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621234100402.jpg摄影:觉果

       摘要: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以及文化的认同。谚语是口语中简短易懂、含义深刻的语言形式,它揭示了客观道理,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深为群众喜爱。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智慧的结晶,并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重要语言艺术之一。它内容丰富,生动通俗,形象鲜明,幽默风趣,成为藏族技术的课本,行动的指南。本文对藏族谚语的内容及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挖掘藏族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一步认识藏族谚语。

       关键词:谚语结构 教育意义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质。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其语言简短精练,论理深刻透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被视为口头文学的精华。谚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是洞察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说文》中将“谚”解释为“谚传言也。从言,彦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谚,传叠韵,古语也”。这些解释都说明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谚语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谚语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验的总结,对提高认识、指导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谚语堪称为“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深化、创新。本文对藏族谚语的内容及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尝试挖掘藏族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一步认识藏族谚语。

       一、藏族谚语简介

       藏族谚语俗称“当白”。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提炼的一种口头文学,是藏族语言的精华,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闪烁着藏族人民智慧的火花。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藏族文学史就有了记录和收集谚语的集子——《松巴谚语集》,它是藏民族最早的谚语故事汇集,其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上都独具特色。公元11世纪,藏传佛教噶当派高僧博多哇善于引用谚语宣讲佛法,并整理集录成书《谚语宝聚》。藏族英雄史《格萨尔王》中也引用了许多谚语,为史诗增辉添彩,展现藏族先民的思想情感,审美追求,因此《格萨尔王》被誉为“藏族谚语的宝库”。著名的《谚语悦耳甘露》也有许多丰富的谚语材料。可见,藏族民间谚语从产生至今,就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紧密相连,成为藏族人民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诚如高尔基所说:“谚语和歌谣总是简短的,然而在它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感情。”藏族谚语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藏族文学史要》中称:“在藏族社会中,一个人掌握谚语的多少及是否能确切加以应用,往往成为人们衡量他是否有通情达理、能言善辩的标准,也是受人敬仰条件之一。”藏族谚语说到“预知他人内心意,须听谚语如何说”“话无谚难说,器无柄难拿”。由此可见谚语在藏民族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受藏地儿女青睐。藏族民间谚语就如一幅幅风俗画卷,在反映广大民众生活、传递民众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因此谚语在藏地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藏族谚语结构

       藏族谚语作为藏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所含内容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反映了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农业生产谚语    

       生产劳动贯穿于高原劳动人民生活的始终,然而藏族民间谚语也成为了老百姓在劳动过程中心灵的依附,对美好生产生活的一种表述进而通过生产实践经验,向后代传授生产知识。如谚语“水是幸福的根源,田地犁平再灌水”“春天的糌粑比金贵,秋天的糌粑狗不吃”,第一则谚语通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告诫大家水是万物之源,在现实生产劳动中,充分合理运用水资源,指导生产实践;第二则谚语告诉我们秋天是万物收获之季,食物丰足,生活幸福,然而到了秋季食物也渐渐匮乏,因此,从生活的点滴中,告诉人们要珍惜食物。这类谚语富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社会斗争谚语

       旧西藏社会等级观念森严,统治者剥削、压迫百姓的罪行历历在目。在谚语“穷人没有说三句话的自由,没有走三步路的权利”“头人吃的是肥肉,骑的是骏马”“十个塔娃握紧钢刀,牧主的鞭子就会求饶”。例如通过“自由”“头人”“鞭子”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来揭示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害、压迫及社会中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的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剥削百姓的罪刑,进而暴露了封建农奴主专横残暴的凶恶嘴脸。人们对于统治者不满的情绪并未安于现状,表现出了昂扬向上的斗志情怀。在谚语“英雄胆气豪,不惧怕死亡;贤者智慧高,不窘于学识。”中就鼓舞被束缚的人民起来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不畏艰险为自由而奋战。也进一步折射出藏族人民觉醒的意识及对压迫的英勇斗争和对封建束缚和残酷剥削的反抗。

       社会交际谚语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耦合的网络体系,每个人都处在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客观重要性激起人们试图搞好人际关系的心理渴求,在藏族人民的认知范畴中,学会良好的社会交际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在谚语“严以律己,是利益的原因,宽以待人,是和睦的愿意”“不要看财要看人,不要看嘴要看心”“笔直的树用处多,心诚的人朋友多”“金可以用试金石,试人可以用金子。”“天上的大雁总是结伴飞翔,好斗的牦牛难免两败俱伤。”中,教导我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心胸开阔、豁达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善于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的完善、升华。

       环保谚语

       藏族人民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总是自觉保护高原的动植物,形成了环保意识。这类谚语,对青藏高原的水源、草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环境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原始宗教本教的万物有灵和藏传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的影响下,藏族人民认为一切的自然物永不凋零,都是有灵性的生物。要经常顶礼膜拜,才能维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在现实中人们总是自发地行动保护周围的环境。如:“破坏草原地鼠繁殖快,扰害村庄的恶人搞头多”“山林常青猿鹿多,江河长流鱼儿多。”则指出:自然与人类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破坏了自然结构,人类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不加限制地采、猎、捕、杀,必然造成生物物种的减少,在整个生物链中,一环脱节,整体的链条不仅各方能量传递受损,而且直接导致生物链遭受严重损害。

       三、藏族民间谚语的教育意义

       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与物质文明的兴盛相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迷失了自己。可人们发现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人们不仅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社会祥和、民风淳朴。有相关组织进行过一项调查,藏区的人们幸福指数高,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呢?其实很简单因为祖辈们为藏族人民总结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处世之道。而这些全融入藏族民间谚语之中,被继承和发扬,可见藏族民间谚语不单单只是一个民族口耳相传的简单文化,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教育意义。藏族民间谚语犹如一面明镜,藏族人民从它的身上学习到许多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的知识。藏族民间谚语涵盖着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深刻的教育启迪功能,传承和保留传统美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

       西藏经历的社会形态是从原始到封建农奴生活,长期受统治阶级的迫害,人们对于黑暗残酷有着深刻的领悟,其中“穷人的汗,富人的饭”“猫儿即使睡了,也想的是老鼠”。此类谚语淋漓尽致地反映出社会对立的现状,揭穿了剥削者无时无刻不在盘算劳动人民的阴暗心理,广大人民对于社会安定,幸福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憧憬,憧憬和谐的曙光降临。如今,百姓生活幸福安定,对于来之不易的和平倍感珍惜,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安定的思想积极性极高,如“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则谚语中就将共产党比作北斗星指引广大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充分体现了在经历农奴生活后的藏族人民对共产党的热爱,热爱党给予人民群众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将党比喻成曙光,照耀大地。更深层次折射出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是造就百姓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

        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藏族谚语也同样从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总结了许多谚语。如“牛羊是牧民之宝,六谷是农民之宝”“要做保护环境的有为之人,不做污染环境的负罪之辈”。藏族人民逐水草而居,藏族人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藏族人民意识到自己所需的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哺育了广大藏族儿女,是藏民族生活的延续,所以藏族人民对大自然充满感恩。这类谚语教育人民应顺应自然,自觉保护自然,不要采用极端的手段来破坏环境,满足自己的贪欲。为了子孙后代能继续在蓝天白云下幸福生活,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每个人应自觉遵守的。我们应将祖辈流传下来的谚语融入生活中,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学习知识技能的必要性

       我们深知藏族是如今语言文字保存最完整,并且能沿用至今的民族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与本民族的人们对于知识的热爱及长期学习、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在“没有知识的人,如同没有香味的杜鹃花”“雪怕太阳花怕霜,人间最怕没知识”这则谚语中我们能明确了解到藏族儿女向来崇尚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既是父母对子女的忠告,教师对学生的鞭策,也通过这些易记易懂的谚语让我们明白学习的可贵性,促使了自我完善,乃至对科学技术,社会进步也有极其强大的作用,为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提供保障。

       规范人们行为准则

       浅析藏文化不得不提到藏族的风俗习惯,藏族的风俗习惯繁多且独特,其中就包含着婚丧嫁娶、服饰穿戴、民族礼仪、饮食习惯、民族禁忌等。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单纯的展现了藏民族的民风民俗,而是通过这些民风民俗捕捉其蕴含的哲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如“勤快的男人是酥油的包囊,勤快的女人是酥油的海洋”通过酥油来喻事喻理,经常会在结姻说媒中用到这句话,让人明白不应该只看物质或外貌方面,而应多看看对方的品德。“父亲在场儿子莫多言,母亲还在女儿莫揽权”。这句谚语深刻反映了在藏族传统中对父母的尊重,从小灌输给子女,父母在一个家庭中所不能替代的位置。还有“不见神佛不脱帽,不见河水不脱鞋”。在藏族宗教礼仪中对佛法、僧侣十分尊敬,在见到代表佛法的寺庙、白塔、僧侣,必须脱帽行礼,双手合十以示对其的虔诚。如今这些谚语使人们的认识进一步升华,终身也将受益无穷。

       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淳朴的藏民将真、善、美贯穿于思想道德行为中,在日常的为人处事和社会关系的洞察中,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如:“莫向贪婪者示财宝,莫向恶意者表心思”。谚语充分表明了在现实社会中,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贪图享乐的风气盛行,警戒当代社会的我们切不可行之。如:“愤怒、骄傲和嫉妒,是人遭殃之祸根”“他人赏赐搀有酥油的糌粑,不如父母恩赐的水揉糌粑”等。前半句则指出:贪、嗔、痴是造就自我毁灭的根源,对待凡事坚守适度原则。后半句指出:在藏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有浓厚的孝道情节,父母被视为神灵的化身,而在现如今的社会风潮下,社会孝道观念日益淡薄,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儿女的使命,也是时代赋予当下所有大学生的使命。

       藏族人民始终相信真诚和善良是人生中一件宝贵的财富,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催化剂。如谚语“物品中以人心最好,财宝中以子嗣最贵重。”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最缺乏的不就是这些正能量吗?先辈们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从藏族文化历史和藏族文学艺术不同的角度来看,藏族谚语种类多,涉及面广。它囊括了藏民族日常生活的每一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培养藏族人民了解事物、分辨善恶的能力,帮助藏族人们调解人际关系,从而让藏族人们明白了自然之道、生存之道、处世之道,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藏族谚语中的一些内容对当下的我们具有教育意义,学习和传承它十分必要。(作者系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