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邦寺

由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摄影家、电视编导等16人组成的抢救“八邦乡唐卡”行动项目工作组,完成了以德格八邦乡八邦寺为重要传承地的首次调查。行动项目负责人之一、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嘉铭30日向四川日报记者透露了此次调查中的重大发现。
 
  白垭寺有可能成为“非物”保护圣地

调查为期15天,分文本、摄影、摄像三个组进行,内容包括八邦乡噶玛嘎孜画派以及该画派辐射地区唐卡艺人的生存环境、重要唐卡艺人的传承脉络等,并将为《中国唐卡集成•德格八卷》提供一个文本记录,400至500幅照片和一个60分钟长的专题片。
 项目组先后走访了德格的八邦寺、宗萨寺、白垭寺、更庆寺以及德格印经院和藏医院等,发现这些寺庙和印经院中都收藏有大量鲜为人知的精品唐卡。八邦寺的唐卡画是著名噶玛嘎孜画派的代表,寺内有各种唐卡9000余幅,多为稀世珍品,被称为“八邦一绝”。在八邦乡,无论寺庙僧侣还是当地群众,至今仍保留着习画绘画的传统。从该画派在藏族绘画中的地位,以及尚存的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环境来衡量,德格县八邦乡都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唐卡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专项抢救的理想场所。
 在更庆寺,项目组发现了巨幅唐卡,约7米长,是典型的黑唐卡,黑底上用金线勾画轮廓,整幅图由几十个佛像构成,用笔非常细腻。
 然而唐卡壁画在白垭寺保存最完整、最精美。每一幅唐卡都用了大量的黄金,佛像面部用黄金涂抹,服饰线条均用黄金勾勒而成,且技法细腻,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白垭寺唐卡为啥如此“贵重”,杨教授解开了谜底:约400年前,德格一带拟修建13座寺庙,均为民间捐资,当修到最后一座寺庙———白垭寺时,还余下大量资金,白垭寺才开始用黄金勾绘唐卡。杨教授认为,有400多年历史的白垭寺极有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
 唐卡不仅珍藏于寺庙中,同时还珍藏在印经院和藏医院里。项目组在德格印经院了解到,这里有老的唐卡版画300余幅。在德格藏医院他们拍摄到10多幅医用唐卡,包括人体解剖图唐卡、药师佛唐卡等。
  
兼收并蓄,创新意识可见一斑

“唐卡,融进传统花鸟、山水技法,让人眼前一亮。”杨教授说,“这就是噶玛嘎孜画派博采众家之长的风格。噶派唐卡的花鸟山水以写实为主,将传统山水技法很好地融入唐卡;传统唐卡色彩对比强烈,当融入花鸟山水后,看起来很柔和,噶派的创新意识可见一斑。”
 噶玛嘎孜画派最突出的技法特点,便如宗师司徒•曲吉迥乃所概括的那样:用笔和色调上汲取内地工笔画的风格,而在空间布局上,采纳了印度画风,在总体格调上继承了“门孜”和“钦孜”画派,兼收并蓄多种绘画的优点和长处。
 司徒•曲吉迥乃、以及当代著名画师通拉泽翁等为首的一大批唐卡艺术家,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博采众长,丰富了传统的、有着浓郁宗教意味的藏族唐卡绘画。与此同时,壁画、版画等多种形式并举,使得噶派的绘画艺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发展、弘扬。
  
专家建议,建立唐卡人才培养机制

唐卡画,一直靠师带徒承袭。像八邦乡著名唐卡大师通拉泽翁先后培养弟子100多人,目前遍布甘孜州18个县。由于其倾囊相授,培养出大批技术精湛的现代德格画师,如多扎寺画师贡萨降巴、八邦寺画师着孙达吉、画师尼玛泽仁、四川省藏研所画师郎普颜登等。
 杨教授说,此次调查发现,不少寺庙在办唐卡绘画学校、绘画班,“这对唐卡的传承非常有益。”他建议能否建立唐卡人才培养机制,传授唐卡的内涵和意蕴。此次项目组还发现,在外展览的唐卡,大凡是一般的唐卡,佳品都深藏在寺庙里和内地的博物馆里,上乘精品却锁在库房里,普通艺人根本无法见识到。他建议,建一个专门的唐卡博物馆,巡回展出各寺庙中的精品,供人观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