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0821135119.jpg摄影:觉果

提要:《禅定目炬》是西藏本土作者所作并涉禅宗内容最多的藏文文献之一,其成书年代为西藏佛教前弘期与后弘期过渡阶段。本文主要以《禅定目炬》之作者生平与内容结构为依据,构建了吐蕃时期的西藏禅宗基本思想与禅宗师承以及汉藏佛教思想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禅定目炬》;西藏禅宗;顿渐之争

有关敦煌藏文文献中的禅宗文献分类及其内容,学术界做了不少研究工作。①除了敦煌藏文禅宗文献外,后期藏文佛教典籍中亦有很多禅宗内容。但《禅定目炬》是最典型的例子,它涉及禅宗人物、教义及历史,还收录了很多禅师语录。这为我们研究禅宗在西藏的传播提供了线索。

本文拟通过《禅定目炬》作者的生活年代、该书内容结构以及禅思想等方面的分析,勾勒吐蕃时期西藏禅宗基本情境及影响,考证部分吐蕃禅师生平及其对汉藏佛学思想交流之贡献等。

一、《禅定目炬》之成书年代和基本内容

(一)作者与成书年代

《禅定目炬》著者努钦·桑杰益西(gnubschensngsrgyas yes shes)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大圆满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其著作《释经意暗盔甲》(munpa i go cha)与《禅定目炬》(bsamgtanmigsgron)②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宁玛派影响深远。

有关他的生活年代,学术界说法不一。德雄·多杰益西(bdud ‘jomsrdorje ye shes,1906-1987)认为努钦生于公元772年或832年,卒于公元883年或公元943年;[1](P.7)宁玛派学者茹曾般玛成莱(Rig ‘dzin Padma ‘hrinlas,1641-1717)则认为他生于公元784年或844年,享年130岁;[1](P.7)14世纪宁玛派学者隆钦饶迥巴(klongchen rams Kbyams pa,1308-1364)则认为努钦享年120岁;[1](P.7)还有西藏历史上的著名佛教史学家娘·尼玛奥赛(nyangnyi ma ‘o zer,1124/1136-1192/1204)与桂译师·雄努贝(‘goslotsawagzhon nu dpa,l392-1481)均认为努氏活到113岁。[1](P.7)西藏著名历史学家巴俄·祖拉陈瓦(dpa pogtsuglakphreng pa,1504-1566)认为历史载有两位号称“桑杰益西”的人,第一位是莲花生大师之徒,名“扎·桑杰益西”(sgrgssangsrgyas ye she),第二位称作“努·桑杰益西”(gnubssangsrgyas yes shes)。后者出生于吐蕃赞普热巴坚(ral pa can,817-836)执政时期。努氏依止藏区、尼泊尔、印度、吉尔吉斯等地诸多学者,尤其在吉尔吉斯译师伽·赞杰(chebtsanskyes)座前聆《经旨集》(mdodgongs ‘dus),享年113岁,降伏非人为侍从。③但这一观点遭到意大利籍藏族学者南凯·诺布(nammkha nor bu,1938-2018)等的批评,认为藏文中的“扎”(sgrags)与“努”(gnubs)均为地名,因努钦被逐出努境之前生活在扎地,故用两名。[1](P.18)西方学者甘斯尔(Herbert V.Guenther)、兰卡斯特(Lewis Lancaster)、布利尧(E.J.Brill)、喀尔麦·桑旦坚赞(mkharrme ubsamgtanrgyalmtshan)均认为努钦·桑杰益西生于公元772左右,卒于公元10世纪。[2]国内学者中有人认为桑杰益西生于公元823年,卒于公元936年。[3](P.267-272)

在努氏生活年代上,学术界很难达成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宁玛派学者茹曾般玛成莱所作《经论师承史》(bka  ma mdodbanggibla ma brgyudpa irnam-thar)中引用了佳沃切(rgyaboche,努氏之徒)之努钦·桑杰益西传记式文献《大诏书》(bka shogchenmo),传记中载,努氏西生活于“第二次起义”(kheng log bar pa)时期。这是吐蕃王朝崩溃后阿里王贝阔赞(dpal‘khor btsan,893-910)执政时期。如此推理,努氏生活年代应为藏传佛教历史上所谓前后弘过渡期(bar dar)。

有关《禅定目炬》的成书年代,国外佛学家卡拉曼·弥那提(Carmen Meinert)认为,这部著作形成于9世纪。[4](P.175)依努氏生活年代推理,这也不无可能。但现存《禅定目炬》跋文说:“我乞丐努钦·桑杰益西,给印度智者班智达、尼泊尔国王苏达拉(su dhāra)、吉尔吉斯译师切赞杰(chebtsanskye)等贤者献厚礼,班智达们随喜,准许后,向我敞开智慧宝库之门,吾获《教王究竟精要》,受封为‘窍诀之王’。同时,本人同样受到‘天龙之灌顶’故,感悟记述于此。”④宁玛派“阿努瑜伽”师承系谱中经常提起达摩菩提(dharma bhodhi)、达摩拉迦(dharma raja)、瓦苏达拉(wasudhara)及切赞杰(chebtshanskyes)等人之师徒关系。《娘氏宗派源流》等宁玛派文献中说“《金刚境续旨集》由达摩菩提(dharma bhodi)、达纳日希大(danarkshta)、译师切赞杰三人在吉尔吉斯商街(brush iyulkyikhrom)从吉尔吉斯文翻译。”⑤其他译师生活年代无法考证,达纳日希大与切赞杰均属于吐蕃时期“大编审译师”(zhuchengyilotsawa)。⑥若努钦曾在切赞杰座前听法,本著作应在吐蕃王朝时期完成。

(二)内容解析

《禅定目炬》序文中将此著作称为“判定阿赖耶识菩提心大圆满诀王修行者之目”(kun gzhibyang chub kyisemslhungyisrdzogs pa chenpogtan la dbbpa  i man ngaggyiryalpornal ‘byorpa’imig),但宁教派史以及宁玛派经集文献则名为《修行精要明论:禅定目炬》(sgomgyignadgsal bar phebabsamgtanmigsgronchesbyababzhugs so),简称《禅定目炬》。

从《禅定目炬》内容的侧重点看,主要讲述了宁玛派大圆满法。但它广泛涉及各种显密宗修行方法及理论,亦折射出8-9世纪西藏佛教之理论及实践。按佛教修行次第来说,它的内容可分二部分,即“显宗部分“与”密宗部分”。显宗分“渐门”与“顿门”,密宗又分“大瑜伽”与“大圆满”两个内容。努氏认为这四个部分也构成修行次第,其中“大圆满”为最高次第。整部论典内容分成八个章节,具体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修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选址、决心、前行、弃欲、得乐等。其中简单讲述了禅宗师承:

其中,因乘是世尊出离忧苦(涅槃)时,传教诫于饮光尊者,之后传至达摩达绕尊。在汉地经七代最后传到汉僧摩诃衍那,之后传于藏地藏王和诸比丘。朗达玛的时候,由于僧人益西旺波的障难,故性相乘的阿阇黎传承消失。彼等的主张、典籍的文字存在。⑦。

谱系中“益西旺波”在夹注中,噶陀·才昂仁曾(bka thogtshesdbang rig ‘dzin)的《汉地和尚与辩论对象源流·净心善水流》(rgya nag hwshanggyibyungtshul grub mtha iphyokssngbchassa bon tsamsmos pa yid kyidri ma dag byeddgeba ichurgyuan zhesbyababzhugs so)言,益西旺波不但是追随印度渐门派寂护法师,还写过批驳“顿门”的文章。[5](P.386)努氏没有提及具体哪个是最后的禅师,仅说禅宗在吐蕃赞普与比丘们手中失传。之后,他们把禅师的论著与莲花戒之“渐学”(rim par bslab pa)相比后,断除疑惑,决定追随大师(摩诃衍)。

首先,《禅定目炬》之禅宗系谱与禅宗传灯系谱“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行——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神秀)”的传统有些出入。努氏为何说“汉地七祖”?很显然,他把摩诃衍的地位提到禅宗祖师之列,强调他的重要性。其次,《禅定目炬》没有提到“吐蕃僧诤”的内容,仅说益西旺波“决定追随大师(摩诃衍)”,这与西藏历史上“顿渐之争”之结果“和尚挫败说”或“莲花戒败退说”都不符。

第二章讲述如何修行、修行的条件及顿渐修法之利弊等。开头简单介绍了“顿门”师承,说“顿入门者,从迦叶传至达摩大师,达摩达拉渡海抵达汉地梁广(rgyayul led kug),与汉帝萧衍相会,知皇帝不解了义,至喀拉河(mkha lagchu),在那里几位和尚因妒忌他而进毒,后找到付法之人后,圆寂于汉地。”禅宗初祖“达摩西来”的传说中,祖师一苇渡江,见梁武帝,之后赴嵩山居住。除此之外,汉文资料中找不到“喀拉河进毒”的故事情节。《禅定目炬》这段记述,除拼写上的个别出入外,与大约成书于14世纪的宁玛派伏藏文献《五部遗教》之“渐门品”中的有关菩提达摩的记述大同小异⑧。显然,《五部遗教》的禅宗师承传说部分是参考了《禅定目炬》。因为《禅定目炬》特别强调了“顿门”与“渐门”的高低之分,说锐者顿入,钝者渐入。⑨

第三章内容主要为“顿门”与“渐门”之入门法及其殊胜特点等。从《禅定目炬》的整体结构看,前三章是修行次第之“前行”,作者尽管用了66页笔墨,还未进入主题。

第四章开始正式讲述修行次第之第一步,亦即“渐门品”。努钦桑杰益西在此写道:“为掌握大圆满乘(lhungyisrzdongspa itheg pa)见修次第,这里首先介绍四部经论内容之第一‘经部空观’之‘渐门’。”努氏认为渐门是修二谛,亦是修“阿赖耶识”。在此,作者多次援引莲花戒所作《修习次第中道论》中的有关理论、隐喻、典故等,用72页篇幅,系统介绍了“渐门”的理论、修行以及效果等。此外主要引用《缘起心》《不生法论》《月炬经》《法王经》《续甘露》《无分别经》《大瑜伽经》等经论的语句。另,作者特重《圣无分别经》(  ryāvikalparaves'anāmadhārini)之“四无分别心”的理论构建与“渐门”次第论相结合。公元八九世纪,《圣无分别经》在西藏及河西一带广泛流传,敦煌莫高窟等地出现诸多版本。[4](P.175)为此,努氏用当时人认可的佛教理论,介绍印度莲花戒为代表的渐门思想者,以便理解顺通。

第五章是《禅定目炬》之第二修行次第,共有68页,也是作者认为殊胜的修行理论。他从“顿门”的定义入手,介绍“顿门”就像在须弥山顶远瞻而能望见千万座山丘一样,能够很清楚地判教。他认为,总体上说,“顿门”有三个特点:“无边无际性”“胜义无二性”以及“果无疑性”。为了证明“顿门”之三大特点,它引用了大量藏汉著名禅师语录。首先,他收录了34位禅师的语录,这跟西藏伏藏文献《五部遗教·大臣遗教》第12、13章中收录的禅师语录大同小异,虽个别拼写上存在差异,但发音相近。其次,阐述“坐禅”与“心禅”时,既引用中原禅师语录,又收有吐蕃本土禅师语录,这在《五部遗教》及敦煌吐蕃禅宗文献中未见到。《禅定目炬》之吐蕃本土禅师语录,有助于我们研究吐蕃禅师门的思想,亦有助于还原吐蕃禅宗之原貌。这里不仅收录吐蕃禅师称呼,还载有他们所作禅论书名,如嘎瓦·贝则(dka bad pal brtsegs)之《禅论》、比丘益西贝(bande yes she dpal)之《论法门》等等。

第六章讲述“大瑜伽论”(rnal ‘byorchenpo’igzhung)内容,占102页。作者认为“大瑜伽”是密宗第一步,亦称作“内学”(nang rig pa)。所谓“内学”之概念问题,奴氏做了详尽阐述,言“此大乘(即大瑜伽)教理乃是心、烦恼之理,此理非同唯识(rnam rig)般认一切刹那变,亦非如中观般主张一切不生,认为一切法自证分中自明故,不染二法,不弃文字名相却明之,故名内学。”藏文文献中的“内学”表示“佛教”。这里“内学”仅指“密宗金刚乘”的恐看不到第二个。

第七章作者论述了“大圆满法”(rtsong pa chen )内容,总共有204页,主要从大圆满之概念开始,引用了大量密宗经典及部分大圆满类典籍,如《命轮经》(srog gi ‘khor lo)、《密藏经》(gsangba’isnyingpo)、《金刚菩提幻网经》(rdorjesemsdpa’isgyu‘phruldrwba)、《上师幻经》(sgyu‘phrulbla ma)、《月密精要》(zlagsangthig le)、《金刚展》(rdorjebkod pa)等。这一章虽然占据着很大篇幅,但没有直接涉及禅宗内容,所以这里不做一一赘述。

第八章是跋语,篇幅很短,叙述了作者的学习经历和写作缘起。

注释:

①有关敦煌藏文禅宗文献研究国内有:牛宏:敦煌藏文、汉文禅宗文献对读,Pt.116(191-242)与Pch2799、SCh5533、P.ch399,《敦煌学季刊》,2007年第4期;牛宏:论敦煌藏文禅宗文献中的“吐蕃禅宗”,《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1期;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0年第6期,第27卷。

②有关努钦著作,藏学家德林·阿斯尔德(Dylan Esler)“努钦·桑杰益西生平考”(On the Life of gNubs-chen-Sangs-rgyas ye-shes)中有详尽考证。Dylan Esler,“On the Life of gNubs-chen-Sangs-rgyas ye-shes”,rveuedetudes Tibétaines,no29,Avril2014,pp.5-27。

③巴俄·祖拉陈瓦 著:《贤者喜宴》,(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p.614  有关这段引文,藏学家Dylan Esler在他的文章“努钦·桑杰益西生平研究”(On the Life of gNubs-chen-Sangs-rgyas-yeshe)一文中,英文译为“a sGragsSangs-rgyas ye-she who was a disciple of Pamadambhava,and a gNubsSangs-rgyas yes-she who was born during Ral-pa-cans reign,travelled to Nepal ,India and Gilgit,studies with LotsāwaChe-btsanskyes,and live to be a hundred and thirteen.” 但依藏文原文,此段翻译有些出入。

④藏文原文:rgya gar gyimkhasbapanditamngpo dang/balpo irgyalpobasudhāra dang/ gruzhw iyulgyilotswabtsancheskyes la sogs pa rgyalkhams so so imkhas pa mangpo izal brims te/ mnye pa phul bas panditarnamsdgyes pa skyestegnangbatho pas/ thugs kyimdzodsgophyenas/mam ngaggyirgyalpodgongs don mthargtugs pa bdaggisthoste/bdag man gnaggyirgyalporgyur to// de yang bdag la lhasrinrnamskyisdbangbskyur bas// rang nyamsgoms pas yigibris// P.1070 宁玛派经部。

⑤www.buddhism.ru:400。

⑥“藏族翻译史上的“lotsawa”一词之考” Tb.tibet.cn/index/culture/201908/。

⑦《禅定目炬》,手抄本,8叶。

⑧有关《五部遗教》之禅宗内容,西北民族大学才让教授在“从《五部遗教》看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和影响”中做了细致研究。《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

⑨《禅定目炬》第三章,由国际敦煌项目英国图书馆(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The British Library)道森(Jacob Dalton)和山万史克(Sam van Schaik)译为英文,载于:ACTA ORIENTALIA,ISSN 0001-6438。

引用:

[1]Dylan Esler,“On the Life of gNubs-chen-Sangs-rgyas ye-shes”,rveued etudes Tibétaines,no29,Avril2014.

[2]cf.the sources listed in:Hebert V.Guenther,“ ‘Meditation’ Trends in Early Tibet”,in; Lewis Lancaster/Whalen Lai,(ed.),Early Chan in China and Tibet,Berkeley:Buddhist Studies Series,1983,352);(cf.the discussion in :SamtenGyaltsenKarmay,The Great Perfection(rDzonschen).A Philosophical and Meditative Buddhism,Leiden:E.J.Brill,1988,101f.

[3]才项多杰.摩诃衍的禅宗思想对藏传佛教的影响-P.T.116,P.4646文献的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

[4]Carmen Meinert,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BsamGtanMigSgron:A Comparison of the Fourfold Correct Practice in the ryāvikalpapravesanamadharani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Four Main Chapters of the BsamGtanMigSgron,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作者简介:刀吉仁青,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学。2010年至今在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留校任教后讲授英语、藏族历史、藏传佛教文化、文学概论、藏族文学史、修辞学概论等课程。著有《藏传佛教文献中佛性思想研究》等。

原刊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