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摘要:结合历史文献、地志资料兼以实地走访,本文对金城公主送婚地——“百顷泊”进行了初步考察,得出此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所辖兴平市(县级市)马嵬街道办事处马嵬村境内的初步结论,同时提议建立金城公主“和亲亭”等纪念性建筑物,以期为挖掘、整理、宣传西藏与祖国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为谱写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添砖加瓦。
关键词:唐蕃关系;金城公主;百顷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文成公主进藏七十年后的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再次和亲吐蕃。唐蕃双方都极为重视,吐蕃方面不仅为此专门召开了最高会议,赤德祖赞及其祖母“于赤帕塘集会议盟,派员准备赞蒙公主来蕃之物事,以尚·赞咄热拉金等为迎婚使”[1](P150),而且还派出了史上最大的“千余人”迎亲团[2](P6637)。唐朝方面也大彰其事,唐中宗甚至打破皇帝不出长安城送婚的常规,一直陪同金城公主到京城百里之外的始平县,并举行了近一周的盛大送婚仪式(从正月己卯到二月癸未)[3](P1236)。
一、金城县凤池乡怆别里和百顷泊
《旧唐书》载:“其月,帝幸始平县以送公主,设帐殿于百顷泊侧,引王公宰相及吐蕃使入宴,中坐酒阑,命吐蕃使进前,谕以公主孩幼,割慈远嫁之旨,上悲泣歔欷久之。因命从臣赋诗饯别,曲赦始平县大辟罪已下,百姓给复一年,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改其地为凤池乡怆别里”[4](P5227-5228)。这里先后出现了四个地名:百顷泊,金城县,凤池乡,怆别里。县的史料较为详实,乡、里和百顷泊则需要进一步推究。
(一)金城县,今为陕西兴平市(县级市)。金城县由始平县改名而来,只存在于唐朝中期,大约四十八年(公元710-757年)。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明确:景龙二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中宗送至此县,改始平县为金城县。至德二年改名兴平[5](P25)。金城县的建置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唐《通典》“金城”条载:周曰犬丘,秦曰废丘,项羽封章邯为王,都于此。汉高帝改名槐里,武帝又割置茂陵县,有武帝茂陵。昭帝又割其地,置平陵县,有昭帝平陵。魏改为始平。开元中,改为金城,有马嵬故城[6](P4511)。
在宋代,金朝之时,兴平县直隶于京兆府;在元、明、清三代,则分属于奉元路、西安府、关中道辖制;到民国时期,兴平县先为陕西省直辖、后又改为咸阳管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平县又先后隶属咸阳专区、宝鸡专区等,直到1983年10月改咸阳行政专署为咸阳市人民政府,仍辖兴平县;1993年6月18日,兴平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当时陕西省的3个县级市之一。
历史上,兴平地处“被誉为沟通汉藏两族人民友好联系的‘黄金桥’,中西文化交流的干线之一”的唐蕃古道东段上[7](P25-27),也是丝绸之路起始段的必经之路[8](P2-4)。因此,唐朝选择在此送别金城公主也就顺理成章。
(二)凤池乡,今为兴平市马嵬街道办。凤池乡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有关送别金城公主的史料中,如新旧《唐书》《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但《唐会要》称作凤台乡,“二月一日,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改其地为凤台乡怆别里”[9](P76);又据新发现的《唐贺兰誉墓志铭》载凤台乡在“金城县北塬”[10](P18)。因此,凤台乡或是凤池乡的别称。凤台乡之名,可能出自《水经注·渭水》所记的秦朝咸阳宫“凤台”,又称“凤凰台”,今在咸阳市内仪凤街有遗址保护建筑。
唐代的乡里制度,是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廓内分为坊、郊外为村,但对乡、里的记载极少。宋代《太平寰宇记》载兴平县旧有二十乡、今有六乡;宋代《元丰九域志》载陕西路兴平县在京兆府西八十五里、有三乡[11](P105);宋代《长安志》则记有扶风乡、汤祠乡,并言余皆不传。以上六乡、三乡、二乡,不仅未详名称,而且数字不一。当代《兴平县志》说唐朝时兴平县有20个乡,可考者只有扶风乡、汤池乡、怆别里[12](P65)。这是对上述乡名的综合,并未给出今天所在的位置和名称。不过,汤祠乡、汤池乡能够留名史册,极可能是凤池乡的讹音。
凤池乡今在何处呢?地志资料中有关“马嵬”的记载可资利用。清代《陕西通志》援引《括地志》所记“兴平”条的记载:景龙四年,改金城,移治马嵬故城,后还故治[13](P115)。马嵬,因唐代在此建立驿站——马嵬驿而兴盛,是关内道五十二处驿馆之一。马嵬又地处渭河北岸,咸阳西,近长安。《雍录》所记马嵬故城在兴平县西二十三里、雍都西九十里,便桥在兴平县西南十里[14](P124\117)。唐朝时期长安城附近的渭河上建有东、中、西三座桥,其中西渭桥又称便桥。便桥,又叫便门桥。《三辅黄图》载:便桥建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在便门外,跨渭水,通茂陵[15](P344)。又因为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便门对直,所以称便桥。“安史乱时唐玄宗奔蜀,渡便桥而至咸阳,即为其证”[16]。换言之,出京城、过便桥,再经咸阳直抵马嵬,是唐代西去的常规路线。
马嵬之名传于后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在此举行的金城公主送婚盛会。宋代《太平寰宇记》“关西道雍州兴平县”条载:唐景龙四年,车驾送金城公主至县,置于马嵬故城,即姚苌时扶风王骈以数千人保马嵬故城,是此处也[17](P577)。清代《唐诗纪事》也明确指出金城公主辞行的地方是马嵬:金城公主和蕃,中宗送至马嵬,群臣赋诗。帝命御史大夫郑惟忠及利用护送入蕃,学士赋诗以饯,徐彦伯为之序云[18](P180)。后世也多承此说,如清代《马嵬志》和《民国·校订兴平县志》等。说明唐宋以后的记载,也都把送别金城公主的凤池乡,确认在马嵬这个地方。此地即为今天的马嵬街道办。
(三)怆别里和百顷泊,今在马嵬街道办的马嵬村。怆别里作为地志条目,目前仅见民国时期的记载。《民国·校订兴平县志》地理志“里堡”条中只有“怆别里”这一名称。此条目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是在最后作了新解,“怆,别名,里有自来矣” [19](P13)。但对于“自来”何处,并无下文。“怆别”二字,从唐中宗在送别仪式上所作的《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看,极可能也是为了表达其“遂割深慈”的惜别之情而命名的。
百顷泊,又名百顷泽。《长安志》认为,《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都将“泊”写成了“泽”。百顷泽在县西二十五里,周回一十六里,多蒲鱼之利[20] (P332)。说明这里曾经水草丰茂,甚至渔业较为发达。百顷泊附近还有宋泊、曲泊等。《雍大记》载:宋泊在兴平县西二十里,周四十里;百顷泊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曲泊在兴平县西南十五里,自宋泊而下,并有蒲鱼之利,隋开皇十五年,各筑堤防护。与《雍胜略》所记“三泊并有”一致,而且曲泊还连着渭河。明代诗人朱诚泳在《小鸣稿·暮至兴平》诗中就曾写到“高原西下岐山逈,曲泊东连渭水长”。实际上“三泊皆渭水所溢而成”[21](P1859)。
现在三泊早已消失,与历史上渭河不断南移,造成水位下降相关。但在元代,还有马嵬泉、马跑泉、下村泉、李村泉、龙泉、要册泉等记载,且多在兴平县西或西北十里至二十五里范围内[22](P185-186)。只是到了清代才消失殆尽,所以《大清一统志》言兴平县志所载诸泊“今俱废”[23](P4420)。
那么,百顷泊今在何处呢?清代的《马嵬志》提供了重要线索。《马嵬志》列举了从唐至清有关马嵬的地名情况,包括马嵬故城、马嵬、马嵬城、马嵬坡、马嵬堡、马嵬泉、马嵬驿亭、马嵬镇等[24](P1-7)。其中,元代《类编长安志》“马嵬泉”条载:在(兴平)县西二十里,周数十步,深百尺;《明一统志》“马嵬泉”条载:马嵬坡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唐杨(贵)妃葬处,坡有马嵬泉,久涸,本朝洪武中,其旁涌出一泉[25](P1150);清代《渊鉴类函》“马嵬泉”条载:马嵬,又曰马嵬坡,在兴平西(二十五里),唐杨妃葬处,坡有马嵬泉,久涸,明洪武中,其旁涌出一泉[26](P55)。尽管元代与明清所记的马嵬泉与兴平县城的距离有所出入,但是仍然可以看出后人多确认马嵬泉、百顷泊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处,而且和曲泊、宋泊在同一区域,甚至很可能四水连通。百顷泊等均是渭河退汛留下,不在春夏渭河涨水季节,马嵬泉等就起到了补给作用。马嵬泉与今天马嵬的旅游热点杨贵妃墓(现名为“杨贵妃墓博物馆”)同在马嵬坡。当地人还称其为贵妃泉。由此,大体可断百顷泊在马嵬村范围内。
综上,唐中宗迎送金城公主入蕃和亲选择在驿站附近(马嵬驿)、地势开阔(河滩阶地)、水源充足(三泊并有)的地方,可以满足交通便利、队伍庞大、持续时间长等必要条件,从而在地理环境上保证仪式的顺利完成。
二、兴平市马嵬街道办马嵬村
上述有关金城公主与兴平的关系记载大同而小异,且多仿制于唐书,“又今陕西省所存古县志、府志、州志等,多系明清以来的作品,宋元时的东西已属罕见”“至于兴平县地方志书今存6种”[27]。其中关于凤池乡、怆别里、百顷泊的具体位置记载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时过境迁千百年之久,变化之大可想而知。为此,作者两赴兴平市马嵬街道办马嵬村进行了实地走访。
(一)依据前文推论,我们从寻找马嵬泉开始。据《陕西省活断层分布概况介绍》,近三千多年来,陕西省境内形成了秦岭北麓、华山山前、宝鸡-咸阳-渭南等十三个断裂带。其中,宝鸡-咸阳-渭南断裂带,横贯陕西中部。该断裂带以北为黄土塬,以南为渭河阶地,北侧黄土塬的特点是边陡、坎高、西大、东小,发育分布为一系列大型滑坡,形成了马嵬泉、马跑泉、龙泉、珍珠泉、永乐庵、二郞沟等11处低温温泉。
据1987年编订的《咸阳地名志》载:马嵬泉在兴平县马嵬镇北约1公里处的李家坡。泉口呈圆形,周围青砖砌成,直径10米,深13米左右,日流量约264吨,流向正南,分流东西,引以灌田约百亩,水质甘甜,水温13℃”。清乾隆版《兴平县志》载:马嵬泉,西汉时称圣母泉。1988年重新修葺时,以泉所在地马嵬镇而更名为马嵬泉[28](P243)。此泉现存,在今“马嵬驿民俗文化街”(南北向)到黄山宫(道观,相传老子曾在此传道)的坡底、李家村附近。因道路硬化,泉壁改为水泥且置护栏一周,泉内未及清理,萍草覆盖,至今仍有拳头大小的几股泉水涌出,水质清洌,但直径只有5米左右。
由现场调查看到,在马嵬泉附近,沿黄土塬下(滑坡)缓坡一线,还有马跑泉、二郎泉等或有名或无名的多处泉水,有的至今水源汩汩,不断冒涌,芦苇茂盛,泉眼处形成大小不等的池塘,宽的直径达五六米,大多被就势引到养鱼池、莲藕塘、蔬菜大棚等处,有的还被村民直接用来洗涤衣物等。可以想见,唐时此地“多蒲鱼之利”的情形是真实情况。从马嵬泉出发,径南约1公里,与省道104形成丁字路口,为马嵬街道办(村)中心,其地标建筑有十字东北角的中国农业银行大楼。省道104既穿镇而过,又将马嵬村分成南北两部分,是马嵬街道办和马嵬村的主街道,形成村在镇上、镇在村中的格局。
(二)百顷泊在今天的大体方位。从马嵬十字往南方向约2.5公里,到达南庄子村西侧,再行约1.5公里到达李村。从李村向东直行,有一条与省道104大致平行的兴小路,沿兴小路往东约2.5公里,到达郭村;从郭村西折向北约2.0公里(此路靠北一段规划名称为“科技四路”),为添户村。添户村继续往北约0.5公里,到达省道104;省道104在此形成一个近乎直角的大拐弯,再往西通往马嵬街道。以南庄子、李村、郭村、添户村为四至,形成了一个大体上规则的长方形,面积约有7500亩,现多为良田熟土。
首先,百顷泊的位置。上述百顷泊四至的村庄中,南庄子、李村、添户村属于马嵬街道办管辖,唯有郭村属兴平市西城街道办事处管辖[29](P71)。两个街道办事处在省道104以南的分界线,正是以郭村西侧的马嵬街道办科技四路为分界线。
郭村,得名于唐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平息安史之乱而在此驻军,“为鼓舞士气,威慑叛军,郭子仪下令三军备置战旗千面,上书‘兴平军’三字,意在平叛兴唐,重定太平”[30](P75)。据郭村老人口述,解放前该村每年农历四月初三“过会”,村庙的戏台上要演出《打金枝》《大将郭子仪》等传统秦腔剧目。从上也可见,当年金城公主的送婚地、郭子仪将军的兴平军营地先后选择在此,当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次,百顷泊的面积。根据历史记载,百顷泊的大小为“周回十六里”。按唐代一里约为今天的540亩计算[31](P262),百顷泊约有8600余亩,与上述估测面积7500亩相差千余亩。
其可能原因有三:一是文献所记百顷泊“周回十六里”是一个概数;二是渭河南移等原因,“马嵬驿南低洼处,由于河流变迁,河床冲刷,形成一个占地百顷的水泊”[32](P95),因此百顷泊的面积曾不断发生变化;三是百顷泊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形状,因此它的占地并不尽在今天的马嵬村范围内,所以与上述估测的面积存在差异。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在郭村之外,又发展出东郭、西郭两个自然村,也可辅证此情况。
再次,尽管百顷泊的名字在当地已经淡化,但是关于“皇帝送公主去西藏成亲”的故事,与马嵬村附近的汤台村(传说商汤在此建祭台)、南留村(传说老子在黄山宫传道后又走了,所以又叫“难留村”)等却流传了下来,郭子仪练兵典故、杨贵妃遗闻等更是老少皆知。
(三)百顷泊、马嵬泉与郭村的关系。寻找百顷泊是以马嵬泉为起点,其依据是历史记载的百顷泊、马嵬泉同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百顷泊在南、马嵬泉在北,俱以马嵬村(今马嵬街道办主街,亦即省道104)为分界。这符合马嵬村北部为黄土台塬,中部为塬坡地带,南部为渭河二级阶地的地理情况。
综上,初步判断百顷泊的大致范围是以文献所记马嵬村为基础,初步确认百顷泊的大体方位是以郭村为重要基点。其原因是除马嵬村和郭村外,其他相近村庄的历史尚待考证。如1987年版的《陕西省咸阳市地名志》载马嵬镇辖“自然村”24个,1994年版的《兴平县志》载马嵬镇辖“村落”22个,其中包括与马嵬村相邻的添户村、东街村、三合村等,多为后来发展出的村庄。有添户村的受访者说村里多户人家祖上是从北塬上搬下来的,东街村的受访者介绍说大部分是撤乡并镇后陆续在马嵬镇上修了门面房等。这说明随着时代变迁,市镇建设在不断扩大用地,但仍是以原马嵬村为中心扩展而来,郭村的悠久历史也有据可查。
三、在百顷泊建立碑亭等纪念物
金城公主代表唐朝与吐蕃第二次联姻,是“甥舅一家策略的再实施,成为汉藏民族关系发展的新阶段”[33]。这个新阶段,是因为“金城公主在吐蕃王朝赞普年幼嗣位的困难时刻来到吐蕃,代表唐朝对吐蕃的支持,对于稳定吐蕃政局,发展吐蕃经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支援和贡献”[34](P38),所以至金城公主联姻吐蕃“更加强了这种舅甥关系”[35](P157),而且实现了自噶尔家族专政以来唐蕃关系从紧张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转折”[36](P55)。
根据调查了解,兴平市正在打造马嵬乡村旅游景观,历史遗迹开发的重点放在北塬的黄山宫道观、东头的杨贵妃博物馆(墓)、中间的马嵬驿站等。对于金城公主送婚地——百顷泊的开发利用,暂无实质性规划和建设,甚至当地规划部门并不熟知。经与同行的地方志、文旅、博物馆等单位人士讨论,鉴于城乡开发的迅猛发展势头,一致认为加快恢复重建百顷泊十分重要。
(一)经上述文献对比和实地调查,百顷泊可以认定在现兴平市马嵬街道办的马嵬村境内。因此,利用现有的资料,进一步细化内容,尽快形成书面报告,尽早呈送马嵬街道办、兴平市的有关部门,引起必要的注意,争取列入当地乡村振兴规划,防止被规划为非文化产业用地,如被工厂、企业等征用。否则,一旦错过时机,今后再要设立纪念性实物就更加困难。
(二)百顷泊是自然遗迹,本次调查仅是初步的概貌了解。许多问题还需要借助考古、地理、水文等技术手段,组成专业团队进行科学考察,方能最终确定具体经度、纬度以及现今在马嵬村的四至边界等,为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三)在百顷泊(现为麦地)建立诸如“金城公主和亲亭”“送金城公主出嫁应制诗碑”等纪念性建筑物。这一点,可以借鉴1987年青海在日月山建立日亭、月亭,在日亭树立“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的经验。
在当前条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建立碑、亭等纪念物,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其可操作性是最强的。一是既可与青海“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交相辉映,也可补金城公主当年力推赤岭划界并立碑赤岭、长安两处,但早已灭失的缺憾;二是还可以将当年送婚金城公主时的“应制诗”十七首(唐《景龙文馆记》)一一刻碑立存,也不失为唐蕃古道乃至丝绸之路上的一道风景。
(四)借助百顷泊遗址,进一步加大金城公主的历史研究和文化宣传,适时邀请全国藏学、文史、考古等领域专家学者等进行座谈研讨。借此机会又可以得到媒体的支持,进而扩大宣传,为将来新建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点)作舆论上的准备。
文成公主的送婚地在青海省玛多县的柏海(鄂陵湖、扎陵湖一带),金城公主的送婚地在陕西省兴平市马嵬村的百顷泊,两地虽然相隔两千多里,却是唐蕃两度联姻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保护和利用好与之相符的历史遗迹等,是增强“五个认同”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挖掘、整理、宣传西藏与祖国内地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作者简介:胡晓兵(1980- ),男,四川泸州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与文化学、民族社会学。
原刊于《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 注释、参考文献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