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一个最接近天空的遥远国度,一个信仰之乡消逝的神秘荣光
  西藏吐蕃王朝之后的 600 多年间,一个名为古格的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然而, 300 年前,古格王朝突然由盛而衰,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偌大的王国仅留下恢弘的遗址和遗物 —— 各类殿堂房屋 445 座,洞窟 879 孔,碉楼 58 座,各类佛塔 28 座,塔墙 1 道,防卫墙 10 道,隧道或暗道 4 条,总面积达 72 万平方米!
  古格,从此成为西藏神奇地域的谜中之谜!
  古格王国永远是一个诱惑,亟待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破译 ......

1


古格王国遗址距阿里的札达县城 3 4 公里处,位于象泉河南岸的泽布兰村附近的一座黄土山上。现存的古格王国遗址,依山叠砌,由下而上,高约 30O 来米,占地面积 1OO 万平方米。遗址东北侧,屹立着 7 个土砌碉堡,还有 3 10 米高的佛塔;山坡上,蜂房似地密布着 800 多孔洞窟;中间有数幢红墙白壁的建筑,那是完好无损的庙宇,约有 300 余间房子。遗址的西面是悬崖,有的地方筑有内外 3 道围墙,墙上有垛口等防御设施,与建筑群内部四通八达的地道相连。面对这座雄伟宏大的古建筑群,可想而知,这个原始而古老的高原王国,当年曾经是多么光辉灿烂和繁荣昌盛。

2

古格王城的格局明显地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王宫建筑群位于山顶,依次向下是贵族居所,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屋,而山腰及山脚遍布的密密麻麻的窑洞群,则是平民及奴隶的栖身之地了。

3

遗址的西面是悬崖,有的地方筑有内外 3 道围墙,墙上有垛口等防御设施,与建筑群内部四通八达的地道相连。面对这座雄伟宏大的古建筑群,可想而知,这个原始而古老的高原王国,当年曾经是多么光辉灿烂和繁荣昌盛。

4

红殿和白殿满壁烟霞般的壁画,其妙相庄严与灵动飞扬融而为一,色彩鲜艳得仿佛昨天刚刚画成。特别是那些妩媚动人的菩萨、绝艳惊人的度母,以及国王王后礼佛图与佛传故事图等,都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5

白殿里的金刚塑像——与红殿一样,白殿确亦有精美壁画,不同的是,周边还塑了许多神佛塑像。这两个殿堂集中了古格佛教艺术之美。为什么王宫、民居、军事设施均破坏殆尽,独独留下几个佛堂呢?据说,因为拉达克人原也是佛教徒――事实上,拉达克王与古格王谊属同宗,在他们生死相搏的七百年前,原是吐蕃末代王孙吉德尼玛衮所生的兄与弟――所以在毁灭了古格的一切之后,拉达克人心存敬畏地止步于神佛之前。这样,不曾遗下国史的哑迹般的古格王朝,才有如沧海遗珠,将独特的佛教艺术保存到了今天。

谁为古格解谜?

近年来,关于阿里、关于古格的书籍和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可能正因为到这里来太不容易了,所以每一个到过古格的人,总觉得不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就对不起古格,对不起自己的辛苦。我看过的两本写古格的书,作者都是在阿里只呆了不到一个月、在古格更只呆了个把星期,就据此成书了。
所以有一种说法,现在国内外学界兴起古格热。但张建林对此不以为然:我不这样认为,踏踏实实研究古格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里毕竟太艰苦。
看了古格都城遗址、托林寺、托林旧寺遗址、多香遗址等古格王朝时代留下来的断壁残垣,即惊叹于古格佛教艺术的华美与独特,也时时有一个疑问萦绕不去:古格的意义究竟何在?
古格的疆域,基本是现在札达县的范围,它也曾经兼并过现在属普兰、日土县的一些土地。现在的札达县,人口是五千多,我非常想知道,鼎盛时期的古格王朝,究竟养活了多少臣民?
这个数字,出入极大。
葛健雄教授在他的书《走近太阳》里推断,古格王朝拥有数十万臣民,依据是古格曾经击退过印度号称十几万入侵雄兵。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推测,古格大约有几万人。他认为光是古格都城就可能有一万人左右,否则无法供养奢华的王宫和繁多的庙宇。
曾经八进阿里、现任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办公室副主任的张建林却极其谨慎。他不肯明确古格人究竟有多少,目前没有考古上的依据,不过他却明确表示,古格绝不可能养活数十万、哪怕是几万人。他甚至认为,古格都城只有500人左右,因为现存的800孔窑洞,据他的考察,并非同时使用,而是旋塌旋建。他的主要依据是,这里的生存环境恶劣,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
我比较倾向于张建林的意见。

那么,孜孜于一个万把人的、地处偏远的小王国的研究,有些什么意义呢?我以此就教于张建林,他几乎是脱口而出,但其条分缕析的审慎,表明这位坚持不懈致力于古格考古的学者早就对此深思熟虑。
张建林这样说:
第一是宗教上的意义。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根基就在古格,阿里地区当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译经、建寺活动,对整个西藏的佛教传播起到一个关键的枢纽作用。
第二是政体。与西藏吐蕃政权之后政教合一的政体不同,古格王朝是政教分离,延续了七百多年,一直是王权至上,这是很有意味的现象。
第三是军事上的意义。古格地处西陲,是卫藏的门户,它的存在,起到了抵御来自西面及西南方外来侵略势力的作用。
第四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格地处卫藏与尼泊尔、印度、中亚、新疆的枢纽地带,它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作出了贡献。
第五是它独特的佛教艺术,与卫藏地区有明显差别,在后弘期之初大量吸收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佛教艺术的养份,并在13世纪初形成独特的古格佛教艺术。
一个小小的古格,在西藏的发展历史上竟拥有如此之多的重要贡献,难怪值得细细琢磨。
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难解之谜太多:古格王朝历代国王的传承世系是怎样的?古格的国史究竟有没有?自然也包括众说纷纭

的人口之谜。
古格本身就像矗立于廓大土林上的一个巨大问号,等待着解谜。
而到古格来的中外游客,其兴致多半也是被这个巨大问号勾起来的。
迷人的古格,谜一样的古格。其实并不一定是这个谜真的难解,而是我们太少耐心——这里的艰苦使我们很难踏踏实实地住下来,认真解谜。
二、考察队在古格王国腹地发现大规模岩画

西藏古格文明考察队在对古格故城的周边地带进行徒步考察,当行进到象泉河北岸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大规模岩画群。
  这组岩画分布在长80米的三层岩壁上,以动物形象为主,有牦牛、盘羊、鹿、狼、马等。还有少量游牧、狩猎和宗教祭祀场面。这些岩画都是用坚硬的石头凿击而成,形象拙朴、栩栩如生。专家通过对岩画特点分析后认为,它含有比古格文明更早的西藏古代象雄文明的因素,因此很可能是象雄文明的遗存,由于岩画距古格故城不到10公里,因此专家认为,古格文明的腹地也很可能是古象雄文明的中心地带,也就是说,两个不同时代文明的中心区可能是重合的。

三、专家确认古格故城曾有大量卫星城

西藏古格文明考察队的专家在对古格故城周边的一些城堡进行考察后确认,古格王国在繁荣期曾拥有大量的卫星城。
  记者在皮央遗址的主体建筑看到,这座城堡建筑和古格故城极为相似,也是建筑在一座险峻的土山山顶,它残存的防卫墙现在还有四五米高。专家认为山顶的建筑应该是皮央遗址的宫殿区,当时古格的王室成员有可能去那儿渡假。宫殿区以下是密密麻麻的窑洞,当时是平民的居住区,在山腰上是一座古格时期的佛殿,目前,佛殿里还保存着当时的一些经书。
  在古格故城周围象皮央遗址这样的卫星城还有:达巴、东嘎、多香等,它们都是在以古格故城为中心的一个圆形区域里,距离故城最远距离不超过30公里,当时人们沿着象泉河谷骑马往来于都城和卫星城之间只需半天时间。专家认为,今后,对这些卫星城的研究将成为古格文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四、 古格文明神秘消失是综合因素造成的

76号开始,西藏古格文明考察队伍历经18天,行程两千五百多公里,对阿里高原上的古格文明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后,专家认为,古格文明的神秘消失是综合因素造成的。
  古格王国是公元9世纪末叶蕃王室的后裔在阿里地区建立的,虽然只有七百年的历史,但古格王国在西藏西部创造了辉煌一时的文明,从宗教上来说,在吐蕃灭亡后,古格对于佛教在西藏的复兴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古格又成为了西藏西部和西藏腹地、南亚、中亚甚至于中原地区文化、贸易交流的中转站,公元17

世纪末,古格王国被近邻拉达克人所灭。
  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古格文明在一场战争后就迅速衰退,在400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从它残留的故城和班驳的壁画中窥见到古格文明的一角,古格文明的神秘消失也成为专家们学术研究的热点。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林认为,古格文明的消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阿里地区相对封闭,另一种是自然因素。
 参加本次西藏古格文明考察队的许多专家都多次对古格进行过调查研究,他们通过十几年来古格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这次对现代人口自然迁徙的调查中得出结论,古格文明的消失是综合因素造成的。

红殿和白殿满壁烟霞般的壁画,其妙相庄严与灵动飞扬融而为一,色彩鲜艳得仿佛昨天刚刚画成。特别是那些妩媚动人的菩萨、绝艳惊人的度母,以及国王王后礼佛图与佛传故事图等,都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5

白殿里的金刚塑像——与红殿一样,白殿确亦有精美壁画,不同的是,周边还塑了许多神佛塑像。这两个殿堂集中了古格佛教艺术之美。为什么王宫、民居、军事设施均破坏殆尽,独独留下几个佛堂呢?据说,因为拉达克人原也是佛教徒――事实上,拉达克王与古格王谊属同宗,在他们生死相搏的七百年前,原是吐蕃末代王孙吉德尼玛衮所生的兄与弟――所以在毁灭了古格的一切之后,拉达克人心存敬畏地止步于神佛之前。这样,不曾遗下国史的哑迹般的古格王朝,才有如沧海遗珠,将独特的佛教艺术保存到了今天。

谁为古格解谜?

近年来,关于阿里、关于古格的书籍和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可能正因为到这里来太不容易了,所以每一个到过古格的人,总觉得不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就对不起古格,对不起自己的辛苦。我看过的两本写古格的书,作者都是在阿里只呆了不到一个月、在古格更只呆了个把星期,就据此成书了。
所以有一种说法,现在国内外学界兴起古格热。但张建林对此不以为然:我不这样认为,踏踏实实研究古格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里毕竟太艰苦。
看了古格都城遗址、托林寺、托林旧寺遗址、多香遗址等古格王朝时代留下来的断壁残垣,即惊叹于古格佛教艺术的华美与独特,也时时有一个疑问萦绕不去:古格的意义究竟何在?
古格的疆域,基本是现在札达县的范围,它也曾经兼并过现在属普兰、日土县的一些土地。现在的札达县,人口是五千多,我非常想知道,鼎盛时期的古格王朝,究竟养活了多少臣民?
这个数字,出入极大。
葛健雄教授在他的书《走近太阳》里推断,古格王朝拥有数十万臣民,依据是古格曾经击退过印度号称十几万入侵雄兵。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推测,古格大约有几万人。他认为光是古格都城就可能有一万人左右,否则无法供养奢华的王宫和繁多的庙宇。
曾经八进阿里、现任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办公室副主任的张建林却极其谨慎。他不肯明确古格人究竟有多少,目前没有考古上的依据,不过他却明确表示,古格绝不可能养活数十万、哪怕是几万人。他甚至认为,古格都城只有500人左右,因为现存的800孔窑洞,据他的考察,并非同时使用,而是旋塌旋建。他的主要依据是,这里的生存环境恶劣,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
我比较倾向于张建林的意见。

那么,孜孜于一个万把人的、地处偏远的小王国的研究,有些什么意义呢?我以此就教于张建林,他几乎是脱口而出,但其条分缕析的审慎,表明这位坚持不懈致力于古格考古的学者早就对此深思熟虑。
张建林这样说:
第一是宗教上的意义。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根基就在古格,阿里地区当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译经、建寺活动,对整个西藏的佛教传播起到一个关键的枢纽作用。
第二是政体。与西藏吐蕃政权之后政教合一的政体不同,古格王朝是政教分离,延续了七百多年,一直是王权至上,这是很有意味的现象。
第三是军事上的意义。古格地处西陲,是卫藏的门户,它的存在,起到了抵御来自西面及西南方外来侵略势力的作用。
第四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格地处卫藏与尼泊尔、印度、中亚、新疆的枢纽地带,它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作出了贡献。
第五是它独特的佛教艺术,与卫藏地区有明显差别,在后弘期之初大量吸收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佛教艺术的养份,并在13世纪初形成独特的古格佛教艺术。
一个小小的古格,在西藏的发展历史上竟拥有如此之多的重要贡献,难怪值得细细琢磨。
恐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难解之谜太多:古格王朝历代国王的传承世系是怎样的?古格的国史究竟有没有?自然也包括众说纷纭

世纪末,古格王国被近邻拉达克人所灭。
  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古格文明在一场战争后就迅速衰退,在400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从它残留的故城和班驳的壁画中窥见到古格文明的一角,古格文明的神秘消失也成为专家们学术研究的热点。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林认为,古格文明的消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阿里地区相对封闭,另一种是自然因素。
 参加本次西藏古格文明考察队的许多专家都多次对古格进行过调查研究,他们通过十几年来古格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这次对现代人口自然迁徙的调查中得出结论,古格文明的消失是综合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