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889835501597.jpg摄影:觉果

       内容摘要:金朝时期,“卡加六部”在吐蕃宗喀王后裔结什角(རྒྱལ་སྲས་སྐྱབས།)政权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蒙元时期,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理安多西藏时,卡加六部世袭土官被封为“千户(ནང་སོ།)”,其辖六个部落土官被封为“百户(བེ་ཧུ།)”。这些世袭土官的始祖源自吐蕃赞普热巴巾时期派到安多戍边的玉察将军。公元835年左右,吐蕃大将玉察将军率部在今青海湟中、化隆和尖扎等黄河谷地戍边。吐蕃王朝解体后,玉察将军及其部属和当地土著人形成“卡加大族”。而玉察将军的后裔成为“卡加大族”的世袭土官和贵族。唃厮啰政权时期,“卡加大族”在巴燕戎格黄河流域分布很广。就如,公元1164年的乔家族(卡加族)首领播逋(པད་པོ།)就是玉察将军的后裔;后来的巴燕戎格土官和尖扎土官都是玉察将军的后裔。唃厮啰政权覆亡之后,玉察将军后裔中的一些贵族和一部分“卡加族”移居今甘肃夏河和合作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组成新的“卡加族”。结什角政权统治时期,卡加族的行政区域就为今甘加、卡加、南木拉、黑错、扎油和刚察等六个部落,世称“卡加措周”,也就是“卡加六部”。

       关键词:卡加六部  族源  历史  变革

       一、“卡加六部”概述

       “卡加六部(ཁ་གྱ་ཚོ་དྲུག)”即甘加(རྒན་གྱ།)、卡加(ཁ་གྱ།)、南木拉(གནམ་ལྷ།)、黑错(གཙོས།)、扎油(ཙ་ཡུས།)和刚察(རྐང་ཚ།)六部落。“卡加六部”的部数没有太大的分歧,这里的刚察部落是达尼刚察(ད་ནའི་རྐང་ཚ།)还是佐盖刚察(མཛོད་དགེ་རྐང་ཚ།)未能确定。《安多政教史》中刚察和卡加、甘加、黑错(今合作)、扎油、南木拉(今达麦、王格尔塘等地)为“卡加六部”,不能确定的也是刚察赛卡(རྐང་ཚའི་གསེར་ཁ།)、佐盖刚察和达尼刚察中哪个。据记载:“佐盖刚察是从达尼刚察中迁徙过来的;刚察赛卡也是从达尼刚察中迁徙过去后,在郎加附近的隆务边界上守边。”而另一说法是去掉刚察后,将甘加分为甘加上部和下部加上卡加、黑错、扎油、南木拉为“卡加六部”。另外,根据吐蕃史军事制度的零星记载,卡加、甘加、麦加、郎加、脱加等中的“加(གྱ)”是过去吐蕃军队中的一种编制单位,由此推断,卡加和甘加的起名也有可能是玉察将军部队的一个序列。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卡加六部是藏族古代三大氏族噶、董、珠中的董氏之十八大察系之一的玉察族,一位在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热巴巾时期派往唐蕃边境戍边的将军,被人们称其为玉察将军(གཡི་ཚ་དམག་དཔོན།)”。公元十世纪初左右,生活在黄河对岸巴燕戎格地方的其后裔中的三弟兄到这边来,先在循化道维的东日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现在那里还自称是甘加洪布后裔的牧户。据《雍仲佐海寺志》载:11世纪初,这里(甘加)已人丁兴旺,“有农牧民数千户,一派繁荣景象”。同时,《安多政教史》又记载说:“尖扎洪布的儿子玉拶将军(གཡུ་རྩ་དམག ་དཔོན།)到这里来的后裔。”具体记载:“玉拶将军到大夏河河谷地带生活,其有三妻,小妻生帕尼(ཕ་ནེ།)、超嘉(ཁྲོ་རྒྱལ།)和南木拉(གནམ་ལྷ།)三子,长子帕尼的后代繁衍成卡加部落;超嘉的后代繁衍成甘加部落;南木拉的后代繁衍成南木拉部落”。还有记载: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尖扎洪布的儿子玉拶将军的哥哥被尖扎人杀害,其后裔甘加交巴杰,交巴杰之子是甘加班智达”。甘加班智达就是公元1710年一世嘉木样为拉卜楞寺选址时,建议将拉卜楞寺建在甘加白石崖下的那位甘加喇嘛。据传说,公元1644年 (木鸡年),甘加班智达创建了甘加白石崖寺,并与尤嘉然卷巴建立了显宗学院。另外,又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吐蕃玉察将军另一支后裔勒加贤(ཀླུ་རྒྱལ་བྱམས།)和勒杰(ཀླུ་རྒྱག)兄弟俩繁衍出黑错部落和扎油部落,这两个部落称“大小凿乌(གཙོ་བོ་ཆེ་ཆུང་།)”或“彼此凿乌(གཙོ་བོ་ཕན་ཚུན།)”,现在的“合作(黑错)”藏语就叫“凿(གཙོས།)”。明清时期,汉语称“黑错”。由此推断,扎油也可能叫过“凿”一样的名字。但“扎油(ཙ་ཡུས།)”这个名称,据说是很久以前从西藏上部扎日(ཙ་རི།)地方来了一户人家到这里定居,故沿用扎日这个名字,后来“扎日”演变成“扎油(又写'咱又’的)”。而“黑错”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循化厅所分置的南番二十一寨之“黑错寨”。并多次出现在乾隆年间,如,历时19年 “拉卜楞寺与黑错寺选放法台纠纷案”的档案中。其后,在《清实录》中出现的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和道光二十六年的"黑错四沟反清”纪实中。解放后,“黑错”更名为“合作”。   

       唃厮啰政权初期,据汉文史料记载,今“卡加六部”的前身“卡加族”分布在今青海湟中、化隆、尖扎、循化和甘肃夏河一带,分布很广。据记载:天圣二年(1024年)唃厮啰迁居邈川城。在邈川期间,唃厮啰一方面以温逋奇为'论逋’,利用温逋奇在邈川的实力复立文法;另一方面,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唃厮啰与当地乔家大族(卡加大族)完成了联姻,即娶第三妻乔氏,时间可能就是天圣八年(1030年)以前。乔氏为唃厮啰生子董毡(ལྡོང་བཙན།)。(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乔氏有色,居历精城,所部可六七万人,号令明,人惮服之。”又《长编》载:“唃厮啰势蹙,更与乔氏自宗哥西徙历精城。”乔氏家族(ཁ་གྱ།)是吐蕃大族,其游牧范围很广,历精城为其势力范围的核心地区。历精城,即林擒城、林金城、哩沁城、临谷城,宋人改称为宁西城。据李文实先生考证,林金城即汉代临羌城,唐代临蕃城。宋代有林金城、林擒城或历精城等称呼,故址在青海湟中多巴一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河州·平彝城》也记载:“历精城在州西,近西宁城”。宗喀王朝第二任赞普董毡(ལྡོང་བཙན།)亦有一位妻子来自于乔家族(卡加族),又《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阿里骨又得幸于董毡妻乔氏,内外咸服,遂谋篡夺。”

       唃厮啰政权覆亡之后,乔家族(ཁ་གྱ།卡加族)大部迁居于河州西南。因此后来的历史文献均将河州西南作为乔家族居地。《宋史·地理志》记载“循化城,旧一公城,南至下乔家族(卡加族)地分一百余里。”正好循化城南一百里有今“卡加六部”之刚察部落和甘加部落。或许,当时将刚察和甘加部落称为“下乔家族”。又据《宋史》载:“(洮州)西至乔家族(卡加族)生界二百里。”洮州西二百里正好是今“卡加六部”之黑错和扎油部落。乔家族应该是在洮州以西二百余里,河州西南一百余里,大致的方位就是今日甘肃夏河县和合作市境内之卡加六部之地。

       宋隆兴二年(1164年),唃厮啰四世孙结什角(རྒྱལ་སྲས་སྐྱབས།铁哥之弟)成为乔家族(卡加族)、木波、陇逋(རོང་བོ།)、庞拜、丙离(འབུམ་གླིང་།)等五族首领,号称“王子”。其地在河南地区。据脱脱《金史》载:“其地北接洮州、积石军。其南陇逋族,南限大山,八百里不通人行。东南与叠州羌接。其西丙离族,西与卢甘羌接。其北厖拜族,与西夏容鲁族接。”清朝时期,在《河州志》出现一处地名为”乔家关”或 “乔家岔关”。陈士桢《兰州府志》·地理志载:“河州西南有乔家关,当以乔氏得名。”乔家岔关位于和政县罗家集大滩村南约7.5公里处,有石栅一道,今遗迹依稀可辨。有小路可通槐树关和牙塘关。乔家关外是今合作市上卡加乡地界。由此推断,“乔家”有可能是“卡加”的音译。也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年间,乔家岔关内外是唃厮啰第三位夫人乔氏家所居之地。”

       二、“卡加六部”的部族与土官的族源

        (一) “卡加六部”部族的族源

       研究多麦藏族部落的族源时,很多学者将部落酋长的族源代表整个部落的族源,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对的。如,某某贵人来到多麦的某个地方,生有四个儿子,其四个儿子繁衍后形成了某某四个部落等等。但我们知道他们未到之前这些地方都有人(土著)居住,不是荒原。就如,公元313年左右,只有1700帐东北鲜卑族穆容氏来到西羌之地。后来,其与羌人联盟建立了“吐谷浑王国”。有人说“吐谷浑王国”是鲜卑族,其实吐谷浑王国部分贵族和王族是鲜卑族,其主体部族为羌人,而且,吐谷浑国后期,其王族也被羌人(吐蕃)同化。因此,我们研究藏族部落时,将部落土官和部族分开来研究,才能真实了解一个部落的形成和演变。

       “卡加六部”之地土著族群的定居,可根据考古资料和藏汉史书的记载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羌人部落。而其族源,可追溯到16万年以前生活在卡加六部之一的甘加白石崖溶洞的丹尼索瓦人(藏史称其为藏族四大氏族或六大氏族中的“噶”氏,也称“穆察噶氏”)。

       可以肯定的是“卡加六部”的始祖是古羌人。关于“羌”称呼的来源,藏汉史书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依据都不太充分。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称呼另一个民族的地名或族名时,往往都是译音。所以,有些藏族学者认为:藏族人将北方叫“བྱང་།”,又因为汉史所称的“羌”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面(包括黄土高原),由此,认为“羌”音来自于藏语“བྱང་།”。也有藏族学者认为“羌”是“སྤྱང་།”的音译,是因为藏族氏族部落有“狼的图腾”。而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则人为:在古代“羌”不读作“qiang”,而读作“ga”和藏语 “རྒ”或“སྒ”的读法一样,由此推断,“羌(ga)”是藏族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中的“སྒ(噶氏)”的音译。因此,“羌”音来自于藏语“བྱང་།”或“སྤྱང་།”的说法有点勉强。故本人支持陈庆英先生的观点。

       据藏史记载,“噶氏”、“穆察噶氏”等居住在 “古阿夏”之地(《རུས་མཛོད་མེ་ཏོག་སྐྱེད་ཚལ།》བྱ་བ་ལས།“འ་ཞ་ནས་རྒ་བྱུང་སྟེ།”),古阿夏的地域就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即今天的甘、青、川地区。又据藏史记载:“大约公元前4291年左右,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的穆察噶氏(མུ་ཚ་སྒ།)的几个大祖群形成联盟,对周边的部落和国家进行争战,并取得胜利,稳固了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统治地位。”由此推断,“卡加六部”的始祖(噶人)也是制造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古羌人。这些土著噶人至到吐蕃王朝中晚期一直信仰的是雍仲苯教。因为,六千至七千年以前,甘、青地区的土著先民制造的陶器上已有“卐”或“卍”这个字符,如青海乐都柳湾的彩陶上亦有“卐”字符是一例证。特别近年来西藏、青海等地陆续发现一些古代岩画,这些岩画除动物、太阳、吉祥图外,还有“卍“字符,如西藏阿里日土县发现的日土岩画“卍”演变图等。这就证明了苯教史书记载的“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象雄王国统一了青藏高原,将其地域分为里、中、外三部(里象雄为阿里三卫包括今克什米尔等、中象雄为卫藏四茹、外象雄为多康六岗)”。也很有可能是雍仲苯教统一了青藏高原。因此,“卡加六部”的土著居民很可能就是“噶氏”的后裔。

       (二) “卡加六部” 世袭土官的族源

       “卡加六部”的世袭土官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835年吐蕃玉察(གཡི་ཚ།)将军到多麦地区戍边,最早在今青海的化隆县和尖扎县地区镇守治理黄河流域的“卡加族”等吐蕃部族。玉察将军系藏族最早四大氏族中的“董氏(也称党项氏)”,董氏又有“十八大察系”,其为“十八大察系”中的“玉察氏”。其后裔很可能繁衍出了巴燕戎格洪布、尖扎洪布等地方世袭头人和贵族。十世纪中叶,玉察将军后裔中的三兄弟来到今循化县道维的地方游牧,后来,成为今夏河和合作一带“卡加族”的首领。十二世纪初,唃厮啰政权覆亡之后,当时的尖扎洪布之子玉拶(གཡུ་རྩ།)将军迁之甘肃南部大夏河流域的桑科草原繁衍生息。随后,公元1164年,卡加六部首领为播逋(པད་པོ།)。播逋大首领联合邻族木波、陇逋(རོང་བོ།)、庞拜、丙离(འབུམ་གླིང་།)四族耆老大僧等立结什角(རྒྱལ་སྲས་སྐྱབས།)为木波四族长,号称“王子”。同时,在金的扶持下建立了吐蕃结什角地方政权。

       蒙元时期,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将玉拶(གཡུ་རྩ།)将军后裔帕尼(ཕ་ནེ།)的后裔任命为卡加部落的世袭百户(བེ་ཧུ།)和艾江台吉(ཨུས་ཇང་ཐའི་ཇི།蒙语),帕尼有六子,桑当玛(སེང་གདོང་མ།)、洛桑(བློ་བཟང་།)、索南本(བསོད་ནམས་འབུམ།)、奇巴(ཆོས་པ)、贡勒秀(དགོན་ལི་ཕྱུག)和酿格杰(སྙིང་གར་རྒྱལ།),他们在卡加岗交夏(ཁ་གྱ་ཀོང་ཇོ་ཤར།)的地方建寨定居,成为六个措哇的统治者,最初,该部落均信奉传统咒师俄曲(སྔགས་ཆོས།),后来,卡加旧寺的创建,开始信奉格鲁派;超嘉(ཁྲོ་རྒྱལ།)的后裔被任命为甘加部落的世袭百户(བེ་ཧུ།)。据藏文史书《郭芒寺志》记载:“后来,雅斯尔(今循化之藏语古地名)囊索(即内政官)的侍从才秀(ཚེ་ཤུལ།)与勒秀(ཀླུ་ཤུལ།)兄弟俩在此(甘加)驻牧。”他们俩是甘加卡加洪布的始祖昂钦本(དབང་ཆེན་འབུམ།)的侄子,来到叔父的领地繁衍,最终形成了甘加七帐(བེའུ་ཚུགས་བདུན།)。勒秀(ཀླུ་ཤུལ།)的岗茂萨夫人生有甘加喇嘛尕尔嘎(བླ་མ་དཀར་དཀར།)、桑吉加(སངས་རྒྱས་སྐྱབས།)、塔尔哇(ཐར་བ།)和朝杰本(ཁྲོ་རྒྱལ་འབུམ།)四兄弟而一时声称为“岗茂四兄弟”。桑吉加承袭洪布,桑吉加之子投吉本(ཐུགས་རྗེ་འབུམ།),其成年后承袭父职,因其长有综红色胡须,人们称其为洪布麻玛尔(དཔོན་པོ་དམར་དམར།),他有四子,长子旺钦本(དབང་ཆེན་འབུམ།)、次子阿尼切哇(ཨ་མྱེས་ཆོས་བ།)、三子比丘者(དགེ་སློང་།)、四子才克加(ཚེ་མཁར་རྒྱལ།)。长子旺钦本承袭父职,娶了霍尔仓头人的女儿,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勒本扎西(ཀླུ་འབུམ་བཀྲ་ཤིས།)承袭父职。勒本扎西生有九子,称为“甘加勒本九郎”,长子继承父业。三子拉本扎西(ལྷ་འབུམ་བཀྲ་ཤིས།)娶了一位热贡贵族家的女儿,名叫措茂加,他们生有六个孩子。长子堪钦诺门汗(མཁའ་ཆེན་ནོ་མིན་ཧན།)转世灵童俄旺更钦达吉(ངག་དབང་ཀུན་མཁྱེན་དར་རྒྱས།)、次子俄旺浪德达吉(ངག་དབང་ལུང་རྟོགས་དར་རྒྱས།)、三子为头人一职的承袭者酿杰贤(སྙིངགརྒྱལ་བྱམས།)、四子丹周哇贡叶香俄旺达哇扎巴(བསྟན་འགྲོའི་དབལ་མགོན་གཡེར་གཤོང་ངག་དབང་ཟླ་བ་གྲགས་པ།)、五子二世赛仓·俄旺嘉样扎西(ངག་དབང་འཇམ་དབྱངས་བཀྲ་ཤིས།1739-1811)、六子尤嘉活佛(བྱིག་རྒྱ་ཚང་།)的转世灵童嘉样丹曲南杰(འཇམ་དབྱངས་དམ་ཆོས་རྣམ་རྒྱལ།)。《安多政教史》记载:从玛克保德多(རྨ་ཁོག་པོ་ཏིའི་མདོ།)来的哇秀·万洪(དབལ་ཤུལ་བན་དཔོན།)者率部迁居此地,其后裔中的哇秀·华本嘉(དབལ་ཤུལ་དཔལ་འབུམ་རྒྱལ།)就是一世嘉木样的佛父。清雍乾时期,甘加百户为交巴杰,交巴杰之子是甘加班智达;南木拉(གནམ་ལྷ།)的后裔被任命为南木拉部落世袭百户(བེ་ཧུ།)。初到这里时,在今霍尔卡加村定居。南木拉之子为旺杰(དབང་རྒྱལ།),旺杰之子为道吉加(རྡོ་རྗེ་སྐྱབས།),道吉加有西道杰(ཕྱག་རྡོར་རྒྱལ།)等四子,西道杰有才让(ཚེ་རིང་།)和才克(ཚེ་མཁར།)两子。到明末清初时,南木拉部落已经分解成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叫上南木拉、中南木拉和下南木拉。上南木拉由达麦等十一个村落组成,他们围绕由霍尔噶居(ཧོར་བཀའ་བཅུ་བ།)和霍尔然尖巴(ཧོར་རམས་འབྱངས་པ།)二人创建的拉恰卜寺(ལྷ་ཆབ་སྒར།)形成一个政教团体;中南木拉由达宗等十一个村落组成;下南木拉由旺格唐等十个村落组成。以上三部均属德尔隆寺的“拉德”。

       另一支玉察将军后裔中两兄弟勒加贤(ཀླུ་རྒྱལ་བྱམས།)和勒杰(ཀླུ་རྒྱག)定居在“凿”地方。由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将勒加贤的后裔任命为黑错部落的世袭百户(བེ་ཧུ།);勒杰的后裔被任命为扎油(又写咱又)部落的世袭百户(བེ་ཧུ།)。扎油土官始祖勒杰之子华秀杰(དབལ་ཕྱུག་རྒྱལ།)有六子,其父将六子委任为六个措哇的头人(ཚོ་དཔོན།),后来,兄弟间出现了一些矛盾,最终进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华秀杰做施主,由涛嘎仓彭措乔丹(ཐོག་ག་ཚང་ཕུན་ཚོགས་མཆོག་ལྡན།)创建了扎油寺扎西曲培林(བཀྲ་ཤིས་ཆོས་འཕེལ་གླིང་།)。公元1786年,扎油部落百户一职由贡保热卜旦(མགོན་པོ་རབ་བརྟན།)担任。而关于“黑错”,据《安多政教史》载:勒加贤在吾迈(བོའི་་སྨད།)地方建寨定居,吾迈百户第四任土官为热布丹(རབ་བརྟན།),其子才克嘉。其后裔拉本(ལྷ་འབུམ།)生有德合拉本、贡波、仁钦本、仁钦嘉措等四子,分四沟(达洒沟、那吾沟、安古沟、南木娄沟)居住,宗嗣绵延,日久成四族(也有称为“老六族”的)。即左兹、扎末尔、那哇、日尼。同时,吸收从俄合、热贡、勒秀、博拉、卓尼、等地迁徙而来的牧户。后发展成二十一个措哇,其中就包括“多嘎尔部落”。另据《甘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夏河藏族部落》文献,对于黑错部落的形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在勒加贤之后,又有拉本从西藏、丹增洪布从上蒙区(青海蒙区)、郭藏洪布从下蒙区(内外蒙区)来此定居,因而形成了黑错四族云。还说:勒加本(ཀླུ་རྒྱལ་འབུམ།)者统治了日尼(རུ་རྙིང་།)部落;拉本统治了智合麻仁(བྲག་མར།)部落;叫旦增(བསྟན་འཛིན།)者统治了佐子(མཛོ་རྫི།)部落,叫郭藏布合(སྒོ་རྫོང་བེ་ཧུ།)者统治了那吾(སྣ་བུག)部落。总之,吾迈洪仓为主的其他洪仓在黑错部落形成的前期,他们的后裔对部落的管理和寺院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郭藏洪仓的崛起,使其它洪仓走向衰败。到十八世纪时,郭藏土官统领着整个黑错二十一措哇。十九世纪初,二世黑错赛赤洛桑坚参桑盖(བློ་བཟང་རྒྱལ་མཚན་སེང་གེ)离开郎木寺长驻黑错寺时,黑错四部民众的意愿,要求郭藏洪仓将部落和土地的管理权移交给黑错寺院,并要实行政教合一制。经过一系列斗争后,郭藏洪仓最终将部落的管理权和土地使用权交给了黑错寺院。不关怎么,吾迈洪仓和郭藏洪仓历史悠久,其政教事迹卓著。

       清康熙年间,“董氏”后裔刚察部落的头人被任命为卡加措周的世袭千户(ནང་སོ།)。公元1709年,一世嘉木样为拉卜楞选址时,扎西奇(寺址)就是刚察昂索(千户)和甘加的卡加百户(བེ་ཧུ།)等所献。据《安多政教史》载:“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回故乡选地建寺。此年,嘉木样率弟子,在察汗丹津夫妇的陪同下,巡行阿木去乎等地。最后选定扎西奇为建寺地点。由于扎西奇属于卡加六族的领地,察汗丹津及刚察囊索、卡加百户(甘加卡加百户)向嘉木样奉献了寺址和香火户。”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哈罗藏他开(དབལ་བློ་བཟང་ཐབས་མཁས།)担任卡加六部千户一职,由川陕总督岳钟琪发给委牌。由河州同知遥隶。1764年,清政府将卡加六部千户哈罗藏他开“以事革退,经循化厅验选哈琐南扎什(དབལ་བསོད་ནམས་བཀྲ་ཤིས།)承办”,并赏五品顶戴。时卡加六部族的地域北至河州,南至博拉阿木去乎,东至佐盖麦吾,西至隆务的广阔农牧区。

        总之,吐蕃玉察将军是党项十八察系之一,所以“卡加六部”的各土官是藏族古代四大姓氏中的“董氏”的后裔。而其迁徙来部属和军队也有可能是“董氏”后裔为主,而被统治的土著居民仍是“噶氏”的后裔。因此,“卡加六部”的族人中既有“董氏”,又有“噶氏”还有其他“氏族”。

        三、“卡加六部”的历史变革

        (一)六谷蕃部和宗喀王朝时期

       公元十一世初,“卡加六部”以“乔家族”的身份出现在《宋史》中。据记载:咸平四年(1001年),潘罗支(འཕན་བློ་གྲོས།)正式代替折逋氏家族成为凉州(武威)六谷蕃部首领。潘罗支统领着整个甘肃西藏包括今天卡加六部的前身“卡加族(乔家族)”。公元1015年,党项首领李德明灭了“六谷蕃部”,其大首领厮铎督(སྲས་དོ་ཐོག)率“卡加族”等六谷吐蕃联盟投奔河湟吐蕃唃厮啰。随后,由唃厮啰之部将和“卡加族”始筑甘加“八角城(གཡུང་དྲུང་མཁར།)”。《文都寺志》载:“藏历第一个饶迥的土龙年(1028年),雍仲城(今甘加八角城)为吐蕃河湟首领唃厮啰之部将筑成据守。”《雍仲佐海寺志》也载:“佐海寺创建于藏历第一个饶迥的土龙年(1028年),与此同时,在本寺对岸筑有宗喀王及木雅噶氏的雍仲城。”天圣八年(1030年),卡加六部酋长(乔家族长)的女儿嫁给了宗喀王唃厮啰,成为他的第三位妻子。景祐三年(1036年),唃厮啰家庭分裂,长子瞎毡(ཞང་བཙན།)迁居龛谷(今甘肃榆中县),后居于河州,次子磨毡角(མང་བཙན་རྒྱལ།)迁居宗哥城。宋嘉佑三年(1058年)十月,瞎毡去世,其子木征(སྨིན་དྲུག་ཉ་བཟང་རྒྱལ་གཉན།)被卡加族、河州和洮州等吐蕃部落大酋推举为首领。治平二年(1065年),唃厮啰病故,其三子董毡(ལྡོང་བཙན།)继赞普位,占据并控制了黄河以北湟水流域。熙宁六年(1073年),宋将王韶攻克阿诺木藏城(今广河县)、香子城(今和政县),木征败逃,其后,木征联合宗喀王董毡之大将青宜结果庄(又称鬼章)杀了宋将景思立夺回河州。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木征(སྨིན་དྲུག)率卡加族等吐蕃酋长八十余人降宋。六月,木征(སྨིན་དྲུག)被送到京城,宋神宗封他为荣州团练使,赐名赵思忠,“封其弟董谷赐名继忠,补六宅副使。结吴延征赐名济忠,瞎吴叱曰绍忠,巴毡角曰醇忠,巴毡抹曰存忠;长子邦辟勿丁咓曰怀义,次盖咓日秉义,皆超拜官。”熙宁十年(1077年),木征(赵思忠)卒,卡加族等吐蕃部众由宗喀王董毡(ལྡོང་བཙན།)的大将果庄(鬼章)统领。元丰六年(1083年)董毡病故,阿里骨(ཨ་ལི་གུས།)继任宗喀王。元佑二年(1087年),宋军攻破洮州城生擒了吐蕃酋帅果庄(རྒོད་འབྲོང་།)及大首领9人。之后果庄被槛送京师问罪。卡加族等吐蕃部众直接由宗喀王阿里骨统领。绍圣三年(1096年),阿里骨病故,其子瞎征(ཞ་འབྲིང་།邦彪篯)承继为宗喀王。河湟吐蕃再度陷入分裂混乱状态。河南王扎实庸龙之子溪巴温(ཤེས་པ་བོན།)举兵进攻溪哥城,杀掉了果庄子阿苏,自立为“王子”。至此,黄河以南河州、洮州、岷州及卡加族部等牧区部落纷纷脱离瞎征归附了“王子”溪巴温。元符元年(1098年),溪巴温次长隆赞(ཀླུ་བཙན།陇拶)被董毡旧部以唃厮啰嫡长曾孙的身份迎往鄯州,继任宗喀王。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六月,西蕃大酋毕斯布结等与果庄妻桂摩及其河南旧部族(包括卡加六部),皆叩河州、岷州(རི་དགོད་ཐང་།)境上,乞以嘉木卓、一公(循化城)、错凿(黑错嘉木克城)、升巴(丹巴)四城降宋。又据《宋志》本名下云:“元符二年,洮西安抚司收复河南讲朱(嘉木卓)、一公、错凿(黑错嘉木克城)、当标(丹巴)、丹撒、东迎六城,寻弃之”。崇宁二年(1103年)再收复。除一公改循化城,当标改安疆寨,余四城皆未详。按:讲朱、错凿(黑错)、一公、当标皆在河州之南。崇宁四年(1105年),吐蕃陇拶(赵怀德)降宋,唃厮啰之地均归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朝改封陇拶(赵怀德)为顺义郡王、昭化军节度使、河南蕃部总领,河南蕃将缅什罗蒙为节度观察留后,赐名赵怀忠。政和七年(1117年),陇拶之弟尼玛丹津(ཉི་མ་བསྟན་འཛིན།)降宋。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之时,北宋封尼玛丹津(赵怀恩)为宗喀王。

       (二)金、夏时期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金太宗完颜晟派右副元帅宗辅去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经略。以唃厮啰家族为代表的广大吐蕃部族不甘心接受金人的统治,反抗的浪潮此起彼伏。金人则采取镇压的方式平息卡加族等蕃部的叛乱。金军进军岷州时,唃厮啰后裔尼玛丹津(ཉི་མ་བསྟན་འཛིན།赵怀恩率部逃往山间,兀术派人招降赵怀恩,声称“君若归我,函谷以西可得也”,然而尼玛丹津不为所动。天会九年(1131年)正月,金人基本控制了黄河南部卡加族等吐蕃诸部(今临夏和甘南全境)。绍兴四年(1134年),唃厮啰国故地完全被金、夏分割,其辖区以黄河为界,黄河北部为西夏的势力范围,黄河南部为金的统治区。吐蕃宗喀王尼玛丹津(ཉི་མ་བསྟན་འཛིན།)弃离部族田宅,携带老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投附南宋。至此,唃厮啰政权灭亡,卡加族等河南吐蕃诸部被金朝统治。

       入金后,赵世昌(唃厮啰后裔)以乔家部族(卡加族)都钤辖的官职列为从五品,但是“无职田”。不久之后,唃厮啰后裔赵世昌被鬼芦族首领京臧所杀,金朝出兵捉拿了京臧,斩于临洮市,任命世昌子铁哥为把羊族都管。可见,此时的卡加族、木波部及附近的把羊族等都为唃厮啰的后裔所管辖。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发动大规模侵宋战争,宋将刘琦、吴璘传“檄西夏,俾合兵讨之。”在宋和西夏的双重打击之下,金军大败,完颜亮被杀,宋隆兴二年(1164年),宋军攻破洮州(今甘肃临潭),依附于金的唃厮啰后裔赵世昌的另一个儿子结什角(རྒྱལ་སྲས་སྐྱབས།铁哥之弟) 与母不得不避祸乔家族(卡加族)。

       随后,据《金史·结什角传》载:“乔家族(卡加族)首领播逋(པད་པོ།)与邻族木波、陇逋(རོང་བོ།)、庞拜、丙离(འབུམ་གླིང་།)四族耆老大僧等立结什角(རྒྱལ་སྲས་སྐྱབས།)为木波四族长,号称“王子”。其地“北接洮州、积石军。其南陇逋族,南限大山,八百余里不通人行。东南与叠州羌接。其西丙离族,西与卢甘羌接。其北庞拜族,与西夏容鲁族接。”

       金大定五年(木鸡年1165年)二月,金朝边将移剌成至临洮,使人招谕结什角,于是结什角率木波、丙离、陇逋、庞拜四族和卡加六部举地附金,献马百匹,仍要求每年贡马。并在河、洮、岷、叠建立了一个“其疆境共八千时里,合四万余户(20余万人)”的地方政权,这也是唃厮啰后裔在金的扶持下建立的一个政权。金大定九年 (土牛年1169年)四月,西夏权臣任得敬杀害吐蕃首领结什角。结什角侄赵师古(赵铁哥养子)继任吐蕃大首领,统领河南卡加六部等吐蕃诸族。

       大定十年(1170年),金人得悉结什角被害和西夏修筑祈安城的消息之后,立刻派李昌图和左司员外郞粘割斡前往积石军地区了解情况,任得敬对自己袭杀结什角及修祈安城向金人做出书面回应,称事情起因皆因结什角犯夏而起,并且不知结什角为乔家族首领,修祈安城的目的是为了防盗,与军事行动无关,元朝脱脱《金史》载:“夏人报言,结什角以兵犯夏境故杀之,祈安城本上国所赐旧积石地,发兵修筑以备他盗耳。”

       事实上,对结什角被害一事,西夏人一直有另外一种说法,即陇逋、厖拜二族随结什角降金后又诱使吹折和密臧两族叛夏附金,最终导致任得敬出兵剿灭二族,据清朝吴广成《西夏书事校正》载:“二族因诱吹折、密臧二门潜附。得敬遣殿前太尉任得聪将兵二万袭吹折二族,破之,悉掳其资财、人、畜。”据清朝吴广成《西夏书事校正》载:“金大定十年(1170年)八月,陇逋四族都钤辖赵师古频掠祈安城,为结什角复仇。任得敬遣纯忠率兵三万镇祈安,已闻得敬死,一夕亡去,匿于金之北境。逻者执以送陇逋族,师古得之,杀以祭结什角焉。”

       公元1190~1195年(金明昌年间)间,多麦吐蕃各部又反金,属羌已彪杀地方官员起事被金将完颜纲奉诏镇压,吐蕃赵氏地方政权随之解体。金朝将卡加六部等吐蕃诸部分而治理。同时,完颜纲招抚当地吐蕃大族鲁黎、葩俄、苽黎、突门等族,鲁黎族首领青宜可率部投降,金朝特别诏谕完颜纲对待青宜可应该“勿以青宜可兵势重大,卑屈失礼,亦勿以蕃部而藐视之。”这份诏谕充分体现了金人对河南吐蕃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民族政策。公元1213年(水鸡年),吐蕃结什角后裔赵阿哥昌(ཀུན་བཟང་།)以军功升任金国熙河节度使,并封赐统领洮河东岸藏巴哇一带藏族部落。卡加六部、丙令族等河南诸族直接由金朝知平凉行省事完颜白撒管理。据记载:公元1221年(金蛇年),乔家族(卡加六部)、丙令族等诸族及归属金朝的蕃族向金朝知平凉行省事完颜白撒提供了兵力总数达到八万七千余人。

       (三)蒙元时期

       公元1234年(木马年),在蒙古军和南宋军的联合攻击下,金朝灭亡。卡加六部及多麦吐蕃诸部相继降附于蒙古阔端王。如,宗喀王后裔赵阿哥昌在今临洮降附于蒙古阔端王,封其为叠州安抚使;卡加六部也降附于皇子阔端王。在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司,归宣政院统辖,辖境包括今青海、甘肃西南部等地。公元1239年(土猪年),阔端(གོ་དན།)王派部将朵尔达那波(དོར་རྟ་ནག་པོ།)率兵侵入西藏地区,击败反抗各部,威逼萨迦法王贡噶坚赞赴凉州与其会晤,协商吐蕃乌思藏地区归顺蒙古汗国的有关事宜。公元1244年(木龙年),阔端(གོ་དན།)再次派遣多尔达纳波(一说多达室利)和杰门持阔端致萨迦班智达的令旨进藏,召其赴凉州(今甘肃武威)磋商西藏全部归顺蒙古帝国的事宜。公元1247年(火羊年)正月,阔端返抵凉州,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携其两侄八思巴和恰那多吉一起与阔端(གོ་དན།)见面。蒙古任用萨迦人员为达鲁花赤(意为总辖官),赐与金符和银符,所有吐蕃地区头人必须听命萨迦的金符官,吐蕃各地缮写官吏、户口、贡赋清册三份,一份由各地官吏自行保存,两份分别呈交阔端和萨迦。此后,元廷在卡加六部等吐蕃诸部相继任命千户长、百户长等土官和土司。并受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所在河州)和蒙古镇西武靖王(忽必烈第七子奥鲁赤子孙土封为“镇西武靖王”)的双重管理。公元1269年(土蛇年)五月,蒙古于河州改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脱思麻(今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及川西、川北等地)吐蕃诸族。藏文《汉藏史集》中记载:“薛禅皇帝(忽必烈)次妃之子奥鲁赤,受命领西方之地,驻于汉藏交界处”。又据吉迈特却所著的《隆务寺志》记载:元时在噶曲(治今临夏)设朵甘斯(朵尕思)元帅府,委任萨迦派大官人宗哲仁钦(བརྩོན་འགྲུས་རིན་ཆེན།)全权管理整个安多西藏政教事务。随后,八思巴派遣弟子在河州、洮州一带的卓尼、隆务、甘加白石崖、循化文都和碌曲多松多等地建立萨迦派的寺院。公元1296年(火猴年),卡加六部等河南吐蕃诸部进行反叛,被镇西武靖王铁木儿不花率蒙古军平定了叛乱。公元1297年(火鸡年),奥鲁赤之子铁木儿不花改封镇西武靖王,赐驼钮印。吐蕃等地仍其封地,元大德十年又由其子搠思班承袭,直至终元之世。

       公元十四世纪初,多麦参卜郎等各地又发生反抗元廷的叛乱,都被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督师镇压,均遭抗击。元泰定二年(木牛年1325年)正月,“以乞刺失思八班藏卜为吐蕃等路宣慰使都元帅,兼管长河西、奔不儿亦思刚、察沙加尔、朵甘思、朵思麻等管军达鲁花赤,与其属往镇抚参卜郎”。《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五》记载:至元三年(火牛年1337年) 五月,“甲寅,西番贼起,杀镇西王子丹巴。立行宣政院,以额森特穆尔为院使,往讨之”。到至正年间,吐蕃地区的反叛此起彼伏,“西番贼起,凡二百余所”。这时出征吐蕃的有行宣政院使也先铁木儿、歧王阿剌乞巴、邠王嵬厘、诸王班的失监、平章政事锁南班、行宣政院使答儿麻监臧(སྐར་མ་རྒྱལ་མཚན།)等。公元1368年(土猴年),在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冲击下,元顺帝退出大都,元朝灭亡。

        (四)明朝时期

        明洪武初年,卡加六部首领、洮州元帅府世袭达鲁花赤虎捨那藏卜、洮州资堡部落(又称街底古族,今临潭县新城乡)首领昝南秀节(བཙན་གནམ་ཕྱུག་རྒྱལ།)、卓尼土司些地(སྤྱང་ཐི།)、岷州土司朵儿只班(རྡོ་རྗེ་གྲགས་པ།)、临洮土司赵琦和河州吐蕃首领何琐南普(བསོད་ནམས་འབུམ།)、化儿只江来(དཔའ་གྲགས་འཇང་ལོ།)、卜纳剌(འབུམ་ནམས་བླ།)、王才老(ཚེ་ལོ།)、朵儿只汪家奴(རྡོ་རྗེ་དབང་རྒྱལ།琐南普之弟)等河南吐蕃首领率部众相继降附于明朝。时“卡加六部”属积石州,隶属于河州卫。据《明太祖实录》卷60载:“明初,河州卫,置千户所八:曰铁城(今同仁县保安镇)、曰岷州、曰十八族、曰常阳、曰积石州(今循化县)、曰蒙古军、曰灭乞军、曰招藏军(今瞿坛寺)、军民千户所一:曰洮州”。公元1374年(洪武七年)初,甘南夏河县境内的卡加六部族受辖于河州卫通判,统称为“向化族”、“火尔藏族”,并与河州卫边境上的其他十七族共同承担着向明王朝“招茶纳马”的任务。据《河州志》载:明时,“向化”一族由河州西乡土司何琐南管辖,其管理权一直延续到了崇祯年间。

       公元1482年(成化十八年),洮番(今卓尼、合作东南部、碌曲东部藏族部落)叛,洮岷道叶琪率守备刘琥领军剿捕,斩获八十余级,遂平。正德九年 (1514年),亦不刺(ཡུམ་ཚེ།)等河套蒙古入居青海。从此“春夏逐水草驻牧,秋冬踏河冰掠洮岷(包括卡加六部)”。正德十六年(1521年),隆务地区被土默特蒙古的洪萨巴图尔侵占,同时扰掠卡加六部之甘加和刚察部落。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蒙古土默特部的宾兔(俺答汗之侄子)踞北,丙兔(俺答汗之子)踞南,控制范围达到河州西部,即从青海湖畔直达今夏河县境(卡加六部之甘加部落)。万历十六年 (1588年)六月,火落赤渡黄河而南下,占据捏工川(循化南部和黄南州一带),扬言要“捣洮岷,破临、巩”。进逼卡加六部“日蚕食蕃族”。万历十七年 (1589年),火落赤(ཧོ་ལོ་ཆི།)、满克素蒙古军大掠卡加六部,又进击洮州,被洮州的明军击溃。据记载:火落赤父子在“不满千骑”的情况下,依靠役属番族部落,对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至九月,火落赤纠合真相等部队经卡加六部入洮州,副总兵李联芳率三千人抵御,全军覆没。七月,大战河州、临洮、渭源,战斗进行得十分残酷。赵永(唃厮啰后裔)在临洮严兵固守,捍御之功居多。而总兵官刘承嗣与游击孟孝臣等败绩,游击李芳战死于朱家山,西陲大震。火落赤之次子及女婿也阵亡。固始汗占领青海后,土默特部多罗土蛮火落赤的子孙迫于压力,主动将牧地和部落献给了和硕特人,向达尔加黄台吉归顺。明崇祯九年(1636年),西蒙古(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霍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联军三万余众由别失八里(今新疆乌鲁木齐)徙牧青海环湖地区,战胜先期徙居环湖地区的喀尔喀蒙古部酋却图汗,尽有其地,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游牧地。之后将青海牧地划为左右两翼,分给他的十个儿子作为领地。其中第五子伊勒都齐的封地为右翼中旗前首旗。前首旗牧地在黄河九曲之地,辖界“东至拉卜楞稀拉德布沙,接南右翼中旗界;西至巴尔鄂博巴颜乌拉,接南左翼中旗界;南至和托果尔希里克,接土尔扈特南前旗界;北至额尔德尼布拉克乌鲁勒布达旦,接贵德厅界。”也就是说,从明朝末年起,整个卡加六部地区就处在黄河南和硕特蒙古亲王(台吉)们的统治之下。

       (五)清朝时期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顺治八年 (1651年),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亦喇坦达赖喇嘛”。又册封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清政府封固始汗,实际上是对和硕特蒙古贵族在西藏建立政权的正式册封。康熙八年(1669年),固始汗五子伊勒都齐之子达尔加·博硕克图济农(དར་རྒྱལ་པོ་ཤོག་ཐུ།俗称济农王)由环海地区率众东移到达莽(莽剌川)、巴(巴水流域)、夏(大夏河流域)、泽(泽曲流域)等地,进入今黄河南部,甘南西部(卡加六部、火尔藏、俄合五部、西仓十二部落等)在其管辖内。据《书海》第一部第579页说:“土默特向达尔占(加)屈服,达尔占(加)诺颜遂占领了卓尼以上的隆区全境、直至上下捏工、阿坝惹多、松州(今四川松潘县)。”达尔加占据了多罗土蛮火落赤的牧地后,使河南蒙古势力盛极一时,达尔加部署的后裔演变为今天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公元1675年(清圣祖康熙十四年)三月十六日,南番达尔加·博硕克图济农率番族(卡加六部等河南藏族各部落)万余人,自沙马关直抵和政驿(སྐྱ་ག་མཁར།),一路抢掠烧杀,百姓四奔。继又至河州,攻城未下,遂抢掠城郊,后被清军甘肃提督张勇逐出河州境。公元1678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大学者贝·希绕却丹(他生于甘加察卡,是圣·嘎丹嘉措的亲教弟子,曾求学于西藏,学识渊博)将卡加六部之“黑错静修院”扩建成格鲁派的“黑错寺(合作寺)”。《安多政教史》528页载:“此年间(1692年前后),黑错寺(今合作寺)的拜·阿旺泰乔旺秀活佛就管辖着甘加的赛钦、斯柔一带。”同时,又管理黑错寺及黑错部落等政教事务。公元十七世纪末,清朝借助和硕特蒙古亲王来管理卡加六部等甘青藏族部落,由蒙古亲王府指令“卡加六部”各土官头人完成清朝皇帝的“天税”,但政令不太畅通。原因是在“卡加六部”等藏族民众中格鲁派寺院活佛地位不断提高,使广大信教群众开始不听头人的话,只听活佛的话。这就促使了各土官头人也借助寺院来管理部落,从而出现寺院活佛和土官头人双重管理属民的现象。此时,卡加六部等河南藏族部落初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管理体制。

       康熙十四年(1675年),洮河流域和白龙江流域的藏族部落纷纷起兵抗清。卓尼第十任土司罗桑东珠(杨戚)奉命率兵七千攻打洮州城,后又随父(杨朝梁)带兵转战岷州、西固、武都等地。同时,还攻占术布、欧化、卡加(卡加六部)、迭部等二十四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达尔加·博硕克图济农卒,三子察罕丹津(དཔོན་ཇུ་ནང་།)接领河南西藏,继南蒙古诸部之长。之后,察罕丹津二次遣使入藏,邀请时任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上师、郭莽堪布的俄杭宗泽(俄杭宗泽原籍多麦“卡加六部”之甘加部落阿秀族(དབལ་ཤུལ།),即后来一世嘉木样协巴大师)到多麦建寺弘法。尊者应察罕丹津的诚恳邀请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农历六月从西藏动身,九月七日抵今河南县亲王府。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卡加六部之刚察昂索(ནང་སོ།)和甘加部落卡加土官(བེ་ཧུ།),应嘉木样大师的意愿将地处大夏河畔能圈三千只羊群的羊圈献为寺址,此地叫扎西曲滩(今拉卜楞寺址)。公元1711年(金兔年)三月,河南亲王派“卡加六族”运输木料,其他部落出差役,正式动工修建拉卜楞寺院,同年秋季大经堂竣工,亲王府拨属民500名为寺院属民。建寺的同时,察罕丹津还于寺内修建了府邸和佛堂,后称王府。自此,河南亲王和拉卜楞寺联合管理河南“卡加六部”等各蒙藏部落。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青海八台吉首领、珲台吉达什巴图尔(བཀྲ་ཤིས་བཱ་ཐུར།)卒,子罗藏丹津(བློ་བཟང་བསྟན་འཛིན།)嗣位。公元1716年(藏历火猴年),三月,清廷派侍卫阿奇图召集青海蒙古诸台吉会盟,议定罗藏丹津、察罕丹津、达颜等领右翼盟。察罕丹津驻河曲地区,东近松潘,西界黄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二十九日,清廷遣使至拉卜楞寺,奉康熙皇帝敕令册封嘉木样一世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们汗”,赐金册金印,并许穿黄马褂。四皇子(雍正)亦给嘉木样赏赐了金银锦缎等物。藏历金牛年(1721年)二月初五日,一世嘉木样协巴大师圆寂,享年七十四岁。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亲王罗卜藏丹津联系塔尔寺、佑宁寺、广惠寺等部分格鲁派寺院的少数宗教上层分子,煽动僧俗20余万人起来共同反清。同时罗布藏丹津乘机召集青海厄鲁特蒙古各台吉,在察罕托罗海会盟,煽动起兵反清,下令各部恢复原来的称号,不再称王、贝勒、贝子、公等爵号,号召重建先人固始汗的霸业。罗布藏丹津自号达赖洪台吉以统帅各部,亲王察罕丹津等部与他分道扬镳,他率兵进攻,结果使青海蒙古内部再次发生了内讧。罗布藏丹津顺利进至河州(今临夏)、西宁附近直到河东。农历七月,清朝庭派侍郎常寿赴青海与罗布藏丹津媾和,罗布藏丹津将常寿扣押。九月,罗卜藏丹津渡河进击察汗丹津,察汗丹津起兵迎战,因拉察布、丹忠二部叛变而战败,率亲属140余人避走老鸦关,后移河州,受到清廷保护。十月,罗卜藏丹津欲攻河州,川陕总督、朝庭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从陕甘各地调集精兵往青海平定罗布藏丹津的反叛。原跟随罗布藏丹津的各部蒙古首领纷纷叛离,投降清军。察汗丹津移居兰州。是年,察汗丹津又被雍正皇帝晋封为和硕亲王,史称青海王。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奋威将军岳钟琪进军至青海湖,击败哈喇河畔的罗布藏丹津驻军,然后分三路西征。三月,岳钟琪率中路军直取柴达木,擒获罗布藏丹津的生母阿尔腾喀吞;副都统达鼐率兵追只至花海子,擒获其主要部将数人,罗布藏丹津彻底失败,只带领少数随从逃往新疆准噶尔。五月,清政府批准颁布了年羹尧所拟《禁约青海十二事》和《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按规定在各番部清查户口,划定地界,设立土司、土官、头人、千户、百户、巡检等职,由附近的道、厅及新设置的卫所衙门直接管辖,甘青川原属番部(藏族诸部)不再隶属于青海蒙古各部。将劫后剩余的青海蒙古人编为二十九旗,把他们限定在一定的活动空间。青海和硕特蒙古人走向衰弱,蒙古成为环湖藏族抢劫、掠夺的对象。青海湖地区各旗的衰落便是整个蒙古的一个缩影。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将向化族(卡加六部)、火尔藏族等大夏河上游各藏族部落,以部族为单位,分置成“南番二十一寨”, 设千户一人(千户名叫哈罗藏他开)、百户十二人统辖。南番二十一寨诸藏族部落由河州同知遥隶。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月,拉卜楞寺施主蒙古亲王察汗丹津病世于河南牙帐。子敦多布旺扎勒先卒,嗣绝,诏以察汗丹津从子拉察布子旺舒克袭扎萨克和硕亲王爵。乾隆八年(1743年),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布在拉卜楞寺坐床,管理卡加六部等部落和寺院。公元1749年,河南蒙古亲王旺舒克邀请到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赤坚赞桑盖到多麦建寺弘法。同年,黑错寺(合作寺)寺主格勒嘉措和则妥活佛将寺院及所属四部落全部转献给坚赞桑盖,坚赞桑盖顺其愿望于当月在黑错寺建立五部大论的讲闻辩论制,任命卫日·图道嘉措为法台,制订、完善了寺院法规,并取名为“黑错·噶丹曲林”。从此,合作寺和部落就由历任黑错赛赤管理。1760年,二世赛仓·阿旺绛央扎西担任拉卜楞寺的法台。当时拉卜楞寺内为争权夺利而展开了激烈的派系斗争,二世赛仓活佛为避免不和,乃于1762年辞去法台职务,离开拉卜楞寺,被其信徒和僧众迎入德尔隆寺,以后逐渐疏远了于拉卜楞寺的关系。二世赛仓活佛离开拉卜楞寺,使一些忠实赛仓活佛的拉卜楞寺属寺和部落开始脱离拉卜楞寺,如卡加六部之黑错寺和合作部落、德隆寺和南木拉部落、上下卡加寺和及其部落等。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历时19年拉卜楞寺和黑错寺“选放法台”的纠纷案结束后,黑错寺完全脱离了拉卜楞寺。成为赛仓活佛为总管的“萨日噶吉久(ས་རུ་སྒར་བཅུ་གཅིག十一部落寺院)”之一。而同年,刚察僧俗将达尼地方(达尼刚察)奉献于嘉木样二世座前。道光九年(1829年),扎油寺托噶长老负责将扎油部落奉献给第三世嘉木样的。至此,“卡加六部”分为两部,刚察、甘加和扎油属拉卜楞;而黑错、南木拉和卡加属“萨日噶吉久”。后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上南木拉、下卡加的一部等个别小部落因事也投归拉卜楞。

       据《黄河南蒙古志》中记载:“到了二世嘉木样主持教务后,拉卜楞寺的宗教势力迅速增长,附属寺院和部落成倍增长,表面上亲王处于领导地位,大师嘉木样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其教区,波及青海各大寺院”。此时起初步形成以嘉木样活佛为核心的拉卜楞寺政教合一制度,遂于河南亲王府间的关系趋向于纯属宗教关系。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九月,清廷将循化、贵德所属各番族划归青海都统兼管并分各番族为“生”、“熟”二种,南番二十一寨被划入“生番”。无论生番熟番,均要纳粮。又以内陆汉回民充任“歇家”,主持交纳粮赋,征调徭役和充当词讼翻译诸等事宜。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拉卜楞寺得到河州总镇衙门特许,设置“臬仓”,直接管辖寺院周围13庄政教事务和民事案件。公元1822年(道光二年)三月,清政府派副将丁永安、提督齐慎兵率八千人由东、北两路向草地围剿,镇压北迁藏族部落(今甘南合作、甘加、卡加、佐盖和刚察等地牧民),屠杀藏胞200余人,杀死刚察族大头目乙旦木,清军抢劫牲畜万余头。并派兵驻守、压镇、阻挠河南藏族部落北迁。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黑措四沟的藏族人民在当地土官洪布刚究、束奴突巴的率领下起义,失败后,黑措、扎油和美武被划入洮州厅辖区。

       (六)民国时期

       公元1915年(民国四年)十月,北洋政府“改西宁镇总兵为甘边宁海镇守使,并设置蒙番宣慰使,亦有马麒兼任”。马麒获得了对甘青西藏的生杀大权,而当时属于西宁道循化县管辖的拉卜楞地区也在其统治范围之内。公元1916年(民国五年)三月,马麒派宁海军以剿“宗社党”吕光为由,烧毁沙沟寺(德隆寺)所有建筑,杀死僧众40余人及百姓300余人,并劫去所有财物。公元1918年(民国七年)六月,马麒派其弟“马麟率骑兵千余人,突然攻击拉卜楞”,阿莽仓召集寺院附近十三庄的民兵迎战,双方血战于甘家滩,势力悬殊,藏兵战于一个上午后开始败退,拉卜楞被马鳞占领。公元1919年(民国八年),青海军阀马麒率宁海军大举进攻卡加六部等甘南西藏。德尔隆寺襄佐贡洛格浪和管家嘉木措二人率领所辖部落的藏兵在土门关一带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撤退,宁海军放火烧毁了火尔藏及南木拉两个地区的许多村寨,抢劫财物,杀害乡民。公元1921年(民国十年),马麒在夏河和黑错分别设立茶粮局,黑错茶粮局由其叔父,人称“七太爷”的马海渊任局长,征收各种税款,加大了群众的负担。马麒还请西军马国良所部派来骑兵六十名驻扎在黑错。之后,黑错群众不堪忍受压榨剥削,在黑错寺襄佐万曾喜饶嘉措的倡议下,联合齐若德洛、拉果贡保、赛果道吉加等组织七十六个村庄的藏族民兵,与马家相对抗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后来,马海渊与马国良所部之间,因分赃不均,彼此发生尖锐矛盾。马麒为防止分歧扩大,将马海渊调回西宁。万曾喜饶嘉措等乘机指挥民兵将马国良部全部赶走,放火烧了茶粮局和马部所修的营房。公元1924年(民国十三年),五世嘉木样佛父黄位中联络美武头人管布才旦,双岔头人拉毛加布三人,组成反马司令部,以拉卜楞寺和嘉木样活佛的名义调集各部落人马近一万人。与马麒宁海军二十四营一万余人展开了一场力量悬殊的血战。后因阿木去乎人内部有人搞破坏,导致整个部落的民兵开始动摇后退,致使其他部落的藏兵背后受敌而溃败桑科、黑错、临潭一带。马家军烧杀抢掠的报复行为持续了一个多月。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七月,马步芳亲率1000多兵马及火炮,到达黑错(合作),放火烧毁了“早热多、赛瓦昂等六十七个村庄,黑错(合作)寺的吉哇院也被烧光”,并屠杀僧俗群众40多人。公元1927年(民国十六年)四月,国民政府在循化县辖地十三庄、桑科、甘加、科才、尼玛、欧拉、阿木去乎、黑错、上下卡加、沙沟、火尔藏、上、中、下南木拉等部落的基础上成立了拉卜楞设置局,将其改属兰山道,直接隶属于甘肃省政府。并将原洮州厅(临潭县)所辖的扎油、博拉、多合尔、加门关、下八沟、吉仓、陌务五部八旗、西仓、双岔、阿拉、赛赤、尼玛、欧拉等部落划入了拉卜楞设置局管辖范畴。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三月,拉卜楞设治局改为夏河县,夏河县辖区包括今夏河、碌曲、玛曲三县之地。并成立拉卜楞游击司令部,黄正清任“拉卜楞保安司令”。并在拉卜楞嘉木样活佛教权所辖范围内抽壮丁5千人,编为三个团、一个营。同年,“河州事变”导致河州、临潭回、汉6000多人逃到卡加六部之甘加、黑错、卡加、南木拉等处。公元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藏历水马年)七月初,黑错四沟藏族群众500多人占据要地,包围黑错街区,以黑错卫生院任意砍挖嘛呢神泉、毁灭宗教及军警荼毒人民为由,暴动起事,后被拉卜楞保安司令部弹压。随后,国民党夏河县政府推行保甲制度,置黑错乡(黑错、扎油部落)、陌务乡、卡加乡、正伦乡(南木拉、隆哇等部落)、清水乡(上、下火尔藏部落)、大夏镇(十三庄境)、平等乡(阿木去乎八部落)、自由乡(桑科部落)、博爱乡(多合尔、博拉诸部落)、和平乡(俄合五部落)、甘坪乡(甘加部落)、信义乡(吉仓、麦秀、买加、勒秀等部落)、共和乡(上南木拉、山塘部落)、欧拉乡(尼玛、欧拉等部落)。此后国民党夏河县政府虽对保甲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基本框架未变。民国三十七年,又设立市镇、共和、清水、黑错、博爱、麦西、欧拉等7个区,分辖14个乡镇。至到1949年解放。

        今天,原“卡加六部”之地属合作市和夏河县辖区。建有甘加乡、拉卜楞镇、桑科镇、王格尔塘镇、达麦乡、唐尕昂乡、卡加曼乡、卡加道乡、扎油乡、那吾乡和通钦、当周、伊合昂、坚木克尔四个街道办事处。

参考书

[1]《安多政教史》智贡巴·丹巴热吉

[2]《清代边政统考·疆理》

[3]《清实录》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

[4]《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

[5]《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河州·平彝城》顾祖禹

[6]《宋史·地理志》

[7]《金史》脱脱

[8]《河州志》清代张瓒、王全臣编修

[9] 陈士桢《兰州府志》·地理志

[10]《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

[11]《隆务寺志》吉迈特却

[12]《汉藏史集》班卓儿藏卜

[13]《西夏书事校正》清朝吴广成

[14]《金史·结什角传》笺证 齐德舜

[15]《文都寺志》帏巴·嘉样智华

[16]《书海》第一部

[17]《黄河南蒙古志》

[18]《合作地方志》西热嘉措

[19]《夏河史话》

[20]《合作史话》

[21]《循化志卷五·土司》

[22]《甘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夏河藏族部落》

[23]《雍仲佐海寺志》喜饶达哇(手抄孤本)

摘自黑错·达布老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