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临,天高气清。当清晨的第一缕朝阳从窗户外斜射进屋,次仁尼玛家藏桌上刚摆放的茶碗里酥油茶还滋滋冒着热气,用以招待客人盛满蜂蜜的盘子上空倏地传来嗡嗡声,几只小蜜蜂煽动翅膀,十分轻盈的落在盘子边沿,猛咂起小嘴,一个劲飞快地舔食起蜂蜜来。主人不动声色,像是懂得蜜蜂的心事,几分钟后,见时辰已到,就轻轻一挥衣袖,蜜蜂也不贪婪,仅在屋里盘旋顷刻后,又嗡嗡作声翕动翅膀赶紧飞走了。

        得荣地处甘孜州南端,金沙江及其支流定曲、玛曲、硕曲、岗曲河纵贯全境。境内山高谷深,高山耸立,山峦叠嶂,江河纵贯,光热充足,是典型的亚热带干旱河谷地带。史书记载,这里的藏族居民是由距今五千多年前繁衍生息在当地的土著以及公元七世纪吐蕃国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雪域高原时,从今天西藏阿里、江孜、贡布等地迁来的吐蕃人和公元1451—1509年间云南纳西王斯郎绕登向康南各地军事扩张时随军的纳西人三部分相互融合逐步形成。得荣民众迄今保留着吐蕃先民的语言、服饰、饮食等古老习俗;同时也保留着纳西族的许多习俗。在漫长东渐西进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各种文明相互碰撞,兼收并蓄。公元3世纪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养蜂技艺也随着民族迁徙和交往,早早传播至此。然而一脉相承的养蜂文化却因地域不同,气候差别,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等原因而衍生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方法,的确耐人寻味。

        由于地形地貌,当地村庄大都建在高山和半高山,世代农耕为主,兼收畜牧。干旱的气候使得森林稀少、灌木面积大,日照充分,无霜期长,耐旱的仙人掌、毛桃、荞麦、白刺是这里的主要植物,孕育丰富的蜜源,可以说是四季蜜源不断,加之气候冬暖夏凉,干燥少雨,给蜜蜂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第3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之后,由于海陆变迁,亚热带、热带气候南移及被子植物的繁盛,蜜蜂也随之南迁于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于是我国西南成为当今世界上蜜蜂种类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居住在横断山区金沙江沿岸的龚古、扎叶等村就像镶嵌在大山里的补丁一样,在荒凉的群山中兀自点缀一丝绿意,风光旖旎。这里的村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很早就会养蜂,在县内名气最大,几乎是家家养蜂,户户产蜜,产量最大的一家一年蜂蜜收成就高达500斤。此外,当地还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养蜂文化。在这么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半高山地带能把蜜蜂成规模养殖,靠的是金沙江畔半高山地区异常的干爽气候以及当地种植荞麦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优越条件。次仁尼玛是其中一位养蜂人,他依稀记得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养蜂技术。身居大山,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就要研究动植物的习性。他们深谙蜜蜂的属性,养蜂是他们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养蜂,他们自有一套。旧社会物资匮乏,生活拮据,要改善生活,就要从周边自然资源中去想办法。听他讲,很早以前当地人在养殖蜜蜂时,颇要下一番功夫,依照经验,往往要到野外和森林里去寻找蜂蜜。这种费时的劳动阻碍生产力发展,久而久之便使人产生了家养蜜蜂的想法,于是总有人站出来第一个吃螃蟹,搞实验,逐渐摸索,不断积累成败得失经验,反复琢磨,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一门独特的技术。

        养蜂,寻找蜂源很关键也很出奇。寻蜂要择准时机,一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自备一点蜂蜜糖料和类似食品红的颜料,就开始到茫茫群山里寻找蜜蜂,当然这种方式说它是碰碰运气丝毫不为过,并不是每一次都满载而归。在昆虫界,蜜蜂的嗅觉和方向感出了名的灵敏,能出其左右者寥寥。在幽静的森林里,寻蜂人散放的蜂蜜格外香气四溢,蜜蜂能在很远的地方嗅到这诱人的香味,仔细辨别出方位后,便会飞速赶来食蜜,这时寻蜜人只消在蜜蜂吃蜜时把鲜艳的食品红洒在蜜蜂身上,蜜蜂饱餐一顿后不会恋栈,很快就会飞回蜂巢,吸引更多的同伴前来采蜜。人们就坐在原地守候,如果穿上红色彩衣的蜜蜂很快飞回,说明蜂巢不远,就在近处,若是要等蜜蜂很久才飞回,就知道蜂巢建在较远的地方了。寻蜂人会根据蜜蜂带来的信息,循着它们飞来飞去的路线去寻找到蜂巢。熟悉采蜂的人都知道,蜂巢一般建在大树丫上,寻蜜人是不怕蜜蜂蜇的,他们用土办法简单带着手套带上背篼攀上树丫,把蜜蜂巢悉数采进背篼,用衣物封盖后整体赶紧背回家,让这些“不速之客”搬迁到用枯木挖空成桶“新居”,置放在房前屋后,让新“搬迁”来的蜜蜂在这里安营扎寨,辛勤劳作,酿造蜂蜜。

        金沙江畔阳光充足,土地肥沃,农作物品种繁多。当地栽种的荞麦、蔬菜和梨、苹果、毛桃、李、杏、桂等树木和一些诸如菊花、夜来香、海棠、金盏花、金银花等花卉给蜜蜂提供了充足的蜜源。毛桃花、荞麦花和白刺花最受蜜蜂青睐,荆棘丛生的荒野便成了蜜蜂自由翱翔的乐园。春天从毛桃、荞麦、白刺等相继绽开花朵时,蜜蜂就开始忙碌,花开到花谢,蜜蜂们似乎通晓整个花事,这时节完全就是它们的天地,恣意飞舞,花舞大地。它们把花粉一点一点采回蜂桶,往返奔波,从不怠慢,一直勤勤勉勉地辛勤酝酿,要赶在花期结束前把蜜采够,储备起一个冬季的食粮。

        蜜蜂还是建造“房屋”的杰出工匠,那美轮美奂的一扇扇蜂巢均匀排布,孕育蜂蛹和储存蜂蜜的小房间规则整齐。蜜蜂采蜜回家,煞有秩序的爬在蜂桶的小孔门前排队进巢,先出后进,飞出飞进的蜜蜂互不影响。要是赶在大中午,气温升高,蜂群还在蜂桶外小孔前不停的旋舞,黑压压一团,嗡嗡声响彻,蔚为壮观。养蜂人还刻意把蜜蜂集体旋舞本是降低蜂箱内温度的自发行为拟人化描述成蜂群在“朝王”,看来蜜蜂也像是精通灵性。

        要不是到乡下去采访一位资深的养蜂人,我竟然还不知道蜜蜂有这么多趣事。在一个四面被绿树环绕包裹的菜园边,花香满庭,香气扑鼻。养蜂人正在忙碌着。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蜜蜂要分笼了!因为一个蜂笼里有了两个“蜂王”,很快就想起“一山不容二虎”的自然生存法则。一个“蜂王”势必就要出去寻找好地方,然后带领一群蜜蜂去筑巢,另立门户呢!养蜂人一边追赶蜜蜂,一边向它们抛扔沙土或水,一边口中念颂“请蜂王不要飞到遥远的地方,就在此安家落户”等祈使语句,并不时用衣物扑扇着阻挡。在当地传说中,蜜蜂既要在深山上采花,也要去溪水中汲收水分,飞行距离非常远,历经九九八十一道艰难险阻,出生入死。在养蜂人眼中,“蜂王”似乎明白人的语言似的小精灵,得精心伺候。终于,想要飞走的“蜂王”在慌乱中迷失方向,带着蜂群就近紧急降落,养蜂人的这招数还真凑效。眼看蜂群落在了一棵梨树上,他连忙拿来背篼和旧衣服。然后往树上一扣,用绳子紧紧绑住固定。然后爬上梯子,用竹刷把轻轻地把蜜蜂向背篼里面“扫”,可蜜蜂们很“犟”,扫进去又飞出来,怎么扫也扫不动。养蜂人自有妙招,他早已料到蜜蜂的“不情不愿”是有原因的,这时叫人拿来蜂蜜,在背篼上面悄悄地抹了薄薄的一层,不一会儿蜂蜜浸透进背篼,蜜蜂们便纷纷“中招”,只好乖乖地到背篼里面来了。他把背篼背到空的蜂桶前,打开封在口子上的衣物,又慢慢地等待蜜蜂自己搬进新居,蜜蜂喜欢在透出木质香味的桶内筑巢栖居。耐心十足的养蜂人足足守候了一个下午,才算把蜂群打理好,他细心的给蜂桶合上盖子,找来黏性最好的新鲜牛粪抹在盖子和桶的结合部,为防止其他动物干扰,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孔为蜜蜂开启一扇通往外界的门!

        和内地养蜂人追随花季辗转南北、流动养蜂不同的是,得荣人养蜂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房前屋后菜园栅栏旁高矮不一的摆放十几桶几十桶不等的蜂桶,就在自家院内养蜂。二是直接就将新蜂桶放到百花齐放的荒坡上,等待蜜蜂自已在桶内结巢,只需在秋季采蜜则可。当然,制作蜂桶对材质颇有讲究,一般只用一种木质。农闲时分,村民要到森林里寻找云杉的空心枯木,采伐后运回家细心打磨成桶,外观保持树木原状,堆放在一起,就像随意垒起的柴垛。他们把这些看似无用的木材利用到了极致。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菜园边或荒山上,它散发的淡淡杉木清香很能招引分笼的蜂群,除了前述的人为干扰采蜂外,无论是荒野还是在菜园里养蜂,这种用空木桶吸引蜜蜂结巢的方式也是当地独有。更有甚者,次仁尼玛家居然还在一个存放粮食的小木屋(崩科)里养起了蜜蜂,偌大一个房间,天花板上黑压压的悬挂着硕大的蜂巢,简直就是蜂巢里的极品,但见蜜蜂密密麻麻粘在上面,严阵以待保护好巢穴,丝毫不让人靠近它,当地人专门给它取名叫“崩仲”(意为仓库里产的蜜)。

        这养蜜蜂也是一门学问,查了资料,蜜蜂属于膜翅目,蜜蜂科,为社会性昆虫,由蜂王、雄蜂、工蜂等个体组成。蜜蜂种类很多,主要有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黑大蜜蜂、沙巴蜂、苏威拉西蜂、绿奴蜂、西方蜜蜂与东方蜜蜂九大种类。而在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沿岸,主要是以中华蜜蜂居多。这一带老百姓所养的蜜蜂就是中华蜜蜂。躯体较小,头胸部呈黑色,蜂王体长17.5mm左右,体色呈黑色或棕红色,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工蜂体长11mm左右,喙长5mm左右,腹节背板呈黑色,有褐黄色环。 

        算是了解到它的一些身世。这看似小小的昆虫,它原来还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和社会分工呢。这不,蜂王的社会分工就是专职产卵,肩负着繁衍后代的社会重任。它的身体发展得很健壮,大腹便便,体重是工蜂的两倍,失去了“女性”身材的苗条。在产卵期间,蜂王每天都要让工蜂饲喂蜂王浆,以促进快速代谢保持旺盛的产卵能力。资料显示,中华蜜蜂的蜂王1天可产700到800粒卵,每天所产均卵差不多是自身体重的两倍。雄蜂只是与蜂王交配。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蜂群内的雄性“公民”,每天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其存在的唯一作用是与蜂王交配。不过,雄蜂当发挥了这一作用,就要献出其宝贵的生命。雄蜂实属不易,要履行社会分工的责任,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每到交配季节,性成熟的雄蜂便会自动地聚集在某地空中飞舞,目的是招引处女王。一旦处女王出现,所有的雄蜂便追逐而去,经过一番争夺,最终获得交配权的就仅有一只,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不断上演,谁的个头最大、体格最健壮,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与蜂王进行交配,全过程均在空中。交配一旦结束,雄蜂便因生殖器官被全部拉了下来而立刻死亡。工蜂社会分工最多,任务最重。可以说,除了蜂王与雄蜂各自的任务外,蜂群内的其他所有工作都由工蜂承担。工蜂是雌性器官发育不全者,但它的许多结构特化得更适应工作的需要,比如其前肠中的嗦囊特化为蜜囊,以便贮存花蜜。

        工蜂要酿造1千克蜂蜜,需要采集10千克花蜜。来来回回总共要飞行32万千米,这个路程大约相当于绕地球8圈。工蜂一出生就开始工作,分工是按照日龄的增长而改变的。通常情况下,工蜂1—3日龄时,负责保温孵卵,清理产卵房;3—6日龄时转为饲喂大幼虫,调剂花粉与蜂蜜;6—12日龄时改为分泌蜂王浆,饲喂小幼虫和、蜂王;12—8日龄时又更换为泌蜡造脾,清理蜂箱;18日龄之后,其任务就是采集花蜜、水分、花粉。

        这么庞杂的系统和严密的分工,颠覆了我以前对蜜蜂的肤浅认知。养蜂人还告诉到,蜜蜂是植物界最理想的授粉者,一年的庄稼和瓜果蔬菜有好收成,蜜蜂自然功不可没。等秋季一过,就要采割蜂蜜了,和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当地人不需要头戴面罩那么复杂的装备,只消在天色将黑未黑的黄昏时段,用柏树枝条熏香驱赶蜜蜂,然后用刀慢慢切割结满蜜的蜂巢,养蜂人割蜜技艺非炉火纯青不可,既不能伤及更多的蜂蛹,同时也要给桶内的蜜蜂以及蜂蛹留足一冬的食粮,好让它们继续繁衍,余下还要把蜂桶内的杂物打扫干净才算告罄。

        从前,这些小山村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的艰苦生活,生产力低下,在食不裹腹的年代,蜂蜜算作不可多得的珍馐佳肴,甚是珍贵,逢年过节才能拿出来招待客人,当地的荞面粑粑醮蜂蜜,核桃仁拌蜂蜜,酥油熬蜂蜜,蜂蜜粘麦子花花糖是藏区出了名的绿色美食。如今,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生活富裕、生产发展,老百姓可以腾出更多精力专事养蜂,蜂蜜渐渐形成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群众尝到更多甜头。秋末,牛羊膘肥体壮,出栏的牲畜就赶在这个季节宰杀。羊肚是盛装蜂蜜的好器物,把羊肚洗干净后,将蜂蜜装在其中,再把口子扎紧,就算是古色古香最具特色的包装了。随便可以存放若干年而不变质,蜂蜜和蜂蜡在袋子中自然分解,当地人在养蜂采蜜上真是用尽了心思,一代一代传承甜蜜的这门绝活。


阿戈青麦.jpg

        阿戈青麦,藏族,又名温美华,四川丹巴人。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随笔、诗歌散见在《贡嘎山》《甘孜日报》《康巴文苑》《香格里拉》《民族》《文艺报》等刊物。现供职于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人大常委会。