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仁纳藏寨端午节送亲祭神泉

卓尼东部的洮河河谷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丰富,位于卓尼东大门的斯仁纳(བསེ་རུ་ནང།犀牛山)藏寨就坐落在洮河南岸的西尼沟(བསེ་རུ་ལུང།犀牛沟)沟口,传统的藏族群众过着以农为主,兼营牧业、林业和乔采,寨子为藏语音译词,是犀牛的意思,因寨子西侧的山体酷似犀牛而得名,故当地汉语地名为西尼沟。犀牛山藏族的祖先是唐朝时期从西藏山南一带辗转迁徙而来,目前他们的藏语方言同西藏桑耶寺附近的藏语非常相近,并且能够正常交流,为了纪念古地,在犀牛山下修建着和桑耶寺相似的红黑蓝白四座佛塔。

犀牛山下斯仁纳藏寨.jpg犀牛山下斯仁纳藏寨

因为犀牛山村子位于藏汉交流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因此也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像传统的端午节在这里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庆祝方式。端午节在藏汉过渡区域成为了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就像舟曲的博峪藏族采花过端午、舟曲上河藏族朝水过端午、牧区的群众过曼拉节一样,犀牛山藏族群众也用一场特殊的送亲仪式祭祀神泉来庆祝端午节。 

这场送亲仪式在当地方言中称呼为给杰曼(གོང་སྐྱེལ་མ།送亲),在寨子南部3A级景区九洞山东侧山腰的神泉处举行,当地方言称为塔世阿(ཐང་སྲིབ་ཨ་སྨད)神泉,相传泉神掌握着本地一年的降雨分配,祭祀神泉,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说塔世啊神泉和洮河北岸的若巴山(གཞུང་པ)山神结为儿女亲家,塔世阿神泉的女儿嫁于山神之子,在端午节送的亲,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就重复着这一习俗,这个习俗沿袭多少代也都无从考证,只是周而复始的延续,充满着浓浓的苯教色彩,最特殊的还是本来由男性主持的送亲和祭祀仪式,在这场活动中完全由女性主持,而且不能有男性出现,成为了真正的女儿节,仪式和颂词完全使用当地的司日那藏语方言,没有书面记载,都是年长者的口耳相传,在这里延续传承。

祭祀仪式是从农历五月初四开始的,由中老年人带头,妇女自发的组织,提前准备好各类祭品,商定第二天的祭祀时间和规模。有一项特殊规定,祭祀用的酒水必须由若巴山嫁到寨子里的妇女所准备。第二天阳光刚照到寨子,寨子里的负责人吹起白海螺,妇女带上桑贡、酥油灯、香和水果等祭祀用品在神泉边草滩处汇合,汇合的沿途采摘鲜艳的花朵,用于新娘的装扮和送亲的仪式。

在泉边草滩先用树枝扎出一个人形模具,然后用采摘的花草开始精心打扮,缀以漂亮的三格毛裙袍和银饰,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待嫁少女;将若巴山出嫁女准备的水酒供奉在草人面前,当地叫提酒(大概就是定亲),这时候的草人已经赋予了特殊意义;准备煨桑火供,当酥油灯点亮,桑烟伴随着火供的香味开始弥漫在泉滩周围时,妇女拿着采摘的花瓣向草人抛洒,唱起古老的司日那藏语送亲调:“本方神灵在次相聚,端午是吉祥的日子,今天是送亲的日子,如此漂亮的新娘,婆家打开大门喜迎接……”语调凄凉婉转、如泣如诉,如同一位母亲在送女儿出嫁时的低喃耳语;唱完送亲调,两位年长者手端祭品唱起古老的呀摆调(གཡང་འབོད།呼唤福运),内容大意是祈求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福运降临;祈福仪式完成,当对面山上若巴山山神处桑烟升起,两位全籍(儿女双全、父母健在)妇女抬起“新娘”向前走几步推倒,象征女儿已经出嫁,至此祭祀仪式结束。

剩下的时间就成了全村妇女农忙时节难得的聚会时间,分享美食、倾诉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老年人唱起善巴,传授给小辈三位藏族祖先的迁徙历史和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对对今天盛会的留恋等,年轻的妇女对跳阿佳,赞颂神佛、歌颂上师、夸赞智者,期盼生活中的幸福安康。此次活动也是藏族文化的传承课堂,老年人倾囊相传,年轻人心领神会,就这样斯日那藏族妇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古老的习俗。

这一天是属于斯仁纳藏族妇女的日子,她们可以放下身边繁重的耕作,不受家庭束缚,在这里聚会、放松,成为了当地藏族的女儿节。

作者简介:觉乃云丹,原名杨继云,男,藏族,甘肃卓尼人,就职于乡镇,爱好民俗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作品散见于甘南报、各类杂志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