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日巴造像
亥母洞,位于甘肃武威市城南15公里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七组西南。清乾隆版《武威县志》记载:“亥母洞,城南三十里,山上有洞,深数丈,正德四年修。”是西夏崇宗李乾顺正德四年(1130)西凉府僧俗二界修建的藏传佛教寺院,距今近900年时光。1989年秋,当地文物工作者在发掘整理倒塌洞窟时,发现残存的《维摩诘所说经》印刷品。后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持召开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印本鉴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用实物廓清了国际学术界对我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质疑迷雾,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2016年春,甘肃省文物考古队进驻亥母洞,目前已对一号洞窟进行加固处理,不久将进行全面发掘清理,埋压的大量不为人知的珍贵文物即将面世,亥母洞将成为一座举世仅存的西夏文化天然博物馆。
一座西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亥母洞自修建至今,就镀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安多政教史》记载:“缠山一带山形似弥勒佛自身像,从头到脚的距离需步行半天,自生像头朝西,面向东,从远处眺望形象非常清晰。”洞窟建在一座黄土覆盖的红砂岩的小山包上,祁连山余脉在此绵延百里,没入凉州绿洲,余脉外形酷似睡佛,与《安多政教史》记载相符。
《安多政教史》等著书记载说,从前,一个8岁的女孩多次从当地一位姓张的屠夫那里赊买心肺内脏。一天,屠夫为索要肉钱,悄悄尾随那女孩到红砂岩洞,见有5个女孩子正在进行会供。5女孩发现张屠夫来后,纷纷腾空飞起,张屠夫为要到肉钱,急忙抓住了其中一个女孩的脚。张屠夫抓住的那位女孩就是宝贝母,她的肉身便停留在红砂岩洞的空中,其余女孩飞升而去,张屠夫也顷刻解脱。这些奇特的记载传说给亥母洞笼上神秘光环。
1927年,武威发生大地震,亥母洞倒塌,“窟中有寺,寺中有窟”的独特佛教建筑从此沉埋在瓦砾堆下。据藏文史料的零碎记载,未毁前的亥母洞里,供奉着金刚亥母肉身像,洞口修建有佛堂;右边有约一人高的释尊香泥塑像,里面有张屠夫的尸体;左边是金刚持和度母像。外面佛殿里有喜金刚等许多浮雕像,墙壁上绘有神变庄严画。藏族学者文清赛让说,公元1244年,西凉王阔端代表蒙古汗王邀请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来凉州进行著名的“凉州会谈”时,萨迦班智达和随同的妹妹索巴让姆、侄子八思巴等皆来亥母洞举行朝拜会供。自元至清,共有28位从西藏和印度前来的活佛在此修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佛教信徒挖开一号洞窟,从里面发现了一批西夏文、藏文文书和经卷、帛画、唐卡,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1988年夏季的一天,文物工作者黎大祥等人小心翼翼钻入一号洞窟发掘,忽然从泥土层中发现了两只红色的鸟形绣花鞋,造型精美。接着,他们挖出一卷纸质的东西,打开一看,发现是用西夏文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下卷。经文行距不直、笔画变形、着墨不均、偶有断笔,具有活字印品独有的特征。亥母洞发现疑似泥活字印刷的西夏文经卷的消息不胫而走,后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持召开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印本鉴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
据《武威亥母洞寺石窟遗址调查报告》,遗址自1985年发现以来,陆续清理出土了一大批西夏、元、明、清时期的遗物,数量多达上百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国内仅见。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鉴定,共有49件文物包括珍贵的佛经、西夏的记账文书、物品清单、壁画、藏传佛教的各种唐卡以及石雕像、泥雕像、西夏的双鱼塘画、丝织品、瓷壶等被分别定为国家一、二、三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