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舌舍利塔.jpg鸠摩罗什舌舍利塔

高耸的鸠摩罗什塔位于甘肃武威市中心,是四大翻译家之首鸠摩罗什祖师初入内地译经弘法演教之所,姚秦时高僧云集,慕罗什而驻足于此者,络绎不绝。据史料记载,鸠摩罗什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着鸠摩罗什的舌舍利。

罗什寺恢复的规划模型.jpg罗什寺恢复的规划模型

新的鸠摩罗什寺在有关部门的关怀下,正在修复中。当时,记者慕名采访了主持修建工作的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凉州区佛教协会会长理智法师,揭开了一代译经大师的传奇人生。

十七年忍辱负重

鸠摩罗什塑像.jpg鸠摩罗什塑像

鸠摩罗什(西元 344-413 年),龟兹国人(新疆疏勒),自幼聪敏,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其佛学造诣高深,青年时代便名满天下。

前秦苻坚久仰大名,在心中早已有迎请鸠摩罗什的想法。建元十八年九月,苻坚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等讨伐龟兹。

临行之前,苻坚在建章宫举行饯别宴,对吕光说:“帝王顺应天道而治国,爱民如子,哪有贪取国土而征伐的道理呢?只因为怀念远方的大德智人罢了!我听说西域有一位鸠摩罗什大师,他深解佛法,擅长阴阳之理,是后学的宗师。我非常想念他。贤哲的人,是国家的大宝,如果你战胜龟兹国,要赶快护送他返国。”

吕光锐气风发,平复龟兹国后,掳获鸠摩罗什。吕光看鸠摩罗什年纪尚小,不知他智慧的高深,就把他当凡夫俗子来戏弄。吕光强迫鸠摩罗什与龟兹公主成亲,鸠摩罗什苦苦请辞。吕光又命令鸠摩罗什骑猛牛和乘恶马,想看看他从牛背和马背掉落的滑稽相。几番的恶心欺负,鸠摩罗什都胸怀忍辱,丝毫没有怒色。

吕光率军返国,中途在山下扎营休息。鸠摩罗什说:“不可以在此地停留,否则全军将士必定狼狈不堪,应该把军队迁往高原上。”吕光不理睬鸠摩罗什的建议,依然故我。当天晚上,果然大雨滂沱,山洪暴发,积水有数丈深,将士死亡有数千人。此时,吕光方才暗自感受到鸠摩罗什的神异。

当大军到达凉州(今甘肃省武威),传闻苻坚已被姚苌杀害,吕光下令三军缟素服丧,并自立为帝,国号凉(史称后凉),建元为太安。

鸠摩罗什在凉州17年,备受吕氏折磨,隐晦深解,无法弘传。后来姚苌继苻坚称帝于长安,慕罗什高名,也曾虚心邀请,而吕光父子忌他智计多能,不放他东行。到了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出兵西攻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才被迎请入关,这时他已经五十八岁了。

被尊为译经泰斗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姚兴万分喜税,以国师之礼待鸠摩罗什,次年并敦请他到西明阁和逍遥园翻译佛经,又遴选沙门僧契、僧迁等八百余人参加译场。

东汉明帝时,佛法传来中国,历经魏晋诸朝,汉译的经典渐渐增多,但是翻译的作品多不流畅,与原梵本有所差距。

鸠摩罗什羁留凉国十七年,对于中土民情非常熟悉,在语言文字上能运用自如,又加上他原本博学多闻,兼具文学素养,因此,在翻译经典上,自然生动而契合妙义,在传译的里程上,缔造了一番空前的盛况。

罗什翻译事业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方面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有根底。同时他对于文学还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他所译经论,还对后来的佛教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应归功于这位大家。

圆寂之前,鸠摩罗什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我自认为愚昧,忝为佛经传译,共译出经三百余卷,只有《十诵律》一部尚未审定,如果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后秦姚兴弘始十五年(413),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于是在逍遥园火化。当飞灰烟灭,他的形骸已粉碎,只有舌头依然如生。这正应验了他从前的誓愿。

历史变迁罗什寺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荼毗后,奉罗什祖师生前遗愿,舌舍利奉归武威罗什寺供养。

罗什祖师一生翻译经典70余部,384卷,其贡献在玄奘之上,被称为译经泰斗。他所译的经、律、论不失原意,文辞优美,又琅琅上口。因而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不衰。

武威罗什寺始建于后凉太安元年(公元386年),也就是吕光称帝登基的那一年。

罗什法师东行前后,凉州已经成了东方的佛国。到了罗什法师时代,这里的佛事活动比中原更为炽热,人民群众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对佛教的慈悲教化感受深刻,佛教在这里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吕光一方面要极力笼络声望极高的鸠摩罗什法师,一方面迫切需要作出一种姿态来顺应广大人民对佛教的憧憬和信仰。于是,在后凉建国初年,他便迫不及待地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罗什寺。罗什法师圆寂后,其不烂舌尊照法师遗嘱供奉于寺内,并在供奉舌舍利处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罗什寺塔。

罗什寺在此后千百年里一直是后代佛学名士所敬仰的名胜古刹。

唐初大将军尉迟敬德题记的罗什寺碑刻.jpg唐初大将军尉迟敬德题记的罗什寺碑刻

大唐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统兵远征西域,重新修缮罗什寺。并在塔下立石碣为记,上刻“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此碑至今仍完好保存。

罗什寺保存的圣旨.jpg罗什寺保存的圣旨

后在明永乐元年、清朝康熙二十八年都曾重修罗什寺,民国十六年(1927)罗什寺的主要建筑毁于大地震。唯留有罗什舌舍利塔和今存于武威文庙的御赐《大藏经》。

近年来,经武威市政府批准,由理智法师主持,鸠摩罗什寺的恢复修建工程正在顺利进行。

耀眼的文化光环

新修建的罗什寺大雄宝殿.jpg新修建的罗什寺大雄宝殿

说起故都的历史和文化,理智法师又向记者介绍了鸠摩罗什前后佛教文化在凉州的影响。

公元373年,凉州刺史张天锡曾邀请西域月氏国高僧支施伦在凉州正听堂的湛露轩翻译《首楞严》、《须赖》和《如幻三昧经》。这是凉州经译史上的一件大事,各方高僧名士聚集一堂。由此可见,在罗什法师东行之前,古凉州早已经是一片佛教文化的沃土了!

到了姚秦时代,姚兴在长安组织僧众进行大规模的译经,当时罗什法师还未到长安,译经活动由凉州沙门竺佛念主持,译经者也多由凉州佛僧组成,凉州佛教在当时的极盛状况,可见一斑。

罗什法师东行以后,凉州被沮渠蒙逊占领,国号北凉。沮渠蒙逊信仰佛教,迁都武威后,修缮宫殿,大兴佛教。在天梯山开凿石窟,大造佛像,成为佛学东渐史上的一大盛事。在北凉王沮渠蒙逊的倡导下,佛教在北凉迅速传播,西域高僧接踵而来。这一时期到凉州传播佛学教义的佛教高僧中,来自西域的昙无谶对后世佛学禅宗影响最为深广。所以,在沮渠蒙逊时代,凉州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

昙无谶是佛教禅宗的一代祖师,中天竺人,西域诸国的王公僧侣们尊称其为大咒师。到凉州后在天梯山石窟传经说法,又和当时在凉州的高僧慧祟、道朗僧人一起翻译了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涅槃经》、《大集经》、《大云经》等10多部经文,共有一百多卷。对佛教在我国初期的传播贡献巨大,也使凉州在佛光普照下发出耀眼的文化光环。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凉州翻译佛经、弘传佛法的高僧学者数不胜数。

公元439年,魏孝武帝灭凉后,迁徙凉州民众、沙门共三万户于平城,其中有著名高僧昙曜、师贤等,也有在天梯山开凿石窟的工匠们。大队人马涉河而过,他们身上背负的就是沉甸甸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在之后近百年时间里,凉州僧众和凉州佛教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原和长江以南地区。

从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到明、清以前的近一千年时间里,凉州一直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都会,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是中原与西域诸国开展商贸交流的主要地区,因此促成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而佛教文化在凉州的传播和发展,就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