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达冈僧服是佛教藏地化的产物,其中莲华元素成为西藏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田野考察获得的藏传佛教达冈标本为一手资料,将文献考据、标本测绘与访谈中的口述史料互相印证,对达冈形制中的“莲华”元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挖掘达冈莲华元素背后蕴藏的藏传佛教服饰文化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莲华图符概念化的应用也成为藏传佛教达冈形态的标志属性,达冈僧服在藏地各教派僧侣中被普遍使用,其中“卷舒的菡萏堆”“莲叶求圆”“莲瓣形覆肩”与“金刚莲花梗”在达冈上的综合运用,揭示了藏地僧服物质形态的藏传佛教语意,呈现出佛教在亦教亦俗藏汉文化融合中投注在服饰的多元一体文化特质的范示。
关键词:藏传佛教达冈莲华图符
7世纪,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同时传入藏地,在与西藏苯教①的交融中形成藏传佛教,服饰改制便是佛教藏地化的首要事项之一,且必假教义。汉传佛教典籍《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云:“夫形居世累,必假威仪;障蔽尘染,勿过衣服。若受用有方,则不生咎戾;必领纳乖式,便自陷深愆。”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僧衣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律制与威仪,僧侣装束因此具有特定的佛教意义且深深植入了藏地的世俗文化。达冈②作为佛教藏地化过程中产生的僧众法衣,是佛教传播适应当时当地情况的结果,而达冈表现的莲华③元素所产生的心理暗示是我国佛教文化精要本土化的集中体现。
一、达冈形制与莲华表征
达冈(Dagang)是藏传佛教僧侣“七组衣”④中的重要服饰之一,是在佛教服饰藏化过程中为适应高寒气候、保证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产生的。其形制源自藏地世俗服装改巴⑤(Cloak),改巴是藏民族服饰的活化石和西南古老民族袍衣的前身。达冈以改巴披风形制为基础,融入象征佛教寓意的莲华元素,为世俗的改巴赋予了宗教含义。由此可见,由改巴与莲华结合而创制的达冈在最初就充满了亦教亦俗的中华文化特质(图1)。
图 1 世俗的改巴与宗教的达冈:1. 改巴(图源:笔者摄于阿里改则县、那曲申扎县,2018.09);2. 达冈(图源:笔者摄于日喀则定日县绒布寺,2019.09)
从西藏宗教与世俗的关系可清晰辨识藏传佛教同样崇尚儒教与道教,目前在藏族家庭中常供奉佛像或唐卡,而在传统的儒道家庭则长期供奉祖先的神位。达冈作为僧服主要用于习经与诵经,亦称经衣。其形制有两种:经堂达冈与居室达冈。经堂达冈是僧众在法会、佛堂、辩经场诵经与讲经时穿着,由直条领、莲瓣覆肩片与褶饰衣身三部分组成。居室达冈是僧人在僧舍习经时为了保暖而穿着,由直条领与褶饰衣身两部分组成(图2)。不管是哪种形制与穿着场合,静居习经是达冈不变的姿态,内含莲华元素象征佛陀意象与心性本净⑥的沟通,其中“莲华”主要显现于达冈的外部廓形与内在构造。
图 2达冈的两种形制:1. 经堂达冈标本(图源:笔者拍摄)与结构图(图源:笔者绘制);2. 居室达冈标本(图源:笔者摄于甘丹寺,2019.09)与结构图(图源:笔者绘制)
据《摩诃婆罗多》⑦所述:“天地开辟之始,毗湿奴之脐中生出莲华,华中有梵天,结跏趺坐,创造万物;叉毗湿奴及其配偶神皆以莲华为表征,或以莲华为多闻天的七宝之一。佛教亦珍视之,如佛及菩萨大多以莲华为座。”《法华经》⑧就是以莲华比喻正法的经典,在极乐净土中,有青色莲华、黄色莲华、红色莲华与纯白莲华。《大智度论》⑨卷八云:“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由此可见,莲华是一种直接通达佛教意象到本体心性本净的表征。因此,莲华元素在藏地僧服上的应用是认识达冈规制与藏传佛教戒律关系的重要实据(图3)。
图 3达冈的莲华表征:1. 穿达冈户外习经的僧人(图源:笔者摄于山南市昌珠寺,2019.01);2. 法会上的达冈(图源:笔者摄于昌都强巴林寺)
二、达冈“莲华”的度牒⑩
达冈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从整体廓形到局部细节都贯穿了莲华图符,以此强调正统度牒的教仪,显然是莲华品质与佛教教理内在联系的体现,借助莲华造型达到佛教戒律在僧侣服饰上的警示效应,通过受戒使僧侣为求“圆满”苦修的诫符⑪,达冈莲华元素也就有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一)卷舒的菡萏⑫堆
达冈是僧侣修经的必备服饰,无论是习经诵经,还是修经结束,其形态始终保持固定的菡萏堆状。向达寺倡修者洛本(传授知识的人,同讲师)洛松次丁这样解释道:“达冈在经堂的姿态是为了保持苦修的和谐感,旨在营造正统教规修习的秩序感。”可见菡萏堆是达冈和谐姿态的首要品质,苦修则是心性本净的“卷舒”。唐代李商隐《赠荷花》中记载:“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借助绿荷与菡萏的相互掩映,营造佛法与修行(密宗与显宗)之间的和谐共融。莲华跃于百花之上,菡萏为莲华独有的成长方式,成为藏传佛教独特而崇高的生命感悟的表征。西藏寺庙中圆寂的高僧活佛的法座上供奉有生前穿着过的达冈,摆放姿态亦为卷舒的菡萏堆。这种菡萏堆亦常出现于佛寺建筑中,可见达冈的菡萏堆是追求卷舒苦修的精神内涵(图4)。
图 4达冈菡萏堆规制:1. 穿着特制达冈讲经的巴戎寺西平加措堪布(图源:当雄县巴戎寺,2019.09);2. 莲华的菡萏堆形态与外轮廓图(图源:www.redocn.con);3. 木雕达赖一世更顿珠巴像似菡萏堆(17—18 世纪),布达拉宫藏(图源:罗文化、格桑曲培:《贡嘎曲德寺壁画》,故宫出版社,2015,第 202 页);4. 古秀寺喇嘛将僧侣们脱下的达冈整理成菡萏堆,放置于经堂内(图源: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古秀寺)
(二)莲叶求圆
如果说卷舒的菡萏堆是达冈行使苦修的仪式形态,那么“莲叶求圆”就是达冈践行教理的结构形态。达冈的平面展开结构图类似莲叶的廓形,大约在半圆到八成圆之间,但没有任何一种达冈的廓形能达到整圆,这也和莲叶求圆不及的性格一样,意味着在达冈设计中是永远不能实践“圆满”的,以此揭示僧侣穿着达冈苦修教义的真谛。达冈求圆的服制中心位于人体的颈部,决定“圆满”程度的因素是围绕颈部的叠褶褶数。通常达冈颈部叠褶的数量介于30~80个,达冈褶数的仪轨文献无从可考,在现实中说法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达冈的褶越多越接近圆满,等级也越高。笔者专访扎西曲林寺经师仁青卓玛,她这样解释:“达冈颈部褶代表佛教史上80位集大成就者。”⑬褶的数量决定了达冈平面展开后的圆满程度,褶数越多,表示达冈的级别越高。通过对西藏70余座寺庙中达冈实物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最多褶数的达冈,平面展开的圆满度也未成整圆,而且藏地不同区域、不同教派的达冈都遵循着这一造物仪规。可见达冈结构的求圆莲叶造型与藏传佛教修持的圆满境界不可分割,藏传佛教四大教派的宁玛派其修法通称大圆满法,旨在追求“证悟众生无始本有”的清净心性。而莲叶求圆正是这种心性本净对证悟众生无始本有追求的表征。印度佛教美学中“圆”的思想,有圆满、圆融、圆通之意,它不光是指形而下的圆体之美,还包括形而上的、审美意境上的圆融与圆觉状态。通过圆的形态,表达圆融的心理追求。达冈以绝对的不圆满姿态表现出一种不饱和的力量,却蕴含着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展现着圆融、圆熟却不求圆成的“无为而治”美学思想,正是藏汉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证(图5)。
图 5达冈结构的“莲叶求圆”:1. 80 个背褶达冈标本(图源:笔者摄于昌都市强巴林寺,2019.09)与结构图(图 源:笔者绘制);2. 42 个背褶达冈标本(图源:笔者摄于昌都市向达寺,2019.09)与结构图(图源:笔者绘制);3. 30 个背褶达冈标本(图源:笔者摄于巴青县龙嘎寺,2019.09)与结构图(图源:笔者绘制);4.夏日莲叶的形态(图 源: https://gimg2.baidu.com/image,2020.12)
(三)莲瓣形“覆肩”的达冈标识
按照藏传佛教仪规,达冈由直条领襟、褶饰衣身和莲瓣形覆肩三部分组成,如果说衣身是莲叶的话,覆肩便是莲叶中间盛开的莲花,莲瓣形覆肩位于领襟与褶饰衣身的交接部位,并将褶饰衣身的上部完整遮盖,形成以莲瓣形覆肩为中心的莲叶求圆效果。莲瓣形覆肩是表达达冈莲华寓意的标志性元素,它以后颈为中心,左右对称,其形制有三种:抽象莲瓣、具象莲瓣和几何莲瓣。为什么说莲华图符赋予达冈律诫寓意?据巴青县苯教寺院龙嘎寺雍仲堪布(相当于汉地寺院的方丈)讲,苯教僧服六组衣⑭中本无达冈服制,是在与藏传佛教融合中借用了达冈,并对达冈局部形态做了变通,其中莲瓣形覆肩便是变通的标识。此变化凸显了藏地本土宗教与外来佛教的文化碰撞,莲瓣的形态可以改变,但莲的文化属性不可改变,其中的玄机即为达冈莲华的宗教信息,或许还隐喻着“伏藏”⑮苯佛从斗争到融合的痕迹。正如英国藏学家罗伯特·比尔在《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一书中描述:“莲华是表示纯净与断灭的一个佛教象征。它代表一切活动的鼎盛阶段,而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完全避免堕入‘轮回’⑯的错误。”即当佛教融合的时候,“一切活动”要有助于这种生命的延长,也避免这种斗争的轮回,而“莲华”便是这种融合的最大公约数(图6)。
图 6达冈“覆肩”的莲花标识:1.抽象莲瓣形覆肩达冈标本(图源:笔者摄于昌都市强巴林寺,2019.09)与结构图(图源:笔者绘制);2. 具象莲瓣形覆肩达冈标本(图源:笔者摄于巴青县龙嘎寺,2019.09)与结构图(图源:笔者绘制); 3. 几何莲瓣形覆肩达冈(图源:笔者摄于日喀则绒布寺,2019.09)与结构图(图源:笔者绘制)
(四)“金刚”莲华梗
达冈背部结构是由30~80个不等的密褶组成,且必须使用氆氇材质和按照特定的结构裁剪,才能实现相应的密褶效果,这与其说是技艺,不如说是守戒着佛教的仪规,也就有了制作包括唐卡、沙画坛城、酥油花等在内的藏传佛教特有的艺僧制度。五世达赖时期设立染匠行会组织就有专职僧人负责氆氇的生产管理,僧衣制造也在其中。达冈背褶上端褶头围绕整个肩部,下端自然敞开,形成了达冈主体巨大的空间。这不难看出,从材料到形制,达冈都与抵御高寒的气候有关,重要的是它赋予莲华“佛慧”⑰,经过折叠的衣身呈现出立体的棱梗,每个棱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莲华梗。据色拉寺格西⑱强巴群培所述,达冈衣身背褶采用规则叠折工艺制成莲华梗,每一条褶梗代表一朵莲华和一片莲叶,孕育生命由此诞生,且生生不息。事实上,它的深意暗示密宗某种教理的物化,莲梗粗壮而坚挺,有“金刚”⑲之相,其上端被莲瓣形覆肩遮盖,这种“金刚与莲华的结合是色与空或方便与智慧结合的象征。在内在层面上,这种结合象征着气渗入人体内主脉并升腾,它穿透并开启脉轮中的莲华或轮”。莲华梗随着达冈穿着目的不同呈现不同形态,离开本体的达冈在经堂不能随意摆放,必须通过仪规呈现菡萏堆状。莲华梗的数量与形态会因僧阶与教派差异而有所不同,但象征金刚的莲华梗始终存在。达冈莲华梗的定制一方面增强了达冈的保护性,因为达冈创制就源自改巴的藏袍生存意识,密集的叠折使藏袍的护体功能加强;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密集叠折赋予了达冈“金刚莲华”护身符的宗教意涵。可见莲华梗这种生存动机,只有升华到金刚的精神境界,才可能成为“制度”被坚守(图7)。
图7达冈莲华梗的保护与“金刚”象征: 1. 达冈莲华梗结构图(图源:笔者绘制)与标本(图源:笔者摄于当雄县巴戎寺,2019.09);2. 莲华梗形态(图源:红动中国,www. redocn.com)
结语
达冈是佛教藏地化过程中产生的藏传佛教的重要法衣,其服制所呈现的莲华元素则是达冈沟通佛教意象和心性本净的象征。这种象征性所产生的心理作用源自莲华作为佛教象征符号⑳的特定属性,最接近世俗生活,也最易本土化。达冈服制中对莲华的无上崇拜将物质形态制度化,不仅丰富了藏传佛教服饰的精神内涵,为规范僧众行为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莲华持戒警示作用还对信徒与佛教和谐的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达冈以符号化、意象化的手法表现了莲华的自然属性与传达佛教思想的义理观念,使佛经教义形象化并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对于莲华元素纹饰的变通使用既是认识外来佛教与藏地苯教斗争与融合的重要线索,也呈现出佛教在藏汉融合中投注在服饰的多元一体文化特质。
基金项目:北京市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特殊需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编号:NHFZ20190110)”。
注释:
①苯教即“本波教”,是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起源于西藏阿里为中心的古象雄地域内,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经历了原始苯教、外来苯教和雍仲苯教3个发展阶段,最后在佛教文明的强烈冲击下退出了藏族主流文化的舞台,但依然顽强地延存下来,甚至形成了苯中有佛、佛中有苯,佛苯不分家的局面。
②类似大氅,是佛教传入雪域高原后形成的一种特定服制,是活佛、僧官与普通僧人在早诵或进行佛事活动时,穿着在外层用褐色氆氇、毛或毛呢等材质做成的披篷。
③莲华同莲花、荷花。
④七组衣指藏传佛教僧人日常穿着的七件服装,分别是汗衣(俄连)、坎肩(堆嘎)、内僧裙(迈绕)、外僧裙(香木塔)、袈裟(森)、法衣(曲贵)和斗篷(达冈)。
⑤改巴即背围裙,是指阿里地区的一种背部披单,由白山羊皮制成,上镶带圆形花纹的粗纺氆氇条。“改巴”是由果尔孜白面羊羔皮制成,正中部镶有圆形花纹的氆氇粗条线。
⑥佛学术语,指不变之心体本来清净。这是说众生为客尘烦恼所污染,故为不净,若能去掉烦恼染污,即可呈现清净本心,得到解脱。这可以说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先驱思想。
⑦《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梵文叙事诗之一,大概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
⑧全称《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与《华严经》《楞严经》并称“经中之王”,是天台宗立说的主要依据,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⑨《大智度论》为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约3世纪)撰,是大乘佛教中观派的重要论著。
⑩度牒亦称祠部牒,指官方发给出家受戒者的合法证明,始创于唐代。
⑪诫符是指对受戒者发挥劝告作用的图符。莲华形制的达冈可规诫僧侣,苦修是达到圆满的必经之路,莲华图符便是告诫修行者持戒不懈苦修的符号。
⑫菡萏,特指未开的荷花,即花苞,水芙蓉。
⑬在公元8—12世纪的印度境内,诸如龙树菩萨、圣天菩萨等的故事中充满了神通与智慧,代表了数百年来代代相承的佛教密续传承。在84位集大成就者中,有80位是男性,其中有五位出家众,即香底巴、龙树、卡那力巴(圣天·提婆)、夏力巴以及布苏固等五位,其余则是在家瑜伽士,有四位是女性。
⑭苯教僧服源于顿巴辛饶,由六件衣服组成,分别为俄联(内衣)、堆嘎(上衣)、香木塔(僧裙)、迈古(袈裟)、法垫(坐具)、森(长方布)。
⑮伏藏是指藏传佛教宁玛派经典,被认为是吐蕃时代莲花生、南喀宁布等埋藏下来而重新发掘的密教经典。
⑯轮回,是梵语,指一切芸芸众生的灵魂都在他生前或善或恶的业力支配下,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和地狱)和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中生死循环,如车轮之回转,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⑰佛教语,唯佛具有的至大至圆的智慧,即无上正等正觉。
⑱格西是藏语“格威喜联”的简称,意为善知识,在西藏作为表达学位的头衔。按格鲁派的学制,循序修习完成五大论典后,始可取得该学衔,可作博士或教授理解。格西分4个等级:拉然巴格西,曹然巴格西,林瑟格西,日然巴格西。
⑲梵文:vajra,音译“伐折罗”。金中最刚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⑳佛教象征符有九个:法轮,卍字,塔,光像,念珠,莲花,菩提树,曼陀罗与六色旗。
参考文献:
1.檀萃辑,宋文熙,李东平校注.海虞衡志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230.
2.李德洙,丹珠昂奔.中国民族百科全书6,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卷[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454。
3.次旺主编.西藏文化概述[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33页.
4.道宣律师撰钞:元照律师撰记:弘一律师集释;学诚法师校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校释9[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2373。
5.罗桑开珠,周毛卡.红珊瑚与绿松石藏族服饰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7.
6.宽忍.佛学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1090.
7.界定主编.普陀山匾联笺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08.
8.龙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No.1509[M].鸠摩罗什译116。
9.万剑.中国古代缠枝纹装饰艺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123.
10.郑堆,周炜,李德成.藏传佛教研究第1辑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418.
11.蒲文成.蒲文成藏学文集宗教探索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819.
12.华梅.东方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32.
13.周伟洲.王欣主.丝绸之路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435.
14.王永鸿,周成华.中华国学千问[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78.
15.扎嘎.西藏民主改革前山南地区农村手工艺—氆氇与邦单[J],西藏研究,1993(1):43.
16.姜子夫.法华经(上)经藏版[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63.
17.萧振士.中国佛教文化简明辞典[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334.
18.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向红茄,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8.
19.张逸夫.佛教的象征[J].法音,1992(07):22—23.
20.弘学.中观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2016:149.
21.钟廷雄主编.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217.
作者简介:常卫民,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刘瑞璞,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于《美术大观》 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