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甘肃榆中县青城镇采访期间,该镇文化站站长王天恩告诉记者: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埋葬在青城镇苇茨湾村龙头堡。这真是个意外的线索,据王天恩介绍,此前也有媒体报道过此事,但是没有引起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李自成的最后结局,数百年来正史、野史各有异词,有自杀、他杀、老死之说。遇难地点也有湖北、湖南、山西、陕西、贵州、江西等,多达17种。而青城之说便成了第18种。虽说争议颇多,但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之说似乎成了公认的历史定论,并被载人中国历史教科书。
青城之说究竟有无根据?记者在王站长的陪同下,奔赴龙头堡等地,就此“天方夜谭”展开了调查。
苇茨湾李氏与《李氏家谱》
酷似蟠龙的龙头堡山
榆中青城龙头堡
龙头堡下的三个墓堆依稀可辨
苇茨湾村位于青城镇的最上端、黄河南岸的河湾里,此地山势像一条蟠龙,龙嘴伸入黄河之中。龙头之上有一个本村李氏家族修筑的堡子,所以叫龙头堡。被认为是李自成的墓,就在龙头堡下龙脖子的部位。一共有三个墓堆,据说前冢为主,后二冢为跟班。坟冢的座向,按风水说属“乾山震向”,即真龙天子之墓。
按照正史记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于甲申年(1644)攻克北京,当了17年皇帝的崇祯自缢煤山,明王朝彻底摧毁。时间不长,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清,遂统帅20万大军亲自出征直逼山海关下,在吴三桂和清兵的合围下,李自成的农民军仓皇而败。面对不利形势,李自成在英武殿即皇帝位后,不得不离开北京,向西安出发。在吴三桂的紧追下,李自成的农民军一败定州,再败真定。顺治二年(1645)春陕西潼关失守,败人河南、流入湖北,死于通山之九宫山。
据王天恩介绍,苇茨湾村除高、顾姓外,被称为李氏大房头的家族在村里是个大户,占了全村人口的半数以上。这些李姓人家都是李自成叔叔李斌的后代。根据他们代代相传的说法,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叔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死后葬于此地。
这种说法在当地由来已久,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近年该村一位村民保存的《李氏家谱》的公开,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媒体报道。
李文生向记者展示家谱
《李氏家谱》内文
保存《李氏家谱》的村民叫李文生,记者拜访时,他称自己是李斌的第十四世孙。这本家谱距今100多年,其封皮为粗蓝布,线装,书页泛黄,毛笔工整书写,总共21页。家谱的内容从李自成父亲李虹、叔父李斌开始一直写到李文生的父亲李桂祯。
家谱中的两个线索
从家谱的叙述看出,原始家谱是李自成叔叔李斌写的。青城发现的《李氏家谱》是中华民国三年由李氏十一世孙李延恩根据李斌于顺治二年写的家谱抄写。《家谱》中称为两个始祖的李建岂、建和兄弟二人,原籍陕西龙门县徐家泉,由于建岂的二子李正为朝廷御史,其子李自隆又是大明甲辰科举人,也算是仕宦之门。自崇祯大乱后,故乡难守,才奔驰跋涉到甘肃兰州府。后于顺治四年十月移居条城。
李斌13世孙李桂彬:这间就是李自成住过的上房
传说中李自成住过的院子1
传说中李自成住过的院子2
传说中李自成住过的院子3
关于李自成与李斌之间的宗族关系,家谱是这样记载的:大始祖为李建岂,生三子,长子叫李安“移于钱州,不知下落如何”;次子叫李正,官至御史,与二子自隆移居湖广,不知往后如何;三子叫李斌(即家谱作者),他有三个儿子,移居甘肃兰州府皋兰县一条城洛家庄子,居家落业。二始祖为李建和,生一子,叫李虹,原配徐氏,生子自成,分居赵家村管业,“因他闯乱国事,合家各移逃性命,与大明江山亡矣。”
据王天恩介绍,《李氏家谱》有两个记载值得注意:一是序言中一段话,“且说吴三贵(桂)将自成追赶到云南口子罗共(公)山下,自成单人独马,急时无力,三贵(桂)也如此。自成曰:仁兄速回京地,九龙正位无臣无主,大业在你,杀死愚弟何以足乎!将话言讫,三贵(桂)俱礼勒马,急回,不知下事如何。”二是顺治四年二月间,李自文投奔钱州(即陕西乾州,今乾县),因为“此地有从兄自成积下金银铜钱四库,望切此事”。
王天恩说,最关键的证据就在这儿,如果不是李自成本人向李斌讲述过,李斌在写家谱时怎么知道正史中没有记载的关于吴三桂和李自成的这一段对话?同时,李斌又怎么知道“此地(钱州)有从兄自成积下金银铜钱四库”?而且这些金银才是李斌及其李自成在青城生活的主要来源。
李自成归隐青城的口传历史
《李氏家谱》中有几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其中序言写道:“不知祖父无厚德,还是大明气数亡。大明江山十七世,至因崇祯丧天榜。非我侄子闯国乱,魅星降在他身上。布衣起兵是天降,魅星下凡结成党。先损黎民国主亡,大明大业二百七,零有七年立罕王,大清一统国又兴,吴三桂苦用心。可怜侄子李自成,非是恶心害家庭,也非官贵害黎民,此是天命到如今。”
这是李斌为其侄李自成起义反抗朝廷所作的辩解,说他的侄子闯下了祸害国家的大乱子,以及明朝的灭亡,都不能完全责怪个人,而是“天命”如此。
据王天恩说,根据《李氏家谱》中的记载推断,李自成肯定与当年居住在青城的尕爹李斌有亲属关系,而且比较亲密。因为苇茨湾李氏后代一直有很多传说,比如离苇茨湾不远处的红岘沟有李自成的避难洞,离洞不远还有据说李自成最早居住过的石砌房屋。从该房屋遗址的规模看,当时李自成的身边侍者也不少。
李自成避难洞近景
西碾子隐在崖壁后的避难洞
据说是李自成最早居住过的石砌房屋遗址,离避难洞几十米远
随着家谱的公开,李氏家族内部时代相传的一些说法也开始公开。据说当年李自成出家为僧,带着两个僧人(贴身侍卫)来到青城,同时带有三样宝物,一是僧人化缘的钵,另有一把宝剑,三是一方玉玺。先在李斌家中居住,之后不久,又移居约20里地外的西碾子山洞中。李斌的儿子从钱州拿来李自成的钱财后,李斌一家在条城洛家庄子购置家业,一下就购置坐宅四处,并改名李家台子。并在避难洞附近给李自成买了一院房子。3个和尚一直住到去世。李斌的一个孙子,过继给李自成,以俸其日常生活。李自成死后,三件宝物都随葬于墓中。
从湖南石门县的禅隐说和青城当地的口头历史,李自成兵败后出家为僧应该是一种可能。因为李自成在少年时曾经一度当过僧人,边大绶《虎口余生录》内有一段记载:“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如果李自成真是在石门夹山寺当了一阵和尚后不知所终,那么,青城关于李自成托钵来青城的故事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了。
而且该地李氏居民300多年间,代代祭扫龙头堡坟墓,从未间断过。少年人若问,是谁人之墓。年长者就会说是“李家先人”,或者“皇上爷的墓”。
兵变金县:李自成与榆中的渊源
之所以说李自成归葬青城,是因为李自成就是从榆中起义的。据《榆中纪事》记载,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2月)李自成为抗租而受官方缉捕,从家乡陕西米脂逃至甘肃张掖,加入明军,当了把总。当年冬随军行至榆中县,因其部下兵卒向县令讨要所欠军饷时,发生冲突,杀死县令和参军,遂反。此事,榆中旧县志中也有记载。
关于李自成在榆中起义,有诸多资料记载。王天恩就此查过很多资料,他介绍说,崇祯元年,李自成因交不起地主艾同知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小腆纪年》)后杀死举人艾同知,同侄儿李过于第二年来到甘州(今张掖),投奔在杨肇基麾下。是年冬,满州兵入关并包围了京城,以王国为先锋的“勤王”部队进京。王国克扣军饷,“李自成与刘良佐不服”,一路上就嘀咕“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终于在金县爆发了揭竿而起的惊天壮举。
《明季北略》上也有一段关于李自成所投靠如岳掠美妇的记载:“如岳曾于临洮府城外关厢人家,掠美妇五:邢氏、赵氏、余氏、安氏、邬氏,而邢氏尤绝色,如岳嬖之。妻鲍氏妒甚。适自成至,遂以邢氏配之……于是各统所部往渭源、河州、金县、甘州等处劫掠,所至之地即起火,名放亮儿。”而李自成投奔王左挂、张存孟的农民起义军这是在金县兵变后,在临洮、渭源、河州等地扩充势力后的事情。
关于金县,不少史书上认为是陕西榆林,榆林一名在历史上多有变化,然而,榆林在明朝就置榆林寨,后又置榆林卫,清代又改榆林县。从来就没有金县一说。而榆中早在汉时就置,北魏废,金时置金州,明改为金县。
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李自成塑像下,是这样介绍李自成的:李自成(1606-1645)陕西米脂县人,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626年为银川驿卒。1629年在甘肃金县(今榆中)率众起义。1636年被推为“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