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23年6月16日至18日作者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后登载于由陈玮主编、杜常顺、丁柏峰副主编《中国各民族交往交融史暨第二届甘青民族走廊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书中。)
第十七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摘要:因明学是一门内心科学,既专注于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又致力于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改善内心、提升智慧。在新时代,因明逻辑学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传统因明逻辑学有机地结合与发展,为加强文化自信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东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因明逻辑,是一种寻求纯粹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和学科,属于逻辑思辨的哲学范畴。它与古希腊形式逻辑、中国先秦古典名辩学和古印度因明逻辑并称为世界三大逻辑体系,被誉为人类思想的珍宝。因明学既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又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心和改善人心、提升智慧的内心科学。
关键词:因明逻辑 汉藏因明 正能量 文化强国
因明逻辑是东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关于通过因或理由,推理寻求纯粹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和学科。这一学科属于逻辑思辨的哲学范畴,古希腊形式逻辑、中国先秦古典名辩学、古印度因明逻辑,被称之为世界三大逻辑体系,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思想瑰宝。
一、东方因明逻辑
因明逻辑学的本意,就是举出理由而加以论证之意。因此,因明逻辑学也是一门推理论证的科学。它在古印度各学派的辩论过程中,逐渐得以发展和完善,大约在公元5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公元7世纪,因明逻辑学开始传入中国,我国各学派的学者们也非常重视这门学科,相继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所以说,因明逻辑学在中国至今也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一门学科。
东方的“因明逻辑”和西方的“形式逻辑”,内容基本相同。从字面看,“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 “明”指显明、明了,引申为对知识、学问和真相的洞察。譬如,在科学上,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认识和发现病毒的原貌等。显微镜就是“因”,认识和发现病毒的原貌就是“明”。
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可以基本概括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因明逻辑属于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探究客观存在与思维之间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关系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各学派之间互相辩论时,他们主要是用因明学的思维方式来衡量长短与成败,也称为“量学”或“工具学”。
人们通常也把因明学的学问描述为“新知”。这一方面是指事物是不停发展变化的,因此人们认识事物也不能静止不变,永远停留在一个恒定的观点上,而应准确洞察和反映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中的“此刻”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利用因明的认识方法,更容易捕捉和发现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故名“新知”。
因明逻辑学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其功能体现在它能解决许多涉及理性思维和哲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人类一些极其复杂的思想的“谜团”。诸如因与果、时间与空间、存在与虚无、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语言与思维、具体与抽象、共性与个性、统一与对立、相对与绝对、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事物与名称等等问题。这样看来,古老的因明学,与中国早期的先哲老子、庄子、墨子所致力探究的天、地、人的关系和万事万物的本相,与爱因斯坦、普朗克、费曼这些西方科学家,利用量子学原理,去认识宇宙,探究事物本相和原理,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作为一种认识事物、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工具,因明逻辑学在一千多年来的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加上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最终形成了一种既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毫不逊色于西方现代科学、而且实用价值很高的一门学科。
经过不断的本土化发展,东方因明学逐渐形成了一门极具中国文化底蕴的厚实的学问,而且产生了许多经典著作。其中具代表性的因明学原典,包括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因明入正论》、法称《定量论》等,这些论著显示了因明逻辑学传承的脉络;而陈那《集量论》、法称《释量论》等,又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发展,显示了因明逻辑学在传承和发展两个方向上,继续壮大自己的生命力,且各具特色,和而不同。《因明正理门论》《因明入正论》《定量论》等因明逻辑学著作,主要在社会大五明学科领域中共同传播,并不局限于宗教学科范畴;而《集量论》《释量论》等著作,主要是在大五明学科领域中传播,属于宗教学科范畴。但总体看来,东方因明逻辑学在对待陈那、法称的学说上,并不是照抄照搬和简单的教条式的继承,而是在广泛吸收因明百家学说的丰富思想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展开自由和开放的辩论,海纳百川,广开思路,最终给古老的因明逻辑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使从理论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形成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中国化因明逻辑学理论体系。
与会因明逻辑学专家一起留影
二、汉传因明逻辑学的渊源
因明逻辑诞生于古印度。在世界逻辑史上,古希腊形式逻辑、中国先秦古典名辩学、古印度因明逻辑,犹如三颗瑰丽的明珠,在学术界交相辉映,各放异彩。
古印度因明学的发展分古、新两大阶段,其分水岭便为陈那论师。古因明是陈那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各学派逻辑思维的产物,它代表那段时期的理论思维,有各学派自己特殊的观点和内容。陈那在古因明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因明逻辑理论。起初撰写了量学杂论108篇之多,后来觉得此等小品三论,无法全面系统地解说量理思想,遂又撰写了《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其中《集量论》共有六品,即现量论、为自比量品、为他比量品、观喻似喻品、观遣他品、观反断品。商羯罗主继承了陈那因明逻辑思想,撰著了《因明入正论》一书。法称论师在陈那《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的基础上又撰写了《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等七部量论,成为新因明逻辑的思想代表作。
从因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自“古因明”的逻辑思维开始,就不再局限于宗教,也绝非宗教所独有,而是在各学派辩论中取长补短、相融交合而成。“新因明”中的两大传承,其中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因明入正论》、法称《定量论》等,主要在大五明学科领域中共同传播,也不局限于佛教范畴;只有陈那《集量论》、法称《释量论》等,主要在佛学五部大论领域中传播,属于佛教学科范畴。《释量论》共有四品,其中三品内容不属于佛教,只有其第二品中专门用佛教四谛解释了《集量论》前言的佛教内容之赞颂,所以,《释量论》被列为佛教五部大论的因明学科之中。
因明逻辑能在中国的沃土上开花结果,其开拓引进之功,应归于唐朝的玄奘大师。玄奘从印度那烂陀游学归来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主持翻译了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等重要因明论著。在翻译因明论著的过程中,玄奘还把因明思维与名辩思维结合起来,阐发隐义,给弟子们进行了中国化方式的传授与讲述。后来又经弟子们争相抄录,并继续加以发挥,甚至掀起了一股学习因明的热潮,使因明学的研究在唐朝盛极一时。其以窥基大师《因明入正理论疏》为集大成著作,由此所形成的因明“唐疏系统”,是汉传因明核心性的文献系列与义理系统。它远播日本、朝鲜等国,成为古典时代东亚汉字文化圈影响最大的逻辑与认知的学术体系,并为近代以来东西方逻辑与认知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坚实基础。
三、藏传因明逻辑学的渊源
唐朝时期,由大译师吉祥智藏译法称的《正理滴论》《观相属论自释》《成他相续论》,胜友的《正理滴论略义》等12部藏译经典传播到藏地。在宋代,大译师仁钦桑波弟子玛善慧《释量论》《释量论自疏》等论著的藏译,使阿里至乌斯藏地区佛教辩经学科得到继承、学习和传播。俄·勒贝喜绕创建了桑普因明逻辑专科学府,其侄俄译师洛丹喜绕在拉萨桑普学府完成了《定量论》《正理滴论》等论著的藏译,并以藏区古因明的基础上撰写了《定量论综述》《定量论注疏》等因明专著。因明量学在大五明学科领域广泛传播,最盛时候在拉萨等乌斯藏地区所传授的因明量学弟子中有僧俗男女共达两万三千多名,其中能传授讲说《定量论》的大弟子也有一百五十五名。俄译师洛丹喜绕的再传弟子恰巴却桑,师从俄译师高足多隆嘉玛巴学习了《定量论》,后师从卓隆巴精习《量论小疏》,掌握了量理心要,撰著了《定量论释》《量论小疏释》,并以总摄量论要义,重新归类,撰成《量论摄义祛蔽论》和自释。这一论著把因明量学理论归纳为十八类,即红白色辩、质法与体法、相违与不相违、总与别、相属与不相属、异与不异、后遍与遣遍、因与果、有法与无、能别与因、性相与所表、多因与多能别互破二类、直接相违与间接相违、是与非、否定是否定非二类、证有与证无、证常与证物等。此十八种归类,每一类为一摄节,每一摄节又以立自宗、破他宗、断除诤论三个部分组成。以应成驳论式进行辨析论证,这种归类与论证方法,独具特色,是藏区推理辩论学风的肇端,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因明摄类学,后人称恰巴却桑为因明摄类辩论学风的开创者。
恰巴却桑以摄类学为基础教程,以师徒辩论为教学方法宣讲因明量学,从而使因明量学在藏区本土化的传播更加迅速,独具特色,使这一论辩学风推向新的高潮。这种具有中国本土化风格的教学方式,也是世界教育史上一种不可忽视的成功的教学方式。
到了南宋时期,萨迦班智达在恰巴却桑《定量论释》《量论小疏释》《量论摄义祛蔽论》等论著精习的基础上,从商羯罗难陀弟子旺鸠班智达和克什米尔释迦室利师徒二位座前,研习了《定量论》《释量论》等因明论著,还校勘了《释量论》。他用以恰巴却桑《量论摄义祛蔽论》中的逻辑思维来解释《定量论》,撰著了《量理宝藏论》,《量理宝藏论》的主题构思与体系安排既不同于古印度量学,也不同于恰巴却桑的“摄类论证”著作。萨迦班智达在创造中把古印度因明量学和《摄类论证》的全部内容取其精华,重新归纳,将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推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了长达十一章的巨著。从客观存在到感觉思维,再归纳出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从而使藏传因明量论这一新兴学科在内容上更加完整,理论上更加系统,为藏传因明量论开辟了新的途径。萨迦班智达开创了藏文化的新大、小五明学。小五明,即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大五明,即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萨迦班智达还特意把《定量论》《量理宝藏论》专门列为大五明中的因明逻辑学范畴。
四、藏汉因明逻辑的融合
在元代,萨迦班智达侄子帝师八思巴在元世祖的大力支持下,把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萨迦格言》等学术著作传播到了凉州、五台山、大都、上都等中原各地,并且远及蒙古高原和东北亚地区。这种文化影响力,也对当时的皇室和统治阶层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维护统治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后来,南宋王子赵显(南宋末代皇帝)在大都白塔寺帝师亦怜真座前出家,他学习了《量理宝藏论》《萨迦格言》,同时也精学了玄奘翻译的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等重要的因明逻辑理论。赵显十九岁到达西藏萨迦,潜心研究了萨迦班智达《量理宝藏论》等论著。果然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赵显最终成为西藏著名的因明逻辑大师。他在萨迦把汉传《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与藏传《量理宝藏论》结合起来进行传授讲述,通过因明学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再次把因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赵显对因明逻辑贡献很大,不仅潜心研究这门学问,还亲自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并在扉页留下了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的宝贵题字。而赵显作为汉文经典藏译的翻译家,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之列,成为因明学传播史上的一桩奇事,也是因明学传播史上一段人文佳话。
到了明代,宗喀巴大师和其弟子贾措杰师从仁达瓦大师门下精学了陈那《集量论》、法称《释量论》,分别撰著了《七量论入门》《释量论能显解脱道论》等论著。这些论著主要对佛学五部大论进行注疏,继承和弘扬了大译师仁钦桑波弟子玛善慧藏译的《释量论》《释量论自疏》等论著的学风,并在西藏三大寺等各大学院的五部大论学科领域全面传播。宗喀巴大师开创新的藏传佛教五部大论,即戒律道德学、因明逻辑学、俱舍世界观、般若智慧学、中观哲学思想,并把《集量论》《释量论》列为佛学五部大论中的因明逻辑学范畴。此外,第一世班禅克珠杰在萨迦学习了南宋王子赵显藏译的《因明正理门论》与萨迦班智达《量理宝藏论》等因明论著。当时,西藏著名学者博东班钦对《量理宝藏论》部分内容提出质疑,克珠杰对照和综合了汉传《因明正理门论》与藏传《量理宝藏论》的要义,撰著了《因明庄严疏除意暗论》,全面解答了博东班钦的质疑。这是一部在因明逻辑学界很有辩论价值的专著,在大五明学科领域被全面传播。
进入清代之后,一世嘉木样阿旺尊哲在以克珠杰《因明庄严疏除意暗论》为基础,把因明逻辑学分为三大类,分别撰写了《摄类学》(含本体论内容)《心理学》(含认识论内容)《因理学》(含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法论内容),这三部著作全面扩展了各学派的辩学领域。当时,蒙古因明大学者阿旺丹达拉然巴著有陈那《宗法九句》和法称《成他相续论》等的注疏。他的著作至今仍在蒙藏地区的各学科中广为流传,促进了蒙藏汉因明学术界的交流与融汇,对因明逻辑各领域相关研究均有很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清末时期,普觉•强巴在一世嘉木样阿旺尊哲的《摄类学》《心理学》《因理学》三大类因明逻辑理论思维合为一体,撰著了《摄类辩论——因明学启蒙》,继续推动了因明逻辑学在各学科领域的辩学与研究。民国时期,法尊法师赴康区学习因明逻辑,又赴西藏拉萨系统性地学习了因明逻辑学,后来在重庆汉藏教理学院、五台山等寺院传授了因明逻辑学。
新中国成立后,法尊法师在中国佛学院担任院长,继续传授因明逻辑学。法尊法师圆寂之前,抱病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藏传因明学《释量论》《释量论略解》《集量论》等的汉文翻译,完善了汉传因明学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化群先生在重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学院法尊法师门下,学习了汉藏因明逻辑。毕业之后,他又在西藏拉萨进一步研习因明逻辑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杨化群抱病完成了普觉•强巴《摄类辩论——因明学启蒙》汉文翻译,这部书已经成为高等学府哲学系因明逻辑教材。
1983年,在玄奘西行游学所经的丝绸之路重镇敦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逻辑史研究会、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共同发起举行了首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40余名因明专家学者参加。2006年,在河北燕山大学举行了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燕山大学因明学者张忠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培育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因明逻辑学者与会。刘培育先生还出版了《因明研究》等难得的学术著作。至今,已经召开的有各民族因明专家学者参加的全国性因明学术研讨会十六届,还举办了八期全国性的因明学后备人才培训班。
第十七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会场
五、因明逻辑学的现状
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因明学的研究渐渐复苏,但这门学科一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绝学”而列入“特殊学科建设工程”。所幸的是,进入新时代之后,因明学也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活跃的发展时期。汉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等因明逻辑专家学者们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的努力也让古老的因明学重放异彩,重新为世人所认识、所追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我国现行学科体系包括哲学在内共13个学科门类,其中哲学门类下哲学一级学科下共包括八个二级学科,因明学隶属于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逻辑学二级学科,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当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因明逻辑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果颇丰。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先后有近十所高等院校开设过因明课程。1980年起,沈剑英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开设因明课,课程有《因明学研究》和《因明正理门论研读》。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招收了因明专业研究生。一代宗师虞愚先生招收了国内第一个汉传因明研究生,又受沈有鼎先生委托,指导了国内第一个汉传因明博士生。目前,河南大学研究生课程开设因明,中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因明课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阶段开设因明课程,复旦大学古籍所开设因明课程。截至目前,复旦大学、燕山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院校已培养了因明逻辑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古籍所设有因明方向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在逻辑学专业、中国哲学专业或宗教学专业下招收因明方向的博士生。
此外,中国逻辑学会下设有因明学术专业委员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任主任;青海省因明学会,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因明学会,由笔者任会长。除此之外,中国逻辑学会因明学专业委员会的全国因明后备人才培训中心,青海省因明学会因明学院设在青海循化十世班禅因明学院,还有西藏大学设有“西藏大学文学院因明与逻辑研究所”,贵州大学设有“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皆是专门讲授和传承因明学、培养从事因明绝学研究人才的专业机构。
六、因明逻辑学的现实意义
2016年5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科学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是多么庄重、清晰的学术方向。
因明源于古印度,但传入中国,经过漫长时间的本土化之后,已经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国因明学虽起源于佛家的论辩逻辑,却又不是佛教所独有。它既是史学,又是哲学;它不仅在我国,乃至全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因明学是一种通透的智慧和思想,是一门哲学和真理的方法。我们可以透过因明逻辑思维来了解和揭示各科文化知识,并通过将因明学理论的真理方法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破除盲目、迷信、欲望、无知等不清晰的思维。因明逻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运用在语言学、历史学、文学、医学、历算学、社会学、技术学、金融学、法学、政治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在这些学科中也能成为创新和打开思维的金钥匙。所以,各学科领域中因明逻辑思维能产生新的创业创新理念。因明学又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帮助人们认识自心和改善人心、提升智慧的内心科学。在伟大的新时代,因明逻辑学能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与发展发挥更好的正能量作用,为提升国家和人民的文化自信,增添一份力量。
马克思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深邃的治国理政智慧。因明学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不断融合与创新,已完全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哲学、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明逻辑学作为哲学门类中一门独特的学科,安立正道,摧破邪说,追寻正智,成就义理,以其求真明理的主旨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学术界普遍认为,不研究因明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逻辑学史和哲学思想史。因明学逻辑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因明学界要同心同德、同愿同行,共同为我国因明逻辑学的复兴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历史镜鉴,温故知新。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因明逻辑学的繁荣与发展,使之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明逻辑学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促进新时代社会化学科转型,开展创新性工作,付诸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2023年4月。
2、杨化群《藏传因明学》,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3、祁顺来《藏传因明学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南6月。
4、萨迦班智达著、索达吉堪布翻译《量理宝藏论释》,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2月。
5、郑堆主编《藏传因明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年6月。
6、郑堆主编《中国因明学史》,中国藏出版社,2017年6月。
7、祁顺来著《藏传因明思想发展史》(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6月。
8、吉美桑珠著《吉美桑珠文集》(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9、达哇《汉藏因明逻辑思想比较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2021年7月。
作者简介:
噶尔哇•阿旺桑波活佛,出生于青海省循化县文都昆氏家族,是十世班禅大师侄子、系北京白塔寺开创祖师大元第二任帝师亦怜真第二十六代传人,青海文都大寺昆氏座主、西宁宗喀大慈宏觉寺住持。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系统性学习和研究五部大论等佛学理论体系,荣获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特级经师资格。先后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活佛大专班、深圳弘法寺本焕佛学院汉语系佛学本科班、西安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科班毕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政协常委、青海省政协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青海省因明学会会长、班禅因明学院院长、南海佛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因明逻辑与藏文化研究中心” 名誉主任等职。主要著作有《京藏古道——基于元代北京至西藏古驿道研究》《宗喀大慈宏觉寺——唐蕃古道上的千年古刹》《青海文都大寺》(合著)《藏传佛教入门——速成之道》(合著)《皇家护国神王塔——北京白塔寺》(合著)《青海小故宫——瞿昙寺》(合著)《萨迦昆氏家族与帝师八思巴》《文都昆氏家族与十世班禅大师》等8部之外,还有在各类刊物上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发表了《论中华藏学五大理论体系对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论因明逻辑学在新时代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古象雄文化中羌族的来源考释》、《“一带一路”上传播的佛学文化》《藏传佛教禅文化在历代朝廷的影响》《“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藏医学传承与发展》《宗喀巴大师佛学文化思想在“一带一路”上传播的现实意义》《因明学是开启佛学文化宝藏的金钥匙》等30余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