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宫殿建筑始于聂赤赞普时期,吐蕃时期得到发展。宫殿,藏语称“颇章”。宫殿建筑是西藏建筑艺术中除寺庙和寺院建筑以外,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又一重要建筑。西藏的宫殿建筑大致经历了城堡建筑、宫殿建筑和宫殿与寺院建筑有机结合的几个阶段。

每当提及以下摘编的宫殿名字时都会自然地联想起西藏。在人们心中,这些凝结西藏人民智慧又目睹藏民族发展进程的古建筑,已经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徵,也是一段完整的西藏历史。

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

在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的南方,有一片土地朝向光明,雅鲁藏布江在此缓缓流过,灌溉出全西藏最富庶的土地———山南。山南地区是藏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在藏民族传说之中,经观音菩萨点化的猿猴与罗刹女在此结合,繁衍出藏人后代,而由高地农业文明发展壮大的吐蕃王朝就在此兴起,在这里留下了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说到雍布拉康的历史,不能不提到西藏的第一代“赞普”(藏王)聂赤赞普。传说中聂赤赞普本是天神的儿子,后降临人间,到了现在山南境内羌脱神山,被十二个放牧者看见了。牧人问他从哪里来,他以手指天示意,众牧人见他相貌英武,仪表非凡,认定是天神下降,便以肩为舆,抬之而归,成为雅砻河谷各部落的首领。因他以牧人的颈项为座,就被称为“聂赤赞普”,也就是“颈座王”。雍布拉康二层的壁画上绘的就是这段故事。

根据《雍布拉康志》、《迪乌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记载,聂赤赞普出生在西藏波密,因相貌古怪、性格刚烈,被家庭放逐,当他游历到雅砻河谷时,结识了12名代表当地各部落利益的苯教徒(西藏原始宗教),并被推举为王。随后,聂赤赞普将周围小邦收归为属民,划分尊卑,宣扬苯教。从那时开始,藏民族冲破以血缘结成的氏族障碍,开始以地域来划分属民。这是公元前360年前后的事。

为了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乃至野牦牛群的冲击,聂赤赞普建造了雍布拉康城堡。从泽当镇往南,大约半小时的车程,便能看到这座位于扎西次日山上的城堡身影。这座外表普通、形似碉堡的多层建筑,其构造的精致程度也许无法与布达拉宫等建筑相提并论,但在藏人的心中,雍布拉康却是藏族文明的起源。

关于这座城堡的名称,藏文史书上有不同的写法。有的史书记载为“翁布拉康”,意为“红柳香沙宫”,在雅砻盛产红柳与莎草的山岗上建宫,故而得名。雍布拉康则是更普遍的称呼,“雍布”意为母鹿,“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就是“母鹿后腿上的宫堡”。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呼。远望雍布拉康所在的山岗,恰似母鹿往后伸出的一条腿,而城堡就建在这条“腿”的关节处。城堡不大,却瘦削冷峻,易守难攻,蔚为奇观。据说,布达拉宫建造之初就是以雍布拉康为原型分建两端,然后再连接中部而成今天的形貌。

沿着陡峭的马道盘旋上山,四周雅砻河谷的壮美景致尽收眼底。传说西藏的第一个村庄就在山下,而在山的西北边,能看到紧靠公路有一块梯形的田地,一头竖着一块碑,这就是西藏的第一块农田,当年是赞普亲自耕作的御田。

雍布拉康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堡,共3层:第一层距地十数级石阶,前半部为门厅,厅外是一个带檐的小平台,往里是佛殿,殿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的塑像;第二层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是带天井的回廊;二层以上原有第三层,后廊有小门通入碉楼式建筑中,现在尚未修复。

据王毅《西藏文物建文记》记载:“殿内中塑三世佛,北壁为松赞干布、赤松德赞两王像,南侧壁塑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坐像。在两边塑像之外,北塑吞米桑布扎立像,南塑禄东赞立像。藏桑布扎之侧还塑有文殊像及长寿三尊像,在禄东赞之侧,则有木制神舆。造型极精美,塑法浑厚朴素。如释迦面部宽而短,眼较狭长,两耳偏上,这是西藏早期雕塑手法特点”。

自聂赤赞普以后,雍布拉康成了历代藏王的王宫,直到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不过,松赞干布并未忘了雅砻这块吐蕃的根本之地,还不时回来居住,自那时起,雍布拉康也就成了藏王的夏宫。据说文成公主远嫁到吐蕃后的第一个夏天,就是在雍布拉康度过的。而雍布拉康与宗教的结缘始于第28代赞普拉妥妥日聂赞时期。当时有印度高僧来到雅砻,将《六字真言》、《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经书以及黄金宝塔、牟陀罗手印等宝物献给赞普。据说,赞普虽然并不知晓这些物件的意义,但还是奉为神物,供奉在宫内。

由此,雍布拉康见证了佛教传入西藏的开端。尽管由于当时苯教在吐蕃势力太盛,佛教入藏之初受到压制,但及至五世之后,松赞干布即位即开始扶持佛教的发展。日后该宫殿因为藏有西藏最早的经书而成为佛教圣地,随着公元九世纪后吐蕃王朝的解体,此地更彻底演变为一佛殿,成为许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

今天,这座城堡形的寺庙成了山南“圣藏之根”标志性建筑。从山脚登上堡顶,不过数百米,游客经历的却是一段完整的西藏历史。

西藏最闻名的宫殿: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堡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主楼13层,高11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布达拉宫依山而筑,宫宇叠砌,巍峨耸峙,气势磅礴,其建筑艺术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碉楼形式和汉族传统的梁架、金顶、藻井的特点,在空间组合上,院落重叠,回廊曲槛,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附属的各组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较多空间层次,富有节奏美感,又在视觉上加强了高耸向上的感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相传,藏族吐蕃王松赞干布好善信佛,迁都拉萨后,经常在拉萨近旁的山上诵经祈祷,给这座山取名为“布达拉”。“布达拉”是梵语音译,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音菩萨所居之处。当年所建的布达拉宫高9层,共有999间宫室,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堂皇壮丽。然而世易时移,布达拉宫饱受雷、电、战火劫难,历尽沧桑,破败不堪,仅存法王洞和主殿帕巴拉康。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十七世纪以来重新修建的。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就其功能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一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殿。

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白宫。白宫始建于1645年,历时8年,以松赞干布时原有的观音堂为中心,向东向西修建起一片巨大的寺宇。整个寺宇的墙面被涂成白色,远远望去,分外醒目,人们称之为“白宫”。白宫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措钦夏”(东大殿)面积717平方米,由38根大柱支撑,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历代达赖喇嘛在此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第5、6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最高的一层(第7层)是达赖喇嘛冬宫,这里采光面积很大,从早到晚,阳光灿烂,俗称“日光殿”。殿内陈设豪华、金盆玉碗,珠光宝气,显示出主人高贵的地位。宫殿外,有一个宽大的阳台,从这里可以俯视整个拉萨城。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群山,美丽的拉萨河宛如一条缎带,从天边飘来。近处是片片田陇阡陌,绿树村舍,还有古老的大昭寺金碧辉煌的金顶。

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在红宫,红宫建于1690年,当时,清康熙帝还特意从内地派了100余名汉、满、蒙工匠进藏,参与扩建布达拉宫这一浩大的工程。红宫的主体建筑是各类佛堂和达赖喇嘛的灵塔。宫内有8 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大,最华丽,高14.85米,塔身用金皮包裹,镶珠嵌玉,据说共用黄金11万余两,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红宫中最大殿堂“司西平措”(西大殿) 面积725米, 殿内正中上方高悬乾隆所赐“涌莲初地”匾额,设有达赖喇嘛宝座。殿中还存有清康熙帝赠送的大型锦帐一对,是布达拉宫的珍宝之一。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一旁的经书架上,还置放着雍正皇帝赐与七世达赖喇嘛的北京版《丹珠尔》经书。红宫最西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高14米,传说殿内的坛城是用20万余颗珍珠串缀而成的。布达拉宫内部精美豪华的装饰一方面是藏族艺术的宝库,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旧西藏贵族与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之间的巨大差别。红宫主要是宗教活动场所和灵塔祀殿,而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居室和政治活动中心。红白两色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特征。自从白宫落成后,五世达赖喇嘛即由哲蚌寺移居这里,一直到他去世。此后的历代达赖喇嘛都将布达拉宫作为自己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于是布达拉宫成为喇嘛及信教群众顶礼膜拜的圣地。

300余年来,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收藏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堪称西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其中50000 多平方米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壁画是布达拉宫的一绝。布达拉宫的壁画可分为4类:宗教故事;风俗民情;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历史上布达拉宫扩建的场面被壁画生动地记录下来;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再现了公元七世纪汉藏两民族和睦相处的情景; 西大殿一面墙上是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壁画;十三世达赖灵塔殿内,则绘有十三世达赖进京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场面。宫中还有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大量的唐卡以及贝叶经、金珠尔经等珍贵文物典籍。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朝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诰命等也珍藏在宫中。这些实实在的文物是中国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见证。布达拉宫中还有许多华美精致的卡垫、华盖、法器、帐幔、锦锻、金银器皿,瓷器和石器等,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今天,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就其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来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

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世界,每当提及她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西藏最神秘的宫殿:古格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在阿里札达肥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院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院和民居。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硼楼。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经有过700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垫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其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这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更是难以数计。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他们并不是古格后裔。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古格文明突然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札达县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经测量,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无遗迹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难以数计。

古格王国的王族,是吐蕃赞普(即汉语中的“王”)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23年,俗官郎达玛发动政变上台成为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死后,他的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王,后在吉德尼玛衮的晚年,将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

与古格王朝密切相关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于11世纪建的。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大兴佛教,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不适应克什米尔炎热的气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十分勤奋好学,后来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是意西沃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的方便和发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间,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

从此以后,古格王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国事业,并开始不断发展,寺院如林遍布阿里,贵族僧侣集团日益庞大,今天托林寺周围残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寺院遗迹,正是那个时期盛世的历史写照。

札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清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清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黄金之乡”的无数神秘传说,据说这里差不多每条山沟都有矿藏,都有开矿人,都有银铜匠。古格的富强,或许与它盛产黄金白银不无关系。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无比富丽堂皇。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迷,据说在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临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但让考古学家们震惊的是,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在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逐渐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史书的记载难免有误差,战争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综观札达县的地理环境,现在的象泉河决不是当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这块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只剩下了一点点土林和戈壁,这种地貌形态的变化,或许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总之,在荒漠中消失的古国太多太多,淹没在沙海里的文明也太多太多,这个难解的历史之迷,是要靠跨学科的学者们,通力合作去探寻才能破译的。

西藏最美丽的宫殿: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始建于十八世纪40年代(七世达赖喇嘛),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

罗布林卡现在被辟为人民公园,环境优美,建筑维修得也很漂亮,但是文物没有布达拉宫那么丰富和吸引人。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它的北侧设有噶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机构,都要随着达赖喇嘛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

18世纪40年代以前,罗布林卡还是一片野兽出没,杂草、矮柳丛生的荒地。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并常来这个地方,所以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便为其修建了一座鸟尧颇章(凉亭宫)。公元1751年,七世达赖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层宫殿——格桑颇章(贤杰宫),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等,被历代达赖用为夏天办公和园内一角接见西藏僧俗官员的地方。

八世达赖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恰白康(阅览室)、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曲然(讲经院),并把旧有的水塘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建了龙王庙和湖心宫,两侧架设了石桥。1922年,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再兴土木,在西面建金色林卡和三层楼的金色颇章,并种植大量花、草、树木。1954年十四世达赖又在北面建了新宫,使罗布林卡发展为今天的规模。

1951年后,罗布林卡经过修缮,面貌一新,里面有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有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飞禽走兽各类动物15种。园内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珑别致的凉亭水榭,还有戏台和木制的桌凳。每逢佳节,游人纷至,罗布林卡沉没在歌声弦声欢笑声中。

新宫是坐落在罗布林卡内的名建筑之一。新宫内,栩栩如生的壁画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是新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画的最大、最细致,一幅善良平静的尊容。八大弟子形象很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新宫南殿的壁画,从西沿北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的一部西藏简史,它的内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兴亡、公元846年至1391年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陆续举起,1391年一世达赖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于1955年从北京返回拉萨为止的各世达赖传记等共301幅画面。这些画面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合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个集锦。

罗布林卡全园分为三个区:东部宫前区包括入口和威镇三界阁之前的前园;中部为核心部分的宫殿区;西区是以自然丛林野趣为特色的金色林卡。每个景区又根据功能要求,结合自然环境,或宫墙深院,古木成荫,或芳草疏林,繁花似锦,构成不同的景观。罗布林卡的园林布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点,又吸取了内地园林传统手法,运用建筑、山石、水面、林木组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湖心宫的设计,就有汉族地区古代造园艺术中“一池三山”的痕迹。

(本文根据网络搜索资料编辑而成,向撰写、记载和传播本文所采集文字和图片内容的人士和机构致谢)

西藏最闻名的宫殿: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宫堡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主楼13层,高11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布达拉宫依山而筑,宫宇叠砌,巍峨耸峙,气势磅礴,其建筑艺术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碉楼形式和汉族传统的梁架、金顶、藻井的特点,在空间组合上,院落重叠,回廊曲槛,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附属的各组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较多空间层次,富有节奏美感,又在视觉上加强了高耸向上的感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相传,藏族吐蕃王松赞干布好善信佛,迁都拉萨后,经常在拉萨近旁的山上诵经祈祷,给这座山取名为“布达拉”。“布达拉”是梵语音译,译作“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音菩萨所居之处。当年所建的布达拉宫高9层,共有999间宫室,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堂皇壮丽。然而世易时移,布达拉宫饱受雷、电、战火劫难,历尽沧桑,破败不堪,仅存法王洞和主殿帕巴拉康。现在的布达拉宫是十七世纪以来重新修建的。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就其功能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一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殿。

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白宫。白宫始建于1645年,历时8年,以松赞干布时原有的观音堂为中心,向东向西修建起一片巨大的寺宇。整个寺宇的墙面被涂成白色,远远望去,分外醒目,人们称之为“白宫”。白宫高7层,位于第4层中央的“措钦夏”(东大殿)面积717平方米,由38根大柱支撑,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历代达赖喇嘛在此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第5、6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最高的一层(第7层)是达赖喇嘛冬宫,这里采光面积很大,从早到晚,阳光灿烂,俗称“日光殿”。殿内陈设豪华、金盆玉碗,珠光宝气,显示出主人高贵的地位。宫殿外,有一个宽大的阳台,从这里可以俯视整个拉萨城。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群山,美丽的拉萨河宛如一条缎带,从天边飘来。近处是片片田陇阡陌,绿树村舍,还有古老的大昭寺金碧辉煌的金顶。

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在红宫,红宫建于1690年,当时,清康熙帝还特意从内地派了100余名汉、满、蒙工匠进藏,参与扩建布达拉宫这一浩大的工程。红宫的主体建筑是各类佛堂和达赖喇嘛的灵塔。宫内有8 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大,最华丽,高14.85米,塔身用金皮包裹,镶珠嵌玉,据说共用黄金11万余两,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红宫中最大殿堂“司西平措”(西大殿) 面积725米, 殿内正中上方高悬乾隆所赐“涌莲初地”匾额,设有达赖喇嘛宝座。殿中还存有清康熙帝赠送的大型锦帐一对,是布达拉宫的珍宝之一。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一旁的经书架上,还置放着雍正皇帝赐与七世达赖喇嘛的北京版《丹珠尔》经书。红宫最西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高14米,传说殿内的坛城是用20万余颗珍珠串缀而成的。布达拉宫内部精美豪华的装饰一方面是藏族艺术的宝库,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旧西藏贵族与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之间的巨大差别。红宫主要是宗教活动场所和灵塔祀殿,而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居室和政治活动中心。红白两色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特征。自从白宫落成后,五世达赖喇嘛即由哲蚌寺移居这里,一直到他去世。此后的历代达赖喇嘛都将布达拉宫作为自己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于是布达拉宫成为喇嘛及信教群众顶礼膜拜的圣地。

300余年来,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收藏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堪称西藏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其中50000 多平方米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壁画是布达拉宫的一绝。布达拉宫的壁画可分为4类:宗教故事;风俗民情;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历史上布达拉宫扩建的场面被壁画生动地记录下来;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再现了公元七世纪汉藏两民族和睦相处的情景; 西大殿一面墙上是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觐见顺治皇帝的壁画;十三世达赖灵塔殿内,则绘有十三世达赖进京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场面。宫中还有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大量的唐卡以及贝叶经、金珠尔经等珍贵文物典籍。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朝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诰命等也珍藏在宫中。这些实实在的文物是中国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见证。布达拉宫中还有许多华美精致的卡垫、华盖、法器、帐幔、锦锻、金银器皿,瓷器和石器等,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今天,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就其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来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

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世界,每当提及她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俨然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西藏最美丽的宫殿: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始建于十八世纪40年代(七世达赖喇嘛),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

罗布林卡现在被辟为人民公园,环境优美,建筑维修得也很漂亮,但是文物没有布达拉宫那么丰富和吸引人。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它的北侧设有噶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机构,都要随着达赖喇嘛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

18世纪40年代以前,罗布林卡还是一片野兽出没,杂草、矮柳丛生的荒地。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并常来这个地方,所以当时的清朝驻藏大臣便为其修建了一座鸟尧颇章(凉亭宫)。公元1751年,七世达赖在鸟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层宫殿——格桑颇章(贤杰宫),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等,被历代达赖用为夏天办公和园内一角接见西藏僧俗官员的地方。

八世达赖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恰白康(阅览室)、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曲然(讲经院),并把旧有的水塘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建了龙王庙和湖心宫,两侧架设了石桥。1922年,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再兴土木,在西面建金色林卡和三层楼的金色颇章,并种植大量花、草、树木。1954年十四世达赖又在北面建了新宫,使罗布林卡发展为今天的规模。

1951年后,罗布林卡经过修缮,面貌一新,里面有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有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飞禽走兽各类动物15种。园内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珑别致的凉亭水榭,还有戏台和木制的桌凳。每逢佳节,游人纷至,罗布林卡沉没在歌声弦声欢笑声中。

新宫是坐落在罗布林卡内的名建筑之一。新宫内,栩栩如生的壁画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是新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画的最大、最细致,一幅善良平静的尊容。八大弟子形象很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新宫南殿的壁画,从西沿北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的一部西藏简史,它的内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兴亡、公元846年至1391年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陆续举起,1391年一世达赖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于1955年从北京返回拉萨为止的各世达赖传记等共301幅画面。这些画面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合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个集锦。

罗布林卡全园分为三个区:东部宫前区包括入口和威镇三界阁之前的前园;中部为核心部分的宫殿区;西区是以自然丛林野趣为特色的金色林卡。每个景区又根据功能要求,结合自然环境,或宫墙深院,古木成荫,或芳草疏林,繁花似锦,构成不同的景观。罗布林卡的园林布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点,又吸取了内地园林传统手法,运用建筑、山石、水面、林木组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湖心宫的设计,就有汉族地区古代造园艺术中“一池三山”的痕迹。

(本文根据网络搜索资料编辑而成,向撰写、记载和传播本文所采集文字和图片内容的人士和机构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