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岁月1.jpg摄影:刚杰·索木东

提要:文章从文献学的角度分析了有关记载德尔隆寺及寺主赛仓活佛的文献资料,又追踪溯源,探讨了赛仓活佛的转世系统,进而论述了当代学者赛仓·罗桑华丹的学术实践。

关键词:德尔隆寺;拉卜楞寺;赛仓·罗桑华丹;学术实践

德尔隆寺自创建后的数百年中,历辈赛仓不遗余力,苦心经营,健全了修习体制,以弘扬佛法为宗旨,也以崇尚学术传统为目标,形成了辐射周边地区的寺院网络体系,逐步成为甘青川交界藏传佛教著名的寺院,不仅深深吸引着蒙藏子弟纷纷前来修学,人们也为进入该寺深造而倍感自豪。

寺主赛仓系甘青藏区著名活佛,具有较高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威望,历辈赛仓系统中学者辈出,形成了以赛仓活佛为主的学术传统,备受人们的尊崇。他们传承的数百年的优良学术传统,激励着后学不断迈进,这个传统在当今的六世赛仓活佛·罗藏华丹延续得更加完美。六世赛仓活佛是“著名的佛学家和藏学家”,同时也是“藏族著名的教育家”。追寻他人生的足迹,坚毅执着、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感动。如今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在教育和藏学事业中发挥着余热,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师生心中树起一座丰碑。品评他的人格风范,儒雅博学、知趣高远的风采令人敬仰。在他的文集出版之际,藏学界的同仁感到非常欣慰,故撰此文以表恭贺之情,从而便于我们很好地审视和检讨当前在藏学研究以及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方面的相关问题。

一、有关记载德尔隆寺及寺主赛仓活佛的文献资料

德尔隆寺(gter-lung-dgon-pa),藏语全称“德尔隆益噶曲增朗”(gter-lung-yid-dgav-chos-vtshin-gling),汉语俗称“沙沟寺”。该寺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王格尔塘乡西南五公里处,坐北向南,面积约100亩左右。该寺坐落在甘、青、川交界,追溯其历史,从传说中的念波拉杰(gnyan-po-lha-rje)于1222年建旧德尔隆寺算起,迄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德尔隆寺因所在的山谷名称而得名。“德尔隆”汉语意为“宝藏谷”,传说此沟为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师、藏传佛教能断派创始人玛玖拉仲①“伏藏”之处,并因此而得名。②藏历第四饶迥水马年(1222年),年波拉杰尊师旨意止贡·仁钦桑保建造了一座小寺院,这便是最早的德尔隆寺,当时该寺属噶举派和宁玛派。此后,这座小寺一直由年波家族的后裔护持。传至年波·释迦坚参时,他曾前往西藏求学,遂人哲蚌寺学习格鲁派教义,最终成为格鲁派的高僧。后他返回故乡,于藏历第九饶迥土马年(1558年)将帕旺静修院和达宗静修院归并于德尔隆寺,改宗格鲁派,建造了大经堂。③

关于研究和记述赛仓活佛的历史和生平的藏文文献和资料不是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一世赛仓·阿旺扎西的弟子噶居罗藏桑培(blo-bzang-bsam-vpe1)所著的《文殊上师阿旺扎西传》(vjam-dbyangs-bla-ma-ngag-dbang-bkra-shis-dpal-bzang-povi-rnam-bar-thar-ba)④、格隆桑杰贡却乎所著二世赛仓活佛的传记《阿旺嘉央扎西传》⑤。在《安多政教史》(mdo-smad-chos-vbyung)⑥、阿莽班智达著的《拉卜楞寺志》⑦(bla-brang-bkra-shis-vkhyil-gyi-gdan-rabs-lhavi-rnga-chen)、《辅国阐化正觉禅师第五世嘉木样呼图克图纪念集》⑧、吉迈特却著的《隆务寺志》(rrong-po-dgon-chen-gyi-gdan-tabs-rdzogs-Nan-gtam-gyi-rang-sgra-zhes-bya-ba-bzjugs-so)⑨以及道周主编的《甘肃藏传佛教寺院大系》⑩等书中也有一些德尔隆寺历史和赛仓活佛的评述。

研究和评述赛仓活佛的历史和生平的汉文资料有洲塔和陈小强编著的《德尔隆寺与历辈赛仓活佛》⑾、陈庆英主编的《中国藏族部落》⑿、蒲文成主编的《甘青藏传佛教寺院》⒀、旺谦和丹曲编著的《甘肃藏传佛教寺院录》⒁、丹曲著的《甘肃藏族史》⒂、扎扎编著的《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⒃、《拉卜楞寺活佛世系》⒄和《拉卜楞寺的社会政教关系》⒅,以上都是基于藏文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赛仓活佛转世系统的传承

一个活佛转世系统的传承,是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赛仓活佛转世系统的传承也然。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在藏族地区广泛传播的同时,蒙古地区在王公贵族的支持下藏传佛教格鲁派得到了传播迅速发展,大批藏族和蒙古族子弟纷纷落发为僧,这就为创建大批格鲁派寺院提供了殊胜条件。

18世纪初叶,是藏族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以代表清朝中央政府驻锡拉萨的和硕特蒙古部首领拉藏汗和以代表西藏地方政府为首的第巴·桑结嘉措的政治角逐⒆,导致西藏政局的动荡,同时也致使藏传佛教界的一些知名高僧卷入这场政治漩涡而被迫出走拉萨。曾就任拉萨哲蚌寺郭莽学院堪布和六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嘉木样协巴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与此同时,游牧在甘、川边境的青海黄河南蒙古部和硕特前首旗部落首领岱青和硕齐察罕丹津(藏语称“嘉吾吉昂”rgyal-po-ju-nang)为摆脱困境,也求助于格鲁派寺院集团势力,以图利用宗教实现“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之宏图,于是派员赍礼前往拉萨圣地寻觅高僧,找到了在拉萨哲蚌寺曾任郭莽学院堪布的原籍甘加的高僧嘉木样巴·阿旺宗哲并协商了回籍建寺事宜。嘉木样协巴率众弟子赛·阿旺扎西、德哇·罗桑东珠、然卷巴·阿旺扎西、霍尔泽师·阿旺华丹、慈成坚参、根登坚参、然卷巴·嘉央桑珠等诸多格西,于1709年抵达安多故乡,创建拉卜楞寺。当时的赛仓·昂旺扎西被委任为拉卜楞寺首任法台,掌管拉卜楞教务。

第一世赛仓·阿旺扎西,辅佐嘉木样协巴并料理教务的赛仓·阿旺扎西⒇诚然功不可没。在成就嘉木样协巴的过程中,同时也成就了这位学富五车的佛学大师。他的出现也许是继嘉木样协巴之后,安多地区的又一个典范。赛仓活佛·阿旺扎西早年赴藏学法,在偶然的机遇里认识了嘉木样协巴,自此成为嘉木样协巴的心腹弟子,当返归故里建寺时,他又随同师傅一起前往安多建立了拉卜楞寺,并建立健全了寺院的修习体制,编制修习教程.监管修习传承。在偶然的一个机会里,跟随尊师嘉木样大师前往德尔隆地方,启开“伏藏”之门[21],建立了德尔隆寺,并主持这座寺院。

嘉木样协巴鉴于赛仓·阿旺扎西为协理创建拉卜楞寺之贡献,将自己在哲蚌寺所穿戴的法衣、僧帽交给他,并委任他担任拉卜楞寺第一任总法台。赛仓也不辜负老师的重望,不遗余力,为拉b楞寺的政教而操劳。1721年嘉木样大师病重期间,将自己的一颗牙齿[22]交给了赛仓·阿旺扎西。嘉木样去世后,他亲自主持建造灵塔。就师傅嘉木样转世一事,赛仓和德哇仓两大弟子意见产生了分歧,致使嘉木样佛位空虚达29年之久。[23]1738年赛仓·阿旺扎西去世,终年62岁。赛仓·阿旺扎西去世后,拉卜楞寺征得到五世班禅·罗桑益西(blo-bzang-ye-shis)的支持,1743年,王妃南吉卓玛同德哇仓将出生在青海尖扎部落头人之子“高拉”(vjigs-med-dbang-po)作为嘉木样协巴的转世灵童迎进拉卜楞寺,从而形成了格鲁派在安多地区最大的活佛系统。

第二世赛仓·阿旺嘉央扎西(ngag-dbang-vjam-dbyan-gs-bkra-shis),1738年生于夏河甘加部落,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经德哇仓·罗桑东珠为首的高僧通过寻访,将拉卜楞寺附近甘加部落头人之子拥立为第二世赛仓活佛并迎入拉卜楞寺坐床,自此,赛仓活佛转世系统也正式形成。第二世赛仓活佛,继承先辈优秀传统,仍然辅佐寺主第二世嘉木样大师的最佳弟子而就任拉卜楞寺总法台,在治教理政的过程中,又卷入拉卜楞寺的派系纷争的漩涡而离开拉卜楞寺,毅然抵达先辈所建德尔隆寺开始了他另立寺院传播藏传佛教的生涯。1748年在黑错寺随赛赤活佛学法,1753年随二世嘉木样学法。1759年应二世嘉木样之邀请,二世赛仓担任总法台,他按西藏三大寺的制度法规治理,治教严厉,他与寺院个别高僧意见不合,从而产生隔阂,于1760年毅然辞去法台职位离寺赴德尔隆寺并主持该寺,自此与拉卜楞寺断绝关系,分道扬镳[24]。1792年,主持修建瓜什则寺弥勒佛殿。暮年他不顾年迈体弱,仍经常赴甘、青一带讲经传教,弘扬佛法。1811年二世赛仓去世,终年73岁,人们建造了银质灵塔以示纪念。

第三世赛仓·罗桑扎西饶杰(blo-bzang-bkra-shis-rab-rgyas),1811年出生于青海同仁。5岁时被认定为第二世赛仓活佛的转世灵童。13岁至17岁,他先后在黑错寺、隆务寺、卓尼肖哇(sho-ba)寺随高僧学法。1846年,第三世赛仓活佛赴藏留学,抵达拉萨受到了当时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的欢迎和接待,觐见藏王,并拜见了班禅大师。赛仓在拉萨学经3年,1849年离藏。临行前西藏噶厦政府赐封他“堪钦”尊号。1854年,三世赛仓应同仁隆务寺之敦请,担任该寺续部学院法台。1859年,外出传教,先后抵达兰州、阿拉善旗、I工j西五台山等地寺院讲经说法。是年由达退贡亲王护送去朝礼圣迹,后赴外蒙大库伦嘎尔麻各旗讲经弘法。1862年3月应布尔堆亲王之敦请前去俄国传教弘法,但因俄国边防军阻止未能入境。赛仓大师在外蒙伊拉哈斯寺整整住了3午时间。1864年亲赴北京朝觐,在故宫晋见了嗣治皇帝,并得到皇上御旨,确认了伊拉哈斯呼图克图呼勒人选。1865年,赛仓应德尔隆寺请求,他从外蒙同归故里,1869年,他到达阿拉善旗住了一年时间,后经宁夏固原到达兰州后,受到了总督欢迎,6月份抵达德尔隆寺。1873年,赛仓又应阿拉善亲王之敦请,赴阿拉善旗弘法,亲王为他新建了“昂谦”。1876年,他染病,临终前他嘱咐弟子说:“我寿命即将结束,这生未能成为一个优秀学者深感悔恨和遗憾”。后圆寂于阿拉善寺,终年66岁。

第四世赛仓·罗桑扎西丹贝坚参(blo-bzang-bkra-shis-bstan-pavi-rgyal-mtshan),1876年诞生于青海同仁隆务,13岁时去世。

第五世赛仓·罗桑扎西成勒嘉措(blo-bzang-bkra-shis-tshul-khfims-rgya-mtsho),1889年出生于同仁隆务索仓。9岁时入隆务寺闻思学院学习。25岁时习完因明、般若、中论后,从显宗部毕业,任隆务寺法台,1916年马麒派宁海军烧毁德尔隆寺,杀死僧众40余人及百姓300余人,并劫去所有财物。五世赛仓目睹先辈之业迹付之一炬的惨状,心中万分悲痛,于是云游四方,募化钱财,发誓重整佛业,修复寺院,终于在1934年重建了德尔隆寺,于1936年圆寂,终年47岁。

第六世赛仓·罗桑华丹(blo-bzang-dpal-ldan-chos-kyi-rdor-rje),1936年诞生于青海同仁隆务,由九世班禅·却吉尼玛认定,1940年9月22日座床。7岁时去同仁隆务寺拜扎扎寺格西根噶为师,开始学习藏文和经典等。9岁时返德尔隆寺拜隆务寺格西嘉样智华为师,开始学习因明。15岁时已习完因明,在文法与修辞学上有了较深的造诣。1950年5月4日,经人民政府协助,第六世赛仓活佛赴西藏留学,入哲蚌寺郭莽学院学习般若经典。1957年,第六世赛仓离藏返回德尔隆寺,继续攻读般若及文法、修辞学,他不仅精于藏、梵文书法,而且喜爱人物、山水绘画。同年,被选为甘肃省佛协副会长,并任甘南州政府民政处处长。现任全国佛协理事、夏河县佛协副会长、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现年75岁(编者注:2013年)。赛仓活佛系统的传承,对德尔隆寺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赛仓活佛的学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当代藏族著名学者赛仓活佛的学术实践

在审视和梳理中国文化的传统学术传统和资源时,学人在重视学术概念的定位与诠释的同时,不得不关注“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经典中的精髓。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我国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秦诸子的学问,就是经天纬地的大学问、济世安民的真学问。他们做学问,不曾把自己置身于世道之外,去追求所谓“纯粹的学问”,而是自觉地把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或改造所处的时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国传统知识分子们均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承担意识”、“使命意识”。重视把学习所得的学识,以“力行”的方式,付诸于实践,贡献于社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仁人志士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对于支撑着他们的治学宗旨与为人胸臆、处世境界,我们却唯有表示敬重与钦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藏学界和民族教育界以东嘎教授(活佛)、才旦夏茸教授(活佛)、毛兰木教授、毛尔盖三木丹先生以及赛仓活佛(教授)为首的领军人物,坚守藏族文化本位论,认为这是藏族文明立于世界、藏民族能产生自信心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和文明不了解,就根本无法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所以弘扬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了解和研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作为德尔隆寺寺主的历辈赛仓活佛,就有崇尚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他们为了弘扬佛法,治学严谨,著书立说,不畏艰辛,往来于不同民族之间,为加强藏区内部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蒙藏民族之问和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激励边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做出了贡献。

如第一世赛仓·阿旺扎西曾主持拉卜楞寺教务长达29年,他是该寺历史上任职最久的法台,由于寺主嘉木样协巴大师经常外出讲经说法,赛仓就成为寺院政教事务的实际主持者。在寺院初创阶段,百业待兴,创建寺规,订立学经制度,著书立说,开坛讲学,使寺院的宗教活动逐步走上正轨,赢得藏蒙教民的普遍尊崇,拉卜楞寺教区僧俗把他看作知识的宝库、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的化身。在二世嘉木样大师的《一世嘉木样传》中恭敬地称他为“赤甘仓”(khri-rgan-tshang,资深的法台),阿莽班智达在其《拉卜楞寺志》中美誉阿旺扎西是“说法自在文殊怙主”;智观巴在《安多政教史》中称赞是“智慧宝藏”。他的威望日臻高深,权位不断巩固,到了晚年时他与嘉木样齐名。赛仓大师著述丰厚,全集有4部,共32篇,全长1496页。其代表作有《集类论教程》《中观教理藏宣讲录》《集类论破立嘉言》等。全集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因明学著作《集类论教程》,成书后逐步成为安多藏区各大寺院的初级学习教理辩论和逻辑推理的基础知识,也是因明部班级初级必修教材而受到高度重视。该作品分为上下两册,因赛仓大师写就,故称之为“赛堆扎”(bse-bsdus-sgra,赛氏集类论)。有人评价:“在拉寺初期历史上,俄昂扎西应是排在嘉木样之后名垂史册的人物。他在学业上令人羡慕,代理寺主遗职,集政教全力为一身,号令教区僧俗,竖起一面信仰的旗帜。他逝世后,围绕他的思想主张,其亲信及其追随者们不看形势转变,卷入派系纷争,致使经历一场严重的内部风波。无论如何评说是非,事实证明他仍以功德保持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影响辐射经纬,形象留在教民当中。”[25]

除了一世赛仓·阿旺扎西外,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便是六世赛仓·罗桑华丹。他经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代、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从旧社会跨入新中国,目睹了时代的伟大变迁,主持教务的寺主成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教授,深刻认识到自己对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事业所担负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曾就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藏语文教授,把自己所学的传统藏族文化知识传授给肩负建设民族地区任务的新一代,培养出一批批青年人才。他一面参与学校管理一面亲自授课,一面还从事藏学研究工作,把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贯彻到行动中,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大多已成为学术经典,培养了一大批学子,在现代藏族教育史产生了极大影响。

目前六世赛仓的九卷研究文集问世,按照学术内容,大致分为显密经典注释、教法史、修辞学、寺院志、高僧传记、寺规、仪规、祈愿文以及期刊杂志序言等九类。

教法史方面,第三卷为《格鲁派教法史》(dpal-mnyam-med-ri-bo-dge-ldan-bavi--grub--mthavi-rnam-bzhag--mdo-tsam·-brjod--pa-vjam-mgon-bstan--pavi-mdzes··rgyan-zhis-bya-ba-bzhugs-so),始写于1987,1989年成书。中国高级藏语系佛学院建立后,六世赛仓·罗桑华丹受十世班禅大师的旨意,为佛学院编写了此教材。主要内容阐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形成及发展历史以及修习的显密教义。

修辞学方面,首卷就系此著,名为《诗学修辞明鉴》(tshangs-sras-bzhad-bavi-sgra-dbyangs)[26],撰写于1980年,此书是六世赛仓活佛在甘南民族学校讲授藏族古典诗歌课程时编写的教材,1984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印度学者执杖所著《诗镜论》(snyan-ngag-vtsa-vgre1)为蓝本,五世达赖喇嘛所著《妙音天女欢歌》(dpyid-kyi-rgyal-mo-glu-dbyangs)的诗学讲授传承为依据,对印度诗学的东派和南派的不同写作风格以及两派所共同遵循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逐一注释并体例说明。其中的一些例子是结合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第七卷辑录了六世赛仓活佛撰写的诗歌与历史方面的论文,如《藏族诗歌入门》、《多罗那它大师教言--(比喻法明鉴)注释》。

寺院志方面,第九卷中的《合作寺志》(mdo-smad-gtsos-dgav-ldan-chos-gling-gi-gdan-rabs-legs-bshad-nor--buvi-vphreng-ba-mdzes-pavi-rgan-shes-bya-ba-bzhugs-so),记述了合作寺院的所在地及修建历史、历代赛赤仁波切坚赞桑布传略、该寺历代大堪布传、该寺各佛殿所供佛像、佛经及佛塔、该寺所属各寺史略、后宏期该寺如何弘扬佛法等;第七卷中的《夏秀寺志及其相关历史》,记载了玛曲县夏秀寺的历史。

佛传、高僧传记方面,如第四卷的第一部分为《的注释》(khyad-par-vphags-bstod-kyi-vgrel-ba-thub-dbang-hdgyes-pavi-mchod-sprin-hzhis-bya-ba-bzhugs-so),记述了释迦牟尼的一生的事迹,如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圆满诞生、少年嬉戏、受用妃眷、出家为僧、行苦难行、趋金刚座、调服魔军、成正觉、转妙法轮、人大涅粲等;第二部分为《热贡夏日仓传》,记述了前几世夏日仓的功德和第七世夏日仓诞生及坐床纪实、出家受戒、师从罗桑华丹修习经典、在阿若仁波切座前受到教诲、从高僧大德处得到灌顶传承、利益众生、人大涅槊等;第二卷的《阿若罗桑隆多丹贝坚参传》(skyabs-Ije-Aa-rol-fin-po-chevi-rnam-thar),著于1998年,阿若仓活佛为青海省兴海县赛宗寺寺主、近代著名佛学家,赛仓在其座前先后受居士、沙弥、比丘戒律,并聆受诸多佛学要义及秘传,成为心传弟子。为自己的上师著书立传是一种传统,也是众多僧众及施主的愿望,作为弟子的赛仓活佛为上师立传是一件天经地义之事。该书主要叙述阿若仓一生的经历;第五卷第二部分《历辈阿莽仓传略》(rje-dbal-mang-sku-preng-rim-rgyn-gyi-ruam-thae-mdo-tsam-brjod-pa-Men-gded-gtam-ngag-gi-ril-mtsho-zhs-bya-ba-bshigs),分别记述了第一世阿莽仓·罗桑东珠、第三世阿莽仓·嘉样丹增嘉措、第四世阿莽仓·晋美慈成南杰、第五世阿莽仓·罗桑华旦嘉措的传记;第九卷的《大成就者智观巴·噶桑丹巴格勒嘉措大师传》(nges-don-grub-pavi-dbang-phyug-chen-po-brag-dgon-pa-rje-skal-bzang-bstn-pa-dge-legs-rgya-mtsho-dpal-bzang-povi-rnam-par-thar-ba-pad-ma-dkar-bovi-phreng-mdzes-zhes-bya-bzhugs-so),记述了历代智观巴仓之传略、诞生及青年时代、坐床出家受戒入拉卜楞寺拜高僧大德学经、教化四方民众、圆寂等历史。

仪规方面,第五卷的第一部分为戒律笔记(dam-chos-vdul-bavi-zin-btis-thub-bstan-lhun-grub-povi-mdzis-rgyal-zhis-bya-ba-bzhugs-so),内容分别为颂词及前言、闻思修的功效、戒律的本义和本质、别解脱戒的人为原因、如何获得别解脱戒、恪守别解脱戒的方法、比丘戒概述;第六卷的《菩提道广论方面》,阐述了僧侣的修炼方法、规约、常用依轨、祈福、祈求灵童转世。

此外,显密经典注释、寺规、祈愿文以及杂志序言等方面,如第六卷的最后一部分辑录了六世赛仓活佛回忆录、刻板题词、和友人间的书信往来、期刊寄语、赞词等方面的作品;第七卷辑录了赛仓活佛所写的修习方法、常用仪轨、祝寿祈愿文、文章序言、颂词等等;第八卷辑录了显密宗佛经注释、历史与传记、诵经仪轨、焚香祭祀颂词、寺庙规章制度、祝寿祈愿文、刊物序言等方面的文章;第九卷辑录了一些诵经仪轨、焚香祭祀颂词、祝寿祈愿文、序言等方面的作品。

浩浩九卷文集,扬扬千万文字。凝结的是第六世赛仓活佛此生学术成就的大部分,也是继承和弘扬藏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行方式。在2011年举行的《赛仓·罗桑华丹文集》(藏文)发行式暨汉译工程启动仪式上,诸多专家学者已对该宏世精品的价值和地位给予了高度赞扬。但纵观全集,内容广博,难免有在编排和归类方面略显唐突之感,从体例安排上看,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将同类文章集中编排,这当是经历了“《文集》搜集、整理和编辑的十三载历程”[27]所导致的美中不足。《文集》的汉译工程已经启动,期待精彩再现,也期望能将汉译的文章或作品进行整体筹划,分类编排。

作为甘南藏区宗教文化中心之一的德尔隆寺,在赛仓活佛的经营下,形成了除了拉卜楞寺以外,又一大寺院网络体系。该寺也以弘扬佛法和崇尚学术而享誉藏蒙地区,同时也形成了以赛仓活佛为主的学术传统。历代赛仓活佛系统中学者辈出,其中自古迄今该活佛转世系统转至六世,其中就有四世留学西藏,在格鲁派中心寺院取得过优异成绩,备受人们的尊崇。其中的佼佼者除了第一世赛仓外,当属今天的六世赛仓活佛·罗藏华丹,他是著名的佛学家、藏学家和教育家。

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六世赛仓活佛,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藏族传统文化为基点,教书育人为手段,著书立说,治学严谨,为弘扬藏族文化建立了做出了不朽功绩。他自觉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或改造所处的时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重视把学习所得的学识,以“力行”的方式,付诸于实践,贡献于社会,令世人敬重与钦佩。众所周知,成立于改革开放的特殊年代的合作师专,以赛仓活佛为首的先锋,首先举起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大旗,认识到时下的重要任务是重建藏族本位文化,寻找藏族文化之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种了不起的举措,不看他们的成就,单看他们勇敢地举起这杆大旗的精神,就是令人敬佩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藏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不能用简单的纯学术研究来概括;第二,它说明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根本,丢弃传统文化,对于藏民族而言,就是丢了魂魄,而丢了魂魄的人还谈得上有什么人文精神和爱国精神可以发扬光大?

注释:

①玛玖拉仲,生活于11-12世纪,她出生在西藏拉切地方的一个贵族家庭,父母崇信佛教。她受家庭影响,自幼开始学习佛经,成年后,先后拜格西阿顿、喇嘛扎巴为师,学习佛法,并对佛教的般若性空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她后来创立能断派佛教思想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相传,藏历第三饶迥木龙年(1184年)前后,玛玖拉仲师徒在大夏河旁山谷中修行、传法。大约藏历木龙年年初,玛玖拉仲制作“伏藏”并埋下了“伏藏”,自此这里逐渐成为佛教的著名胜地之一。后来又有止贡噶举派的僧人如止贡·仁钦桑保、曹玉格年、宗卡道让等人带着门徒,来到安多藏区驻锡。期间,止贡·仁钦桑保的弟子年波拉杰按照尊师的吩咐,藏历第四饶迥水马年(1222年)在止贡噶举的僧人们修持的故址建造了一座小寺院,这便是最早的德尔隆寺。当时该寺属噶举派和宁玛派,后来德尔隆寺改宗为格鲁派的寺院。此后,这座小寺一直由年波家族的后裔护持。传至年波·释迦坚参时,此人前往西藏求学,遂人哲蚌寺学习格鲁派教义,最终成为格鲁派的高僧。他返回故乡,于藏历第九饶迥土马年(1558年)将帕旺静修院和达宗静修院归并于德尔隆寺,改宗格鲁派,建造了大经堂。相传藏历第十一饶迥(1624~1683年)中期,格鲁派大成就者噶丹嘉措来到雅尔莫合隆山谷修禅。

③洲塔、陈小强编著:《德尔隆寺与历辈赛仓活佛》,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l994,235页。

④噶居罗藏桑培:《文殊上师阿旺扎西传》(藏文木刻板),拉卜楞寺刻印,1748年成书于拉卜楞寺,1753年藏文木刻版印刷流通此书成书年代早,根据当时拉楞寺的档案记载,内容翔实,可信度高。据洲塔先生考证,在德尔隆寺原先还藏有另两种版本的《一世赛仓活佛传》,一种为一世赛仓活佛的亲传弟子阿坝·格两丹增嘉措所作,部头较大;另一种为一世德哇仓罗藏东珠所著,系手抄本,完成一半。两种版本的《一世赛仓活佛传》都在“文革”中不幸被毁,实属可惜。

⑤格隆桑杰贡却乎:《阿旺嘉央扎两传》,为藏文木刻版,成书年代不详,从文中内容看成书可能很晚,此书中有二世赛仓活佛一生活动的线索,但语焉不详,错讹之处又较多,显系后人依照各家著作中的二手材料汇总而成,缺载之处多用宗教语言和内容代替。

⑥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安多政教史》(藏文版),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

⑦阿芒班智达:《拉卜楞寺志》(藏文版),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⑧陈庆英主编:《中国藏族部落》,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

⑨吉迈特却:《隆务寺志》(藏文版),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8。

⑩道周主编《甘肃藏传佛教寺院大系》(藏文版),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2Ol0。

[11]洲塔、陈小强编著:《德尔隆寺与历辈赛仓活佛》,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12]蒲文成主编:《甘青藏传佛教寺院》,两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3]第五世嘉木样治丧委员会编:《辅国阐化正觉禅师第五世嘉木样呼图纪念集》(藏汉两文版),南京,1948。

[14]旺谦、丹曲编著:《甘肃藏传佛教寺院录》,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O03。

[15]丹曲:《甘肃藏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6]扎扎编著:《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17]扎扎:《拉楞寺活佛世系》,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

[18]扎扎:《拉b楞寺的社会政教关系》,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19]18世纪初期,拉萨政局动荡,风云迭起,世俗与宗教之争,民族与民族较量,代表清朝中央政府驻守在拉萨的西藏藏王拉藏汗与代表西藏地方政府的第巴·桑结嘉措的斗争达到了自热化,最终兵锋相见,两败俱伤,导致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废除,和硕特蒙古在西藏权利的废除。这场政治风波也波及到了周边地区社会的稳定。

[20]赛仓·昂旺扎西,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生于青海同仁“赛”部落土官家,6岁出家为僧,授沙弥戒,并起法名金巴嘉措。1692年,赛仓随父进藏,人拉萨哲蚌寺郭莽学院初习因明。1694年习完因明和般若部进入第八学级,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亲试获优异成绩,得到了达赖喇嘛的赞扬,并嘉奖袈裟、茶叶等物品。1696年,赛仓身患重病时,由青海隆务寺夏日仓活佛(s卜ar-ts卜ang)赐名为阿旺扎西,同年与嘉木样协巴邂逅相遇,拜嘉木样协巴为师。1704年赛仓以优异成绩获取郭莽学院“噶居巴”学位后,复入拉萨续部下院开始修习密宗。1707年荣获密宗格西“俄仁巴”学位。此间他还经常参加甘丹寺辩经大会,成为群贤中之佼佼者。1708年嘉木样大师捎来口信,让他准备返回安多,遂于是年与大师等众多格西一道返回安多藏区。到达夏河后,又同嘉木样大师一起选择寺址、设计寺院。1710年到1716年拉楞寺大经堂、续部下院、嘉木样佛宫等主体建筑群相继落成,嘉木样协巴为感激他协理建寺之业绩,将自己在哲蚌寺所穿戴的法衣、僧帽全部移交给他,并委任他担任拉卜楞大寺第一任大法台,他仿效拉萨哲蚌寺的仪规创立了寺院的七月法会。1721年,嘉木样协巴圆寂后他亲自为大师建造了银质肉身灵塔。1733年拉卜楞寺施主蒙古亲王察罕丹津去世他亲自主持为亲王建造了银质舍利灵殿。

[21]嘉木样协巴在创建拉I-楞寺的同时,对玛玖拉仲师徒埋藏在德尔隆地方的“伏藏”非常关心。他在70岁时即藏历第十二饶迥土狗年(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正月上旬,带领赛仓等弟子来到德尔隆山谷启开“伏藏”洞口,掘出宝瓶、无量寿佛像、白色法螺、经文等伏藏。在掘藏时赛仓的袈裟恰好忘在了洞里,于是嘉木样大师对赛仓·阿旺扎西说:“由此先兆看来,今后你需要长期守护在这里。”嘉木样大师及弟子们在德尔隆沟驻锡了1个月。期间,年波噶居将寺院奉献给了嘉木样大师。嘉木样大师说:“我在此地挖出‘伏藏’,了却一桩心愿;我的弟子赛仓·阿旺扎西与这里的缘起甚佳,名字又好听,日后就让他主持这座寺院吧!”赛·阿旺扎西遵照师傅的指示,开始护持此寺,历辈赛仓活佛便成了德尔隆寺的寺主。

[22]宗喀巴大师圆寂前,曾把牙齿送给了弟子嘉央却吉,故效仿之,其意是照宗喀巴的作法把拉卜楞寺的事业托付给赛仓。

[23]关于嘉木样协巴的转世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赛仓·阿旺扎西在嘉木样协巴大师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不再转世,因而反对寻找转世灵童;而嘉木样大师的另高足德哇仓·罗藏东珠力主转世,于是两者产生矛盾。由于赛仓·阿旺扎西时任拉卜楞寺法台,手握重权,致使嘉木样大师的转世问题得不到解决,被拖延了20余年,直到赛仓去世,德哇仓才将局面逆转回来使得嘉木样活佛系统得以形成。另一说法是,在嘉木样协巴去世以前就其转生来世问题赛仓请示过嘉木样,但未得到明确答复。嘉木样协巴去世后,赛仓继续担任寺院法台,就寻找嘉木样协巴的转世灵童一事赛仓也表示同意。在寻访灵童的过程中,德哇仓·罗藏东珠等人在青海境内找到了尖扎头人之子“郭喇”认为他是嘉木样大师的转世灵童;而作为总法台赛仓经过卜算则认为第二代亲王丹津旺舒克之子噶丹桑珠就是嘉木样的转世灵童。由于转世灵童有两个候选人,因此转世灵童真伪难辨,使嘉木样大师的转世问题拖延了很久,亲王也亲自插手此问题,使得分歧进一步扩大。当时,第一代亲王察罕丹津已故,二代亲王与第一代亲王妃南吉卓玛存在着利害冲突,两人的矛盾不断加深,这在认定一世嘉木样大师转世灵童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双方的对峙进一步加强,使寻找转世灵童的正常活动陷于停顿。1738年赛仓·阿旺扎西去世后,德哇仓-罗桑东珠担任了法台,他和王妃南吉卓玛力排众议,于1738年认定郭喇为嘉木样大师的转世灵童,并于1743年迎至拉卜楞寺坐床,从而结束了在一世嘉木样大师转世问题长达20余年的纷争。

[24]关于赛仓活佛系统离开拉楞寺的时间问题:传统的说法是,一世赛仓活佛·阿旺扎西在嘉木样协巴去世(1721年)之后,就师傅是否转世问题与拉楞寺发生争执,赛仓活佛乃于1726年离开拉卜楞寺,到德尔隆地方单独建寺,以后自成活佛转世系统。事实上,德尔隆寺最早是嘉木样协巴大师委派其高足弟子年波噶居兴建的,时在拉楞寺初建后不久。在赛仓·阿旺扎西49岁时(1726年),应德尔隆地方僧俗群众的邀请前往德尔隆寺,对该寺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并为寺院订立清规。大约从这一年起,赛仓活佛系统就成为德尔隆寺的寺主。二世赛仓·阿旺嘉央扎西,于1762年,辞去法台职务离开拉卜楞寺抵达人德尔隆寺主持此寺,自此赛仓活佛转世系统始终坐镇主持德尔隆寺。

[25]扎扎:《拉卜楞寺活佛世系》,202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

[26]赛仓·罗桑华丹:《诗学修辞明鉴》(藏文版),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

[27]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简述》,110页,内部资料,2011。

作者简介:丹曲,男,藏族,甘肃省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安多研究》(藏、汉文)主编,研究方向:民族古文献学及藏传佛教文化;杨才让塔,男,藏族,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安多研究》(汉文版)副主编,研究方向:藏族民间文化及《格萨尔》学;索南,男,藏族,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l级博士研究生,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安多研究》(藏文版)副主编,研究方向:藏传佛教文献与历史文化。

原刊于《甘肃社会科学》 2013年第1期(责编:王旭东),原文版权归作者及原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