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10706130336.jpg摄影:觉果

摘要:仁钦桑波 (958—1055) , 10、11世纪吐蕃最伟大的翻译家, 整个吐蕃中世纪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之一。他一生中将150种以上梵文文献编译成吐蕃文。他的翻译与其他学术活动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宗教与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事件之一。传统上认为是他开启了吐蕃佛教史上的新密乘 (gSangssNgagsgSarMa) 时代。他在医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发八他 (Vagabhata) 的《八支精要集》 (Astanga-hrdayaSam.hita.Nama) 、喀且·达瓦宛嘎 (KhacheZlabamN-gondGav) 的《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 (PadarthaCandrika-prabhasaNamaAstangahrdayaVivrti) 等一些重要吠陀医典译成了吐蕃文, 对“后弘期”, 即10世纪以后的吐蕃医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仁钦桑波 吠陀医学 吐蕃医学

仁钦桑波 (Lo Chen Rin Chen bZang Bo) 于藏历第一绕迥前的第二个土马年 (958年) 生于阿里古格恰宁旺拉纳 (mNgav Ris Gu Gevi Cha sNyung Wam Ra rNa) 地方。13岁时师从阿里名僧格桑益希 (mKhan Po Ye Shes bZang Po) 出家。幼时即以聪颖好学闻名。17岁时被阿里古格王国王室选中, 由赞普 (国王) 益希沃 (Lha bLa Ma Ye Shes Vod) 资助, 于其他26名吐蕃学子一道前往印度求学。

他在印度游学10年, 遍访名师, 先后拜那若达巴尊者 (Jo Bo Naa Ro Ta Pa) 等75位班智达 ① 为师, 对显密佛学、因明、医药历算诸学科进行过系统深入的闻思修, 运用梵文讲、辩、著述, 无不通达。他在喀且 (克什米尔) 曾以百两黄金为酬, 师从喀且·班智达·扎那巴哈 (Kha Chevi Pandi ta Dzanarbha) 研习发八他的《八支精要集》和喀且·达瓦宛嘎的《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等吠陀医典。

仁钦桑波在985年前后 (27岁时) 从克什米尔返藏, 49岁时受具足戒。他曾任阿里古格王国当时赞普拉德 (Lha IDe) 的上师, 赞普将阿里布让地方的一座溪卡 (庄园) 献给他, 他在那里建造了供人修习的寺院和庙宇。他曾将噶拉古巴 (Karagupha) 等印度一些大德迎请至阿里。他翻译了般若波罗密多、瑜伽部、密集等很多佛典, 开启了吐蕃佛教史上的新密乘时期。②  

1042年仁钦桑波85岁高龄时, 阿里古格王国迎请印度当时最有名望的高僧阿德夏宗者 (JoBo AaTiSha) 抵阿里, 阿里古格王国的当政赞普拉喇嘛强曲沃 (Lha bLa Ma Byang Chub Vod) , 亲自带数百人的仪仗队前去迎接, 极尽礼遇。但仁钦桑波见阿德夏时, 只行了平行礼。相传阿德夏与仁钦桑波初次会面交谈之后, 他对仁钦桑波的修养和学识深为佩服, 曾感叹说:“吐蕃有这样一位大师, 我实在没有来的必要。”后来阿德夏宗者在传法的过程中感到自己有独到的见解, 才宽慰自己“来吐蕃还是不虚此行”。

藏历第一绕迥木羊年 (1055年) 仁钦桑波去世, 享年98岁。

仁钦桑波一生中先后用藏文翻译、厘定了佛教密宗经典著作108部, 显宗经典12部, 论33部。他无疑是10、11世纪吐蕃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是藏传佛教“后弘期” (始于10世纪) 吐蕃宗教与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事件之一。他从梵文翻译成吐蕃文 (藏文) 的经典一直被后世的学者们奉为范本, 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和影响。

后弘期著名大译师洛丹希饶曾评论说:

白若杂那(1)如晴朗的天空深广无际。

嘎(2)觉(3)二师像日月般争辉,

仁钦桑波似启明星,

而我则像光亮微弱的萤火虫。

藏文史学名著《青史》的作者桂译师也高度评价道:“后弘期密咒经论比前弘期广传于吐蕃, 均系此译师 (仁钦桑波) 之恩德, 其贡献甚巨。”

仁钦桑波在医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将一些重要的吠陀医学经典译成了吐蕃文。

他与克什米尔学者J!?randhara、Dharmasribhadra 等合作, 将发八他  (4)  的《八支精要集》、喀且·达瓦宛嘎  (5)  的《八支精要广注·词义月光》、萨厘霍塔拉 (S!?lihotra)   (6)  的《萨厘霍塔拉医马吠陀经籍集》 (S!?lihotrya Asv!?yurveda Sahit!? N!?ma) 等译为藏文, 丰富了藏医学的宝库。

《八支精要集》约成书于2世纪, 是印度吠陀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与《苏斯拉他集》 (Susruta Sahit!?) 、《逻迦集》 (Caraka Sahit!?) 共称为古代吠陀医学的“三巨著” (Triad of the Ancients)   (7)  。发八他在印度吠陀医学中的地位与盖仑  (8)  在西方的位置相仿。发八他的医学著作除《八支精要集》外, 尚有《八支大集》 (Ast!?ga Sagraha) 、《入八支集》、《八支精要集论》等。仁钦桑波所译《八支精要集》的藏文名叫Yan Lag brGyad Pavi sNying Po bsDus Pa Zhes Bya Ba, 译文约有50 余万字。根据仁钦桑波的译文, 这部著作共分6部分, 120章:

第一部分 总论篇 mDovi gNas (30章, 第五章下分5节, 第六章下分7节);

第二部分 身体篇 Las kyi gNas (6章,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生理篇);

第三部分 疾病篇 Nad gZhivi gNas (16章);

第四部分 治疗篇 gSo Bavi gNas (22章, 分述具体疾病的治疗);

第五部分 医疗技术篇 Lus gSo Bavi Cho Ga Grub Pavi gNas (6章, 分述各种医疗技术、医疗方法与适应症);

第六部分 补遗后续篇 Phyi Ma gNas (40章) 。  (9)  

《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的藏文名叫 Yan Lag brGyad Pavi sNying Povi rNam Par vGrel Pavi Tshig Gi Don Gyi Zla Zer Zhes Bya Ba, 它逐句注疏发八他的《八支精要集》, 仁钦桑波的藏译文约有300万字。

《萨厘霍塔拉医马吠陀经籍集》藏文名叫 rTavi Tshevi Rig Byed Li Ho Dras bsDus Pa, 由仁钦桑波与印度大德达磨萨热波答拉 (Dharmasrbhadra) 合译。

上述医籍译成藏文, 在藏医史上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八支精要集》, 自译成藏文 (约10世纪末) 后, 一度被许多吐蕃医生奉为权威经典, 直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 《四部医典》 (rGyud bZhi, 成书于8世纪前?) 在湮没了多个世纪后被重新发掘出来并经瑜妥萨玛元丹贡布  (10)  等的校订、阐释、补充而成为藏医第一经典。即使瑜妥萨玛元丹贡布, 其早年行医也主要靠《八支》的指导。事实上, 经瑜妥萨玛校补的《四部医典》中吸收了《八支精要集》的内容。

上述医典被译成藏文后, 使印度吠陀医学在吐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许多吐蕃人读到仁钦桑波等的译文后, 大大激发了他们去印度学习的热情。10至13世纪, 从克什米尔山区到炎热的恒河平原, 可看到许多吐蕃学子的踪影。他们囊怀重金 (吐蕃色泽夺目的沙金一向受印度人青睐) , 执著地去寻访博学且声名卓著的班智达, 作为步入学术殿堂、提高声誉的捷径。自此, 除了吠陀医学, 吐蕃人不再有兴趣向其他外邦医学传统学习了。

这和10世纪以前大不相同, 10世纪以前, 尤其是在7—9世纪间, 有数以百计的各国医生被邀请至吐蕃弘医, 数以千卷计的不同医学传统的医著被译成藏文。吐蕃医学界除了印度, 还注重从罗马—阿拉伯文化区 (Tib.Khron) 、汉地 (Tib.rGya Nag) 、波斯 (Tib.sTag gZig) 、拜占庭 (Tib.dMag Gyi Ge Ser) 、粟特 (Sogd, Tib.Sog po) 、尼婆罗 (Tib.Bal Po) 、突厥 (Tib.Dru Gu) 等撷取医学知识。

13世纪以后将《八支精要集》、《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萨厘霍塔拉医马吠陀经籍集》等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 (bsTan vGyur) 部中。藏历第十二绕迥铁鸡年 (1741) 十月至水狗年 (1742) 十一月间, 以章嘉·若贝多杰 (lCang sKya Rol Bavi rDo rJe) 和赤钦确智·洛桑丹白尼玛 (Khri Chen mChog sPrul bLo bZang bsTan Pavi Nyi Ma) 为主译, 将《八支精要集》、《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萨厘霍塔拉医马吠陀经籍集》等从藏文译成蒙古文  (11)  , 使这些医籍流传得更广。

这些医籍滋养了一代代的藏医学家, 至今仍被藏医奉为圭臬, 是藏蒙医家在高级修习阶段要读的重要参考书。根据德司桑杰嘉措 (1653-1705) 《医学概论》 (gSo Rig sMan Gyi Khog vBugs) 的记述, 吐蕃帕姆竹巴王朝时期 (1354-1617) , 《八支精要集》、《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的藏文本还流传到汉地, 汉地曾刻印出版过这两本医书。

仁钦桑波大师也注重授业惠学, 一生诲人不倦, 他的门徒甚多。其医学弟子中最著名的要数宁德森格扎 (Myang vDas Seng Ge sGra) 、夏嘎赤耶希君乃 (ShaKa Khri Ye Shes vByung gNas) 、雯曼阿乃 (Aong sMan A Ne) 、芒博曼尊 (Mang Po sMan bTsun) 4人。因为他们均系吐蕃西部阿里普兰 (sPu Rangs) 人, 人称“普兰四名医” (sPu Rangs Kyi sMan Pa Mi bZhi) 。

“普兰四名医”及其传人们继承了大师的医学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普兰四名医”中最负盛名的芒博曼尊, 当时卫藏 ( dBus gTsang , 即吐蕃中部拉萨、日喀则一带) 的许多医生亦投在其门下学习。芒博曼尊将《八支精要集》、《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等传授给了且杰德邦 (Che rJe Ti Pang) 。且杰德邦将它们传授给了他的儿子襄曲沃 (Byang Chub Vod) 、维朗扎西卡尔 (Au Lang bKra Shis mKhar) 、扎列嘉波 (dGra Las rGyal Po) 。维朗扎西卡尔是位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学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不但精通《八支精要集》等经典, 还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 人称耆婆 (vTSho Byed gZhon Nu)   (12)  现世。维朗扎西克尔将医术传授给他的侄子觉札 (Jo bKra) 、雍仲 (gYung Drung) 、觉赞 (Jo bTsan) 、仲查 (vBrong Tsha) 及其子达瓦 (zLa Ba) 、宁波 (sNying Po) 。子侄们又将医术传授给了达多嘉 (rTag rTog rGyal) 、觉潘 (Jo vPhan) 、觉那 (Jo Nag) 3人。此3人中达多嘉的声誉最著, 但觉潘和觉那也各有所长:觉潘精于理论, 觉那则擅长医疗实践。他们的学术传人是且杰希波 (Che rJe Zhig Po) 。且杰希波全称且杰向端希波 (Che rJe Zhang sTon Zhig Po) , 又名突杰赤沃 (Bugs rJe Khri Vod) , 著有《知识总纲宝幢耀辉》 (Shes Bya sPyivi Khog vBugs rGyal mTshan rTser vBar) 、《医疗札记》 (ZinTig) 、《医药精要》 (YangTig) 等, 均系传世的藏医名著。

在十二三世纪, 其他的一些吐蕃医生 (包括藏医巨擎瑜妥萨玛元丹贡布) 也声称和仁钦桑波有师承关系。(参考文献略)

注释:

(1) 白若杂那 (Bce Ro Tsa Na) 8世纪吐蕃的翻译家。

(2) 即噶哇拜则 (sKa Ba dPal brTsegs) , 赤松德赞赞普时 (755-797在位) 活跃的一著名译师, 曾将许多梵文文献译成藏文。

(3) 即觉如·鲁坚灿 (Cog Ro gLuvi rGyal mTshan) , 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赞普时与噶哇拜则齐名的一著名译师。

(4) 又名Asvaghosa (意译马鸣) , 即汉文佛教经籍中的马鸣。约生活于公元2世纪。除医学业绩外, 著有《佛本生行传一百另八赞》 (sTon Pa Rin Po Chevi sKyes Rabs La bsTod Pa brGya rTsa brGyad) 等宗教著作。是古印度最知名的佛教大德之一。

(5) 即Candranandana.

(6) 约生活于公元前后。藏文转写作Shilihotra.

(7) Nem Kumar Jain. Science and Scientist in India (Vedic to Modern) . Gali Baradari, Ballimaran. Delhi:Indian Book Gallery, 1980, 49.

(8) 盖仑 (Galen, 公元130-200) , 在罗马行医的希腊医生。是继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前460-前370) 之后, 欧洲最有影响的医学家, 其学说在2到16世纪间被欧洲及阿拉伯人奉为信条。

(9) 笔者根据收在德格版《丹珠尔》中的刻印本。

(10) 瑜妥萨玛元丹贡布 (gYu Thog gSar Ma Yon Tan mGon Po, 1126-1203, 即小瑜妥) , 相传是公元8世纪最伟大的吐蕃医生瑜妥宁玛元丹贡布 (gYu Thog rNying Ma Yon Tan mGon Po, 即老瑜妥) 的第13代后裔

(11) dKon mChog Rin Chen, Bod Kyi gSog Rig Dar Tshul rGyas bsDus vTsham Par bKod Pa Beetvuryavi vPhreng Ba. Lan Cu: Kan Suvi MI Rigs dPe Khang, 1992, 282-283.

(12) 即Jivaka, 佛陀释迦牟尼时代的一印度名医, 梵藏文文献中常常将他视为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医生和佛教医学的代表。

原刊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作者简介:宗喀.漾正冈布 (Yongdrol K.Tsongkha) (1965-) , 男 (藏族) ,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藏缅—阿尔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系研究员等。1985年获文学学士;1988年获历史学硕士;1995年获医学博士;1995-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9-2002年印第安纳大学欧亚腹地研究系访问助(副)教授;2001-2003年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系客座教授;美国政府合同公司McNEIL Technologies, Inc语言研究中心语言学顾问;1999-2003年在印第安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5年任美国加州州立汉伯大学(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地理学系与宗教研究系2004-2005年联合西藏研究项目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