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属于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永昌镇,地处武威市北郊,距市区约15公里左右。因元朝在这里设“永昌府”而得名。
据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黎大祥介绍,永昌镇为回鹘高昌王王宫和陵墓所在地,现在仍有碑石等遗迹可考。
在黎馆长的引领下,记者一行前往永昌镇访古,寻迹高昌王及其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高昌王建都永昌
早在700多年的元朝初期,新疆吐鲁番回鹘族建立的高昌国,国王纽林的斤的先祖曾归顺元太祖成吉思汗,后来,纽林的斤和他的部落跟随武功赫赫的窝阔台南征北战,辗转来到西凉府,在今武威永昌镇,看到这里“土地肥沃,岁多丰稔,以为乐土”,就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据《陇右金石录》卷二记,明崇祯十四年武威关帝庙落成碑云:“武威郡之北三十里有遗址曰永昌堡,乃元亦都护高昌王建都也,我太祖乘六御天,诞寿万夏,内修关庙,年深颓坏,重为修葺……盖原就高昌王宫建庙,崇祯时又复重修。清时又改为先师庙。”说明解放前尚存的先师庙,今永昌镇政府所在地,为高昌王的都城和王宫。回鹘高昌王家族世袭王爵几代。死后,他们的王陵就建在距王宫南二里许的今永昌镇石碑村,因此,永昌镇也是回鹘高昌国王的王陵所在。
公元1235年,元太宗皇帝窝阔台派阔端攻克秦(今甘肃天水)、巩(今甘肃陇南)等二十余州之后,于冬天率大军入蜀。1239年阔端由四川撤军到甘肃河西,驻扎在西凉为西凉王。1251年阔端死后,其第三子只必帖木儿镇守西凉府,1272年只必帖木儿在永昌(今永昌镇所在)筑起了新城,元世祖皇帝忽必烈赐名“永昌府”,由此人们称只必帖木儿为“永昌王”。十五年(1278年),元又以永昌王宫殿所在设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西凉州,西凉州永昌路。这样永昌路从1272年由只必帖木尔开始筑城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经过多年的建设,成为元朝管辖西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高昌王纽林的斤
纽林的斤的祖先是元大祖成吉思汗的养子高昌回鹘巴尔术阿而忒的斤。成吉思汗起兵后,巴尔术阿而忒率部归顺成吉思汗。都哇之乱,纽林的斤的父亲火赤哈尔的斤亦都护,为保卫火州城战死。此时,纽林的斤虽然年岁尚幼,但英姿勃勃,气质雄异,乃上京请命率军北征,以报先父之仇。世祖感其雄心壮志,赠金印钜万,以太宗皇帝窝阔台之孙女不鲁罕公主为妻。时元世祖下旨,纽林的斤出兵河西,等待与北征大军齐发,遂驻永昌府(今永昌镇),以为此地沃饶,视为第二故乡。后吐番脱思麻作乱,帝诏纽林的斤以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从一品官)。吐番宣慰使领奉部探马等军镇吐番,因其威德信明,作乱者以敛迹,使庶民安居乐业。元武宗皇帝召还,封为亦都护(国王之意),并赐金印。元仁宗皇帝时,封为高昌王,别以金印赐之,王印行于内郡。延祜五年(131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辞世,葬于永昌。生有二子,长子帖木儿补花,次子筏吉。帖木儿补花,于元大德年间尚公主朵儿只思蛮为妻,为阔端大子孙女,其官至左丞相,继为亦都护高昌王。
在这期间,蒙古统治者同这里的藏、汉民族以及元初徙居到这里的回鹘族首领及部落,和睦相处,相互联姻,共同创造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发展和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亦都护纽林的斤所娶的不鲁罕、八卜义两个公主,皆元太宗孙阔端王的女儿。纽林的斤长子帖木儿补花所娶的主朵儿公主为阔端孙女。现存高昌王碑和西宁王碑既用汉文书写,又用回鹘、蒙文书写,反映了当时多种文化并存的特点,成为我国历史上多民族集聚,文化融合,民族团结的乐园。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王朝废除了元朝的军政机构永昌路,西凉州设立凉州卫,治所今武威。永昌路故城所在地设永昌堡,直到明、清,成为武威乃至河西的一个重要集镇,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永昌路故城和高昌王、西宁王陵碑
永昌路故城位于现永昌镇所在地。时光荏苒,此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一番周折,记者和黎大祥才找到王城仅存的一段残垣。
永昌路古城仅存的西南城墙残垣
据黎大祥介绍,故城南北二里,东西一里半,城周七里。座北向南,开南门一座,城门嵌有“大元故路”四个砖雕大字。解放初期,周围城垣大部分尚存,城内元代遗存有正钦宫,东为碉楼墩,西为皇姑墩,北为月墩,南有府城隍庙。以后逐渐拆除,现仅存眼前这段属西南城墙角遗址,残高约5米,厚4米,用黄土夯筑而成。
高昌王王宫旧址,现已没有任何痕迹
据说高昌王王宫遗址为现永昌镇镇政府所在地,但现在已没有任何痕迹。
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亭
随后,记者一行又前往离镇政府不远的石碑村,考察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该碑保存的比较完好,新修有院墙围护,还盖有碑亭。碑由座、身、首三部分组成。碑文内容主要记载:斡栾为元朝中书平章政事,其父忻都及其先辈历代对元朝建立过卓著功勋。至正十八年(1360年)四月,危素承皇帝诏令,铭其先茔神道之碑,监察御史上疏言,陈斡栾之忠勤,请加封其父王爵,于是忻都公得封西宁王。碑文较详细地记述了忻都公之父亦都护离开他的政治中心火州(今吐鲁番),带全家归属元朝,死后葬于此地的情况。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刻有蟠螭的碑首
另外,在距此地不远处发现有高昌王墓碑。据载亦都护纽林的斤长子帖木儿补花,后官至元朝中书左丞相,元文宗皇帝为表彰其先祖的功勋,诏命制作《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于1334年立于墓地。此碑于清朝时埋没地中,后被当地人挖出,上下两段凿为磨。仅存的中间一段1933年由当地知名人士移置武威文庙保存至今。碑首刻蟠螭,1964年由省博物馆和当地文物部门挖出,运回文庙同残碑放在一起。碑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从现存的碑首和碑身推测,此碑高大厚重,完整时碑座、身、首高达8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的一通汉、回鹘文字刻的碑刻。
与高昌王有关的历史名人
忻都,随父阿台不花徙居永昌(今永昌镇),生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至顺二年(1332年)正月卒,享年60岁,葬永昌之在咸里,永昌为他的第二故乡。初封奉训大夫、礼部郎中、飞骑尉、大兴县男,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尉,追封范阳郡伯,再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又赠资德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相、上护军,追奉范阳郡公,又赠荣禄大夫、甘肃等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其子斡栾为元朝中书平章政事。元惠宗皇帝为表彰其先祖功勋,加封忻都为西宁王。
只必帖木儿,阔端王第三子,高昌王纽林的斤内弟。1260年忽必烈继位,只必帖木儿“归心世祖”,嗣为西凉王。1272年,只必帖木儿在永昌筑新城(高昌王王宫亦在新城内)。《元史·地理志》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焉”。只必帖木儿在永昌路任职50多年,为治理永昌路,发展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张澍,字百瀹,号介侯,清代武威人。父名应举,是一个秀才,靠蒙学教书维持生活,母亲姓张,是元朝驸马高昌王的后裔。嘉庆四年(1799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贵州玉屏、遵义知县,广顺州知州等职,他一生专心治学,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清人张之洞称他为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他“才气无双,一时惊以为异人”。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一生著作等身,在地方史志学方面成果丰硕,姓氏学成为“绝学”。在他所著的诗文集中,有几处涉及到与亦都护高昌王有关的事。1799年他请假归里省亲,到家后,去永昌镇于家槽子看望了舅氏后裔,写了一首题为《于家槽访舅氏后裔》,保存在《养素堂诗集·卷一》。诗云:“重来不见水云庄,竹树摧残屋舍荒。都护家声成幻梦,将军世业依寒□。偷生不避壶蜂毒,娱老还饮豆腐香。嗟我渭阳何落落,西风吹泪九回肠”。他还在《先府君行述》中说他母亲“本元高昌王阿而的亦都护之后,入明姓了张氏”。从以上可以看出,他是回鹘高昌王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