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拉萨大昭寺周围转经的人群已经熙熙攘攘了,煨桑炉里的桑烟袅袅上升,重复了数千万遍的转经祈祷又一次地开始了。回廊里的经轮在转、人的脚步在转、手上的经筒也在转,僧人在转、俗人在转、甚至被主人领着的狗和羊也在转…
图为清晨的大昭寺
转经,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仪式,即围绕某一特定的路线行走、诵经、祈祷。转一圈就是一次圆满。藏族人用他们转圈的次数来累积自己念经的遍数——也是在累加期待来世今生的幸福指数。
拉萨有三条转经路,第一条是沿大昭寺主殿的廊道转一圈,这条转经道是一圈数以千计的转经筒,称为“囊廓”——小转。
第二条“八廓”——中转是围绕整个大昭寺的街道、即店铺密集的八廓街转一周。
第三条是沿林廓路绕一圈,这条最长的转经道是围绕早先的整座拉萨城,包括大昭寺、小昭寺,经过老城区,最后绕布达拉宫转一圈,约十公里。这叫“林廓”——大转。
拉萨的中心是八廓街,八廓街的核心是大昭寺,拉萨三条转经路的轴心也就是大昭寺!可见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位置,无论是来自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还是甘肃、四川、云南的朝佛者,大昭寺都是他们的第一站。
这是为什么呢?大昭寺在藏族人心目中为何享有如此高的地位?
“小转”囊廓的核心大昭寺
公元七世纪,富于政治远见的吐蕃藏王松赞干布先迎请了邻国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妻,后又派其得力大臣携重聘前往长安请婚,几经周折,迎得正值青春妙龄的文成公主进藏。
尺尊、文成两位美丽的公主均来自信奉佛教的国家,她们入藏时各自带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但是,当时拉萨尚无宫室,人们皆居于帐篷之中,如何安置佛像便成了问题。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下,松赞干布下令为其修建小昭寺,此寺大门朝东以示面向公主的娘家。文成公主一建小昭寺,尺尊公主自然不甘落后,也想建一寺庙,安置自己带来的佛像,怎奈,白天建,晚上塌,只好向德才兼备的文成公主求助。文成公主深谙风水,通易经八卦,一经占卜,发现了问题。整个西藏的地形如同仰躺的罗刹女妖,极不利于藏王立国,而拉萨的卧塘湖正是女妖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需填土建寺以镇之……于是,为我们留下了千年古刹大昭寺。
图为小转的核心——大昭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大昭寺殿高四层,殿顶覆盖着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鎏金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四射。寺内走廊和殿堂布满壁画,保存了自唐代以来的历史文物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人的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时过境迁,多年后,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由小昭寺转而供奉其内,据说此像为释迦牟尼在世时亲自开光之像,具有很强的神效加持力,引得无数佛教徒从四面八方叩拜而来。大昭寺正门前更是常年集聚着磕长头的信众,无数人的身躯亿万次的摩擦,地面的巨大石块已变得光滑锃亮。
大昭寺前有两块很重要的石碑。一块是唐蕃会盟碑,公元823年为纪念唐朝和吐蕃最后一次会盟而立,用藏汉两种文字刻成。由于碑文强调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吐蕃赞普,吐蕃王室与唐王室结为舅甥之好,故又名“舅甥会盟碑”。
另一块为种痘碑,是公元1794年驻藏大臣福康安所立。当时,西藏因天花流行而死者无数,被视为绝症,连亲朋也弃之不顾,驻藏大臣在此危难关头,将接种牛痘的方法教给当地人民,使天花病在当地得以预防和治疗,解决了民众的一大疾苦,于是立碑以记之。
大昭寺是拉萨的中心,也是来拉萨朝拜的信徒和旅游者都必去的地方。
“中转”八廓商贸街
面对大昭寺正门向左,随着人流按顺时针方向沿著名的八廓街走一圈,即为“中转”。这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转经道,总是汇聚着来自各地的朝拜者,有坐卡车来的,有步行来的,还有沿公路磕等身长头来的;有修行的僧侣,有普通的信众,也有做生意的商人……总之,在八廓街可以遇到来自藏区各个地方的人们,看到不同的服饰、听到各异的语言、感受到同一信仰下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
图为“中转”八廓街一角
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八廓街是拉萨最古老的一条街道,她见证了西藏的每一段历史,今天,她仍然是拉萨商铺最密集、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而过去,“八廓”只是单一地围绕着大昭寺的转经道,被藏族人称为“圣路”。如今的八廓街依然在履行转经道的职责,同时她又是一条出售民族用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黄金商业街,还是一整片保留了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老城区。
选一处高宅登上屋顶,八廓街尽收眼底。其实广义的八廓街还包括老街周围的一大片街区,幽巷里密密麻麻住的都是拉萨的老住户。她是拉萨老城典型的藏式建筑的展示,也是拉萨古城的活标本。这里自古就集中了许多西藏贵族宅邸、政府机构、寺庙和商铺。
从大昭寺正门按顺时针方向前行,走不远在路南有一座两层的石头房,大门总是紧锁着,这是朗孜厦,500年前它曾是朗孜庄园主的私人资产,后来甘丹颇章时期被当作市政厅,楼上是审问犯人的公堂,地下是监狱,二楼是宣布判决的地方。
朗孜厦的南侧是木如宁巴——藏王赤热巴巾在公元九世纪修建的六座神庙之一。
“冲赛康”原是第一座驻藏大臣的衙门,现在成了拉萨最热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在东街和南街的拐角处有一根高耸的旗杆,相传是人们为纪念宗喀巴在拉萨创办传召大法会,在法会当时插旗的地方竖起的。
在拉萨朋友的带领下,我们爬上民居的房顶行走,二十多分钟没有下地——沿着各家各户的屋顶居然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意大利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不过八廓街老宅的屋顶没有尖顶的烟囱,也没有密集的瓦砾,有的是方形有沿的平台,用“阿嘎”土拍得紧实平滑,烟囱只是一个小小的铁皮烟筒伸出屋顶。每家的屋顶上一定会有煨桑炉,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里,里面就会冒出浓浓的桑烟,汩汩地伸向苍穹。有些人家屋顶的拐角处还饰有五色风马旗和自制的转经筒,在风吹时哗啦作响。
图为八廓街辐射出的周边街道
八廓街老古建筑分为三大类型:贵族的私邸、大户人家的宅院以及商人百姓的民居。贵族私邸比其他两类精致,讲究材料的上乘和工艺的考究,通常由三层建筑主体及其附属建筑构成。传统大户宅院的设计不讲究严格的对称,三楼通常用泥砖砌成,工艺十分坚固,其内有为数不多的装饰房间,专供主人和亲戚使用,另有数间房屋给仆人等居住。商人民居一般有两层,二楼既供人居住又做仓库,一楼用来做店铺。小型民居为普通百姓的居所,一般奠石为基,然后用土砖垒成,与贵族或商人宅院相比,装饰少得多。通常情况下,三类建筑都会有至少一个庭院,只是规模大小不等。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八廓街的建筑群里很少有大窗户的房子,偶尔出现一两栋,那必是有身份的大户人家了。在旧时,普通百姓家的房子都被统一成四方型的屋体,小小的窗户,白色外墙,不允许有其他形状、颜色或是出奇的设计。而就在八廓街的东南角有一栋暗黄色圆角的两层小楼异常醒目,这当然不会是一座普通的房子了,据说这里曾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常常秘密造访的地方。他曾在此地写下了著名的情诗《在那东方的山顶上》,“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未嫁娇娘”的藏语是“玛吉阿米”,现在这里是一家叫做“玛吉阿米”的藏餐吧。
图为黄房子——玛吉阿米藏餐吧
八廓街是拉萨乃至整个藏区人文景观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了解藏区的窗口,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它的一切都在默默述说着拉萨的历史和文化。走过这条宗教与世俗、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八廓”,相当于走过了一个被浓缩的西藏。
“大转”林廓拉萨老城界
第三条转经道叫“林廓”,这条最长的转经道最早是环绕1950年前城区的界线,按顺时针转绕整座拉萨城,包括大昭寺、小昭寺,经过老城区,最后转绕布达拉宫转一圈。沿途曾有40多座寺庙和佛塔。但现在拉萨的城区面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50年代初不到3平方公里,扩大到1978年的18平方公里,又发展到2005年的54.3平方公里,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拉萨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扩展着。原先大片的河谷、树林、荒地、湿地和沼泽已被高低起伏的现代建筑所覆盖,扩展的街区早已淹没了原先专门的转经道。
图为拉萨老城新貌
但是,每天早晨天刚朦朦亮,还是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转经者出现在现代化的马路人行道上,他们穿过一条条马路,绕过一幢幢建筑,手摇转经筒口颂经文脚步不停,依然行进在“大转”的线路上。
图为“大转”路线上的药王山后面的千佛崖
布达拉宫盛名远播,在此就不赘述了,讲讲小昭寺吧!小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一批寺庙之一,也是“大转”路线的重点之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携带着唐朝皇帝赠予的释迦牟尼佛像和各种经卷、金玉等嫁妆来到拉萨,小昭寺的选址,传说是当时运送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木车陷顿之处,经过文成公主测算,得知此地正是龙宫所在地,遂修建小昭寺安置佛像,同时亦可镇压龙魔,造福藏地。建成后的小昭寺曾盛极一时,后来随着松赞干布的去世而衰落,后来又经历西藏各种动荡与变迁,数度沉浮而后立足。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均予以扶持,文革遭浩劫,1986年大规模维修后方重放光彩。
图为小昭寺正在举行火供法会
因为跟文成公主息息相关,小昭寺的大门朝东,面向长安,寺庙建筑风格汉藏融合,最初的寺庙管理也由汉僧主持,所以该寺被视作汉藏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