的。所以,藏传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是以“八相成道”(藏传佛教认为是“十二相成道”)方式成佛的,这一点也不奇怪,恰恰说明藏传密宗的即生/身成佛说是符合大乘显密经论中的成佛理论的。
(2)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知道,在释迦入灭、弥勒降生之间,任何佛都不会以“八相成道”的教主佛的身份应世,正如一座寺庙中具备担任住持方丈条件和能力的僧人可能不止一位,但哪座寺庙中会有两个或以上的住持方丈同时在位的呢?难道直接传承自印度那烂陀寺的藏传佛教诸宗连这点基本常识都不懂吗?
因此,以未见藏传佛教界有“八相成道”的案例来否认无上密法的“即生/身成佛”理论和修法,是不懂无上密“即生成佛”或“数生成佛”的含义,混淆了“佛”的概念,是极为无知的说法,也有破坏“一佛世界无二佛并出”的规矩之嫌——作为一个佛教法师,连这样基本的佛教常识都不懂,实在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法师自己也说了,“但予亦深知,释迦如来独受记之当来下生圆满究竟成佛者,唯有弥勒菩萨是也,”难道法师就没发现自己说的话逻辑自相矛盾吗?
(3)藏传佛教所传承的无上密法中虽有即生成佛的法门,但历史上很少有即生成佛的案例,这是事实, 因为——
虽然无上密有即身成佛之法,但修无上密的人未必都能成佛,原因是即身成佛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并不是随便念念咒,观想观想就能成佛。正如宗喀巴大师说的那样:“密法光靠法的殊胜不行,还要修学密法的人根器殊胜。”又说:“具备显法三根本(指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正见——笔者按)修证基础的修密弟子成就的速度比单修显法的人快,不具备显法三根本修证基础的修密的人成就的速度反而比修显者慢。因为,显法虽然成佛的速度慢,但可以成佛,单独修密法成不了佛。”
(——见多识仁波切《藏传佛教疑问120题》之76:“禅宗的‘见性成佛’和密宗的‘即身成佛’有什么不同?”)
密宗的成就可以看得见的,不像显宗那样慢,成佛要三个无量劫。密宗的殊胜好处就是快速成佛,快速出成就。但是快速成佛,快速出成就,首先信心要虔诚,再就是戒律非常严格,必须要守戒。
(——见多识仁波切《兜率天上师瑜伽导修》)
所以,以历史上有没有人即生成佛,来判定无上密修法是否能够即生成佛的做法并不合理。正如终生念佛之人很多,但临终往生极乐的并不多见;参禅之人很多,但真正开悟的即使在禅宗最为鼎盛的唐宋时期,也并非遍地都是;而纵观历史上学修天台止观的,证得“法华三昧”的又有几个呢?这个道理,智力正常的人都该明白,不必多讲。
自然,雪相法师对于藏传佛教历史上公认的即生成佛的案例,如米拉日巴、潘唐巴、温萨巴等等,是不会予以承认的,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他的“成佛”标准与显密经典并不一致。
三、显宗之“密”就是密宗之“密”吗?
法师说:“若论证入之快慢,成佛法门之殊胜与否,则与修法者个人之善根有关,山僧不认为哪一种修法会成佛更快一些,密宗有无上瑜伽之方便,显宗也有法华三昧,念佛三昧之殊胜。”(见“雪文一”)
法师又说:“故天台宗所言之圆教修行,亦为如来之第一无上密意,正所谓义蕴佛经,名出智者,……此怎么会如有些人所说之无有密宗殊胜,予认为此法华密义即同藏传四部瑜伽之无上瑜伽密一般,同属如来无上密意,天台家于十乘观法,第一便是观不思议境,顿成佛道之无上密法,毫无葛藤可言,毫无暗证可寻,历代祖师依此修行得道者,浩若烟海。……由此可见禅宗大德证量之一斑,定是密修上乘,一时之中具足次第。” (见“雪文一”)
关于“善根”,按法师文中之义,即指“根基”,此说已如上文被多识仁波切批驳过,此处不再重复。
从上述引文中的粗体字来看,雪相法师对密法之“密”和显宗之“密”一无所知,其妄划等号的做法纯属贻笑大方。
如多识仁波切所说:
密法之‘密’,除了有‘非器不宣’和‘密修密证’含义外,还有‘甚深法门’和进入‘空性深理境界’,认识身言意因续之‘密理’,掌握道续之智慧方便金刚‘密法’,证得果续之不可思议的‘三密’功用,以及无始以来的本净‘密续’去染还净的‘密证之法’等多种含义。
(——见多识仁波切《驳斥“修密不需要灌顶”等谬论》)
而显宗之“密”是特指“空性深理境界”,由于其甚深难解,故称其为“密”。大乘般若经中所揭示的正是这种“深密”性空妙理,而如《解深密经》之经名,也揭示了此经解的正是这种显宗之“密”。
显宗之“密”没有超出这个含义的。
法师所谓《法华经》中和盘托出的“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见“雪文一”)仍然不出显宗之“密”的范畴。法师所认为的“此法华密义即同藏传四部瑜伽之无上瑜伽密一般,同属如来无上密意”,那只是您自己的认为,没有经典依据,完全是臆测之词,是毫无说服力的。
所以,天台宗的圆教也好,禅宗的顿教也罢,再高超绝妙的法门也都是在显宗成佛理论的框架里面打转;而根据显密经典,尤其是无上密理论,禅宗大德也好,台宗祖师也罢,再高的证量也不可能是“即身/生成佛”的成就,哪怕是古佛再来,也不可能示现“即生成佛”的成就。
事实上,法师在两篇博文中横说竖说想要证明汉传佛教的“即生成佛”之法,几乎无一不是在“知见”,也就是在证空方面扯来扯去,没有一句话讲到如何成就佛身的“另一半”,即如何快速修积报身的福德资粮。比如,法师说:“自达摩西来,将灵山心印,如来衣钵传与慧可大师,直至六祖,这难道不是亲授佛旨,顿悟佛心吗?难道从灵山传来的顿教法门,还不能成佛吗?”(见“雪文二”)
法师在根本不了解藏传佛教无上瑜伽密法的情况下,将“法华密义”等同于无上密法之“密”,将“无上瑜伽之方便”等同于“法华三昧、念佛三昧之殊胜”——将无上密方便与显宗方便等而同之,说明雪相法师对于密法的了解基本来源于望文生义和自我想象,也证明了法师是真的“很敢说”啊!
四、“法华三昧”实相忏法就是“即生成佛”法门?
雪相法师为了要证明汉传佛教显宗也有“即身/生成佛”法门,引用了《法华三昧忏仪》中的一段文字,然后作结论道:
“如文所示,‘发大乘意者。欲见普贤菩萨色身者。欲见释迦牟尼佛....’难道这不是发心求佛境界吗?”
“如文所示,‘现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诸佛自在功德者。’难道这不是成就断证圆满的佛身吗?”
“如文所示,‘得如上所说种种胜妙功德者,亦当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修法华三昧。’难道依此修行不能即生成佛吗?”
法师所引,出自《法华三昧忏仪》,原文是这样的: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诵大乘经者。欲修大乘行者。发大乘意者。欲见普贤菩萨色身者。欲见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塔分身诸佛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通达无阂者。欲得闻十方诸佛所说。一念之中悉能受持通达不忘。解释演说无障阂者。欲得与文殊师利普贤等诸大菩萨共为等侣者。欲得普现色身一念之中不起灭定遍至十方一切佛土供养一切诸佛者。欲得一念之中遍到十方一切佛刹。现种种色身作种种神变。放大光明说法度脱一切众生。入不思议一乘者。欲得破四魔。净一切烦恼。灭一切障道罪。现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诸佛自在功德者。先当于空闲处。三七日一心精进入法华三昧。若有现身犯五逆四重失比丘法。欲得清净还具沙门律仪。得如上所说种种胜妙功德者。亦当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修法华三昧。所以者何。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行大直道无留难故。如转轮王髻中明珠不妄与人。若有得者随意所须种种珍宝悉皆具足。法华三昧亦复如是。能与一切众生佛法珍宝。是故菩萨行者应当不计身命。尽未来际修行此经。况三七日耶。问曰。佛道长远。三七日修行当有何益。答有三种益。在下当说。”
(——见《法华三昧忏仪》之“明三七日行法华忏法劝修第一”)
如前所述,“法华三昧”再殊胜,都是在显宗成佛理论的框架内打转,不可能有“即生成佛”的具体方法,所以也不可能有成就佛的报身的方便,而我们已经知道,真正的“即生/身成佛”指的就是圆满法报二种佛身的成就。
雪相法师能给我们指出《法华三昧忏仪》中有哪些具体的理论和修法谈到了在一生中圆满修积佛报身资粮的吗?是怎么修的、原理是什么?也让我等开开眼界吧。
也许法师看到文中“具一切诸佛自在功德”、“得如上所说种种胜妙功德”,便认为法华三昧就是“断证圆满的佛身”和“即生成佛”的妙法了。可是我们来看一下智顗大师自己在《法华三昧忏仪》中是怎么描述法华三昧的最后成果的吧:
“上品慧根净相者。行者亦于行坐诵念之中。身心豁然清净入深禅定。觉慧分明心不动摇。于禅定中得见普贤菩萨。释迦多宝分身世尊。及十方佛。得无阂大陀罗尼获六根清净。普现色身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广说如普贤观经中。是名上品慧根净相。”
(——见《法华三昧忏仪》之“略明修证相第五”)
接下来还说:“欲常行三昧。未必悉依上十法。但取安乐行品中所说之意。一心修习即自得六根清净。见十方佛获普现色身。开佛知见入菩萨位也。”(出处同上)
所谓“上品慧根净相者”,说的是修法华三昧之最上根者所获得的最上品的成就。但这里明明讲的都是禅定境界,和由定而发的智慧,属于法身成就,有哪一句说这种成就是“成就断证圆满的佛身”和“即生成佛”的呢?难道法师认为“身心豁然清净、如深禅定”、“觉慧分明、心不动摇”、“见十方佛”、“获六根清净”、“开佛知见”这些就是“究竟圆满的佛身成就”吗?
哦,对了,其实法师是不明白“佛”和“佛身”的概念的,胡乱解释倒也情有可原。可是,后面明确说的是“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可没有说“入佛位”啊,难道法师连“菩萨”和“佛”都分不清楚了吗?
退一步说,即便如法师所臆测的那样,修习“法华三昧忏”最终成佛了,但注意,这仍然不是“即生成佛”的法门啊,因为原文这样说的啊:
“是故菩萨行者应当不计身命。尽未来际修行此经。”
意思很明显,既然法华三昧是“即生成佛”的速疾法门,为什么智者大师还要策励行人“应当尽未来际修行此经”呢?
接下来的这一问答:“问曰。佛道长远。三七日修行当有何益。答有三种益。”同样也明确了修此法华三昧需时“长远”,不可能一生成就佛道。
另外,前述所引法师三段“如文所示”之文字,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1)法师为了证明自宗有即生成佛的无上密法,竟然混淆发心欲求和成就结果二者的区别。所谓“……发大乘意者。欲见普贤菩萨色身者。欲见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塔分身诸佛及十方佛……”一直到”现身入菩萨正位。具一切诸佛自在功德者。“都是在说行者的发心和欲求,都是在陈述后文”先当于空闲处。三七日一心精进入法华三昧“的修行动因,请问:“发心求佛境界”就等于“成就断证圆满的佛身”了吗?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我发心欲去北京就等于我身就已经达到了北京呢?(2)所谓“得如上所说种种胜妙功德者,亦当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修法华三昧“。完整的句子是”欲得清净还具沙门律仪。得如上所说种种胜妙功德者。亦当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修法华三昧。“注意该句前面还有一句,句子开头仍有”欲得“二字,而后文中也仍有”亦当…….“之句型,说明本段文字如上引两段文字一样,是陈述欲求与当采取行动的关系,法师下结论说”难道依此修行不能即生成佛吗?”意思难道是只需依照自己的欲求修行即可即生成佛吗?这样的语文理解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
何况整个《法华忏》只说修行法华三昧可以如何如何,而并没有一词一句涉及到与无上密法中相似的即生成佛的具体理论和修法,我想法师即使翻遍《法华经》,也找不出其中有即生成佛的完整系统的理论和修法,当然前提是,法师必须得懂得什么叫无上瑜伽密法,什么才是无上瑜伽密法中的即生成佛,否则如法师两篇博文中般生拉硬扯,那仍然是会引人耻笑的。
五、“见性”就“成佛”了吗?
法师洋洋洒洒两篇博文,努力想要证明汉传佛教显宗也有“即身/生成佛”法门,然而其翻来覆去找出来的理由,不过是重弹禅宗的“顿悟成佛”(或曰“见性成佛”)即是“即生成佛”的老调。
然而,“见性”未必“成佛”,“成佛”必须“见性”。关于这点,多识仁波切在《驱暗复明曙光论》中有具体的论述,但,如我在本文开头所指出的那样,雪相法师在引用的时候却不知何故将此前后关键的一大段略去,单单只引了上面截图中的一小段文字。
关于显宗“见性成佛”的“佛”和密宗“即生成佛”的“佛”的含义有什么差别,“见性”与“成佛”到底是什么关系等,多识仁波切在《驱暗复明曙光论》中这么说:
关于“见性”和“成佛”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您问难的重点,也是顿门禅学的中心问题。在此需要说明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法性”、“佛性”、“如来藏”、“如来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对法性佛心的认识和相应的对治方法构成了佛教的最高智慧系统。
但在构成佛的品质属性中,除了智慧而外,还有一个和智慧同样重要的利众功能和品德系统,前者称做自利法身,后者称做利他报身、化身,统称具相色身。
完整的佛(无上觉者)的概念是断尽悟彻,法色二身性相圆满,不住世空二边者。色身也称“方便”,与智慧相对。
佛教一切讲因果,因果规律是无因不生,异因不生,同因同果。如无种不生苗,豆种不生麦苗,只由麦种生出麦苗等等。
佛的色身和法身不是同质之物:
色身是有相的智慧载体;
法身是无相的智慧功能。
这二者不同质而其成因也截然不同,不能相互代替。
见性智慧是小乘声闻罗汉和缘觉罗汉(即辟支佛)、圣菩萨、圆觉佛的共同条件。
不明见法性,小乘人无法破除三界烦恼障获得罗汉果位,大乘人进不了圣菩萨位和最高佛位。
正如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说的那样:
见真就可以,
何必见性空?
因为经中说,
无此无菩提。
无论是大乘和小乘,从凡到圣,从轮回到解脱、成佛,都要经过五个阶段,达到五个层次。
这五个阶段称“五道”,分别是: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前二道属于凡俗道,从见道到无学道属于圣道。
圣凡的区别在于有无无分别圣地见性智慧,或叫无二见空智慧。未得到真实见性智慧者为凡人,获得真实见性智慧者为开悟圣人。
说“二乘罗汉,圣菩萨,佛位必须见性”,但见性不等于罗汉,不等于佛,其原因是无论大乘小乘,“见性开悟”的最低界限,或者说唯一的时段在第三道位见道上。
见道者就是无分别心,无思维活动的现观智,明见真实法性之谓也。除非不是佛教,没有第二种解释法。
这个理论的根据是《般若经》、《现观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入中论》。一地见道称“胜喜地”,意为破除一切世俗妄心见惑,心性获得清净,从轮回中得到解脱,产生世俗地从未感受的胜欢喜之义也。
月称《入中论》曰:
生于如来家族中,
断除一切三种结,
此菩萨得胜欢喜。
(——见多识仁波切《驱暗复明曙光论》)
接下来,仁波切详细论述了“见性不等于成佛”的理由——注意,这一段正是被“雪文一”所阉割了的文字,我们不妨来仔细看一下被“雪文一”所略去的部分:
说“见性不等于成佛”的理由:
(一)见性在第三级见道,成佛在第五级无学道。
菩萨道见道与佛道之间相隔十地修道,小乘道见道与罗汉道之间相隔修道八地。
大乘成道三个阿僧祗劫时间分配是:
第一个阿僧祗劫在资粮和加行二道;
第二个阿僧祗劫从一地见道到七地末尾;
第三个阿僧祗劫从八地到十地末尾。
(二)见性的最低界限在见道上。
见道的第二刹那开始破俱生二障,到十地末,才能破除细分二障。佛是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见道一地到十地,有二障,故不能称做真佛。
(三)见性的不仅是大乘菩萨,二小乘也得见性。
但他们的本道果位是罗汉,而不是佛。
(四)有佛名未必都是“佛”:
如缘觉罗汉称辟支佛;
十地菩萨已获得与佛相同的相好庄严,也可称做“佛”(见《现观庄严论》)。
(五)禅宗自己也并不把“见性”看做终极佛位。如《坛经》中说:
汝若心悟,
即自见性,
依法修行。
佛是修证圆满的果位,如果“见性”就是“成佛”,那么“见性”后,为什么还要“依法修行”呢?《坛经》中又说:
自性自悟,
顿悟渐修。
既然“顿悟”是“成佛”,又何必“渐修”呢?
顿悟本性,
于佛无殊,
无始习气,
难卒顿除,
故依悟而修,
渐熏功成,
长养圣胎,
久久成圣。
“顿悟初心之后,犹有旷劫习气未除,仍宜依悟而修,净除余习,因修乃入圣位”(见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
(六)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已“开悟”见性的达摩为什么还要修止观面壁九年?
既然达摩已“成佛”,为什么最后遭恶人投毒而死?
难道佛陀连排毒的能力都没有?
佛的“十力”和“四无畏”功能到哪里去了?
既然“见性”就是“成佛”,在弘忍处得真传而开悟见性被授予袈裟的六祖慧能,为什么回到岭南后隐居在猎人队伍中又修道十五年呢?
在佛教中成佛的模式或者说成佛理论框架只有两种:
一种是显宗成佛模式;
一种是密宗成佛模式。
禅宗不属于密宗而属于显宗,因此,禅宗的成佛模式必须符合弥勒《大乘经庄严论》和《般若现观庄严论》所阐释的境行果理论。
由此又可以推出以下两点:
(七)在大乘显宗的成佛模式中只有三个无量劫和许多个无量劫修成佛果之说,没有本世肉体成佛和即生成佛之说。
因此,禅宗的“见性成佛”的“佛”,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佛,而是指佛心、自性的去妄归正。
(八)在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报身成佛”。
报身有“五个”决定特点:
1.身决定:以相好庄严无比的报身相成佛;
2.处界决定:色界无上天成佛;
3.说法对象决定:说法对象全部是圣位菩萨;
4.所说法决定:只说大乘法门;
5.住世时间决定:从成佛时起直到一切众生成佛,其色身不灭(见《大乘经庄严论》)。
根据大乘成佛模式,欲界肉身成不了佛,成佛的决定地点在色界天。因此,大乘认为释迦牟尼先在色界无上天成佛,然后化身转世为欲界喜足天天人白髻,白髻天人又以“六齿白象”的形象投胎于摩雅王妃,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佛,只是一种度化本土众生的方便化现。
根据这一成佛模式可以断定,禅宗的所谓“见性成佛”不是指功德圆满的佛,只是指“登地”,进入如来家族。
(九)佛果是具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者,法身和色身(报身)各自的成因不同。
“法身”指佛的“自性清净”的体性和佛的通达
无碍的智慧功能,它的成因是慧资粮。
“见性”是智慧境界,是修定慧的结果,而色身的成因是无量功德善行。因此,“见性”只是佛的法身属性,不是色身属性,因此不修色身因缘,只修见性智慧成不了佛。禅宗只讲“见性”,不讲修善修福,只能成佛的“一半”,成不了佛的“另一半”,即色身。
(十)“成佛”是断尽烦恼和所知二障的自性清净境界。
初“见性”只能破除心性表层“见惑”,破不了心性深层的习染俱生二障,破除俱生二障是见性后的修道结果。
“顿悟渐修”,就是指的悟后的修道过程。
因此,可以断定“见性不是成佛”。
根据上述十条理由,我说:见性不是成佛,只是成佛的一半,见性与成佛之间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说:
见性不等于成佛,成佛必须要见性。
我们说“见性不等于成佛,成佛必须见性”之义,犹如“公民不等于国家主席,但国家主席必须是公民”一样。
根据以上合乎经典,合乎逻辑的理由,我在我的著作中指出:“未经过修道的长期磨炼断除而‘见性成佛’,只是一种痴心妄想”有何过错?
把不符合经典理论的奢望说成痴心妄想,是“错误”、是“辱骂”性质的话吗?
难道根据佛教理论,对禅宗的“见性成佛”之说提出异议是对别的宗派的排挤吗?
难道人云亦云,不分是非对错,才是对别的宗派的尊敬吗?
难道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都是宗派之间的相互排挤吗?
(——见多识仁波切《驱暗复明曙光论》)
“雪文一”引用多识仁波切原文的时候,把仁波切论证“见性不等于成佛”的十点理由,删去了后面的六点,而这六点却刚好把“雪文一”中一系列的所谓“反驳”的基础,比如以所谓知见的深浅或究竟与否来判断是否能“即生成佛”,挖了个干干净净!
法师说:“而若不是与释迦佛无二无别之断除四十二品无明,圆满证得清净法身的究竟佛的话,那么在行门上密宗之即身成佛与显宗所言即生成佛则无有区别,无非是诸位祖师们所依之究竟佛见不一样,用功的精进与否,所行的显密方便不同,从而证入之果位不同而已。”(见“雪文一”) 意思是,证得了法身,即是“究竟佛”,因而在“行门”中显密方便无有不同,不同的只是行者所依的“知见”不同和用功的“精进”程度而导致证入的迟速或高下不同。
然而,这种论调同样属于自我想象的臆测之词,是没有依据的。多识仁波切在上面说得很清楚:
(八)在大乘经论中所说的“成佛”,不是人身肉身成佛,而是“报身成佛”。
(九)佛果是具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者,法身和色身(报身)各自的成因不同。
(十)“成佛”是断尽烦恼和所知二障的自性清净境界。
所谓“究竟的佛”不是只证得法身的“佛”,哪怕你的法身证得再圆满、再清净,那也只是法身佛,而不是法报化三身圆满的佛,只有法身和色身均圆满的才能叫“究竟的佛”。法师这一句“圆满证得清净法身的究竟佛”,暴露出他对“佛”的基本概念混淆不清,而作为一个佛教法师,这是一个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
另外,法师认为显密的“即生/身成佛”在行门上“无有区别”,说明法师对于密法,尤其无上密的方便法门全然无知,似乎在法师心目中,密法的方便相较于显宗,至多不过胜在数量上吧?他说:“若论行门而言,藏密证入禅定,炼根修身,或许方便更多,超离三界,或许法门亦多,然此则只论多寡而言,(方便虽多,每个人亦不能全部修持,唯有精修一法,方可急获成就。如净土宗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此即为第一方便,至为简练之法。)”(见“雪文一”)
这话真是外行得可笑了!
第一,藏密“炼根修身”的目的和效应是什么,跟显宗的“修根炼身”有什么不同,法师能说说吗? 何以见得仅仅是“只论多寡”?
第二, 法师说“唯有精修一法,方可急获成就”,然而您口中的藏密也没有要人把方便“全部修持”,也倡导“精修一法”的啊?但佛陀设立种种方便是没有意义的吗?难道汉传显宗的修禅法门比藏密少竟然还是它的优点?
第三,“急获成就”的保证仅仅是“唯有精修一法”这一条道路吗?方便与方便之间在目标、效应和迟速方面是完全相等的吗?
雪相法师,还是请您好好读一读多识仁波切的《密宗的两个法脉》一文吧,看一看无上密中的方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为了证明显宗,比如禅宗的“顿教”和天台宗中的“圆教”法门也能“即生/身成佛”,雪相法师还举出了很多所谓的“例证”。然而,只要无法从教理和教证两方面对此论证,即使编出一本《汉传佛教“即生成佛”案例大全》来,又有几分说服力呢?
六、“遇到密法比成佛还殊胜”这话究竟几个意思?
雪相法师如此说:“一般藏地行人普遍认为密法难遇,据说按藏传佛教的说法,贤劫千佛出世,只有三尊佛会宣讲密法。但是这就代表其它不宣讲密法的佛陀应世就没有人成佛了吗?这位仁波切又说遇到密法比成佛还殊胜,他的意思是说成佛以后,如来还不懂密法吗?再说了既然都成佛了,遇不遇密法,对佛来说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佛不是正遍知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见“雪文二”)
(1)说密法难遇(因为贤劫千佛中只有三或四尊佛说密法),“这就代表其它(“他”之误——笔者按)不宣讲密法的佛陀应世就没有人成佛了吗?”
这句话似乎是个病句,或许法师想表达的是“这就代表其他不宣讲密法的佛陀应世的时期就没有人成佛了”。如果是这样的意思,那么我要反问一句:法师是想让两尊或更多的佛陀同时担任同一个时期、同一个佛国的教主吗?
再次提醒法师:密法的“即生成佛”不是成为示现“八相成道”的教主佛,而是在色究竟天的报身成佛。同时,我们不排除在不宣讲密法的佛陀时代也存在最后生的显宗十地菩萨,但如上文所述,这些十地菩萨即便成佛也不可能示现“八相成道”来跟这尊不宣讲密法的佛陀“争夺”教主佛的地位。
违反“一佛世界无二佛并出”规则,公然宣称在释迦佛和弥勒佛之间出世“成佛”的,除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附佛邪教外,我还没见过正信佛教徒中有人这么想的。以“没有‘八相成道’示现成佛”来质疑“即生成佛”的理论,法师您这是想搞哪出?
(2)“遇到密法比成佛还殊胜”究竟是几个意思?
接下来看法师文中栽赃多识仁波切的一句话:“这位仁波切说遇到密法比成佛还殊胜”,文理不通,是个病句——
我们顺着这句话来理一下它的意思:既然“遇到佛法比成佛更殊胜”,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成佛,只要想方设法“遇到密法”就好啦,因为“遇到密法”比“成佛”更殊胜嘛,那就是说“成佛”没有“遇到密法”好玩啦,所以我们不要成佛,只需要去成就一个“遇到密法”的东东就行啦!
——请问:这是人话吗?多识仁波切虽然是个藏族人,但他的汉语程度恐怕还没烂到这种地步吧?
可是让我们来看看雪相法师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呢?他说:“他的意思是说成佛以后,如来还不懂密法吗?”
真是“天才”呀!还有哪位“高人”能看出这层意思来呢?
也许法师的意思是因为“密法比佛难遇”,所以就代表“如来不懂密法”了?好像还是有哪里不对吧?
——“因为遇见A比与遇见B更难,所以B不懂A”。
这是什么逻辑?难道法师的逻辑是跟文盲学的吗?
(3)佛是正遍知,就一定会、必须要宣讲密法吗?
法师又说了:“再说了既然都成佛了,遇不遇密法,对佛来说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佛不是正遍知吗?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所谓“既然都成佛了,遇不遇密法,对佛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如同上面两句一样,都很莫名其妙。当然我们都理解,这是因为一开始的说法就不对嘛——什么叫做“遇到密法比成佛殊胜”呢?——都是栽赃惹的祸呀!
佛是正遍知不假,佛自然都懂密法,但是,佛懂密法不等于佛应世时都必须讲密法,因为不讲密法不等于不懂密法啊。正如释迦佛曾经说过的那样:他所讲过的法如爪间土,而其所知道的法如大地之土。
佛法讲因缘,没有适当化机,没有合适的时机,所以大多数佛不讲密法,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吗?大学教授到小学讲课,难道必须给小学生讲讲大学课程,否则就不是大学教授了吗?
照法师的理解,佛在报身佛土只讲大乘法显然也是“说不通的”,因为佛是正遍知,难道连小乘法都不知道了吗?
七、自相矛盾、不攻自破的两段胡话
最后,来看法师两段令人啧啧称奇的胡话,毋宁说是笑话,以作结尾。
雪相法师说:“正如诸多密宗成就者,即身成佛,现虹光身,不留毫许,化光而逝,圆满示现无戏论之大空性见” 。(——见“雪文一”)
稍微心细一点的读者看到这里,是不是感到很奇怪?是不是想要笑出来?
——雪相法师搬出“八相成道”说,竭力要否认密宗的“即生/身成佛”法门,但这里却突然冒出来说“正如诸多密宗成就者,即身成佛……”
——法师,您到底站哪头呢?
法师接下来又说:“又如诸多显宗成就者,即生成佛,现金刚身,举动骨节,若撼金锁,究竟示现无戏论之金刚佛性;此二者若论成就,孰分高下?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见“雪文一”)
雪相法师还说:“汉传佛教,古来以来,智者、六祖、贤首、道宣都是菩萨应世,玄悟佛心,又即生成佛者,浩若烟海,不计其数。”(——见“雪文二”)
前文雪相法师说,真正的即生成佛必须是成就究竟佛位的(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法师对什么是“究竟佛位”的理解并不准确,甚至还很糊涂。),而且“应与释迦如来一样,圆满法报化三身,……能有如此示现八相成道者” (——见“雪文一”),
那么请问:法师所言这些“诸多显宗成就者”,包括您在“雪文一”所举“浩若烟海、不计其数”的“即生成佛”的案例中,哪一位符合您自己所定的“即生成佛”的标准的呢?如此自相矛盾的说法,如果我不知道法师是个出家人的话,定会认为是哪个酒鬼在喝醉了老酒之后的胡言乱语。一叹!
至于“古来以来,智者、六祖、贤首、道宣都是菩萨应世,玄悟佛心,又即生成佛者”,无非是说这些大成就者的“根基”优于常人,所以“即生成佛”对他们而言不在话下。对于这种“根基成就说”的驳斥,请法师和读者参照上文中多识仁波切的相关引文。
然而,要请法师告诉在下的是:显宗的法门中有哪一门是针对如我这般毫无根基的普通凡人来讲“即生成佛”的呢?换句话说,您是不是也认为,在显宗体系中,其实并没有令一介凡夫“即身/生成佛”的可能呢?
也就是说,法师在作义愤填膺状、严词指责藏传佛教人士“断灭汉传后来人学法之活路”、“妄言显密之优劣”、“执此谤彼,瞎人眼目”、“自赞毁他,诽谤佛法”、“夜郎自大”的时候,自己却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去了!
尊敬的雪相法师,您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在脑子里先推敲推敲呢?
即便不考虑上述种种自相矛盾的奇葩言论,单看法师文中的什么“圆满示现无戏论之大空性见”,什么“究竟示现无戏论之金刚佛性”云云,即可知道法师对于什么叫“究竟成佛”的无知之态——示现“大空性见”也好,示现“金刚佛性”也罢,无非都是说证得的是法身佛,而非法身和报身圆满之佛。如上所述,只有福慧两种资粮圆满,色法二身圆满,才能称作为“究竟圆满成佛”!这点佛教常识,法师应该懂得!
结语
如果雪相法师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老实求学问而不是为一争所谓的“汉藏”长短,静下心来对密法常识作些起码的了解,哪怕只是为了批驳多识仁波切的观点而多看几篇仁波切相关的文章,也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犯下如此触目惊心的错误,令人感叹这位年轻的法师虽有维护自宗之心,但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过于自信而急于下结论,不免失之浮躁而暴露出学问知识不足、根基不牢的软肋;其次,反驳的理据文不对题、逻辑自相矛盾,显示出作者的思维粗糙、逻辑混乱,显然未经正规的学术训练。
以此轻率的态度、粗浅的学问和不堪一击的思维逻辑,想要对一辈子浸润在佛法大海孜孜钻研并得到同行大德普遍认可和赞叹的藏传佛教大德学者进行挑战,确实很好地诠释了“夜郎自大”的含义!
出于狭隘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偏见,盲目维护自宗,罔顾事实、抛弃理性,采用阉割原文、断章取义,甚至不惜歪曲伪造对手原文诸如此类令人不屑的手法进行自以为是的“反驳”,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看法来博取一些无知无理性之人的眼球,这就远不是学问知识和学术能力的问题了。
再次摘录多识仁波切的这段话,送给雪相法师:
“学完五部显教理论并非学业的终点,接着要进入佛教知识的顶峰——金刚乘“四续部”学理研修领域。完成这个领域学业任务的学者才算显密兼通的学者,这样的学者才能纵览佛教教理的全貌,才有资格评说显密理论的优劣长短。”
无知不可怕,但若无知搭上了偏见的帆船,再鼓起狂妄自大的风帆,那么这样的航程的终点,除了诽谤佛陀正法的百慕大之外,恐怕再无其它可能。因此,真诚希望雪相法师能够降下傲慢的风帆、拆毁偏见的帆船,让您的无知淹死在佛法智慧的大海之中,朝着正遍知的彼岸前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