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纸,是由树皮纤维及瑞香狼毒,藏语即“日加”根部纤维经石灰和土碱处理制成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藏语叫“日加”。)因草质本身具有毒性,故藏纸久经岁月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质地坚韧、不易撕破、耐折叠、耐磨等特点。藏纸生产,大都因陋就简,为手工作坊,由专业工匠指导。效率低,产量少。后因机制纸张大量输入,藏纸又不适合现代书写工具及印刷技术的要求,藏纸制造业日趋衰落。以往藏纸生产遍布西藏,主要有阿里、洛瑜、羌塘、达布、日喀则还有错那、拉萨、贡布、康区、金东、尼木等地。

旧时达赖喇嘛使用的全部纸张以及向达赖喇嘛呈察、赏单等都使用从金东地区严的纸,摄政和噶伦使用达布地区产的纸。这两地产的纸张质地薄、耐拉,一面为光滑面,抗折,算为上品。噶厦颁布短饬令时使用错那产的纸。不丹国产的纸质地厚、粗糙、易吸墨,故用来印剧经卷。内地的造纸技术吐蕃时期就传人西藏,因原料短缺等故,未能发展。“磁青纸”藏语称为“丁秀”,是把数张纸迭合放在浆糊中反复渗透数次,粘合之后涂一种名叫“汀”的蓝色矿物颜料,研磨数天打光而成,它是用金、银、珍珠、玉、珊瑚等粉末调汁书写重要书籍和汇编文件的用纸。


藏纸唐卡

藏纸的制作在西藏已有1300多年历史,过去,藏纸主要用于制作经书卷册、政府文札、档案卷宗和日常书写,用藏纸印制的经典古籍,保存千年仍完好无损。如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藏纸带来无限商机,以藏纸为原料的皮纸绘画、雨伞、太阳帽、礼品包装袋等工艺品热销西藏各个旅游景点,让游客爱不释手。

藏纸的制造

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

藏纸的造纸工艺一般都有去皮、划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环节。造纸时,先把狼毒的根刨出,里边的黄心不能用,用中间白的一层,撕下来刮成细条,晒干,放水中煮一到两个小时,捞起来,把料子放到石臼里用木槌打成浆状,再搁到酥油茶桶里捣作纸浆。然后把捞纸框(木框绷纱布做成)摆在水面上,倒纸浆进去,然后慢慢晃动框架,让浆液变得均匀平整,再轻轻提起框架,等水滴完,拿到院子里靠墙斜放,自然晾干。最后把纸从纸框揭下,用石头研光纸面,就可以使用了。藏纸坚韧洁白,吃墨好,不易污染,可题词绘画,也可糊窗作帐,品质可与高丽的枸皮纸比美。

中原内地传统上用的是一张帘子反复入水池捞纸的“抄纸法”,而西藏则用的是把纸倒进纸框,然后连框一起搁在露天自然干燥的“浇纸法”,并且两种方法的原料也不一样。用浇纸法造的纸,质地厚实,不适合柔软的毛笔,却适合藏族、纳西族的硬笔书写,而且能防虫蛀。

因高原干燥缺氧,原料有一定毒性,因而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的特性,易于长期保存,其纸质较为柔韧,经久耐用,色彩也丰富多样,具有装饰美感。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藏造纸技艺形成了多种类共同发展的格局。藏东地区盛产康纸,藏南盛产金东纸、塔布纸、工布纸、波堆纸、门纸(珞巴、门巴地区的纸),卫藏地区盛产尼纸、臧纸、聂纸(聂拉木纸)、猛噶纸、灰纸及阿里纸等。造纸技术的提高与普及使藏纸行业名匠辈出,创造了许多精工细作的名纸,如产于塔布金东而享誉全藏的金东纸,适于馆藏文献使用的尼木县毒纸等。许多特殊的纸面加工纸品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如印刷纸币和邮票的精品藏纸、制作技艺精湛的金汁、银汁大藏经用纸等即是其中显明的实例。藏族造纸业不仅在西藏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还传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

高超的藏纸技艺、悠久的藏纸历史、丰富的藏纸生产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藏纸文化,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切实的保护。


藏纸匠人


藏纸匠人

西藏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藏纸匠人次仁多布吉家门前的晒麦场上晒着一张张藏纸,在阳光下煞是晃眼。

现年51岁的次仁多布吉高挽着袖口,把一面用木条绷紧的纱布框伸入纸浆池中,熟练地抖动几下,等拿起来时,一层薄薄的纸浆便均匀覆盖在纱布上。“把它揭下来,晒干,就成了一张藏纸。”次仁多布吉说。

做好的藏纸半米见方,色呈米黄,有光泽,稍厚,翻动时发出脆响,用手扯感觉很柔韧。从藏纸的工艺来看,制作方法与内地的手工造纸工艺非常相似。次仁多布吉说: “西藏的造纸术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和内地纸最大的不同是原料。”

藏纸的原料是西藏当地产的一种叫狼毒草的野草,藏语叫“日加”,听名字就有毒。匠人从山上挖回毒草根,趁新鲜剥去褐色的外皮,把内根放石臼内捣烂,然后放入锅煮,一般半天即可。现在村民都用太阳灶煮,在露天可以避免毒气熏人。等煮熟后,取出再捣,直到成茸,倒入纸浆池,搅拌后便成为纸浆。

次仁多布吉的脸红肿着,这是毒气给熏的。他把手伸给我看,也正在蜕皮。“我每年农闲时都做纸,每次开始都要这样,过段时间就会习惯的。”

也正是有毒,藏纸不怕虫蛀鼠咬,易于保存。过去西藏广泛采用这种手工土纸,经书卷册、政府文札、档案卷宗都用它,因此在林芝、山南、江孜等地都产藏纸。

依靠造纸,次仁多布吉的收入每年3、4千元,“现在用藏纸的越来越少,除了给拉萨、山南的档案馆外,我主要卖给游客,一张5块钱。村里像我这样的有3户。”

由于做藏纸对身体有害,销路还成问题,次仁多布吉的儿辈们都不想学这个手艺,他的儿子在当雄当教师,女儿在日喀则做卡垫。

听我儿子说,现在有一种什么电脑,写字都不要纸了,我不信,真想亲眼看看。”次仁多布吉不服气地说。

强巴尊珠的藏纸情结


藏纸工艺品



“西藏的历史是记载在藏纸上的。”说起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藏纸,60岁的强巴尊珠眼中闪出朝圣者般赤诚的光亮,“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宗教圣地收藏的经书能够历经千年风雨而保存完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典籍所用纸张都是西藏独有的藏纸。”

在强巴尊珠一手创办的拉萨市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一张张朴拙而轻柔的藏纸,在匠人手里变成了一幅幅古色古香的彩绘画卷、一个个精巧独特的笔记本、一盏盏五颜六色的纸灯笼……不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选购一批藏纸产品后乐颠颠地离开。

“你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藏纸、喜欢藏纸,藏纸生产工艺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和艺术品,藏纸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谈起藏纸的千年兴衰,不苟言笑的强巴尊珠变得滔滔不绝。他从4岁起就被送进哲蚌寺出家8年,那些印有神圣经文的藏纸陪伴他长大。从那时起,他就跟藏纸结下了深厚情缘,这一生都化不开。

藏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后,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经过多年摸索,以有毒性的狼毒草等多种高原植物为原料,生产出工艺独特的藏纸。这种纸张具有强度高、天然防腐防虫防鼠、不褪色等特点。千年来,它默默地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现代造纸工业冲击下,一直保持着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的藏纸制造业迅速萎缩。到了80年代,国内藏纸使用几乎全部依靠从邻国进口。眼看着古老的藏纸在故乡西藏销声匿迹,强巴尊珠心急如焚:“作为一个藏人,必须站出来为挽救民族造纸工艺做点什么!”

藏族有句谚语:“如是决心已定,那就请把你的誓言捏成糌粑一样放在桌面上!”1990年,强巴尊珠开始带人到塔布、罗扎、阿里、尼木等历史上藏纸的主要产地进行寻访,遍访当地老艺人,记录了他们的口传技艺。但因藏纸生产已经绝迹,他们没见到藏纸的实际生产过程,仅凭老人们断断续续的回忆,始终不能成功制出藏纸。这期间,他拜访过的几个老艺人陆续去世,藏纸生产技术的挽救和挖掘已经刻不容缓。1993年,强巴尊珠出资,把尊布扎旺、果果拉等数名老艺人接到拉萨住下来,一起切磋交流,终于整理出完整的工艺流程,生产出了第一批藏纸。

“在这个时代,仅仅有继承是不够的,民族传统文化更需要发扬和创新。”强巴尊珠肩上的民族责任感时刻提醒着他要不断前行。十几年来,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从只能生产单一书写用藏纸,发展到了能够批量生产多种类多系列的彩泉品牌藏纸,结束了西藏从印度、尼泊尔进口藏纸的历史。他们还开发出壁画、雨伞、灯笼、贺卡、相框、日历、墙纸等上百种藏纸工艺品。在产品陈列室,一套手工绘制的十几页的释迦牟尼成道故事图集,售价高达1700多元人民币。附加值大大提高的同时,他们的藏纸产品也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珍藏品。也正因如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向他们颁发了特色产品证书,自治区经贸委和企业管理局也分别向他们颁发了民族手工艺产品设计金、银奖,拉萨市城关区政府还把民族手工业研发中心设在了这里。

“藏纸是中华民族文化在雪域高原上的一朵奇葩,”强巴尊珠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我坚信藏纸的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要赋予传统工艺新的内涵和功能,让更多藏纸手工艺品销售到内地和海外,让西藏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藏纸匠人


藏纸匠人

西藏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藏纸匠人次仁多布吉家门前的晒麦场上晒着一张张藏纸,在阳光下煞是晃眼。

现年51岁的次仁多布吉高挽着袖口,把一面用木条绷紧的纱布框伸入纸浆池中,熟练地抖动几下,等拿起来时,一层薄薄的纸浆便均匀覆盖在纱布上。“把它揭下来,晒干,就成了一张藏纸。”次仁多布吉说。

做好的藏纸半米见方,色呈米黄,有光泽,稍厚,翻动时发出脆响,用手扯感觉很柔韧。从藏纸的工艺来看,制作方法与内地的手工造纸工艺非常相似。次仁多布吉说: “西藏的造纸术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和内地纸最大的不同是原料。”

藏纸的原料是西藏当地产的一种叫狼毒草的野草,藏语叫“日加”,听名字就有毒。匠人从山上挖回毒草根,趁新鲜剥去褐色的外皮,把内根放石臼内捣烂,然后放入锅煮,一般半天即可。现在村民都用太阳灶煮,在露天可以避免毒气熏人。等煮熟后,取出再捣,直到成茸,倒入纸浆池,搅拌后便成为纸浆。

次仁多布吉的脸红肿着,这是毒气给熏的。他把手伸给我看,也正在蜕皮。“我每年农闲时都做纸,每次开始都要这样,过段时间就会习惯的。”

也正是有毒,藏纸不怕虫蛀鼠咬,易于保存。过去西藏广泛采用这种手工土纸,经书卷册、政府文札、档案卷宗都用它,因此在林芝、山南、江孜等地都产藏纸。

依靠造纸,次仁多布吉的收入每年3、4千元,“现在用藏纸的越来越少,除了给拉萨、山南的档案馆外,我主要卖给游客,一张5块钱。村里像我这样的有3户。”

由于做藏纸对身体有害,销路还成问题,次仁多布吉的儿辈们都不想学这个手艺,他的儿子在当雄当教师,女儿在日喀则做卡垫。

听我儿子说,现在有一种什么电脑,写字都不要纸了,我不信,真想亲眼看看。”次仁多布吉不服气地说。

强巴尊珠的藏纸情结


藏纸工艺品



“西藏的历史是记载在藏纸上的。”说起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藏纸,60岁的强巴尊珠眼中闪出朝圣者般赤诚的光亮,“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宗教圣地收藏的经书能够历经千年风雨而保存完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典籍所用纸张都是西藏独有的藏纸。”

在强巴尊珠一手创办的拉萨市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一张张朴拙而轻柔的藏纸,在匠人手里变成了一幅幅古色古香的彩绘画卷、一个个精巧独特的笔记本、一盏盏五颜六色的纸灯笼……不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选购一批藏纸产品后乐颠颠地离开。

“你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藏纸、喜欢藏纸,藏纸生产工艺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和艺术品,藏纸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谈起藏纸的千年兴衰,不苟言笑的强巴尊珠变得滔滔不绝。他从4岁起就被送进哲蚌寺出家8年,那些印有神圣经文的藏纸陪伴他长大。从那时起,他就跟藏纸结下了深厚情缘,这一生都化不开。

藏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后,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经过多年摸索,以有毒性的狼毒草等多种高原植物为原料,生产出工艺独特的藏纸。这种纸张具有强度高、天然防腐防虫防鼠、不褪色等特点。千年来,它默默地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现代造纸工业冲击下,一直保持着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的藏纸制造业迅速萎缩。到了80年代,国内藏纸使用几乎全部依靠从邻国进口。眼看着古老的藏纸在故乡西藏销声匿迹,强巴尊珠心急如焚:“作为一个藏人,必须站出来为挽救民族造纸工艺做点什么!”

藏族有句谚语:“如是决心已定,那就请把你的誓言捏成糌粑一样放在桌面上!”1990年,强巴尊珠开始带人到塔布、罗扎、阿里、尼木等历史上藏纸的主要产地进行寻访,遍访当地老艺人,记录了他们的口传技艺。但因藏纸生产已经绝迹,他们没见到藏纸的实际生产过程,仅凭老人们断断续续的回忆,始终不能成功制出藏纸。这期间,他拜访过的几个老艺人陆续去世,藏纸生产技术的挽救和挖掘已经刻不容缓。1993年,强巴尊珠出资,把尊布扎旺、果果拉等数名老艺人接到拉萨住下来,一起切磋交流,终于整理出完整的工艺流程,生产出了第一批藏纸。

“在这个时代,仅仅有继承是不够的,民族传统文化更需要发扬和创新。”强巴尊珠肩上的民族责任感时刻提醒着他要不断前行。十几年来,彩泉福利民族手工业有限公司从只能生产单一书写用藏纸,发展到了能够批量生产多种类多系列的彩泉品牌藏纸,结束了西藏从印度、尼泊尔进口藏纸的历史。他们还开发出壁画、雨伞、灯笼、贺卡、相框、日历、墙纸等上百种藏纸工艺品。在产品陈列室,一套手工绘制的十几页的释迦牟尼成道故事图集,售价高达1700多元人民币。附加值大大提高的同时,他们的藏纸产品也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珍藏品。也正因如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向他们颁发了特色产品证书,自治区经贸委和企业管理局也分别向他们颁发了民族手工艺产品设计金、银奖,拉萨市城关区政府还把民族手工业研发中心设在了这里。

“藏纸是中华民族文化在雪域高原上的一朵奇葩,”强巴尊珠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我坚信藏纸的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要赋予传统工艺新的内涵和功能,让更多藏纸手工艺品销售到内地和海外,让西藏传统文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