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历史上,吐蕃统治时间长达近一个世纪。但在此后的千余年时间里,一直没有发现较大的吐蕃墓葬,更没有发现有一定规模的墓葬群。为此,人们不禁感到疑惑。吐蕃在河西走廊的百年时间里,难道完全实施单一的天葬方式吗?会发现大的土葬墓吗?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答案终于出现了。

1979年8月,二夹皮村的八位农民在秋翻耕地时,一头耕牛的蹄下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洞。就在这一瞬间,一座大型墓葬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这座墓的位置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西水乡二夹皮村东北,距村委会约10公里的大长岭上。这座墓被取名为为“大长岭墓”。

在此后的这些年里,一些专家对大长岭墓及出土文物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并有一些专文见诸报刊。然而,直到今天,墓主人到底是什么人、有什麽样的背景、为何会葬在这里?大长岭墓是一个单独的墓,还是一个墓葬群?这些都仍然是个谜。

最近,作者同张掖市、肃南县文物部门的同志一道,实地考察了解了大长岭墓地及相关文物。从大长岭村去墓地只能步行,先登上大长岭,然后延山顶而下,往返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此前,在肃南县城参观了大长岭墓中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品位高,而且数量多,真可谓琳琅满目,叹为观止。在肃南县馆藏文物中,它们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其中,最为珍贵的单耳带盖镶珠金壶、鎏金菱花形三折叠银高足盘等(国家一级文物),现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本人在今年也曾有幸一睹。


大长岭

大长岭,只是祁连山的一个小支脉,与主峰紧紧相连。南面的祁连山主峰挺拔巍峨,绿树如茵。与主峰相比,大长岭显得低而平缓,没有树木,植被覆盖也很少。这里紧挨河西走廊狭长的平川地带,距离张掖城仅有50余公里。

神秘的墓主人

大长岭墓葬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后室四部分组成。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头南脚北,仰身直肢态。男尸头戴银丝网盔帽(已残破),内有缝制的黄丝绸垫。头上梳有20厘米长的发辫两根,用黄丝绸缠绕。男尸身着盔甲,腰系牛皮腰带,上有很精致的金饰件。脚蹬高腰牛皮马靴。尸死者右边放有铁制宝剑一口,后室地面尚有一残损箭筒,内装箭10支(为铁箭头);左边放有8把腰刀 (大、中、小三种)。由此判断,墓主人生前一定是一位将领。当地老百姓称此墓为“将军墓”,不无道理。以往,这里未曾发现过任何墓碑。观察周围,也看不到有坟土堆的迹象。
幕内没有墓志铭,也没有发现任何带有文字的器物。但在走访村民时得知,当初他们曾看到一块红布(也有可能是红丝绸),覆盖在死者身上,上面写有黑色字迹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这块红布上的文字就能够证明死者的身份。可惜,村民们揭开棺盖后,红布顷刻间化为乌有。是什么文字,什麽内容?没有人知道。更重要的是,墓主人到底是谁?至今不得而知。

根据专家综合分析认为:大长岭墓的年代在公元7世纪中期到8世纪中期之间。墓主人应该是吐蕃部落的一位首领。其实,吐蕃当时实行的是行政、军事、生产三位一体制度,军队以部落兵制为基础,部落的首领也是军事指挥官。另外,也可根据需要委派兵马大元帅、副元帅,大将军或戎边将军。敦煌吐蕃文书记载,河西走廊还曾设置过大行军衔,如“凉州大行”、“瓜州大行”等。

弥足珍贵的艺术品

经过对墓葬的清理和出土文物征集,大长岭墓共出土各类器物143件。张掖市文物局施爱民先生曾发表《吐蕃文化金壶、银盘》等专文,作过详细介绍。

大长岭出土的文物,不仅有着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品类之多,数量之大(部分仍流失于民间),在河西走廊前所未有。大长岭吐蕃墓的发现,尤其大量珍贵艺术品的出土,无疑是考古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为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截至目前为止,大长岭墓是河西走廊发现的最大的吐蕃墓葬,恐怕在整个吐蕃时期的墓葬中也是罕见的。尤其,墓葬中的陪葬品之豪华,令人乍舌。

大长岭墓出土的文物,大致上可分为五类,即金器类、银器类、锡器类、铁器类和木器类。1、金器类有:单耳带盖镶珠金壶、如意形金饰、金质马鞍、马具金饰件、马靴金扣环、金套环、金质方形带饰、金皮木胎刀销,以及其它金饰件。其中鎏金类有:鎏金菱花形三折叠银高足盘、鎏金六龙银杯、鎏金银洗、鎏金铜盏托、鎏金桃形铜饰、鎏金马鞍和马具等。2、银器类有:银匝、银勺等。3、锡器类有:菱花形二龙戏珠锡盘、锡圈等。4、铁器类有:铁质宝剑、连环铁甲等。5、木器类有:门楼图木板画、棋盘门木板画,以及十二生肖木板画等。


单耳带盖镶珠金壶

单耳带盖镶珠金壶:通高17.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5厘米,重709克。直口、卷沿、溜肩、鼓腹、平底。圆拱盖中央焊一莲花纹杯形纽,纽上镶一颗圆形绿松石。壶肩部有凸弦纹一周,腹部铆二菱花形横耳,下连一单耳,横耳中央镶有两颗圆形绿松石。

鎏金菱花形三折叠铜高足盘

鎏金菱花形三折叠银高足盘:盘通高19.5厘米,盘口外径29.5厘米、沿宽4.5厘米,内径20.5厘米、重2.191克。盘口内、外边沿呈菱花形,浅口。盘底部有三高足,足分两截,中间由子母扣套合,用穿钉相连,可折叠。足上截焊于盘底.下截呈板瓦状,上窄下宽向外撇开。足中部有突出的圆形,上有两个月牙形孔,足下部饰回形纹饰。这真是一件极为独特的器皿,制作者通过绝妙的设计,使托盘即可升高又能降低,增加了这一器物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无论在游牧迁徙中还是在行军中,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


如意形金饰

如意形金饰:长8.5厘米,宽3.6厘米,厚2厘米。菱花形边,面凸背凹,正面镂空有纹饰,正中饰桃形,边饰缠枝纹,一端有一长条形带孔。


鎏金铜龙头

鎏金铜龙头,是一件床头装饰物。共出土三件,完好的两件长19.5厘米;严重锈蚀的一件长17.5厘米。龙头张口含珠、卷唇、眼球突出。头、颈、毛发为平行凸楞纹,颈部一端凹进。


菱花形二龙戏珠锡盘局部

菱花形二龙戏珠锡盘:盘径75厘米,边宽18厘米(残断)。为平底。浅口、宽边,盘口内外边沿呈菱花形。平沿宽边内阴刻牡丹花间饰云纹,呈单独连续纹饰。盘底中央阴刻二龙戏珠图,雕刻精美,纹样生动。

耀眼的绿松石

专家考证认为,大长岭吐蕃墓出土的各类器皿,在制作工艺上,除了用翻铸或捶拍成器外,还采用线雕镂孔的工艺。制作者运用切削加工、抛光、焊接、铆固、鎏金、镶嵌等,工艺娴熟,制作精细,说明当时金属器物的制做技术和生产工艺已相当发达。

此外,专家们还可能忽略了文物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镶嵌在器皿表面的绿松石。前面已有介绍,单耳带盖镶珠金壶的纽上镶有一颗圆形绿松石,横耳中央又镶有两颗绿松石。另外,在带盖镶珠鎏金铜壶的纽上也镶有一颗绿松石,而金皮刀销上镶嵌的绿松石多达五颗。在原本流光溢彩的这些器皿上,再加绿松石的点缀,大大增加了这些艺术品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可想而知。可见,藏族人对绿松石的喜好由来已久。至今,对绿松石依然情有独钟。

绿松石,是一种名贵的天然玉石品种。颜色有绿色、蓝色或绿蓝色等。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藏民族与这种美玉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绿松石那美丽的光泽,代表着温馨和生命,她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和成功。由此,绿松石成为一种最为珍贵、最流行的装饰物。从赞普的王冠到神圣的宗教用品,从普通民众的首饰到各类器皿之上,都喜欢用绿松石加以装饰。另外。在传统藏医中,绿松石经过处理和配方,还可入药。藏族画家们将绿松石碎屑研磨成粉,制作成颜料。用这种纯天然颜料绘制的唐卡、壁画等,高雅华贵,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