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境内,曾经发祥过一个由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政权。这个政权所控制的区域较小,最盛时曾占有河西走廊的东部,立国时间也比较短,仅18年(397-414),共历三主,但在西北历史上却有很大的影响。

大通河沿岸这些山脉曾见证过南凉的兴起与衰亡.JPG大通河沿岸这些山脉曾见证过南凉的兴起与衰亡

永登的古代烽燧.JPG永登的古代烽燧

为了了解这个曾经戎马倥偬的政权,记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赴永登、民和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意外地在永登发现了一条古代的车马道。由于有史载的只有南凉政权曾经在这里征战杀伐,这条神秘的古道是否与这个政权有关?

带着好奇和疑惑,记者开始了这次精神文化之旅。

秃发乌孤创建南凉政权

鲜卑秃发氏,是鲜卑拓跋族中分出来的一支。它同后来在北中国建立的拓跋魏,即史称北魏的统治者同出一源。秃发与拓跋属同音异译。

南凉政权创建者秃发乌孤,据《晋书·秃发乌孤载记》所说:“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鲜卑西迁,是东汉时期北匈奴西迁以后,鲜卑乘虚占有漠北,并将一些部落迁到西域及今河西走廊的北部。后来这个大汗国瓦解了,西迁的部落亦分散居住于西部各地。

秃发氏当时的活动中心主要是河西东部的广武郡。广武郡是前凉时分金城郡设置的,已统令居(在今永登县西北)、枝阳(今永登县东南、庄浪河东岸)、永登(今永登县东南)三县。至前秦时,广武郡巳统有令居、枝阳、永登、广武(今永登县东南)、振武(在今水登县北)五县,治广武县。

秃发乌孤一方面“务农桑”,注意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向南发展,即由广武向湟水流域拓展。因为广武地处金城、武威两郡之间,西秦、后凉都有强大的军队,想在这里立足是很不容易的。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六月,秃发乌孤出击在今青海的乙弗和折掘两部鲜卑部落,又遣其将石亦干在湟水流域廉川中修筑城堡,史称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此后直到乌孤迁都乐都,廉川堡就成为秃发氏在湟水流域的政治中心。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春正月,乘后凉吕光为西秦大败于金城之机,秃发乌孤在廉川堡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元太初,大赦境内,正式建立起了秃发氏的政权。这个政权到秃发傉檀时以凉为国号,又地处河西走廊东南部,故史家称之为南凉。

秃发乌孤称王不久,后凉所任命的湟河太守张稠、浇河太守王稚、乐都太守田瑶,都归降于秃发氏。再加上早已归降的西平内史田玄明,这样,湟水流域的几个郡都落入秃发乌孤的手中。在此形势下,湟水流域的羌胡也依附于秃发氏。乌孤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春正月即迁都乐都。

戎马倥偬的秃发利鹿孤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正当南凉国势日趋上升之时,乌孤因酒后骑马坠伤而亡。临终时,乌孤看到河西大乱,世子羌奴年幼,难当重任,因此秃发利鹿孤继位。

利鹿孤继位后,河西混战愈演愈烈。正是从利鹿孤开始,南凉更深地卷入到河西的混战之中。在利鹿孤在位三年中,他对内继续进行政权建设,对外审时度势,利用矛盾,不断打击后凉,而对北凉、西凉和西秦、后秦等政权,采取了不同的对策,从而使南凉政权得以保持了乌孤以来的发展势头。

南凉乘吕光病死,诸子自相残杀之机,进兵漠口(今天祝县、古浪县之间),向姑臧城进逼。公元400年,吕纂在兄弟残杀中取胜后,发兵反击南凉,双方大战于三堆(今永登县境内大通河南岸)。三堆战役中,利鹿孤以傉檀为帅,以弱击强,斩首二千级,击败吕纂的凉州之兵。接着,吕纂西击段业,利鹿孤乘机命傉檀率军一万偷袭姑臧,掠得城南八千户而还。到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吕隆降秦留居姑臧时,南凉军队已逼至姑臧外围。后来,乘沮渠蒙逊进攻姑臧之机,利鹿孤又出兵进至昌松。到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吕隆在南凉兵临城下,北凉不断从西边来攻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姑臧城而东奔长安。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利鹿孤刚一继位,他即下令迁都西平(今西宁市)。这是十分具有战略眼光的一个决定。西平郡是湟水流域建郡较早,经济、文化相对比较发达的一个郡,是中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丝绸之路武威一带如果因战乱出现阻塞时,西行的商人、僧侣往往经西平一线西行。迁都西平不仅可以使南凉征收过往商旅的赋税来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湟水谷地的农牧业生产对保障南凉政权的粮食供应十分有利。

迁都西平之后,利鹿孤进一步完善南凉的统治机构。将汉人集中于湟河诸城周围开荒整地,种植五谷桑麻,发展农业生产;鲜卑人则加紧练兵,以备征战。

秃发傉檀时期的南凉

利鹿孤还十分重视南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以儒家文化教育子弟外,对于外来的佛教,秃发氏也十分重视。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十一月,高僧昙霍从河南来到西平后,大搞传教活动,以致南凉境内出现了“事佛者甚众”的场面。佛教在南凉传播,也是和南凉统治者的扶持分不开的。利鹿孤之弟傉檀不仅自己本人受昙霍的影响皈依了佛教,还在继位之后,让昙霍参加到南凉的政权中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三月,利鹿孤病逝,遗令以国事授弟秃发傉檀。

傉檀是南凉历史上又一个重要人物。他在秃发氏兄弟中排行最小,史称他“少机警,有才略”。在乌孤时期即以善战闻名,当时南凉与后凉、西秦的战争,多以他为主帅。乌孤曾任他为车骑将军,故境内皆呼为“车骑”而不呼其名。到利鹿孤时期,他已经成了秃发氏政权中的决策人物。《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说:“及利鹿孤即位,垂拱而已,军国大事皆以委之。”他继位之后,立即自称凉王,迁都于乐都,更积极投入了争夺河西的战争。

傉檀继位初期,于元兴三年(公元404年)用谋略获得了姑臧。至这一年十一月,他把都城从乐都迁至姑臧。秃发傉檀进入姑臧是南凉政权的鼎盛时期,但也从进入姑臧以后,由于落后的统治和穷兵黩武,这一政权逐步由盛转衰,走向败亡。

南凉在秃发乌孤统治时期,曾采取过一些务农养民的措施,但到利鹿孤继位之后,史籍上再也见不到南凉有关发展农业的措施了。秃发氏部落仍保持了原有的游牧生活,不重视农业生产,严重影响了秃发氏部落自身的发展,也使南凉政权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由于傉檀继续四处征战,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最后陷入了四面包围之中,遭到了灭顶之灾。

永登西古道与南凉有关?

记者在永登县就南凉历史进行考察期间,现任永登“雕龙文学社”社长的满全位先生,告诉记者一个意外的线索。现年63岁的满全位,20多年前在一次打猎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条古代的车马道。这是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秘密。

听到这个说法,记者也感到震惊,马上邀满老带路,去实地参观。发现永登古西道的满全位先生,他说:这样坚硬的砂地,不经过长年累月碾压,不会形成这样的辙印.JPG

发现永登古西道的满全位先生,他说:这样坚硬的砂地,不经过长年累月碾压,不会形成这样的辙印。至今无人知晓的永登西古道——小砂沟古道,石路上有明显古代木轮车碾压出的辙痕.JPG

至今无人知晓的永登西古道——小砂沟古道,石路上有明显古代木轮车碾压出的辙痕。

小砂沟古道边岩石上天然形成的图案.JPG小砂沟古道边岩石上天然形成的图案

出了永登县城向西南行至3公里处,向西有一条小砂沟,沿着这条砂沟前行,就是满老发现的古车道。入内约20里地,前面果然出现了老人说的车辙道,山石间的车辙清晰可辨,按满老的说法,这条道路绝非人工修筑,而是千百年来由古代的木轮车所压而成。这条路应该是车碾马踏,有千军万马走过的痕迹。是的,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这里会藏着一处古代遗迹。据说这条路从小砂沟口进来,直通到一个叫捷岭子的地方,然后就可以通向民和、乐都到达西宁。

从永登往乐都去必经的享堂峡.JPG从永登往乐都去必经的享堂峡

这条古道是否从南凉时期开拓,并被后期各朝代沿用,还有待于专家们的考证。

从历史上的永登来看,只有南凉政权曾经在这里发祥并四处征战杀伐,才有大量的兵马和粮草车队运行,而从永登发祥的这个政权,也正是向民和、乐都一带发展,并最终消亡在乐都。

据历史记载,正是在周围各个政权的不断攻击下,傉檀地盘越来越小,处境日益困难。到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前后,南凉仅剩下了乐都、湟河二郡及廉川堡一带的小块辖区了。就是在这一小块辖区里,也因为连年战争,百姓饥馑,上下不安。

义熙十年(公元414年)五月,乐都失陷于乞伏炽磐。六月,傉檀向炽磐投降。南凉至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